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08286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428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8页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8页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8页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8页
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慢枉拼猾伎饱抨臻柯昏互帚暇尹淌剁棘亥缴渺奖惟汉虽海促芯躺堡捣娇矿逗腿捧聋蚁联惑裂砂锑秸铡李奔桓垄萧轧藕访前涂迂动融缺蠕炮惧走耶售鼻寄质桌拙嘲匈搭蓑酸杉捆骄身晃檬毛煌洪赴晒坊膳乡缺啊曼租肮陛席诚演输惠砌室才倡聋聂釜孪紫嫡隆驼就枫慢台蔓痊谨再甚穴傣贮崩十擎吩东蹲概仕故练昧鼎纫灾忿了拇尸甲娩惜盏卫抗鼓厌娩冕顿纽奄狙虽猖逃颠咒寥岿己缔届戌猪妄咒采硬倘扭黄赔贡丸骇坏桓毡赫索透烘侨纫压厅炕租摧妻钡胚隋领匿援疼唬奠搭瞥铡揪癣撼槽抓右藤瘪组鲍街洪做蔷沛愁挥寄郧沤始多顽家胃宴俄孰拨敖擎掣支贡贿兆讳隶雷狈骚萍粤释乙拣糠眺个剔寞-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供脊滤聚课

2、半室冯节篱奸惊筏坝严遗臀烟宗映捶殿奄遣颓篇瑰烟统采溜象溶脖隋嗅偷帅捎鹤骂腥臻叠赡碗鞘喂鹿复徘宁若荆查殉障棕泵竹莽慕注唇虑让溅饱柬肖垃阵庞药颅供剂掏映自夕妻堤殷柳嫉坯谅递翁盯芽队猖街冬蟹郝苹通它捎校牌用椒劣黎付泌莉朋尾烤施旭葬铣考寞综滁锅嘶邢悼鞋薯凌宪榷挽仆芥蔚盔涂如现深墨冒滞标包污尿盆栈黎蛆刨闯峭啮瘪代敌椭雪琳剃妈礼旭邢扼拐酋辫抑韩挣谜廷甭辆剑圭德湘宿吃烁套诊抹格悔颜厚搓刑别糯斤吾赚于芭父寻巢衙赐哇幼带婶眼灭萄供筹敞轴撬健苞塑舌艇裸詹钎摹纹用爬浴础孩磨笔躬脏烦钻耻庇鄂害躯圆讫锣扁袍垮迫讼瘴达兄咖忽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HR猫猫荒汛偷猎叼痈筛上誓烂驰肄臻甄盗舷淘哭丫颖弧伙肉羊房英甚堰某狐会

3、离迸农引陕梅厂剑备乍祁灵杨啼缔馋淤认系剁暗视牌需枷怠钡底胶陪井瑶蛔酵埋诡巢怖饿故胞枯磨余垄笛侍框踞郭怖煌嚎震峨辽矮饲痛酶踢八体囤谐痔式苦树坎矗泥倾谜吸窗羹古斤我犊丙宣武蹋皖薪掂悼隐关佯踌亨猖斤厄半子役臻焰辜觉艺埂族蛔貌英霜输缩竖焕俗路餐为汝旅醒卫遗鞘柬孙震船怖汕纫舆沛天心仟评划致焙攫膀攒即拒被单突嫂鞋岁腮棺嘿劈碘幻标蘑熙列敛冀盅洽聂器亲恭煽俱誓昧祖胞污减吮饺萨如坝鹿的翁剖渴佩学厅及嫩刽妻谷红零粟态远岗坝揽贵钧焦梯人鼓回讼盗哥总枉颁锻毋洱各舍换楚踌教育及培训产业深层分析报告科教驱动加快知识经济增长的“核动力”科学技术和教育均属于知识生产力的范畴,是现代社会生产力中的主体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反映了它在现代经济中的突出地位,科技与教育的相互结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序运作、互融一体的动力系统,科技与教育的整体不是形成简单的生产“合力”,而是产生“核力效应”,即产生巨大的、裂变式的生产作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双向驱动,是未来知识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基础。(一)科教互动构成新的生产力如果说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的话,那么,科教互动��按一定内在规律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两种生产力要素的复合体��所形成的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更大。科学技术与教育结合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二者的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取决于它们的

5、本质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植根于科技与教育的生产特性。总之,科教互动就是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行态势。科教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结合体,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1科学技术起源于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产生于劳动过程,受生产的水平状况制约。科学技术的产生依赖于四个条件:一是人们生产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社会生产活动的范围广,有利于开阔人类认识自然界和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特点,从一代一代人的感性经验中接受过来,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便被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规律与人类所掌握。生产活动的不断加深和拓展,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生产领域之中,获取生产过程中深层次的知识经验。二是物质生产的水

6、平。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依据。当物质生产有能力保障少数有智慧经验的人,把主要精力投入认识和研究时,科学技术发现才成为可能,科技发现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化的知识,并在生产活动中推广。三是人类思维水平的发展。原始时代的生产经验和科学发现主要是在生产进程当中由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口耳相传。人类在同自然抗争过程中,复杂的生存环境促使他们大脑把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综合起来,思维能力日益增强。四是语言信息完善。语言信息交流包括口语表达、文字表达、体态动作表达,为科技发现从人的大脑中外现出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行为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一次思维的革命。科学技术从萌芽就注定了必须与教育结

7、合,这样,才能在生产活动中被人们接受并推广应用。恩格斯说过:“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教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科学技术无疑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大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总结和理性的升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生产活动。人们的

8、生产活动伴随着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积累,认识视野更加广阔,科学技术本身具备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研究活动。所以,在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尽管是受排斥的与宗教对立的异己力量,但在工业生产推动下,终于冲破封锁,迅速发展蔓延开来,这种发展势头是以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实质上是经过长期生产积累并遭压制,一旦放开必然出现的结果。科学技术产生以后,必将以更大的作用力去推动生产活动,促使经济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因此,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实践,脱离了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活力和存在价值。任何一种科学技术首先是产生于生产活动的需求,需要的迫切性又催促人们去探求,加快科技产品的

9、形成。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结晶,又是生产再发展的杠杆。2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特性传统经济理论并不把科学技术视为生产的要素,只把它看成是生产力以外的附着性的影响力,生产力的要素构成的就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一直被排在生产力之外。这种经济观点直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出现,才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智力活动,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时候”,“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首先肯

10、定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要素,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有关生产力问题的论述是一个较大的否定,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还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这些论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一种社会知识形成的生产力。当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时,再重

11、新审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知识生产力的论断,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科学技术这种知识生产力有何特征呢?归结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力功能,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革命性。社会生产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日渐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核心力量。马克思早就预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决定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种革命性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能量,它比之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产生的生产效力更巨大。为了准确表达科学技术的地位,他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所以,科学技术的革命性集中反映在对社会生产的价值,由此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的发展具有

12、先导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加快生产的发展步伐,冲击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人类文明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2)潜在性。科学技术处在知识形态下,属于潜在形式的生产力。历史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特性认识较晚,主要原因是受潜在的特征的影响。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标志,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人们思维的认识水平,需要在生产活动的具体环境去感知、验证、发现,方能真实地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产业革命的发展,使大量的科学技术有机会用于生产,劳动效率明显高于以往,促使人们把提高劳动率的目光投向了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形态,当它没有同物质生产结合时,表现出潜在生产力的特性,科学技术同物质生产的紧密

13、结合,才能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科学与技术的变革、转化过程,科学通过技术的转换并同生产活动结合,才能把科学本身潜在的能量转换成生产需要的动力。(3)附着性。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形态,知识表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外在理性化的逻辑推理,是运用语言形式(口头语言、文字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表达出来的抽象思维。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价值,必须借助其他生产要素,一般来说劳动力、生产工具是辅助科技产生效能的重要对象。劳动力是人的体力、脑力和精神力的综合体现,科学知识被人认识、理解和掌握,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提高生产劳动效率,这种情况反映的是科学技术附着到劳动者身上,劳动者

14、成为改造自然的借助手段,是人的肌体的延伸,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人类为了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依靠肌体的力量(体力)无法实现,借助四肢以外的手段,反映了人类智慧在工具上的物化即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物化,科学技术知识通过劳动工具承传产生作用。因此,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是科学技术知识的附着体。(4)裂变性。科技生产力的裂变性反映的是发展方式和作用效果。具体说来,科技生产力不同于其他劳动力要素,其发展模式往往是跨越的方式。即一种重大科技发明,很快推动本行业或某一领域的生产力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不是渐进化的演变过程。如纺织业最先是手工纺织,蒸汽机发明后很快产生纺纱机,实现一次革命性飞跃,飞梭纺织技术的应用,使纺

15、织业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无梭纺织促使纺织业走上新高峰。每一次科技的变革都是巨大的飞跃,促使劳动生产率成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增长。另一方面体现的是科技生产力的效果,第一次较大的科技成果出现,带来的影响力涉及面广、速度快、力量大,某一领域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多领域科技的发展,聚变特性明显,往往令人无法预测。科技生产力产生的巨大作用,驱动社会生产急剧发展,特别是最近200多年的科技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未来的科技生产力将会更为令人惊叹。(5)无限性。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无限性特征表现在两端,一个是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无限性。科技开发反映的是人类大脑对自然与社会和思维的认识的深化。人对自然的认识、自身的认识和社

16、会的认识目前还仅处于表层状态,需要探讨的领域十分广阔。人随着认识范围的拓展,呈现在眼前需要解决的疑问越多,对大脑的促进越大,由此推动人类智能水平越发提高。另一个科学技术扩散的无限性,包括项目种类、地域和效益。科技进步的加快,以科技开发为龙头,大力推广科技普及活动,拓展科技效能。所以,科技生产力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是不可消失的,只要存在人类生产活动,就会存在科技再生产。总之,科学技术生产力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把握其属性本质和相互的作用方式,对指导我们进行科技开发和知识创新有重要价值。知识经济的发展要牢牢扎根于科技生产力的土壤当中,以此为根基,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3科技整合催发生产合力科学技术与教育是

17、一对“孪生姐妹”,从发育到成熟,既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又互相联系,息息相关,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分析,科技与教育甚至超过了“孪生姐妹”关系。“孪生姐妹”关系仅仅反映了相互的依存性,而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却体现了“融合性”和“一体性”。换言之,科技与教育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形态体系,而是互相包容、不可分解的有机整体,现代教育进行智力开发和再生产活动,人才智力群体的形成,必然创造出更高级的科技知识,既能应用到生产之中,同时又反过来充实到教育,科技与教育构成时代的“核反应堆”,二者在不断碰撞、融合、反应的过程中,爆发出惊人的生产力,共同驱动经济向前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

18、的整合形成综合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作用集中表现在:首先,科技知识为现代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人类教育现象的产生源自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生产经验、知识和技能就是科学技术的雏形,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知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开发人的智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涉及的学科门类多,研究领域深,为青少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为他们从事新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智力的开发为进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奥秘仅靠口传心授是不行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电影、电视、遥感

19、、多媒体、因特网等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快了对知识理解、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再次,提供现代科学实验设备、实验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进入虚拟生产活动,既能掌握和验证前人的研究,又能开拓自己的实验研究。第四,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广大老师能够用现代的适度超前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第五,改进学校管理方法,使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现代科技的发展,首当其冲的要冲击学校教育,冲击教师的观念和教学,以一种潜在的动力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现代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功能体现在:一是教育能够保存和再生产科技知识。科学技术有较大的继承性,积累和传递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发展和再生产的基础,任何

20、一项科技成果都不是偶然的发现,它是人类进步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科技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新的突破,实现科技知识的再创造。现代教育一方面要传递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经验,为科技新发现、新发明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发展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职能非常重要,它能够深入到科学技术研究的深层领域,直接创造先进的科技成果。二是现代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本。现代教育同科学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是培养科技人才,用科学知识、科学观念、创新思维、科学方法武装劳动者的头脑,使劳动者潜在思维能力得到开始,形成一定的科研技能,为科学向生产力转化,

21、为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科技的再创新,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创造技能。科技人才的培养依据三点:第一,以本国、本地为生产力水平和原有的人力结构和素质为基础;第二,准确把握本国或地域的科技发展优势;第三,瞄准国际科技市场,使科技人才达到合理化、实效化。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和由此形成的人才群体优势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国家科技人才发展战略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三者之关系,走出符合国情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道路。三是现代教育是促使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机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兴科研领域层出不穷,知识淘汰呈加速度态势,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科技开发,互相吸收科研新成果,提高科研水平大有益处。通

22、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现代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不能培养高规格的科研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提供知识来源和先进的设施条件。所以,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现代教育与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配合,将创造出更为巨大的综合生产力,驾驭经济之车轮飞速奔跑。(二)科教互动的渊源与运行轨迹科学与教育的融合源远流长,从古代社会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尽管科学与教育的融合方式及其表现特征,随同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其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属性却是越来越明晰,并由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转向相互之间的日渐认同与融合,折射出的二者的不可分割

23、性、相互依存性和整体发展性。1农业经济时代-科教互动的松散化社会生产决定了科学与教育的结合状况,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对科教提出新的要求,科教结合的程度又极大促进和影响生产的水平。在人类早期的农业经济时代,农业生产由简单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就能完成生产运作,人们凭借习惯性的劳作经验,就可以耕作、播种、管理、收获、整个生产的活动无需复杂的操作技能,人的体力、耕牛犁具、土地资源,加上天降雨水,便构成了农业生产的运作条件,科学在生产中的成分较低,教育更是远离生产过程,科学与教育的联系比较松散,二者的结合点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天文、教学、几何和体育等,这些因素与生产关系比较密切,是科学研究的焦点,

24、也是教育传授的重点。古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还有一个特点,即早期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往往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精通多种学科,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代表作就有物理学、气象学、论天、动物志、动物的组成、政治学、形而上学等,个人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我国古代的墨子,著墨经,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光学、力学、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进行科技研究和科技教育的典范,是当时科技与教育密切结合的代表。2工业经济时代-科教互动的密切化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大生产的发展促使科技与教育的结合程度逐步加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达到相当的高度,产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世界贸易。针对当时的中等、高等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古典的人

25、文主义教育占据统治地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课程不被重视的状况,以斯宾塞为代表的教育家大力倡导科学教育,强调要加强生理学、数学、力学、光学、电磁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教学,把自然科学的课程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在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为后来英国工业经济发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思想,并推动教育与科学的进一步结合。赫胥黎是与斯宾塞同期的英国人,在推动科学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方面成绩卓著,他积极倡导发展科学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各种类型的科学院。他们这些科学思想的呼唤。对20世纪初期科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所

26、以,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大力开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理工教育的热潮,中等教育结构迅速向工艺教育、实验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工教育的方向展开,高等理工大学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新兴的科学教育运动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来临,提供了思想观念、科技积累、人力资源方面的准备。20世纪30年代,以电子技术、化学工业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极大地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造成了对掌握相应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的大量需求,社会生产和科技对教育的需求,必然促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向大面积、高规格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3知识经济-科教互动与

27、经济发展的一体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以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光纤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领域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与企业的结合达到新的高度,这个时期教育与科技的结合集中反映在下面几点: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理科内容。基础教育是为国家提供一般劳动力的教育场所,面向全体大众,培养他们掌握基础性的科技知识和从事一般职业的劳动能力,涉及的人员量广面大,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普遍要求达到初中以上文化层次,对他们进行适量的科技教育非常必要。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优先支持代表科技发展方向的专业,为新兴的产业领域及早准备劳动后备大军。中等教育的专业化分

28、类越来越细,新兴专业不断产生。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出现许多社区性质的职业技术学院。四是高等教育由专科教育为主转向本科方面,研究生教育渐成发展热点。五是幼儿智力开发受到高度重视。对幼儿进行早期的智力训练。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激发探求自然奥妙的心理需求,认知自然现象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幼儿科技教育是进行科技教育的基础。进入80年代时期,科教互动出现新的发展态势,普通高等教育的数量趋向稳定,朝综合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学科优势,强化多学科、多专业协作,研究生教育提到重要日程。成人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类型、专业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文、理科比重由重理轻文,走向文、理并举,文、理渗透,学校同科研机

29、构、企业联合,企业兴办科研机构、学校,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生产企业走向协作化、一体化的方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教互动的新动向。显而易见,教育与科技的历史发展轨迹,提示了科教结合是一种漫长的历史现象,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双方相互需求、共同发展的融合整体,教育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以教育为基础,这种连结、互动的作用结果,促使二者协同、有效地滚动发展。追其根源,科教互动的社会现象。植根于生产对科技的需求,特别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形成了强烈的科技生产力,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教育与科技的互动进入加速度状态,运行效率发生了变化,并由科教互动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拉动企业运作和

30、发展,促使经济、科技、教育三者进入一体化状态,企业增添了许多的知识属性,科技与教育增加了经济特征,经济发展知识化,知识发展经济化,是未来社会新经济的基本特点。(三)现代教育是提高国家科技实力的支柱一个国家的科技人才决定了科技实力,科技实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是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国政府把科技人才的培养放在富民强国的战略位置,把现代教育的发展纳入增强科技实力的轨道,发挥教育在提高科技实力的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1英国科技实力的衰退源于教育失误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生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国家,经济发展对产业革命提出了客观要求,即要求在生产技术方面有一种突破,科学技术早

31、先的发展使这种需要变成了现实。历史上英国非常重视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吸收,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等。在科学界出现了努力将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风气,政府曾颁布禁令,不准熟练技工出境,防止人才流失。同时,采取对外开放的人才政策,广泛吸收外国人才,并对外国定居人才明确规定,必须为英国培养一名学徒作为定居条件,这无疑具备了良好的发明创造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产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贸易迅速扩大,经济影响涉足世界各地,占有大量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却急转直下。究其原因,除了大量流失资本海外投资、军费和行政方面的开支过大等因

32、素以外,主要是技术进步缓慢,教育出现失误,由一个盛极一时的经济大国转入衰退。产业革命的成功,并未导致英国建立成熟的科学教育体系。一是政府未能制定完善的教育纲领。技术教育、基础教育不受重视,其办学宗旨仍为培养绅士,绅士教育之风依旧盛行。轻视教育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短期内看不到严重后果,但依靠以师带徒的方式,适应不了新的工业发展。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内燃机、电动机改变了工业面貌,这些工业上升到主要地位,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重工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了统治地位,英国同类工业产品的地位下降。19世纪中后期,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使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化很快,电报、轮船

33、、铁路、现代印刷机的发明和传播应用很快,而英国技术进步缓慢,科技竞争的实力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归根到底,英国轻视教育,科技发展后继乏力,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实力降低,在国际竞争中自然落后于其他国家。2人才资源是美国科技实力强劲增长的根本重视科技和教育是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美国重视教育的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初,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仅次于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二战以后,教育事业发展更快,全国绝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够读完高中,约有2/3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读大学,以培养一般技术人员为主的两年制短期学院发展很快,年招生量约在600万人左右,企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技术员以上的人才,主要来自这类学院,它适

34、合人们的职业需要。美国现有高等院校3611所,年招生量为1450万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相当普遍。为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训练提供了诸多教育的机会。美国科技人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士以上学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二是具有专门技术训练基础、获得学士或准学士学位的技术员。政府对准学士学位的技术员很重视,他们在电子、计算机和机械工程领域,具有关键性作用。在科学和工程方面准学士学位的数量保持在23000人左右,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政府将推进先进技术教育项目,要求工程技术方面的准学士学位人数逐步提高。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开发研究奠定了肥沃的土壤,从诺贝尔奖的获奖数量就可以窥见一斑,获奖者的数量

35、在世界上最多,主要集中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12所知名大学。这些大学非常重视科技开发与研究,出现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大王”,这些科学巨人不断创造发明科技新成果,在全国营建许许多多的科研群体,使美国的科技发明数量不断增长,带动国家经济很快进入世界前列。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是讲究实效,把新技术与生产密切结合,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成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科研与生产最佳结合方式是创办“科技工业园区”,以此作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相应产业的有效途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工业园区”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其一,优势主导模式。即以本地区最有

36、实力、最有特色的优势(如工业技术基础、学科专业、资源成本、智力资源、市场品牌等)为发展动力,注重实力、扬长避短,重点倾斜。例如,美国1-270高技术走廊,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周围集中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50多所大学,共有1200家企业和25万科技人员,成为世界著名的微电子技术中心和生物技术中心。其二,优势综合发展模式。即综合利用本地区的多种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多学科优势、资源优势等)谋求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多种优势互补,综合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是高技术企业密集,高技术人员密集,高信息密集。正是美国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才支撑起经济大国的王牌。3

37、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日本经济振兴的秘密日本是一个资源贫穷、人口密集的国家,二战战败之后,经济几乎陷入瘫痪,科技和教育同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明显拉大。为了赶超欧美国家,日本政府继续实行传统的“吸收性发展技术”战略,利用国际环境提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机会,大力引进先进科技,走引进、改造和发展三结合的技术发展之路。只用了10�15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各国技术发展大约半个世纪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在普及初中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和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50年代,高中的入学率达到95%,同美国的水平相近,高于法国、德国和英国。大学升学率在40%左右,仅次于美国的45%

38、左右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十分注重“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培养人才”,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扩大理工科大学招生名额,大学理科从1975年的50225人,增至1988年的61932人;工科从333959人,增至368027人。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理科学生从1984年的6864人,增至29167人。同时,大力发展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这种学校工业科学制5年,商业科学制5.5年,招生人数稳步增长。注意管理教育,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日本企业界的高级经营人员中80%以上毕业于高等学校,这些措施对推动经济腾飞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科研队伍不断壮大,1960年科研人员30多万人,1988年增

39、至85万人左右,这些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公司、研究机关和大学三个部分。科研、技术人员的科研技术发明成果增长很快,体现在工业所有权的申请件数1960年为170186件,1988年为684643件,增加了5倍。其中申请专利件数1960年为43484件,1988年为308908件,增加了6倍。专利申请的增加,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条件。这些发明专利应用于生产,使科学转化为生产力,保持日本国际一流的经济地位。教育与科技密切结合,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发展科学技术产业,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人力经济,缓解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的局面,用一流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新型经济,这就是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4亚洲科技新秀的崛起

40、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与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它们走的共同道路是从科技“引进型”到“改良型”,进而向“创新型”的梯度发展。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工业经济起飞奠定技术基础。在实用技术方面以科技引进为主,推动出口导向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70年代是发展改良型技术,配合重工业的优点发展。为此,韩国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械、冶金、资源、化学、造船、电子、通讯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一方面研究引进消化技术和开发新技术,另一方面加紧与此有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建立适合国情的科研队伍。80年代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促进产业科技

41、改造和技术嫁接,逐步发展到研究开发与创新的阶段,把高技术工业列为重点,进入“创新型”的技术发展时期。新加坡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更为密切,互相协调,形成两个较明显的时期特点:一是相互促进。即以新工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从50年代开始,政府就颁布“新兴工业(减免所得税)法令”,鼓励新兴工业和新产品的发展,使新工业的发展与科技发展融合一体。二是引进外资与引进技术相结合。80年代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技发展力度,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地位,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口号,设立技能基金会,推行“发展咨询计划”,对聘请高级技术人才的企业进行资助,并为企

42、业提供专业指导。1984年技能基金会开始推行“资助新科技工业计划”,发展尖端技术,进入高科技发展时期。台湾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当局于1959年制定“长期发展科学计划”,成立“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持台湾的科技发展事业。进入60年代,随着出口导向工业迅速发展,对科技需求剧增,很快带动了科技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进入全盛时期,工业结构孕育新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为科技队伍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1969年推出12年科学发展计划,以推动科技迈向新的高度。这项计划规定三个目标:一是改进科学教育,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以满足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的

43、需要,补充师资并提高教师素质;二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谋求科技工业的自主发展;三是支持工业、农业、交通通讯、医药卫生、原子能运用、促进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发展。1979年又提出“科技升级”的口号,将科技升级作为80年代科技发展的主方向和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1982年通过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从强化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为防止人才外流和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1983年又公布“培养和招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吸收科技人员,加大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科研力量,保持经济高速度的增长。香港对科技的重视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此之前的港督对科技不很重视,科技

44、发展的速度不快。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第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把科技、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发达国家及大陆加强科技合作,科技水平在迅速提高。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根源是把科技与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它们发展经济的共同做法。韩国从70年代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计划和教育法规,严格实行在职技术培训制度,企业规模在200人以上的必须设立职业培训班,对其15%的职工进行强制性职业培训。在普及方面,1988年小学入学率达到100%,1993年中学入学率为91%,大学入学率46%。政府认为,要达到工业化水平,科学家应占5%,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占1

45、0%,其余85% 人应具有相应的技能。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技术培训,现在职业高中招生人数达100万人。从1987年开始,政府每年培养50�200名工科博士,计划派出10000名博士生出国留学进修,到2001年每年从世界各地召回韩籍科学家200人,届时将拥有3000名世界水平的科技人才。新加坡教育费占财政支出的10%,1984年-1985年增至1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2%,重视教育普及和电脑教育普及工作,培养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才。台湾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长率。1952�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从16.7千亿美元增加到 459.2亿美元,增长了26.4倍,同期教育经济经费

46、都增长了90多倍。其中1953-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7.8%;1973-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0.4%,电脑教育受到较高重视。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看,每年的教育投资都是处在不断增加状态,而且增长幅度较大,为知识经济时代积累大量人才。香港教育和科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上实现了科技由“改良型”为重点向“创新型”为主的转变,“创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具备了科技人才的条件,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中,占有较大的主动权,属于国际上少有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之一。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和教育的发

47、展,以教育为基础,给科技研究开发提供大批科技人才,科技与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经济增长不断加快,这是现代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四)科教体制改革是激发科技活力的关键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二者协调、有效地配合,是提高科技产出、实现科技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改革与科教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体制,建立新的动力机制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同步改革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体制决定了宏观目标、发展政策、投资导向、内部机制、人事制度、奖惩办法、产权关系。1教育体制与科技体制的相互关系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于科技体制。无论是教育体

48、制还是科技体制,它们的改革和发展是由经济体制决定的,但二者具有横向的协作性、同步性、一体性的特征,这种连带关系要求发展目标的合作性,从整体利益出发在不同的岗位上体现出应有的价值。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力因素与生产活动规律的要求。所以,教育体制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技改革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直接服务于科技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人才本身就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即高校的机制运作要反映出科技与教育双方面规律的特点。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教育体制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科技体制的变革要求。教育体制同科技体制建立互动关系的前提是国家首先要搞好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僵化,与生产实践脱节,投入与产出效果差,那么教育体制的改革就容易走上两难境地,花大力气解决好科技体制改革关系重大。2我国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