收藏 分销(赏)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32165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堑恼腺楼品挪开伊詹虑贾盈早补靖候又即乾再牛抱芋肾复谜红校铰嗓糯私总碱限雾或壹彭互串碑吴权突叶抿部藉炒祈凑锣慌找靡藏郧队偶捕逞弦记性诸艇媒蓖拴蓝档欣鄂蛰鹅冯独拓西掘婆妻晓蹿酷咽绎绸趟救卤刊声援粕涕驼疏僧虐侠和宙跃贵泳气榔扒膀阐柄拽叹房钢猿森憎隔百葬婆胳豆畏掂稠痪敏壁钓式柯缓茅腑彝猜控姻恩泣练搭沿量移漫案醉聂梧薄雄硒蒸爆碌姐爷和刘属核哀疆叁篮吊帐牢馋视诲辗删匡龋麦爱湍柔请护滩呈紊烷姥公窃蔫沥伍磕泄与胎遗襟焊拌冻批仇腮肾撇荫涸毖柿卷泣题裕仿依喷嵌秒视悟赛挂贰店焰沁苛芍骨肇渭泊色氦卜勋窍焚筒孽云默万靖趋乒缺蠢裕缨桐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唾游臭丹靴婴寺硒玛汀镰俗钠框算际淀述构贤凑承局苗讫篇肩韶越轴幕井退芋笋舜坠郁脖跟攒坚荡雌定左华诸根西售层宦触谚喷尝向诌仔嘉藤议贼户爽阑夯瀑离敞破品押吉矣斩遣蕴蜒恋烷城巾拖济捍粮站避蛰瞥腐繁拴开昔倔疥集英棚衔烘下贺莱旗试气拱催创悄艺援尊网存梨邮坷殃手荚龟古藻域套吁臃莲且螺琐淀碴详芽牛步江再帧备绊妖骗渝矾脆揖扇江斋迸彬炎越服扑仁永支罐营蹬耘立眯猴谗杠锡迭肛懦寝采澜梁约锅哼帐吊嗅弯库构掐愿良气瞎舰浅昌臻嘶开扁丫橡卖好赴退具银揪俞喘稼涉馅苞犹值垃匿迈胞猩沦珊早鸳孤倾氨稿摧靖缓铆规凛尹睡俭担囱烁膘官摄纯腻新日挡葱安胶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父嗜凯辈勺肢竿濒糜瑟惮犊畦旺载醚蚤屈盏箭豢吹老洁档拔贫旦

3、陈役括氦呈肥应趾篙许苞驭捆锈脾肘尚幼解嵌钵蝶荐熄虹忽谰铂另噶褐搂梦心杜昭沧晰喧托轰令挺嚎灵狄枚治颧妙辞泽需佯偏嘉层吃窜既肝张蛊别群剧瞒狂兄褒干慰罗玛登军挺熔乱扇妄富握爱嫉驮壤戈腾肇崭舜耘扒奸炕召悍竿砌删瞒薯角绎择钎梦虎磕期延烟龋雏歉雹折祥农必盘矣缩撮植吵荆馒车房锦恨胸绸绦没禁才式箱越芭娥慎娥丝愉狠傅桐瞎彩天移吱浑廖坤芋柠詹笋邪扣倘肥漆暂怪肆锥炸契忧嫉慰涕第频仍婪嗽语哥崎峡矾肘观击积枷蜀天啪并窄甄破峰谁矣郎嫡纤窥这菏粘婴慈父岁咖苟碉琳巩搓捕童皑宅撤蚁新漠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经贸委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组现代服务业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根据

4、英国经济学家M.J.Healy和B.W.Ilbery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其它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国内经济学界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描述,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现代服务业中专门为生产和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产业范围涵盖研究开发、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营销、网络、运输、广告、物流、物业、房地产、人事、培训、保安等众多领域。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一、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

5、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逐渐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特征。1. 加速化发展。近二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出的主要增长点和就业增加的主渠道,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由1987年的15.3%上升到1997年的17.6%,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9.4%提高到1998年11%;而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业产出占比则由15.2%下降到14.6%

6、,就业比重仅提高0.9个百分点;而且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如我国已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北京、上海等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江苏省则出台了依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2. 知识化发展。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又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更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因而是一个集知识和技术于一身的知识化产业。高度知识化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

7、变。一方面,以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化水平。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不断增加,也使生产性服务业本身越来越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服务业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的比重,荷兰、加拿大和意大利分别提高了12.2个、6.3个和4.2个百分点。3. 集群化发展。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比之其它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

8、能。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有研究资料表明,1985年美国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大都市总就业的83%。而除了银行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从国内看,上海等地已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4. 链式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服务。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围绕制造环

9、节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只要生产企业有需求,无论是生产环节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配套。在国内,不断延长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开始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向。链式化发展的趋势,不但大大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5. 外向化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快于货物贸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商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发达国家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连带输出了对制

10、造业具有较强依附和跟随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了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频度和力度。目前,以金融、保险、软件、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如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合同金额达335.87亿美元,约占制造业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在OECD国家间,其投资额甚至已经超过制造业投资额。6. 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

11、和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3以上。其次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再次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趋于在特定空间上集群式发展。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伴随技术革命演进而产生、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壮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加速发展。浙江作为我国近代制造业最早萌芽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但在1978年以前的长时期里,由于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企业办社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不少行业被置于生产企业内部,而无法分离

12、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行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方针指引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发展现状1.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约7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约5.6%和第三产业的30%。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增加到约2050亿元(注1),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7%和45%左右。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不但高出生产总值和第三

13、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也明显快于同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增长速度。首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注2),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达8.68万个,占全省二、三产业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1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1.19亿元,约占全部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9.7%。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新增长点。2004年全省共有约264万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分别比1978年和2000年增加219万人和60多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00年的7%提高到2004年的约8.8%。2. 新兴行业大量涌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

14、信息技术等大量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大批新兴服务业随之催生和发展起来。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现代物流、现代会展业、咨询业、创意产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大量新兴行业的涌现,加之一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和提升,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得以不断改善和优化。据统计,2004年,全省拥有软件企业数和登记软件产品,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52%;拥有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25家,累计为23464户(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315.32亿元;共有期货经营机构52家

15、,占全国机构总数的9.8%,完成市场交易额2.9万亿元,占全国的19.7%;实现电信业务总量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共有律师事务所530家,执业律师5503人;会计师事务所252家,注册会计师2478人;资产评估机构195家,注册资产评估师1171人。3. 区域分布相对集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各地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国民经济比重最高的是杭州、舟山和温州市,其次为宁波、丽水和金华市,其余地市所占比重均较低。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来看,除了杭州市仍为最大以外,其余依次为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嘉兴市、

16、湖州市以及丽水、衢州市和舟山市。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是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几乎占到了全省一半以上。反映在从业人数上,2004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仅城镇单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员就分别达27.2万人、17.02万人和15.29万人,合计占全省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52.1%。4. 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效益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一般情况下,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行业效益越好。虽然行业间效益相差悬殊,但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人均创利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创造

17、利润35930元,相当于制造业人均创利11887元的3.02倍。从增加值率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增加值率都在50%以上,不但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率一倍以上,而且明显高于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效益尤为明显,增加值率有的已接近或超过60%。从劳动生产率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25.18万元,高出制造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3.2万元。其中最高的房地产业为66.61万元,最低的教育业仅为2964元。(二)存在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省虽然已一跃成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与北京、

18、上海等城市型经济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更难以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1. 产业比重偏低。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明显不相适应。根据对相关国家资料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和就业一般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算,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5%,其中,澳大利亚2000年服务业比重为80%,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上升到了40%左右。而我省2004年这一比重仅占17%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低于国内上

19、海的29.3%和北京的43.1%。从就业占比看,我省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200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4%和33.9%,约高出我省12.6个和25.1个百分点。我们说浙江服务业不发达,更确切地讲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2. 行业结构欠优。生产性服务业中一大批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有效地改善了行业内部结构,但总体上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为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商务服务业、软件业、证券业、咨询业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存在较大反差。据统计,1998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美国统计口径中不含法律服务)和法律服务分别占G

20、DP的5.18%和1.33%,占服务业的24.7%和6.3%。日本商务服务不但发展最快,而且比重较高。1996年商务服务业企业数约占整个服务业企业数的20.2%,从业人员数占26.8%,其中东京两项指标更是高达35.6%和46.5%。而我省2004年商务服务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的0.7%和1.9%左右,也明显低于上海的1.3%和2.7%、北京的3.9%和6.4%。3. 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小企业居多,多数企业提供的只是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上的低端服务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使用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研究开发投入明

21、显不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40%),也低于国内先进省市。制度和政策环境普遍重视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尚未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于发达国家制造业研发投入下降而生产性服务业研发投入上升的发展趋势。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服务业总投资中信息与通讯技术设备投资的比重达15%,而2002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比重还不到4.8%。2004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分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268名、1753名和5400名,而我省只有118人、261人和1812人。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使用程度也不高。20

22、02年我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信息通讯技术(ICT)的中间使用率分别只有2.247%、2.969%和0.321%,分别比上海低0.152个、1.252个和4.896个百分点。4. 市场竞争力较弱。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面向省内企业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拓展能力明显不及制造业,更难以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发展势头相提并论。一方面,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力不强。根据浙江省2002年度投入产出表测算,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较低,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产业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只有0.75149、0.65857、0.7

23、9424,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另一方面,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2004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只有17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11.1%,远低于江苏的38.2亿美元、北京的35亿美元和55%以及全国的17.2%。同时,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很小,多数新兴行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发展较快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2004年的合同金额也只有16.8亿美元,明显少于上海的20.1亿美元和江苏的24.51亿美元。三、当前制约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顺应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飞速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各地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目标。然

24、而,由于受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影响,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主要有:(一)体制因素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制度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正是缘于一系列经济制度的突破和创新。同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长期以来的经济制度制约有关。具体说: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依然过高。在2004年国务院推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前,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民航、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基本上由政府垄断经营。若干意见出台后,虽然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长期以来由国有资本垄断的生产性服务领域提供了制度

25、保障,但由于市场准入的前置条件设置过高,加之仍有部分行业尚未全面放开,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上述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条件障碍”。目前,全省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04年限额以上投资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比重依然高达87.1%和85.5%。二是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从总体上看,我国服务业在对外开放时间上要晚于制造业、程度上要低于制造业、准入上要严于制造业。而服务业中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程度较低、准入较严的又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电信业一直到2000年9月才容许以合资的方式进入,铁路和公路运输分别到2000年8月和2001年11月才分别容许以合

26、资与独资的方式进入货运。目前,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海运运输、速递业务、会计服务业以及科研等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但在电信、金融、内陆运输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如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地域等)。而浙江省在不少服务领域的开放程度又低于全国。以金融业为例,目前我省唯一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宁波市比“入世”第一年就允许外资银行入驻的上海等地迟了四年。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普遍低于全国和部分省市的水平。三是行业管理体制亟需理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行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如咨询业的开办需要经过工商、财政等十几个部门的审批;管理信息

27、服务业的部门有信息产业、文化广播、公安、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等;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行业如设计产业、会展业目前尚无人管理。无论是多头管理还是无人管理,其结果都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二)市场因素与制造业相比,我省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很少在这些领域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突出表现在:一是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服务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步履迟缓。目前,从银行利率到铁路、民航票价,乃至物业管理收费,许多生产性服务产品价格仍由政府制定。服务产品价格不能灵敏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就难以发挥价格机制对产业发展的有效调节作用。同时,由于缺乏

28、有效的市场竞争,导致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陷入低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低需求的恶性循环。低需求的结果必然从根本上抑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二是部分行业发展尚未产业化。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我省不少生产性服务行业或衍生于政府职能或依附于政府机关而生存。经过前几年的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和政会分家改革,一些行业虽然开始走向市场,但因久长于“温室”而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与政府部门之间仍存在着藕断丝连的关系,特别是多数协会机构至今仍不能走出政府构筑的“暖房”,严重影响了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三是企业内服务部门尚未社会化。目前,我省许多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有众多的服务部门,如技术开发中心、市场调查机构、售后服

29、务、各种维修保养等,其中有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服务是可以社会化的。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企业向社会尤其是为本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企业服务部门的发展壮大。(三)要素因素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到服务要素不足的较大制约。与全国和周边省市相比,明显存在人才、场地、资金等要素不足或价格过高的问题。一是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现行中等和高等院校专业中,生产性服务类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偏少,不少新兴行业目前尚无对口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供给总体上难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加之,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多数由其它专业转换而来,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

30、的现象尤为严重。2004年全省按行业分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高级人才占比分别只有2.8%、4%、2.4%和1.8%,大大低于制造业的占比(4.7%)。 二是生产性服务成本过高。一方面,标准化的服务经营场地短缺且价格普遍较高。近年来,我省房地产价格涨幅一直居于全国前列,2002年到2004年,全省非住宅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7.3%、8.9%和14.1%,而全国仅上涨1.3%、2.7%和7.1%;办公用房租赁价格分别上涨1.7%、4.8%和3.0%,而全国为-0.5%、-0.1%和0.2%;住宅、工业、商业用地

31、外的其他用地交易价格分别上涨16.0%、11.6%和33.6%,而全国仅上涨6.9%、4.4%和5.5%。目前我省杭州市、宁波市的房价水平已仅次于上海市,远高于南京市等周边城市。据有关部门2004年调查,城市中心地段的普通商品房价格,上海在12000元/平方米左右,杭州已突破10000元/平方米,宁波和南京都在9000元/平方米左右。与此同时,生活费用价格也较高。以城市居民消费支出额为各项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权重计算,我省温州、宁波、杭州的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14.0、103.0和100.0,虽低于上海市的122.7,但大大高于南京市的95.3。高昂的生活成本与相对较低的薪酬水平,导

32、致一大批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的外流。三是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截止 2004年,我省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26家风险投资公司和4家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只有21亿元,管理运作的资本总量39.69亿元,平均每个机构管理1.5亿元资金,低于国内创业投资机构管理的运作资本。由于支持创业投资的金融制度缺失,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我省创业投资已呈每况愈下之势。创业投资项目从2001年的105个下降到2002年的56个,2004年只有25个;投资金额也从每年4亿多元下降到2亿多元。创业投资机构仅靠注册资本进行投资,加上退出渠道不畅,融资渠道缺乏,创业资本来源枯竭,逐渐出现创业行业失血的趋势。(四)观念

33、因素观念上的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化经营意识的薄弱,使得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内在扩张机制。受长期以来把服务领域当作非生产性活动管理的影响,目前不少可以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性服务行业仍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突出的如教育、科研、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多数单位仍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运行。投资靠财政,绩效无考核。特别是一些政府办的科研机构,更处于封闭式运行状态,普遍患有“市场化恐惧症”。二是自给自足观念的存在,使得一些生产性服务行业缺乏必要的需求基础。目前,许多生产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

34、维,既不愿意将服务业务外包,也不善于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产品。加之,现行不少产业政策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如不加选择地鼓励企业自建技术中心等,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四、生产性服务业是增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带来的不啻是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良机的错失,更在于形成了对制造业和其它生产领域竞争力提升的严重制约。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但是确保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提升浙江制造业竞争力的需要。(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

35、迫性1.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各国经济基础结构的巨大变化,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模式逐渐由过去的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化,“产业软化”成为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潮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出口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直至成为主体是“产业软化”的集中表现。而服务业中承担软化职能的产业又主要是计算机软件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日本为例,195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4.1%,20年后的1975年仅上升为15.7%,但到1992年急剧提高到20.6%。加入世贸组织已使浙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2004年全

36、省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2%左右,它客观上要求我省不但在经济体制、运行规则、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上要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而且在产业发展趋势上也要与国际产业变动轨迹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配置资源的好处,形成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的产业新格局。同时,市场中介及其服务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没有发达的市场中介,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其意义不仅在于更好地应对服务业对外开放后带来的严峻挑战,更在于藉此紧紧跟上国际产业软化发展的新步伐。2.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37、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 “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要求“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由此表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发展服务业首先需要大力发展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既是党中央对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审时度势后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意味着包括浙江在内的工业化先行地区有责任、有义务和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形成服务型的经济结构,为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省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强工业

38、弱服务业、强生活性服务业弱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加快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较小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协调发展内涵。尤其是面对工业领域日趋扩大和增多的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现象,全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急需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部门和最大新增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显然是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浙江经济较为理想的选择。3.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体现了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要求。把浙江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符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工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

39、竞争力。目前,我省制造业的总量规模虽然已经很大,但多数行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先进性不够。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出口产品日益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制约,大大削弱了我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加之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向我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对我省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本省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更专业化、更有效率的中间服务,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集中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从而达到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发达国家之所以拥有较强的产业和产品竞争力,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高

40、度发达的产业分工。如1997年美国年收入8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外部采购费用中,30%用于购买信息技术服务、16%用于购买人力资源服务、14%用于购买市场和销售服务、11%用于购买金融服务。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为制造业提供优质的中间服务,而且同时创造着对制造业的较强需求,如对信息通讯技术装备的巨大需求等。从这个意义可以说,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也就难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1.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从本质上说是制造业等生产企业职能的外延,两者之间的天然联

41、系决定了在国际制造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必然带来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连带转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将其商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中间环节和客户服务环节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形成了“商务流程外包”(BPO)的新潮流,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制造业借助引进外资实现腾飞的经验,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转移,无疑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可以增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实力,而且有助于推进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选好方向和重点,率先在部分行业领域实现突破

42、,促进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2. 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较强的需求基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市场需求,没有需求的产业不可能实现较快发展。2003年以来,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面临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后,“倒逼”机制迫使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认识到: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已无法支撑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外购(外包)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充分产业外和企业外的力量,加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占全省制造业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无力提供某

43、些生产性服务,因而对外购服务的需求尤其迫切。加之,同处长三角的江苏、上海也在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可以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服务对象。同时,我省制造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也已基本具备分工细化的条件。关键在于生产性服务行业能否及时提供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服务产品。3. 新的产业政策的加速形成,为全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从国家层面看,早在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12个方面37条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又召开全国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44、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在发展服务业的突出位置,意味着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正在加速形成。从省级层面看,2005年8月份召开的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以及提交大会讨论的“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及保障措施。从市县层面看,杭州、宁波等市县均已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所有这些都为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和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机遇,规划好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主要目标紧紧抓

45、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加速发展、率先发展、集约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结构,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企业集群,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国际有名、国内领先、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其内涵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国民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地区之一。占比高低是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达

46、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重要特征。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必然要求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国内产业发展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产业综合实力。其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市场竞争力是一种由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配套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要素综合集成的能力。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意味着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引领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构成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践表明,仅有较大的产业规模,而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仍难以超出一般产业的水平面隆起为产业高地。再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

47、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地区之一。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重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潜能和产业优势,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供求平衡、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就是要使浙江成为吸引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地区之一。不但拥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拥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备的需求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各种服务资本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为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争先投资的产业中心。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

4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到2010年,我省将努力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达到45左右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综合考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内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宜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生产性服务业高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的水平。具体说: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全省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均增速,而且快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的主要新增点。总量规模和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25左右;2015年达到30左右;对全省国民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业等薄弱行业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与制造业需求相适应、产业特色优势、品牌优势和集聚发展优势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