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q****1 文档编号:20083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 P /MP L S 网络 工程设计规范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L o c a lMu l t i-S e r v i c e I P/MP L S N e t w o r k E n g i n e e r i n gYD理 5 2 2 6-2 0 1 5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 日期:2 0 1 6 年 1 月 1日北 京 邮 电 大 学 出 版 社 2 0 1 6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月h口2 0 1

2、5 年第 6 3 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 中小型轴流潜水电泵 等 9 0 2 项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主要 内容及起始实施 日期见附件 1),其中机械行业标准 6 4 8 项、汽车行业标准 1 3 项、航空行业标准 2 4 项、船舶行业标准 2 0 项、轻工行业标准 4 8 项、化工行业标准 9 项、冶金行业标准1 9 项、建材行业标准3 项、有色金属行业标准2 项、稀土行业标准 5 项、电子行业标准 6 0 项、通信行业标准 5 1 项。以上机械行业标准 由机械工业 出版社 出版,汽车行业标准 由中国计划 出版社出版,航空行业标准 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 出版,船舶行业标准 由中国

3、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 由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 出版,化工行业标准 由化工出版社出版,冶金行业标准 由冶金工业 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由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有 色金属、稀土行业标准 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 标准 由工业 和信息化部 电子 工业标 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通信行业标准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附件:9 0 2 项行业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等一览表(略)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5年 1 0月 1 0日附件 1:1 2 项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目录序号标准编号标 准名 称代替标准实 施 日期1YD/T 5

4、01 5-2 0 1 5通信工程制图与图形符号规定YD/T 5 0 1 5-2 0 0 72 01 6-0 1-0 12YD/T 5 2 2 4 一2 0 1 5数字蜂 窝 移 动通 信 网 L TEF D D无线网工程设计规范2 0 1 6-0 1-0 13YD/F 5 2 2 5-2 0 1 5数字蜂 窝 移 动通 信 网 L TEF D D无线网工程验收规范2 0 1 6-0 1-0 14YD/T 5 1 2 0-2 0 1 5无线通信室 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 5 1 2 0-2 0 0 52 0 1 6-0 1-0 15YD/T 5 1 6 0-2 0 1 5无线通信室 内覆

5、盖系统工程验 收规 范YD/T 5 1 6 0-2 0 0 72 0 1 6-0 1-0 16YD/T 5 1 1 4-2 0 1 5移动通信应急车载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T 5 1 1 4-2 0 0 52 0 1 6-0 1-0 17YD/T 5 0 8 8-2 0 1 5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工程设 计规 范YD/T 5 0 8 8-2 0 0 5,YD 5 0 0 4-1 9 9 42 0 1 6-0 1-0 18YD/T 5 2 2 2-2 0 1 5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L T E核心网工程设计规范2 0 1 6-0 1-0 19YD/T 5 2 2 3-2 0 1 5数字蜂窝移动通

6、信网 L T E核心网工程验收规范2 0 1 6-01-0 11 0YD/T 5 2 2 7 一2 01 5云计算 资源池 系统设备 安装工程设计规范2 0 1 6-0 1-0 11 1YD/T 5 2 2 6-2 01 5支持多业务 承载的本地 I P/MP I S网络T程设计规范2 0 1 6-01-0 11 2YD/T 5 1 2 6-2 01 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监理 规 范YD 5 1 2 6 一 2 0 0 52 0 1 6-01-0 1前 、曰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 0 1 3 年度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工信厅通函【2 0 1 3 5 3

7、 6 号)的要求制定。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多业务承载 的本地 I P/MP L S网络的网络模型与协议、网络组织、系统设计、系统性能指标、网络互联和互通要求、设备选型与配置、网络管理 蕊统、同步信息传送、网络安全、局站设备安装等内容。本规范由工业 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 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本规范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 的内容,请 与部信息通信发展 司联系,并将 补充 或修改 意见 寄部信 息通 信发 展 司(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 1 3 号,邮编:1 0 0 8 0 4)0 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 司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

8、司 主要起草人:王海军 刘琦魏 贤虎 何 磊 刘春林 韩鹏 参编单位: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省 电信规划设计 院有限公司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要参加人:沈 梁 王 晖 张纬卿 陈溯目次总则术语和符号2.12.2术语符号3 网络模型与协议 .7 3.1 网络模型 .7 3.2 网络协议 8 3.3 业务承载方式 .8 3.4 网络接口 .84 网络组织 .1 0 4.1 网络结构 1 0 4.2 网络保护 .1 1 4.3 网络容量及业务收敛 1 1 4.4 自治域及路 由组织 1 2 4.5 地址规划 1 2 4.6 网络服务质量 1 35

9、系统设计 .1 4左工月任一.上115.1 设备物理接口要求5.2 中继链路设计 一6 系统性能指标 .1 6 6.1 以太网业务性能 1 6 6.2 C E S 业务性能 1 6 6.3 A T M 业务性能 1 77 网络互联和互通要求 1 8 I 袄OCC己OJ八曰nU 119口Q自9QJ月任月件庄儿八bl了n巧OJ ujt了了11 11 1.1se勺乙0乙9曰9口9曰9曰9夕曰9自9曰0乙Q山9曰0乙八j CO 7.1 与骨干 I P承载网互联 7.2 与宽带 I P 城域网互联 7.3 与 S D H/MS T P网络互联 7.4 不同厂家设备间互通8 设备选型与配置8.1 设备选型

10、要求8.2 设备配置 一9 网络管理系统 9.1 网络管理系统组织 9.2 网管系统功能 9.3 网管网络组织1 0 同步信息传送1 时钟同步信息传送2 时间同步信息传送nn弓.1 11n网络安全1 2 局站设备安装附录 A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录 B以太网光接 口参数规范 引用标准名录条 文说 明1 总则1.0.1 本规范适用于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 I P/MP L S网络工程设计。1.0.2 工程 设计应贯彻通信 网“完整性、统 一性、先 进性”和“经济、高效、安全”的基本原则,技术体制应符合Y D/T 2 6 0 3(支持多业务承载的 I P/MP L S网络技术要求 的规定。1.0.3 工程

11、设计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人网许可证”。1.0.4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 7 烈度及 以上地 区进行 电信 网络建设 时应满 足抗 震 设 防 的要求,使 用 的 主要 电信设 备应 符 合 Y D5 0 8 3 电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 的规定。1.0.5 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网络安全相关政策。1.0.6 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矛盾 时,应按 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1.0.7 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规范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在设计中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 的报告,呈主管部 门审批。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支持多业务承载 的本地 I

12、P/MP L S网络(L o c a l Mu l t i-S e r v-i c e I P/MP L S Ne t w o r k)指在本地范围内,基于 I P/MP L S技术建设 的网络,具备多业务承载能力,支持保护 与恢 复功能、网管功能,支持时 间同步和时钟同步等功能,本规范下文简称为本地 I P承载网。2.1.2 骨干 I P承载网(B a c k b o n e I P B e a r e r N e t w o r k)指在骨干网上,基于 I P/MP L S技术建设的网络,具备 多业务承载能力,支持保护与恢复等功能,主要用于承载跨地市或省的电信级 I P业务。2.1.3 核

13、心设备(C o r e E q u i p m e n t)本地 I P承载网的核心设备 主要用 于业务 的转发。应具备基于 I P/MP L S的大容量转发能力、较强的路 由和 Q o S功能,能够提供 1 0 G b i t/s 及以上速率的接口,应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设备主要部件应支持冗余配置。2.1.4 汇聚设备(A g g r e g a t i o n E q u i p m e n t)本地 I P承载网汇聚设备主要用于业务的汇聚和转发,并具备一定的业务接入能力。汇聚设备应具备基于I P/MP L S的较大容量转发能力,较强的路 由和 Q o S功能,能够提供 1 0 G b i

14、 t/s 及以上速率的接 口,支持多样的业务接人接 口,应具有一定 的可扩展性。设备主要部件应支持冗余配置。2.1.5 边缘接人设备(E d g e A c c e s s E q u i p me n t)本地 I P承载网边缘接人设备主要用于业 务的接人和转发,接 2人设备应具备适 当容量的基于 I P/MP L S的转发能力,能对业务实现一定 的 Q o S管理、流量控制及其他策略管理功能。设备应提供丰富的业务接 口。2.2符 号本规范采用了如下缩略语:英文缩写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I P P S 1 P u l s e P e r S e c o n d秒脉冲2 G 2 r d G e

15、n e r a t io n w ir e l e s s t e le p h o n e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t e c h n o l o g y3 G 3 r d G e n e r a t io n w ir e l e s s t e l e p h o n e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t e c h n o l o g yA P S Au t o m a t i c P r o t e c t io n S w i t c h e d 自动保护倒换A S Au t o n o m o u s S y s t e m自治系统A T M As y n c h r o n o u s T r

16、a n s f e r Mo d e 异步传输模式B C B o u n d a r y C l o c k边界时钟B F D B i d ir e c t i o n a l F o r w a r d i n g D e t e c t io n双向转发检测B G P B o r d e r G a t e w a y P r o t o c o l边界网关协议B G P v 4 B o r d e r G a t e w a y P r o t o c o l V e r s io n 4 边界网关协议第4 版B I T S B u i l d i n g I n t e g r a t

17、 e d T i m i n g大楼综合定时(供给)(S u p p l y)S y s t e m系统C E S C i r c u i t E m u l a t io n S e r v i c e电路仿真业务C E S o P S N C i r c u i t E mu l a t i o n S e r v i c e o v e r 分组网络上的电路仿真 P a c k e t S wi t c h e d Ne t wo r kD C N D a t a C o mm u n ic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数据通信网络D i f f S e r v D

18、i f f e r e n t ia t e d S e r v ic e区分服务D S C P D if f e r e n t ia t e d S e r v i c e s C o d e P o i n t差分服务代码点E B G P E x t e r n a l B o r d e r G a t e w a y P r o t o c o l外部边界网关协议E F M E t h e r n e t i n t h e F i r s t Mi l e最后一公里以太网 3EM SF RRFTPI BGPI ECI EEEI GPI PI Pv 4I Pv 6I S-I SI T

19、U-TL2 VPNL3 VPNLAGLCTLDPLS PLTEM C-LAGM P-B GPM PLSN e t w o r k E l e me n t Ma n a g e me n t网元级管理系统S y s t e mF a s t R e R o u t e快速重路由F i l e T r a n s f e r P r o t o c o l文件传输协议I n t e r i o r B o r d e r G a t e w a y P r o t o c o l 内部边界网关协议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l e c t r o t e c h n

20、i c a l国际电工委员会Co mmi s s i o nI n s t it u t e o f 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电气 电子工程师协会E l e c t r o n i c s E n g i n e e r sI n t e r i o r G a t e w a y P r o t o c o l s内部网关协议I n t e r n e t P r o t o c o l网络互连协议I n t e r n e t P r o t o c o l V e r s io n 4网际协议第 4版I n t e r n e t P r o t o c o l

21、 V e r s io n 6网际协议第 6 版I n t e r me d ia t e S y s t e m t o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 n t e r me d i a t e S y s t e m的路由选择协议R o u t in g P r o t o c o l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T e l e c o m m u n ic a t io n国际电信联盟一 电信Un i o n-T e l e c o mL a y e r 2 V ir t u a l P r i v a t e N e t w o r k 二层虚拟专用网络L a y e r 3

22、V ir t u a l P r i v a t e N e t w o r k 三层虚拟专用网络L i n k A g g r e g a t i o n G r o u p链路聚合L o c a l C r a f t T e r m i n a l本地维护终端L a b e l D is t r i b u t i o n P r o t o c o l标签分发协议L a b e l S w i t c h i n g P a t h标签交换路径3 G P P L o n g T e r m E v o l u t i o n 3 G P P长期演进技术Mu l t i-C h a s

23、s is L i n k A g g r e g a t io n 多机框链路聚合Gr o u pMu l t i p r o t o c o l f o r B G P多 协议的 边界网 关协议Mu lt i-P r o t o c o l L a b e l S w i t c h i n g多协议标签交换 4M S-PWM STPNM SNNIOCODFOM AOS P FOTNPDHPMDPTPPWQo SRF CRRSATo PS DHS MSS MS RS NM PSTMS y n c ETDMTDPTFM u l t i-S e g m e n t P s e u d o w i

24、r e多段伪线Mu l t i-S e r v i c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多业务传送平台P l a t f o r mN e t w o r k 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网络级管理系统N e t w o r k-t o-Ne t w o r k I n t e r f a c e 网络节点接 口O r d i n a r y C l o c k普通时钟O p t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a m e光纤配线架O p t i c a l Mo d u la t i o n A m

25、p l it u d e 光调制幅度O p e n S h o r t e s t P a t h F i r s 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 p t i c a l T r a n s p o r t N e t w o r k光传送网P le s i o c h r o n o u s D i g i t a l H ie r a r c h y 准同步数字体系P o l a r i z a t io n Mo d e D is p e r s io n偏振模色散P r e c i s i o n T i m e P r o t o c o l精确时钟同步协议P s e u d o w i r

26、 e伪线Q u a l i t y o f S e r v ic e服务质量R e q u e s t f o r C o m me n t s征求意见(I E T F文档)R o u t e R e f l e c t o r路 由反射器S t r u c t u r e-A g n o s t ic T i m e D iv is io n 包交换网 络上的时 分复M u l t i p le x in g(T D M)o v e r P a c k e t 用(T D M)非 结构 化仿真S y n c h r o n o u s D ig i t a l H i e r a r c h

27、 y同步数字体系S u b-n e t w o r k M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子网级管理系统S i d e-Mo d e S u p p r e s s io n R a t i o 边模抑制比S i m p l e N e t w o r k M a n a g e m e n t 简单网 络管理协议P r o t o c o lS y n c h r o n o u s T r a n s f e r M o d u l e同步传输模块S y n c h r o n o u s E t h e r n e t同步以太网T im e D iv i s

28、io n M u lt ip le x i n g时分复用T r a n s m i t t e r a n d D i s p e r s i o n P e n a lt y 发送色散代价T r a f f i c E n g i n e e r流量工程 5TODTXTUNIVLANVP NVRRPT i me O f D a yTe x t Fi l eUs e r Ne t wo r k s I n t e r f a c eVi r t u a l L o c a l Ar e a Ne t w o r kVi r t u a l P r i v a t e Ne t wo r kV

29、i r t u a l R o u t e r R e d u n d a n c yPr o t o c o lWa v e le n g t h D iv i s i o n Mu l t i p le x i n gE x t e n s i b l e Ma r k u p L a n g u a g e当前时刻文本文件用户网络侧接口虚 拟局 域 网虚拟专用网络虚拟路 由器冗余协议W DMXM L波分 复用可扩展 标 记语 言 63 网络模型与协议3.1 网络模型3.1.1 本地 I P承载网参考架构模型应符合 图 3.1.1 要求。在 网络内部,各种业务通过 L 2 V P N或 L

30、 3 V P N方式提供。部署场景应符合 Y D/T 2 6 0 3(支持多业务承载的I P/MP L S网络技术要求规定。用户 边缘接入侧 设备 l汇聚设 备汇聚 汇聚 核心设备 设备 设备 .和.吟lI P i M P I S 设备蜷于 I P;M P L S 的业务提供方式诈 M P L S 的业务提供方式 图 3.1.1 网络参考架构模型3.1.2 本地I P承载网可分为核心汇聚层和边缘接人层,当核心汇聚层节点数量较多、网络规模较大时,核心汇聚层可细分 为核心层 和 汇聚层。3.1.3 可通过多段伪线(MS-P W)方式来减少端到端连接的 L S P数量。3.2网络 协 议3.2.1

31、本地 I P承载网应支持 I S-I S,O S P F,B G P v 4等路由协议。3.2.2 本地 I P承载网应支持 L D P,R S V P等 MP I.S 控制协议。3.2.3 本地 I P承载网可支持 I P v 6,3.2.4 核心汇聚层网络宜采用 I S-I S动态路 由协议。边缘接人层可采用 I S-I S或 O S P F路由协议。3.2.5 本地 I P承载网与其他 I P网络互联应采用 B G P域间路 由协议。3.3 业务承载方式3.3.1 本地I P承载网主要承载 I P和以太网业务,可通过电路仿真承载 T D M,A T M 等业务。3.3.2 对 于 I P

32、和 以太 网业务,可采用 L 2 VP N,L 3 V P N 方式 承载,L 2 V P N,L 3 V P N业务应满足如下要求:1.对于L 3 V P N业务,边缘接人层和核心汇聚层宜采用分层V P N方式以减轻边缘接入设备的路由压力。2.对于 L 2 V P N业务,边缘接人层和核心汇聚层宜采用 MS-P W 拼接方式。3.对于L 2 V P N,L 3 V P N桥接业务,桥接点宜选在汇聚设备。3.3.3 电路仿真承载T D M,A T M业务可采用非结构化仿真S A-T o P模式或结构化仿真 C E S o P S N模式,移动 回传 的 T D M 业务宜采用非结构化仿真 S

33、A T o P模式承载。3.4网络 接 口3.4.1 8用户一 网络接 口 U N I 应支持 E l,S T M-1,F E,G E,1 0 G E等接 口。应用 于不 同场景 的设备可根据业 务需求支 持不 同类型 的UN I 接 口。3.4.2网络一 网络 接 口 N N I 应支 持 G E,1 0 G E等接 口,可支持4 0 G E,1 0 0 G E等接口。应用于不同场景的设备可根据网络容量和组网需求支持不同类型的N N I 接口。3.4.3 网管接 口:北向接口宜采用 X ML,F T P/T X T信息模型;南向接 口宜采用 S NMP协议。3.4.4 外同步接口应符合以下要

34、求:1.2 0 4 8 k b i t/s和 2 0 4 8 k H z 接 口应从 B I T S或其他 同步源(S D H外同步输 出等)获取时钟同步信息输人。接 口特性与功能应满足 G B/T 7 6 1 1 数字 网系列 比特率 电接 口特性 中的规定。2.同步以太 网接 口应从 B I T S获取时钟 同步信 息输人;或从其他支持 同步以太网的业务接 口获取时钟同步信息。3.P T P接口可支持从上游的P T P时间源来的信号,用于同步自身时间信息;同时支持向下游继续传递 的能力。4.1 P P S+T O D接 口应支持从 1 P P S+T O D接 口上获得时间同步信息,用于自

35、身时间状态的恢复,同时也应该支持从 1 P P S 十T O D接 口送 出自身时间信息,供下游设备使用。接 口特性及功能要求应符合 Y D/T 2 3 7 5 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要求 中的规定。4 网络组织4.1 网络结构4.1.1 核心层网络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综合考虑本地 I P承载网总体业务需求及网络安全设置核心节点,核心节点宜成对设置。2.每个核心节点应配置一台及以上核心设备。只有一个核心节点的城市,可在唯一核心节点配置 2台核心设备保证 网络 的可靠性。3.核心设备主要用于业务转发,不应直接接人业务,不宜和边缘接人设备相连。4.核心设备宜成对配置,根据城市规模和业务量大小,核

36、心设备数量以 2 -4台为宜。核心设备为 4台时,宜采用 网状组网。4.1.2 汇聚层 网络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综合考虑行政区划、网络覆盖、地理环境等条件合理设置汇聚节点。2.根据 网络规模,汇聚层可采用单级或两级汇聚结构。3.汇聚层采用单级汇聚结构时,汇聚层宜采用 口字形结构与两个核心设备相连。也可采用双上联或环形结构与成对的两个核心设备相连;环上汇聚设备的数量应不大于 4 个。4.汇聚层采用两级汇聚结构时,一级汇聚层组 网方式 同本规范第 4.1.2 条 2 款规定的组网方式;二级汇聚层宜以口字形或环形上联一对一级汇聚节点。.5.每个汇聚节点宜配置一台汇聚设备。有特殊需要时,可在一个

37、汇聚节点配置 2 台汇聚设备。1 04.1.3 边缘接人层网络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1.边缘接人层 网络宜采用环形结构,也可采用链型结构。2.边缘接入层采用环形结构时,单个接人环环上设 备不宜超过 8台。3.边缘接入层采用链型结构时,应避免 3 个节点以上的长链。4.边缘接人层 网络宜通过汇聚层 网络接人到核心节点。5.边缘接人层 与汇聚层互联可采用 双节 点或单节点互联方式。边缘接人层在与汇聚层双节点互联组 网时,宜选择 同一汇 聚环上的两个相邻汇聚节点。6.边缘接人层 系统不宜采用多级组环等复杂的拓扑结构。4.2网络 保 护4.2.1 工程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网络拓扑结构、建设成本以及维护管

38、理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4.2.2 本地 I P承载网域内应支持 L D P F R R,T E F R R/T E Ho t-s t a n d b y,P W冗余保护、V P N F R R保护、V R R P网关保护。4.2.3 本地I P承载网应支持 B F D故障检测机制触发保护。4.2.4 业务设 备接人本地 I P承载 网时,可采用 A P S,L A G,MC-L A G,V R R P等保护方式。4.2.5 本地I P承载网应根据业务等级及要求提供不同的保护倒换时间,对于高等级业务可提供不大于 5 0 ms 的倒换时间。4.2.6 本地 I P承载网的中继链路采用 WD

39、 M/O T N 网络 的波道承载时,若 WD M/O T N网络为本地I P承载网的中继链路提供保护,本地 I P承载网应配置保护拖延时间,可设置 1 0 0 m s 以上。4.3 网络容量及业务收敛4.3.1 网络容量应根据工程满足期 内的业务量需求、网络性能要求以及网络冗余的需求进行选择和配置。4.3.2 业务预测时应综合考虑各种业务对 网络带宽的需求,并预 11留网络冗余带宽。4.3.3 应充分利用 I P/MP L S网络统计复用的功能进行业务收敛,合理进行网络容量规划,提高网络利用率。4.4自治域及路由组织4.4.1 本地I P承载网应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维护管理体制合理划分 自治域

40、,每个本地 网宜设置独立的 自治域,并通过 E B G P会话向其他网络通报其 内部路 由。4.4.2 本地 I P承载网I G P宜按核心汇聚层、边缘接人层分层设 置。1.核心汇聚层宜采用 I S-I S 路 由协议,采用一个 I S-I S进程。2.边缘接人层 I G P与核心汇聚层应采用不 同路由进程。3.为避免边缘接人层单 I G P域过大,边缘接入层应采用多进程或多区域方式。4.4.3 核心汇聚层应部署MP-B G P路由协议传递V P N路由信息和私网标签 以承载 L 3 V P N业务。4.4.4 路由反射器宜作为独立设备成对设置,也可选择一对核心或汇聚设备承担 R R功能。4.

41、5地 址 规 划4.5.1 本地 I P承载网的网络 I P地址 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统一规划和分配,宜采用私有地址。自治 域内地址分配应保持地址 连续性。4.5.2 网络设备端 口互连 I P地址用于网络内部网元之 间线路连接的通信,应采用 I P v 4私有地址,以本地网为单位统一规划。4.5.3 业务I P地址应与业务网统一规划。4.5.4 网络自治域(A S)号应采用私有的自治域号码,在电信业务经营者 内部统一规划分配,避免与 电信业务经 营者其他 I P网络重 复。1 24.6网络服务质量4.6.1 本地I P承载网中应部署适当的Q o S机制,为网络中不同的业务按需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42、。4.6.2 Qo S 宜采用差分 服务(D i f f S e r v)模 f,应支持根据 MP L SE X P、业务I P包的D S C P值、以太网VL AN优先级识别业务质量等级,并为不同优先级业务流提供差异化的带宽保证。4.6.3 本地I P承载网的Q o S规则由电信业务经营者根据业务需求 自行制定。5 系统设计5.1 设备物理接 口要求5.1.1 S D H光接口应符合G B/T 2 0 1 8 5 同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光接 口技术要求 的要求。5.1.2 G E,1 0 G E,4 0 G E,1 O O G E光接 口应符合 I E E E 8 0 2.3 要求,接 口参

43、数详见附录 B o5.1.3 1 0/1 0 0 Mb i t/s电接 口参数应符合 I E E E 8 0 2.3的要求,详见表5.1.3 0表 5.1.3 1 0 八0 0 Mb i t/s 接口类型及要求接 口速率类型1 0 Mb i t/s1 0 0 Mb i t/s 编码方式曼彻斯特编码4 B/5 B编码传输介质1 0 Ba s e-T1 0 B a s e-TX或 1 0 0 B a s e-F X5.1.4 P D H 2 Mb i t/s 和 S D H 1 5 5 Mb i t/s 电接 口应符合 G B/T1 6 8 1 4 同步数字体系(S D 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44、的要求。5.2 中继链路设计5.2.1 系统中继链路长度设计方法宜采用最坏值设计法。设计所确定的中继链路长度,应根据工程情况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适当考虑今后系统传输速率升级后的性能要求。5.2.2 采用最坏值设计法时,对于L O G E以下速率的系统,中继链路设计长度应 同时满足系统所允许 的衰减和色散 的要求。应分别计算 出衰减受限和色散受 限时的中继链路光缆长度,取其 中的较小值。1 45.2.3 衰减受限中继链路长度计算,应先根据发送和接收端之间的所有光功率损耗来确定总 的光通道衰减值,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光系统参数。衰减受限 系统 实际可达 中继链 路距离 可用 公式5.2.3 估算:尸

45、 5 一 P,一 尸。一艺A,A;+A,+M。(5.2.3)式中:L 中继链路长度(k m);P,系统寿命终了时发送端的发送光功率(d B m);P 一 一 系统寿命终了时接收端接收灵敏度(d B m);P p 光通道功率代价(d B);艺 A,发 送 端 和 接 收 端 之 间 其 他 连 接 器 衰 减 之 和(d B);M,光缆富余度(d B/k m);A,光缆光纤平均衰减系数(d B/k m);A,光纤熔接接头平均衰减(d B/k m)5.2.4 色散受限中继链路光缆长度可用公式 S.2.4 估算:L=D m a x/D (5.2.4)式 中:D m a x 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允许的最

46、大色散值(p s/n m);D 系统寿命终了时光纤色散系数(p s/n m k m)5.2.5 对于速率为L O G E及以上的系统,中继链路光缆长度设计距 离 应 同 时满 足 系 统所 允 许 的 衰减、色度 色 散 及极 化 模 色 散(P MD)的要求。1,系统性能指标6.1 以太网业务性能6.1.1 端到端以太网业务的性能应符合表 6.1.1 要求。表 6.1.1 以太网性能指标性能参数指标要求备注长期丢包率0常温测试 2 4小时突发间隔最小 帧间隔转发速率用户端 口速率线速转发6.1.2 以太 网业务的时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应根据业务对时延的要求进行结构和路径规划。2.以

47、太网业务 的端到端时延可按公式 6.1.2 计算:D t o t e l=D e+MX D f+L X5 5 s/k m (6.1.2)式 中:D t o t e l业务端到端时延;D e 源、宿节点的以太网业务封装解封装时延;M传送路径经过的节点数;D f 单节点平均转发时延;1.线路光纤总公里数。6.2 C E S业务性能6.2.1 系统误码率应符合如下要求:1.S T M-1 业务 自 环测试 2 4 小时应无误码,即误码率为。2.E l业务 的误 码性 能应符合 G B/T 1 6 8 1 4 同步数字体 系(S D 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规定的常温 2 4 小时系统误码性能 1

48、6要求。6.2.2 C E S 业务的时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应根据业务对时延的要求进行结构和路径规划。2.T D M C E S业务的端到端时延可按式 6.2.2 计算:D c e s=NX1 2 5 5 s+D b+MXD f+LX5 5 s/k m (6.2.2)式中:D c e s T D M C E S业务时延;N 源节点封装的 T D M 帧数,一般采用 4 帧或 8 帧;D b 宿节点的去抖动缓存时延,应小于等于 8 m s;M传送路径上的节点数;D f 单节点的平均转发时延;L 线路光纤总公里数系统性能指标。6.2.3 S T M-N输人口的抖动容限、抖动产生及抖动特性

49、应符合Y D/T 1 2 9 9 同步数字体系(S D H)网络性能技术要求抖动和漂移 规范。6.2.4 E l业务接 口的输 人抖动 容限应符 合 Y D/T 1 4 2 0 基 于2 0 4 8 k b i t/s 系列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技术要求 规范。P D H 接 口的抖动产生应符合 I T U-T G.7 8 3:2 0 0 0中 1 5.2.3.3 的规范。6.3 ATM 业务性能6.3.1 A T M业务端到端的信元丢失率性能、时延性能、抖动性能应符合 Y D/T 1 1 0 9(A T M 交换机技术规范 的要求。7 网络互联和互通要求7.1 与骨干I P承载网互联7.1.1

50、本地 I P承载网两个互通网关节点与骨干 I P承载网接人路由器设备宜采用双节点 口字型互联结构。7.1.2 本地 I P承载网中,与骨干 I P承载网的互通网关可是独立的设备,对网络规模较小本地网也可 由核心设备兼作。7.1.3 互联应采用光接口,互联设备间光接口应用代码应保持一致。7.1.4 互联带宽应基于业务预测确定。7.1.5 对 L 2 V P N和 L 3 VP N业务,采用 B G P/MP L S V P N跨域互联方式,宜采用 I E T F R F C 4 3 6 4定义的跨域 V P N o p t i o n A方式,可选支持o p t i o n B和o p t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工程监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