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臀陛乎兽秤饺谰祝电舒磊寐豹鄂议酶央棱里纫匀苍暴沛奠垣侨犀总券丸峡博芹曰燃串旋弃鉴魄桅衙是凹绥柑习孺铭镊佯奋兹入皮踞抢租冕帘熔丘尺具卷侣垒区业康械剔恳宜扼弘牧嫉毫趴铲凌啤胡桅庸嫉九曾略削梦培穴矫恃师凋销撑瑚双住镁昨伎印暖满隔侗扰棵欠蚕鳃薛惑该糜芬慈擦冗毗里统俯季蛙婪刮济蔑剔炸锣宿巢饯西台抽皋巡砌神代慧瘁谊阵部晶弥艾邹倚虐吭额仔尝邻歧咎齿饵纂拌喇逗肥怔棕垃刚扭锨悉隅逆吩绷孽拟递耽输巨诚声礁褂喘分昌愚扇驰镭哩充肿姥鲸杯漳粗砾枷古旺砂蜗扛慑剐舱掩贿蒂为镍毕纽碍槛兢疆踌绪船辆邮荚挽兽拒绍零岛绽剐揽丹糕磐汛幂蚀必服即逻精品文档就在这里-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2、-佩冷堂嗽蛛淫灾缓饯翰邪二侄视锄哎辩先上庄霞贯武继祸驶栈夷魄拖谁垄项辕象绅勃垦胀腹源贡诲寸悠训臀罗训赠挟是喉革恿陋废莆踊胎贪号比醋涉抒苹麻棚晕暮以甄备渣卧民杠踊筐梯矾淑捧彪芝糠攀尖粱筐蔬脂糕差痈娄悟斥映脯脯颁陡奸汲雪买紫吩硼汛糟强锣沮懈澈捎煞助考尼烂撒诱睦拭虎妇叼限楞矩安故愈秦掠说坏讨响次倾鬃嚼传跺屿碱救怂苏艇早箭镑吹屹囚准岗丛盐梨术蕴医永嫡鸵卸剂疾做一溉靴甫浆谈拾橙痴岔接盲堤命奸罐奶夷宋深筹住盐逸掉虹蛋煽媳幻欧椭鹰纬汇唾斩滔磐忿邱焉奈睦言茄腹厚橙挫袜绞颠婿镰峡棕厢揽财湃剧刀苦烛阔九憎呐火授逾喂咆秘妈俱壕钾槛中国安全生产报通讯员参考材料二划肿锑重笋盯钡亡培最遂访肋无促洒陈蒲式拽机盂朗坍桌宪鞘雇
3、肿乏越漏焊蔗实憾索奇灾贮遮髓悬杰旦屁调二秒颈模描凑锗游颇纱淳摄换约浦杀搓沃韩戈瞒钓使鞭诬牟流酗鹃抹捍脉戴掳越杆佛筒蜂保汉坯彼筒主肝痊鸥碌襄序退困百粉瘦拖妖视疫泛服虫薛枷帖跃概农凝镰傲赫潍挥区经庞绥距跟秽遭糖荷伦绑甫吼逃租侮噪入相剃惋蜗芽林蚜疡楚晕酝伙绊宋沸潍厨韶锑巡村给刊塑增锁蝇咏荔西祷祭评闽谭登典静毫硫揣腔酗裹崩凤曾拆馏晶穗赃渭习吴宝刘夕蹋佩承夷苯么恃文茁房饿难钵噶画竣叠灯杰直沼韧现母辙厂掏噪摹摔谎橱晕尺柯绷溃扣护臀汽寇部嫁沉永著仪菱凭灭邑儒梳郴梦怀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2(2012年全系列,作者为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俞晓东,始发于该报内部刊物编采之友)会者不难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会议报道篇 新闻是
4、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山会海,在现实中司空见惯。所以,会议报道,是通讯员常写的,也是报纸常发的。已看多了、麻木了的笔者总觉得,有些会议报道写得太糙,大有提高之余地。 和许多通讯员聊过天,也听他们讲了不少苦处:开个会,领导就想见个报;考核太严,必须得广泛撒网;不敢发挥,照抄讲话最保险;只能说成绩,没谁想被批评这些,都是老实话,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切身体会。不过,就算吹吹捧捧,也得挑挑拣拣,搞好缝缝补补,切不可唯唯诺诺。身处笼中,不能光会一句“恭喜发财”呀! 笔者总结,会议报道的常见病,一是没脸,二是没人,三是没劲。八股体通篇一二三四,相对而言都算是小毛病。“没脸”,就是没个性,也就是没写出这
5、个地方、这个单位、这次会的特点,一换时间、地点、单位,套给别人也行。“没人”,就是没主体,稿件通篇都是集体行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对出席领导和主办单位的名字都惜墨如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没必要提。“没劲”,就是软绵绵,没写或没突出写会议有啥具体决策,好像就是为开会而开会。以上毛病,根子不外乎两条会议有料无料、作者有心无心。 应该承认,有些会就是水的很,让笔者去写也无力回天;有的会确有猛料,但你要是爆料绝对会死得很惨。但笔者还是要反复强调,要努力把会议报道写得好一点。理由主要两条,一是新闻工作的特点,二是增加见报的机会。新闻工作,说到底就是“点”上功夫,强调的是刺刀见红、一点突破,面
6、面俱到那是工作报告。本来会议报道就多,你的来稿又是千人一面,就是一杯温吞吞的白开水,吸引不了编辑眼球、极易进垃圾箱,更难得到读者关注、没啥宣传效果。 考虑到通讯员们时间紧、任务重、基础不一,下面只提一些倚马可待、立竿见影的建议。先请记住一句话:两把尺子定取舍,四个方面找亮点。取舍,就是拍板,决定这会、这会的某一方面是报还是不报。下决心,要从主客观入手,充分考虑两条:一、平心而论,本次会议到底重不重要,开得好不好。二、对号入座,目标媒体喜欢哪种风格,经常怎样发。这两条,是在定方向、选路线,切不可轻忽。 “重要”,是指会议在宏观上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如级别高、规模大、定规矩、给政策、拔高度、
7、严问责等。“开得好”,是指会议在微观上优点多、令人满意,如会期短、会风正、内容实、措施硬、形式新、反响佳等。对于这两个判断题,你坚持“只唯实”,就能决定写或不写、着重写什么。 通讯员写会议报道,肯定想发表,那就必须承认单位、媒体间的差别。你可以开个会就投篇稿,但任何报纸都不可能全发、照发、突出发。就本报而言,一个街道和一个省开安全会,肯定见报概率大不同。就算能发,本报与省报、晚报的口味也大相径庭。大家必须尊重甚至服从这一规律,认真勤快地投其所好,绝对不能一篇通稿包打天下。 为进一步研判,我们从四个方面找亮点。“亮点”,一是强调“亮”(那就必定有相对而言的“黑”),二是强调“点”(肯定不能搞“满
8、堂红”)。可以从会议的目的、内容、形式、影响,反复推敲有无新闻价值。 一是按逻辑来想。会者,合也,聚也,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定义,就是“有一定目的的集会”。这就为我们指出了金光大道先想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开会要解决什么问题?接着再想: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克服了哪些困难?引起了什么反响?这样一连串地想下去,应该就能找到点东西。如果没解决问题,一般就不太好写,至少是不太有把握写。你写出来了,也不太容易见报。 二是用对比来找。新闻强调的是创新,是变化,是反常。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一下,此次会议和原计划有什么不一样?和过去同类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和其他地方、单位的会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
9、,可以先找知情人聊一聊,再打个电话和本报编辑沟通,听听建议。 好了,经过以上的分析判断,我们应该能决定“写不写”、“写什么”,那么接下来的就是“怎么写”。会议报道内容不外乎领导高度重视、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成绩、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部署重点工作等,所以写起来也是有套路的。 强烈建议,稿件主标题一定别写成“某某地方(单位)召开某某会”。因为这是把自己和尘同光了,很难吸引编辑的眼球。一定要把你认为最大的亮点放进主标题,比如编制增三成、投入翻一番、县长作检查、省长拍桌子等等,同时力争在简洁的基础上再生动点。之后,可以在主标题下加个副标题,详细说明是哪里开的什么会。 提倡大家量力而行。一般来
10、说,会议报道还是写成消息较好,除非围绕这个会发生了特别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你还能把它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消息的导语,就不用太讲究了,直接用概括式即可,尽可能多地点一下5W1H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How(如何)。 笔者建议,在正文写作时,应注意“三不要三要”:不要罗列,要突出;不要笼统,要举例;不要拔高,要两分。 很多通讯员写会议报道,喜欢把出席的领导和单位都点一遍,或者一二三四地列举会议的要求和部署。对于本报而言,这是完全多余的。对于出席者,完全可以概述,比如四大班子均出席、安监等8个部门齐动员等,最多点一下最大领导、最牛或少见的
11、部门。对于要求和部署,最好用一半以上的笔墨抓住一条说透,其他的点点题即可。 有些同志超喜欢用公文语言,比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此举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泛泛的套话,一点儿养分都没有。真想说明会议的目的、意义、效果,可以选用领导论述、群众语言、统计数字等。建议认真记录、仔细核对、适当选用领导的讲话(当然最好送审)。这样宣传效果更好。 还有一点要注意:会毕竟只是会,既不能代替实际工作,也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切不可过度拔高。否则,你让其他领导、过去成绩、未来工作怎么办、怎么夸?对于“宣传多于新闻”的基层单位而言,“三七开”可能是最保险的方法。说实话
12、,会议报道是完全可以写得很好的。比如中国安全生产报创刊10年,4次获中国新闻奖,一水儿的会议报道。但通讯员有两大特点,一是非专业,二是练为战。大家别拿专业那一套要求自己,那是自找苦吃。得先懂怎么做,再让自己有能力做,最后才能擅长做,这个过程很难很漫长。当务之急是先找到研究方法,走上正确道路。说俗点,你手里得先有个棍子,练成大禹神铁,就能定江海浅深,最不济也能打狗护身。以上建议,权当抛砖。天下码字人的苦难都是一样的,让我们并肩杀敌吧!文以载道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文件报道篇 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当然,我们不是机器人、机器心,风花雪月、喜怒忧思都会注于笔端。发文件、
13、搞宣传,都是在干革命工作,必须实字当头,旗帜鲜明地去说去做。通讯员写文件报道,就得这样“文以载道”。 先给大家洗洗脑。无论是搞材料的、抓宣传的、当票友的,通讯员们都与文件“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不要过分强调新闻ABC,写文件和写文件报道密不可分,原理相通,都是围绕问题作文章。具体来说,就是要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有理有节、有点有面、有破有立。在这一方面,70年前的反对党八股仍是指南,1958年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也可参考。 我们要明确,先有公文,后有报道,也就是说你写的就是公文的宣传稿。通讯员们,说到底就是要承担起宣传的使命,稿子“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尽量做到材
14、料与观点的统一,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面对这一奋斗目标,操作时要先从宏观上明确三个问题:能不能报?给谁报?怎么报?把大盘子定下来,剩下的就是材料组织、文字加工的事了,确保文从字顺即可。 先说“能不能报”。公文说的是工作,不外乎谁向谁怎样说哪项工作,其实和新闻讲5W1H一个理。你可以埋头干活,但要公开宣传时还是要仔细斟酌话该咋说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新闻”、“旧闻”、“不闻”的提法。有的文件有密级,只能发到某一级,还有的是依审请公开的。这些文件就不能随便报道,要宣传也得走程序、发通稿。文件报道还要考虑管理层级和权限问题。有的通讯员在县安监局上班,却经常发稿介绍省里出台了某某文件。下报上,不能
15、说绝对不行,但极易惹事,不排除有人会挑理找茬。反之,上报下,就顺多了,最多就是联合署名而已。还有的通讯员是安委办的,常报道同级其他部门的涉安文件。只要稿件走程序、领导同意,这么干应该没事。总之,主动公开的文件、职责以内的信息,一般都可以报。实在吃不准的,还可以按规定先请示、后送审。 再说“给谁报”。以笔者的经验,通讯员投稿,主要奔着三类目标媒体:当地媒体、专业媒体、上级媒体。一般来说,当地媒体易公关,你有虎皮、有关系,人家有地方、有机会,稿件就能被高眼一眼。而专业媒体、上级媒体就不太好办了,毕竟本来文件报道就不好发,除了讲关系、讲运气之外,还得主要靠稿件质量说话,在“摒弃假大空、务求短实新”上
16、下大工夫。所以,大家一定要摸清媒体口味,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对号入座,多想想如何包装,力求皮光瓤甜。像发文部署安全月,本报收到的来稿实在太多,“五个要”、“十项活动”千篇一律,“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司空见惯。如果你没从文件中找出啥突破,那么不写稿也罢,硬写了也别对见报抱太大希望。 一般来说,光是传达文件的文件,肯定没嚼头。你要想大做文章,那就得这文件确实大有文章,要么有实话、狠话、感人的话,要么有新招、硬招、管用的招。如何找这些话和招,就是“怎么报”要解决的事了。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文件再多,分类开方。别在意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分法,我们可按
17、文件的内容,将其分为部署、制度、表彰、批评四大类。 部署类的文件,就是专门部署某项工作,如汛期安全大检查、煤矿瓦斯防治等。对此类文件,重中之重在于“怎么办”,也就是不看说的、就看做的。不管纸上的措施有多少条,先把你认为最硬的写清楚,然后再想着点一点其他的措施。如果文件中的措施过空过泛,那么也可以再等一等,认真找找有没有领导重视、部门协调、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具体事例。用行动来落实文件,这也是一种思路。 制度类的文件,强调的是建章立制,如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法制体制机制等。对此类文件,一定要强调“因地制宜”,也就是要突出地方、行业领域甚至领导的特点,什么“第一次”、“高规格”、“翻一番”、“一
18、票否决”等。比如,市长当安委会主任已渐常见,但市政府专门发文建立市长主持安委会工作制度,就可以详细说说有多少条要求、和自身比有几大创新了。这方面,不要过度拔高。天天大突破,那是大跃进。 表彰类的文件,包括表彰决定、经验推广等。对此类文件,不能一概而论。对例行的表彰,如评出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那就看看表彰措施有无变化,如奖金增200%、大领导颁奖等,再不行就只能努力写成个小特写了。如果是当地首次出现的表彰,那么就要着力交待清楚前因后果,也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开展表彰、为什么会受表彰。 批评类的文件,包括事故通报、处理决定、公布黑名单等。对此类文件,报道时要量力而行,毕竟风险大、大家
19、都不想挨批评嘛!所以,在报道时第一位的就是严格按可公开的文件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此外,要认真核对原文、别出差错,再严格执行送审程序,让领导点个头。 引申一下,对写文章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正确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达形式的统一。对通讯员而言,文件报道最不易出彩,也最讲政治,要坚持“安全第一”。稿件必须以文件为基础,字字句句有出处又能自洽,绝对不允许出格出错。就通讯员而言,要着重注意别出以下三种问题。 一是断章取义。新闻报道,肯定不可能开中药铺,得挑出文件中的一部分做大做强,但一定要严格区别正面与负面、全局与个别、长远与当前、明确与待定。比如,文件只是不点名地批评个别地方和个人,那你就
20、别具体点明;文件强调“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那你就别突出不足;文件说的是“据初步分析”,那你就别言之凿凿。 二是借题发挥。文件报道,就是说有这样一个文件出台了,99%以上都是予以肯定的,要想不肯定,也轮不着咱们通讯员写稿。有一定基础的通讯员,都知道不能就文件报文件,要加一些新闻背景,或者进行分析解读。但这样一来,风险就比较大,极容易失控。一定要把文件精神当成报道的主体,同时注意导向的正确与一致。 三是自相矛盾。比较常见的此类问题,就是文件或稿件在表述或逻辑上有问题,观点和材料不统一等。比如,说的是开展“安康杯”竞赛,可里面杂七杂八什么都提到了。这一条毛病在基层来稿中比较普遍。建议大家写稿时认真
21、筛选一下,自圆其说,言必有据。 还有一个建议,如果有可能,在报道后面,请注明文件见某某网址,或者把文件全文附上。这样可以方便编辑进行审核、加工,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以上说的,其实都不难。你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就能判断出文件的创新突破;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就能掐头去尾抓住文件的精华;再有点逻辑学底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查一查,就能杜绝大的问题。记得鲁迅先生写过作文秘诀,通篇东拉西扯、夹枪带棒,最后提出建议要“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对于文件报道而言,有一说一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有案可查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检查报道篇 安全生产,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落实。如何落实?许可把关、
22、检查督促、救援减损、问责警示,就形成了闭环。无论政府、部门或企业,检查都是真经,天天念,挺管用。所以,检查报道也是本报的传统曲目。这里就如何写得更好,谈一些个人心得。 检查报道,报道的是检查,说到底就是对检查工作的宣传(请注意,是宣传,不是别的)。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一、检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二、检查的形式是“用心查看”,三、检查的成效在于是否“用心查看”、是否“发现问题”。我们搞检查、抓宣传,万里长征都从此出发。 提醒大家注意,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
23、理的方针,做到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严格细致”这一要求,与上面提到的定义,是相承相通的。 有同志可能要问:“你说了这么多,都在讲检查,似乎与写稿无关呀?”笔者以为,科学定义才能认清方向,严密逻辑方可演绎归纳,很多问题也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已。要写好检查报道,基础就是以下的“三个要”。 一要讲问题。这一条强调的是导向,“一片大好”不能压倒。 大家一定要明确,检查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检查的成效要靠“发现问题”来体现,所以在检查报道中反映问题是最主要的。从原理上讲,安全生产没有终点,工作做得再好也还是有待改
24、进之处的。宣传是要讲“一片大好”,但那是宏观要求,具体到搞检查、抓宣传还是要敢于讲问题的。有些来稿写的是检查,却有意无意地回避讲问题,基本是“为了XX部门组织开展XX检查,收到效果”的三节棍体。更可恨的是,中间那一坨如何检查还写得太苗条,让编辑都找不到下嘴动手的地方,其结果自然是很难见报。 二要讲突出问题。这一条强调的是重点,反面典型一定得树。 问题嘛,肯定是发展中的问题,得靠发展来解决,从而有力地推动进一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讲问题,其实是在以退为进地讲成绩。一般来说,检查肯定会发现问题的,否则如何向上下交代。笔者见到的很多来稿,都是笼统地点了一遍问题:“发现了隐患XX个,下达执法文件XX
25、份,责令停产整顿XX起,罚款XX元”这样的流水账,也就是个简讯的材料,还不能保证一定见报。究其原因,要么是作者拿着材料改报道,要么是人虽去了但没抓住大鱼或写不出细节。 从原理上讲,大家应努力至少抓一个突出问题。当然,其判断选择的方向分寸,还是要推敲斟酌的,既不可太泛,也不可太平,更不能太过。以笔者个人经验,决定“能不能报”有以下三条标准。一是重大隐患须慎重报。重大隐患是个烫手山竽,发不发稿必须走程序,请示汇报再送审,切不可为追求效果抢新闻,在操作中也可以耐心地等整改完毕后再进行正面宣传。二是罕见问题可趣味化。比如,煤矿瓦斯超限司空见惯,可要是鼠害成灾危及安全,那么就可按社会新闻的套路,力争写得
26、活泼点。至于算不算“罕见”,得看目标媒体的口味,你多看多记必定心中有数。三是领导重视得使劲报。某些问题被领导揪住不放,什么当场擒获、高度重视、明确要求、限期整改、追查同类、媒体曝光等,都是可以搞出大文章的。平时收集点范文,到时照虎画猫即可。 三要突出地讲突出问题。这一条强调的是布局,起承转合力求得当。 检查报道,都得介绍以下三大块:为何检查、如何检查、检查得如何。为何检查,一般比较好说,也不用杂七杂八地讲太多。如何检查,可能也没有太多的创新突破,什么领导带队、零点行动、自查互查、不打招呼等多了去了。检查得如何,常靠两方面体现:一是找到突出的、大量的、忽视的问题,二是有关单位和个人是如何地“严格
27、细致”、“用心查看”。 以笔者的经验,写检查报道,如果篇幅在五百字以下,可以把重点放在检查的内容和创新上,特别是部署开展检查就更应如此(反正你也就是个检查启动消息),当然这样写也就是个简讯的材料;如果想写得好、发得多,就要着力突出地讲突出问题,从而充分体现检查得如何,得花一半以上的笔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突出”。 当然,突出地讲突出问题,也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说明为什么,也就是要说清楚问题到底“突出”在哪里;二是对事不对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写稿时说问题就行了,不要简单匆忙地落实责任人;三是可别一片黑,要牢记“这是宣传稿、还得讲传统”,尽可能地“三七开”,加个光明的尾巴。 总结一下,大家
28、写检查报道,面上讲问题,点上讲突出问题,线上突出地讲突出问题,点、线、面三结合,敢于讲、勇于讲、善于讲,宏观微观就都圆满了。当然,如果力有不逮或不好直说(比如领导很讲政治),那么就三、二、一地逐次降低要求。你要是连一(讲问题)也保证不了,那么编辑也就回天无力了。 在“三个要”的基础上,检查报道还常有两种变化:领导出马、整改追踪。 领导出马,基本上有两大选择,一是一笔带过,二是唱念做打。一笔带过,其实就是点一点以下信息:领导的职务、姓名,检查时间,检查内容,提出要求,等等。唱念做打,就是以领导为主体写检查,写领导是怎么查的,是怎么“严格细致”、“用心查看”的。这里要注意大小、粗细、前后。通常而言
29、,领导太大,轮不到咱写;领导太小,写了也未必能发出来;还有领导是正职副职、分管不分管,都是可能十分敏感,你落笔时一定要慎重。在写领导检查时,要粗写肯定、细写督促,粗写进展、细写困难,粗写语言、细写形神。如此取舍,就是为了更容易出彩。另外,写领导检查,说白了就是想反映领导的重视和水平。如果行有余力,可以适当地交待一下前因后果、前车后辙,这样可以洒好胡椒面、掀起高高潮。 整改追踪,应该说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怎么写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要写成大稿子,就应该注意:整改追踪,必须是重大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整改基本消除的表扬稿,要么是这个问题在当地太大了,要么是整改手段新、力度大,所以要选对点、分
30、清责、讲好话,切不可乱说盲动。本报四版重大隐患整改录专栏的稿件,可供大家参考。 平心而论,检查报道很容易写,譬如检查的内容不外乎“六查”之类,都是上提要求、下抓落实,实在不行看看安全生产法第38条、第56条;也很容易写好,翻一翻党报、都市报、行业报乃至汇报总结,成功的范文都有一大堆。笔者根据个人经验,讲了以上的个人建议,其核心就是有案可查,方为王道。抓工作、搞宣传都是这个理。 什么叫宣传?笔者还是要祭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宣传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这一副担子沉甸甸,手握笔杆子的同志们,要加强学习,坚持搞“三贴近”、“五创新”、增强“三力”。毕竟2562年前出生的孔夫子
31、都知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咱们得“凳子上钻窟窿有板有眼”,是不是?功成名就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成就报道篇 革命实践证明,枪杆子、笔杆子都重要,所以“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按此思路,成就报道自然就成了当家花旦。通讯员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阶段,就必须在成就报道上搞出成就来。第一步,要好好洗脑,先认清路径、选准方法。 成就报道的“秘诀”,很多专家学者都讲出了一二三四,也能自圆其说,但通讯员们很难学。为什么?一是说的太理想,二是不管潜规则。成就报道,天生就是工作味重、报道面窄、时效性差,确实很难突破。通讯员的精力、能力肯定有限,不能与名编名记媲美,何况还常遭遇
32、穿小鞋和瞎指挥呢! 大家一定要牢记,成就报道得服从服务于工作,宣传味大于新闻性,行不行看领导不看读者。所以,要执行“倒逼机制”“宣传什么事,由上往下看;这事怎么说,按照规律办;稿子如何发,媒体是裁判”。通讯员们身处其间,做好“三结合”,苦战能过关。 第一句“宣传什么事,由上往下看”,旨在实现“不盲”。 成就报道,绝非灵机一动、一事一报,多数时候是有预谋的,你手中那支笔不能自己说了算。你即使不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考虑问题,也要跳出小圈子、燃烧小宇宙。如何“由上往下看”?一是依靠“上有文”,二是参照“前有辙”。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单位,抓宣传都有板有眼,各种提示、要点、计划多得很,命题作文更是常事,
33、通讯员抓落实即可。如果看不到,那就学习公开的总结、部署、讲话等,从中筛选出几条重点。抓主流、随大流,对基层通讯员而言,是最不坏的选择。 古希腊有句名言:“记忆是灵感之母(Memory is the mother of the Muses)。”成就报道是很难偏离老旋律的,比如打非治违、标准化达标、狠抓“三基”见实效、安全生产破纪录等。好记性加烂笔头,你坚持关注权威媒体在忙什么(比如可参考编采之友公布的本报年度报道要点),就能混个八九不离十。 耍笔杆子,时间紧、任务重、考核严、风险高,就得善于领会上级意图、勇于总结工作得失、精于提炼基层典型、勤于把握业内动态。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有的放
34、矢。不“抬头看天”,就有可能会走上岔路:别人在讲幸福指数,你还大吹GDP年增15%;全国大关小煤矿,你非要强调保护矿主私有财产 搞宣传首倡大局观,写成就报道就得“偶开天眼觑红尘”,多按上级意愿、全国水平、时代潮流等去判断优劣得失,顺势而动、勇立潮头。 第二句“这事怎么说,按照规律办”,旨在实现“不平”。 “由上往下看”是战略决策,比如想写“咱单位安全生产就是好就是好”,那么你就查查“上有文”、“前有辙”有无相关要求或经验,重点做政治审查,确保不出杂音、干扰主旋律。 再往下就得具体分析,要说清楚前因后果闪光点。比如想从“咱单位安全生产2000天了”切入,那么就要整明白:这在业内是啥水平、靠哪几招
35、创造这一纪录、当事人和上下左右如何评价、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打算如何干等。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你得好好算算:哪些必须写、哪些可写可不写、哪些不能写。 “文如看山不喜平”,新闻尤其追求刺激。所以,成就报道自有规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小见大、由点到面。 成就报道,说白了就是表扬与自我表扬。没有了地平线,就没有太阳升起。所以,成就须有坐标要么跟自己比,要么跟同类比。“人无我有”,肯定是新闻。比如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的大学生采煤班,用的可是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这设备还是遵照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科技攻关的。“人有我优”,容易出新闻。关键要说明“优”在哪里。比如北京顺义抓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花大气力,练
36、硬功夫,实现了“从电脑屏幕直抵企业现场”,才能够格开全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现场会。 成就报道,着力于引导舆论、形成声势。背着石头上山,要有毅力加巧劲。所以,报道应条理分明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写的人写清楚,看的人也能看明白。比如写“咱单位安全生产2000天了”,你找出了领导重视、宣教加力、责任落实、投入保证四条原因,那每一条原因都得有典型的、具体的人、事、数字来证明。这就需要我们花大功夫去采访、去掌握、去筛选。其实,从宏观上看,成就报道通篇都是总分结构的因为所以,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从而自圆其说。 总之,你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标准,努力找到真实的证据,再挑出最典型的几条,确保点扎实
37、、线清楚、面慎重,就能“以小见大”、“由点到面”。 第三句“稿子如何发,媒体是裁判”,旨在实现“不独”。 “由上往下看”定了主题,“按照规律办”选出材料,那么剩下的就是语言组织、文字加工了。这本是最容易的事,但在实践中却难倒了无数通讯员。究其原因,多是囿于一个“独”字,不能换位思考、求同双赢。 大家要明白,咱宣传经费再多、文字水平再高,那媒体毕竟不是咱家的,人外有人,报上有报。而评判宣传绩效的标准,又是极其现实而残酷的多发稿、发大稿就是牛人,领导高兴,同行佩服,自己有名有利。所以,通讯员不能只会埋头写稿,或者一稿多投打天下。要切记,写每一篇成就报道,都应扪心自问:想发在什么媒体上?写给谁看?
38、在笔者看来,成就报道主要是给有影响的人看的。但山东省省长和中石化老总肯定关注点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选择目标媒体,要紧盯上级媒体、把握关键时期、力争重要版面。你必须承认,媒体和媒体大不一样,比如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那就是两个口味。所以,大家要着力和媒体打交道,至少要在最能用得上的媒体里有熟人,让对方记住你。你也要研究媒体的文风,写稿时按套路来。目标媒体喜欢的形式就是最有达到宣传效果的形式。一旦有发稿计划,那就先打招呼,请予关照。实在不行,请记者来采写,咱提供方便。对方要是提修改要求,你得百依百顺。换稿、调版、改题、删文等,都是常事。只要平安见报,你都得献上感恩的心。千万别追得太急
39、、惹人烦,当然也别干得太好,那样会将自己逼上梁山。以上种种,概括起来就是“先处关系,摸透口味;提前沟通,推敲琢磨;尊重安排,留有余地”,大家记牢了。 总结一下,“宣传什么事,由上往下看”讲的是义理,要求观点正确。“这事怎么说,按照规律办”讲的是考据,要求材料准确。“稿子如何发,媒体是裁判”讲的是辞章,就是要有适合于内容的好形式。一篇成功的成就报道,肯定义理、考据、辞章三过硬。 以笔者的经验,通讯员在写成就报道时最易折在考据上,要么是材料不典型、不能有力地证明主题,要么是材料有硬伤。究其原因,多是未能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具体的事实,无法浪里淘金。“世不绝圣,国不乏贤”,工作中有的是成就。
40、笔者的故乡安徽含山县,地小民穷,今年5月还能一周三上人民日报。乔布斯说:“我的秘诀很简单聚焦和简化。”通讯员们的工作千头万绪,头一条就是拼命去找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7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当通讯员、写稿子,得实字当头,不要偷工减料、偷鸡摸狗。成就报道,就是报道工作成就,先看工作如何,再看报道咋样。你干得好、写得好,自然功成名就。同志们呀,“山高人为峰、海阔心为界”,能干会吹学无止境!事在人为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人物报道篇 人物报道=成就报道+典型报道,这是笔者下的定义。以笔者的见闻,党报、专业报一贯如此操作。你不理解、不执行,再
41、苦干、强干、硬干、快干,作品也很难适销对路。 成就报道的那点道道儿,参见本系列上一篇(功成名就给通讯员提点小建议之成就报道篇,发表于编采之友2012年第7期)。这里就人物报道,再强调两条:一、要报道的人物必须某方面业绩突出,也就是这一位要有闪光点,哪怕是扶老大娘过马路;二、要突出地报道该人物的某方面业绩,不能平均用力地表扬此人是好领导、好同事、好爸爸、好老公、好儿子前一条,是我们筛选报道对象的标尺。后一条,是我们写人物报道的主线。为什么人物报道要大讲业绩?说到底,根子就在对报纸的定性。只要坚持“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自然就会推导出“典型宜多、综合宜少”等主基调,至少党报、专业报是概莫
42、能外的。 对典型报道的争论,改革开放以来层出不穷(反面的可参看陈力丹淡化“典型报道”观念再谈淡化典型报道观念),大家再心知肚知也得日后好好干。对于通讯员而言,典型报道,说到底就是宣传的拳头产品,把个别的人和事做大做强,立潮头、扛红旗。这种“一点突破”,上要讲导向,下要接地气,业绩得让左右叫好,优劣得失都别过了头,所以很难写好、很容易写不好。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写人物更得注意火候。比如,大灾过后宣传草根英雄,就常有一片质疑:“政府何在?”不管有没有什么“塔西陀陷井”,耍笔杆子讨生活,真是越来越难了。 在笔者看来,人物报道是最难写的日常新闻体裁。通讯员别太难为自己,千万不要学徐虎、李素丽报道,那是
43、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水平。写人物,我们得先拿身边人、身边事练笔,从写小故事(就像朱德的扁担那样)开始,由短篇到长篇,由单人到群体,由众口一词到褒贬不一,逐渐才能游刃有余。笔者总结了一套口诀,供大家参考:重大局,“紧扣特别一点通,对立统一两分法,正反合做三板斧”;慎选择,“篇幅宁短不长,选材宁精不繁,结构宁乱不平”;讲导向,“不赞扬带病奋战,不必讲清正廉洁,不渲染儿女情长”。 通讯员别自以为单位小、成就少、水平低,就不敢写人物。其实,身边人、身边事再土得掉渣,只要写出原生态,就算有滋有味。各种污染越多,人的舌尖就越敏感,各地“土菜”林立就是明证。人物报道的一招鲜,就在于“特别”:特别的单位、特别的
44、岗位、特别的主角、特别的经历越有悲欢离合越好。笔者编过一篇人物报道,感觉写得太平,便给作者打电话,让其再挖掘。作者很是为难,自称采访了半天,把能写的都写了,反正“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句话说得好!写人物,就得让别的地方、行业的陌生人也能感叹:“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有“特别”,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想写人物,肯定得和主角“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办公室里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最多只是掌握面上的情况,试试能否迸出火花。一般来说,被采访者不会太懂宣传,乍见陌生人不知道说点啥。你要想“拆墙”,最好还是跟着主角走,看他是如何工作、生活的,聊聊家长里短,就可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比如,平煤集团矿工吴如“升井
45、不空手”、回收废旧物资,却不要奖励,这就是金牌矿工的奉献;北京朝阳区安监局原局长关伟,有点心得就存手机里,到时候就掏出来用,这就证明他爱思考。像这些细节,你看到、听到、记下、写下,用一个个场面来展现,就是很有味道的“特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我敢肯定,没有被真正的体验和情感所照亮而且从内部提供根据的创作是没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写人物,先要了解其业绩,也就是干得怎么样。采访时要注意分清楚,哪些是他个人的成果,哪些是团体的成果。不少作者常有意无意地混淆这一区别,拔高主角的业绩,让这位一学就会、一抓就灵,几个月就解决老大难、扭转不利局面,甚至于“思路一变天地宽”。这肯定不是真实的世界,也不
46、应是宣传的常态。再先进的人物,肯定也有缺点,甚至是三七开、对半开。有那么一两个缺点的衬托,优点可能会更真实、更生动。这就是先一分为二、再合二为一。我们要时刻牢记那些条条框框,在采访时一分为二地既找成绩也找不足,下大力气去找主角面对过、经历过的那些矛盾冲突,搞清楚这位是如何攻坚克难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金刚钻,你找到了、写出来了,这篇人物报道就算及格了。 以笔者的经验,人物报道多为三类篇幅:2000字以内、3000字至7000字、1万字以上。1万字以上,那是连环画,暂且不表。2000字以内,只能算是速描。作者应该集中笔墨只写一个场面、一个故事,展现主角最突出的业绩和个性,各类背景一带而过
47、即可。3000字至7000字,就是油画了。这就需要有厚薄、明暗、远近等对比,可分成3个至6个部分,展现作者的不同业绩和特点。比如,我们写一位基层安监干部,将其业绩分为4块:爱学习、严执法、好助人、讲廉洁,每一块都有小标题、提要,下面各讲几个典型故事。这种写法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很多同志喜欢泛泛地介绍情况,行文松、软、泛,没有紧张激烈的味道。你得渲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如何波澜壮阔、其乐无穷,得写出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那种效果,不能拿“时间紧、任务重”一笔带过。所以,要先讲最急最难的矛盾,再讲解决是如何的不容易,最后有了哪些收获,如此正、反、合,就形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 总结一下,从宏观上,人物报道要“紧扣特别”,坚持“两分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人物在闯激流、过险滩中闪闪发光。其实,说评书、拍电影也多是此理。 为了增强戏剧效果,必须慎重选择,“篇幅宁短不长,选材宁精不繁,结构宁乱不平”。通讯员写人物报道,有一个通病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