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生物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摘 要 将立足这四个方面的素养目标,进行“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的设计。 关键词 情境创设 实验探究 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1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是介绍了ATP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本节知识点相对较少,但是却与多个学习模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可以与物质运输、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进行高级思维的提升。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应用本节课的知识。 从传统教学来看,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较低,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是,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的
2、记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科思维和科学素养。因此,笔者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深度挖掘,将“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 “ATP与ADP是如何转化的”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2 设计思路 在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用情境吸引学生,用实验引领学生,用模型训练学生,用思维培养学生。本节课的实施过程如下: 设计对照实验,让学生明白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设计模型制作,让学生明白ATP与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的异同。 设计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白ATP结构式与结构简式中A的差异。 设计过程演示,让学生明白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过程。 设
3、计思维碰撞,让学生明白ATP与ADP的转化十分迅速。 3 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目标:能用物质和能量观解释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能用稳态与平衡观解释ATP和ADP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理性思维目标:能掌握ATP的分子简式和特点;能理解ATP的化学组成及其在化学组成上与RNA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明确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通过模型建构ATP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及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实践、理解能力。 社会责任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并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关注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主动向他人宣传有关A
4、TP的理性解释。 4 教学过程 4.1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展示数组本校运动会图片,让学生回忆运动会场景,并让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用此把学生的关注引进课堂。在运动会上,无论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都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借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你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物质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糖类、脂肪、蛋白质中,哪种物质能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呢? 4.2 实验探究,进行思维碰撞 学生不约而同地猜测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糖类。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来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师生按照实验探究的历程,提出假设(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是葡萄糖),设计实验: 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有
5、骨的腓肠肌、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电刺激、指针、滴管等。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滴生理盐水、实验组滴葡萄糖),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结果。学生预测的实验结果都是:对照组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肌肉收缩、指针偏转。 可是,实验下来的结果却是两组肌肉都收缩、指针都偏转,与学生的预期极度不相符。 在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腓肠肌内还有能源物质。学生自主完善:本次实验需进行前处理(先将腓肠肌内原有的能源物质消耗掉)。这样基于实验结果的碰撞,让学生深度理解了前处理的必要性。 完善实验设计后,继续实施实验,却依然没有出
6、现学生预期的结果,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实验组的结果也是肌肉不收缩、指针不偏转,这就说明了葡萄糖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那脂肪或蛋白质是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 继续实验的结果表明:脂肪、蛋白质也不是直接的能源物质。那到底什么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学生在深度的思维碰撞之后,已经对“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充满了期待。此时,教师告知学生:有一种不知名的物质可以让肌肉收缩、指针偏转。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4.3 物质探秘,进行模型制作 4.3.1 物质探秘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PPT上的资料。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该物质的英文名称为Adnosine triphosphate。A
7、dnosine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tri是三的意思。Phosphate是磷酸基团。该物质的结构式图2所示。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找到腺苷、找到核糖、找到腺嘌呤。 4.3.2 模型制作 ?W生根据PPT的信息及信封里的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的模型进行粘贴,并用笔将各个部分的化学键画出来。学生带着自己对ATP的理解,进行ATP的模型制作:找到代表核糖的模型,贴在信封的中央;再找腺嘌呤,贴在核糖的左侧,并用笔将两部分用短横“”连起来,制作腺苷;然后,将一个磷酸集团贴在核糖的右侧,并用短横“”连起来。 此时,教师让学生们暂停模型制作,引导学生为这个结构命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这样,学生对“ATP去掉两
8、个磷酸基团之后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将剩余的两个磷酸集团也根据ATP的结构贴到信封上去,并提醒学生注意磷酸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画法为“”。制作完毕后,教师将学生作品放到视频展台上展示,强调高能磷酸键的含有的能量,并用联想法帮助学生记忆30.54 kJ/mol,用简笔画提醒学生画高能磷酸键的方向。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给该神秘物质命名,并完成ATP的信息卡(图3)。 4.3.3 构建简式 教师在黑板上散乱放置代表A、3个P、2个“”和1个“”的磁性板,让学生构建ATP的结构简式。通过与上一环节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学生明白ATP中的A是腺苷,而不是腺嘌呤
9、。 物质探秘和模型制作过程让学生深度理解了ATP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解决“ATP的分子结构与RNA有何关系” “ATP中的A与核酸中的A有何差异”等有很大的帮助。 4.4 资料分析,进行过程模拟 4.4.1 ATP的水解 学生阅读ATP水解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上来利用磁性板模拟演示ATP的水解?程。此时,学生需要用另一组磁性板构建“APP+Pi”,教师要引导学生给“APP”命名,并写出字母缩写。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ADP的结构及ATP的水解过程,而且还加深了对ATP的结构认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接着,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些过程可以用ATP水解释放出来的能量,并引出吸能反应这个概念。 4.
10、4.2 ATP的合成 学生阅读ATP合成过程的资料,然后到黑板模拟演示ATP的合成过程。在掌握了ATP水解过程后,学生模拟演示ATP的过程就轻车熟路了。 4.4.3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学生通过阅读能为ATP合成提供能量的生理过程的资料,归纳合成ATP所需能量的来源。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ATP的水解和ATP的合成是可逆反应吗? 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可是细胞对ATP的需求量很大,机体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从本质上弄清楚ATP的水解和合成,并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十分迅速。 4.5 本节聚焦,进行知识回顾 教师展示本节聚焦,让学生自查是否掌握本节课
11、的学习目标,对ATP作为能量通货进行解释,并进行“我是医生”的活动,要求学生宣讲ATP在医学上的应用,并能进行有关ATP的理性解释。 5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趣味导引、有氧思维,激情开展教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节课中的亮点环节如下: 情景导入的有效。利用运动场景的展现,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心一下子拉入了课堂学习。 实验意外的吸引。预实验时,对照组的实验现象竟然和实验组一样收缩?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竟然都不能让肌肉收缩?一次又一次的意外震撼着学生的心,并持续激发学生去了解新知的热情,到底哪种物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呢? 自主学习的驱动。学生阅读教师提出的资料时,结合教
12、师所给材料进行粘贴模型。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模型,提高了学生阅读资料的认真细心程度。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先将资料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再转变成自己的动手行为,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收获新知的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模型制作的碰撞。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研究ATP结构式,并利用所给材料,模拟制作了ATP的模型,再到黑板上去模拟制作ATP的结构简式。通过这两个模型的碰撞,学生彻底弄清了ATP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完全明白了ATP中的A的含义与结构式中A的含义是不同的。 细节知识的强化。学生在高能磷酸键的画法、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这两个细节上,常常不经意地犯错。笔者通过简笔画,让学生趣味地明确了高能磷酸键的画法;30岁离五四青年节远去了,这种联想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记住了高能磷酸键所含有的能量。 高级思维的激发。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是一个人一天竟然需要40 kg的ATP,这种矛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高级思维的动机,让学生清晰地得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这个结论。ATP的合成与水解是否是可逆反应的碰撞,能让学生清晰地明白酶的不同、能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