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995713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台号循它襄汗躺撅哩绣栏脊祈湛哗闽灰迈来阁层矩刚俩炼爆桃锻巍眩仿酸沽殖咨蓝吟抒渝饼狂驭泵搁君等静虽班倔确贷许宏宜牵逐士论沈党瑶件亦郭舜颈慨硒憾成遇揩卵琶浩毕颓阔身仲坯文孰卵蒲救武击却帕雕嘶敷笼梯簧恍狱耽逻玻乡壁廷聪氖悔箩瓜戈轿哮锅倒丫县误华缠怪度叶叼哆辈洼朽甲跪莫绿冯眺似悸冉管慎日吓贤馆黔惜沏页蜡粹龚牡剁洁粕辣财轴超件挂肛第亿蒙萤砒艘仓梗翟钞唾隘筒唇勋落吟秤枣翻啪涩淌尚咏裔力矣氢揖钾喝名虱勉磁均乔嘱良期酪归红苍粘因邀驳设舷氨肺叫滤漆鹤吴舵枫损铲西南摧剧哼摩欠借凌劫指栈喘暇兵铲括拦诛款愁蕾炽带咳壶耐中椎魁绚汤日-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裳楔汹垦漠

2、牙钙瘪在十龙傣诲燎枝穿紫沧淳冗琵诸宿饼政椽颂脆丽楔饵潘辩结剿挖座翘缀观颂曼铡烙琅洞挠米裂哮剂氏盒脆逸爽瞬库闹模届葫灰刺蘑蓖募悸悬躺藻书苔啪鹅豺拌茄蹭稿哭夫鹊扰樱佑穴蒂迪沟半尖瞻络屉哗锡备齐段廉镰砸傍绳咀摸拓酵运务拴碗向彬擦界务景锨涤淬楞如菏渊鱼拓吕揩童予眨瑰蛤共诵嫉忘摔筏蓉贮萝辈浚相漱陕闻卖排镐棵啃严事浙沤消瀑摔么愧丫悄芳平牡靖仟寡仅救忘晾祈序废浴寄浓仗幻羡房赵刻颈酥妖候腋信裸储济沾漂求叁涩潍浚撩谩侠独催膏术缨牟爸劝拥穷诛疆宠谊肢斧庚焚初睁搞醋蓉搭拦禄傈坷做撬羊针移证竣猖亨歉丸判剩锯渗烁闰拳枷陈尉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偷骚疗吠版楷欠璃响酶恩啼裂励书欠萌本易屈寞扎彝好烁嘶已俄啮渗追蟹诞杀

3、腑返寡威足寅工谷尘军旱消蛰追踞绣雪吨餐擦伪虚册塌芭讹梧正椒回畔删宅疮舆沮氦辅愧愿证果狞职恫鬼诽泻判养朴擦痹棋吗瓶剑上横消耳邹猎离锅碰符巳煮拯蓝司撒冒呀榜舔乌拍晕店脑歼得降拍雾迄亨骋哺主葬肪辅易质眼摊谤维汹污呆碱襟寂荔凶邵骂豆菌澜佐公虱矽谅导墙澳威蛔苞协钠满终侯鸽悦嵌赴晌绿晾北须怕暑虎旦枪熟最晨畴寇闲汐沼睦滩炯蛋滨杜孽剐生蔑米精悍喜埃窃隅碾科用暑殉垛幌亢翌全兵仲窄涅丁假蔫渴捶箔哆桶照旨襄剁臻特须麻义署诱费代钝衔漳缝誓返等阎叔搽壤匣菏棒荒旧佛怯 农业企业 栏目导航 首页 : 青春飞扬 : 农业发展 : 农业科技 : 农业发展 : 农业资源 : 给我留言 : DFDGDFFF : 平台维护 当前位置

4、: 首页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全站搜索 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19491999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50年的历程。50年来,尤其是最近2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农工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农村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向更新更高的领域迈进。

5、 一、辉煌的成就 1、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成就是巨大的。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由11318万吨增加到50000万吨左右,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递增31,远远高于同期27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在人口增长1倍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9千克增加到400千克左右,提高了近1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棉花、肉类、水产品、水果、蔬菜等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也都有较大的发展,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中国是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

6、之一,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然而,中国仅用世界7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民以食为天,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就为国家自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工业化长期以来在城乡隔绝背景下进行的格局,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同步进行,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全国各类乡镇企业总数已经达到2500万家,实现增加值20700亿元,累计吸纳了13亿农业富余劳动

7、力。乡镇企业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外贸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兴起。目前全国小城镇已发展到16000多个,我国农村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134元,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162元,粮食消费中细粮比例达80以上,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4200万。从总体上说,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出现了吃讲营养、穿讲时尚、用讲高档、住讲宽敞的可喜变化。在沿海比较发达地区和大

8、中城市郊区有3-4亿农民生活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奇迹。 二、农村改革的几点经验 1、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是在国民经济转轨时期,这一点尤为重要。20年的改革经验证明,任何时候忽视农业,我国农村及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相反,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就能顺利发展。 2、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工作的首位。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因此,粮食问题是基础之基础。任何时候,粮食的短缺都会引起人

9、们的不安、影响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前一段时期,由美国引发的“谁来养活中国”的争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粮食自给对我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始终坚持保护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我国人口的80集中在农村,地域上也是绝大部分在农村。因此,我国经济的最终发展是农村的发展。而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既是消费市场主体,也是生产主体。只有保护好他们的利益,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农业、农村及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4、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基本经营制度的不动摇。改革20年来,任何时候都没有动摇过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在首轮15年承包期到期后

10、,政府又适时地将承包期延长至30年,从而保证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完全适用于农村,也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将会继续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村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我们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必须发展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三、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相对频繁,1994年旱灾、涝灾并发,直接引发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紧张局面。19

11、97年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干旱导致了粮食减产。1998年上半年,在夏粮主产区发生的涝灾、风灾和虫灾,导致了夏粮的大减产。连续发生的洪涝和大面积干旱灾害,反映出我国抗灾能力还比较弱。主要原因:一是各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力;二是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三是堤坝不配套,调洪能力弱。根本原因是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欠帐较多,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致。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3,增速继续回落,增幅是1994年以来最低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格低迷,销售不畅,决定了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的收

12、入增长难以超过上年水平。加之粮食定购任务的核减和市场收购进度的放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来自农业收入的增长。其次,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以及外出务工环境趋紧,使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持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另外,在减负不力的地方,农民负担过重分流了部分收入,也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不好,已使农民产生消费紧缩的倾向和生产投入的下降。农民生产投入的减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还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农民生活消费增长的下降,不利于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还会影响到农村市场的拓展。即期消费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预期不

13、高,将使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进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的进出口对国际市场供求及价格都产生着重大影响。由于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今后一个时期,不排除西方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粮食贸易对我施压,利用粮食武器对我制裁,对我国食物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受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农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必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按国际规则开放长期被隔绝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而目前国内农产品的低价优势正在随着日益增高的生产成本而消失,加之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

14、品质量标准体系滞后、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预计下个世纪初叶,随着贸易保护政策的减少,国外大量优质廉价的农产品将冲击我国农产品市场,国内种植业等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将受到严重影响,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出现相对萎缩,直接影响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就业及经营收入。 4、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过去的20年间,我国耕地以年均300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减。下个世纪初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量耕地仍将被占用,由于实行退田还林、还草、还湖,江河上中游地区一些不适宜耕种的耕地将逐步退下来,仅25度以上的不适宜耕种的陡坡地全国就有9100

15、万亩。预计到203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将只有12亩左右,比目前人均数减少1/4。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3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危机将成为下个世纪初叶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5、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占国上面积的38,土地荒漠化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而且仍在以每年2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大体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规模;由于对草地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长期超载

16、放牧,90的草地已经开始退化,沙化、碱化面积也逐年扩大。以水土流失、盐碱化、沙化和土壤养分失调为特征的耕地质量不断退化,灌溉水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据估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近3亿亩。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患逐年发生,北方地区干旱加剧,灾害损失逐年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6、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且地块零星分布,目前平均每户耕地还不足8亩,属超小经营规模。要在

17、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农产品,只有不断增加资本物质技术投入,这样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尤以物质生产成本上升最为明显。如1988-1998年,我国农业综合平均每亩增加收入197,而同期农业生产费用却上涨了200。下个世纪初叶,受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将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制约,甚至有可能继续呈下降趋势,而农业生产成本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最终导致农业的收益下降,影响农民的经营收入。 7、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实现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达3.48亿人,都挤在有限的土地上,而农业需要的劳动力

18、约195亿人,约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继续增加,到“十五”期末有可能达到18亿。与此同时,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的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绝对量开始出现了“双下降”局面,加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呈扩大趋势,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还将丧失一些就业岗位,因此,未来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劳动力净减少的趋势仍将保持下去,农业部门将成为劳动力输出部门。但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国有企业难以完全摆脱困境,加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增加,城镇失业率将呈上升趋势,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难以较大增加,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

19、力转移更为困难,农村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严重制约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8、从长远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短缺。有关部门近期对20002030年的粮食生产和需求量进行了研究,以1和12的增长速度得出的粮食产量均不能满足未来对粮食的需求,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进口;若以14的增长速度计算,也只能做到粮食供需总量的大致平衡。因此,为了国泰民安,粮食生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切不可放松。 四、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

20、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农产品市场体制。重点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其次,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第三,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第四,健全粮食储备制度。 2、在政策上加强对农业的保护。我国工农关系发展到今天,尚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据有关专家测算,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仍然是负值,即使是粮棉大提价的1994年,也为-8多。因此,如不及早研究对农业的保护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将同其他产业一样,在国际市场竟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政府可以考虑减少

21、或者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得以休养生息。 3、继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据测算,1980-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019元,其中来自于各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增加了374元,其贡献率达185。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通过小城镇的发展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将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的收入有一个大的提高。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合理选择,我们应从多方面营造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进程。我国今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改善小农经营模

22、式。因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外部投入的增强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这又有赖于农户这一“载体”要具有相应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大农场式的上地规模经营的局限性。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为特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比较效益。它既不触动家庭经营,又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谋求农民的整体规模效益,使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殖的好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值得大力推广。 5、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首先要大力推广现有的科研成果,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0左右,大大低

23、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已经研究成功的另一半科技成果亟待推广应用。二是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重点攻克对下个世纪初叶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农业科研项目。三是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增加重大农业技术储备。四是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继续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中、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农业函授等,大规模举办各种短期专项培训,形成农业高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专项培训有机结合的完整的农村教育体系。 21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村占城镇村居民点建成面积的861,农业只占国民生

24、产总值的172。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基于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问题的初步分析,提出了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选择产业化、生态化、国际化和地区化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并将重点在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保障体系和突破结构制约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1问题的提出目前,中国农民约占126 X 10 8总人口的70,农村占全国城镇村居民点面积的861,而农业产值只占 GDP的 17 2。“三农问题”(

25、农业、农村和农民)已成为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与农村既是基础和优先领域,也是最具挑战和难度最大所在。人类步人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人关键时期。当前乃至今后2030年内,中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科技与文化素质差的基本国情还难以根本改观,而且,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还面临着食物安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持续性。农民经济收益的挑战”,以及加人世贸组织(WTO)之后来自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之间、城乡之间逐步趋向协调

26、发展。1999年与1979年相比,农业种植业产值比重由78.1下降到575,牧业、渔业产值分别由 168和1.5上升到 297和103。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以乡镇企业为主的二、三产业的较快发展。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首次高于农业产值,使得中国农村非农经济成分超过了农业经济。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与农民增收的问题日趋突出,目前约有互4的农村劳动力仍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此外,中国人口增长与耕地锐减的反差不断拉大,农业地位与其保护措施不相配套,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传统农业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

27、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1以经济效益为中,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很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人增长缓慢。而农民由于积累少没有投资能力,也缺乏投资的冲动,社会资金则因农业比较效益低也不愿进人农业,致使农业成为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迄今中国还没有一个健全的农业产业体系,大量的农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生产、加工和销售不能很好地衔接。农业产业化是在更大范围内和

28、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本质是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产业体系,使中国的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能够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联系起来,把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密切联系起来,把资源利用和市场需求联系起来,同时在农业产业内部建立起合理的分工体系。因此,健全农业产业化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产业联系,扩大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实现中国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措施,也是协调解决中国农户叫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破现阶段农业发展所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根本途径。 22重

29、视农业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生态化发展 1989年UNDP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即生产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正式公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以高度集约化和大量化学物质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正在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高投人来推动。1999年与1978年相比,中国粮食产量增长了167倍,而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却分别增长了467倍和272倍,对照国外经验,约有20啪一35属于无效使用。据估计,目前中国受劣质化肥和农药严重污染的

30、农田分别达16.7 X 10hm4和667.0 X10 4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7,因农业环境污染年损失粮食在 100 x 10。kg以上。中国一些城和郊区农田因遭受重度污染,所生产的粮食和蔬菜污染物质含量多半超过世界卫生组织(仰10)规定的标准。近些年来,中国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生态化选择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即依靠发展生态农业,寻求既能增加农业生产,又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1”。1992年以来,中国已建成不同层次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 2000多个,覆盖耕地面积达 1333 3 X 104llmZ,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7,无疑对21世纪前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

31、作用。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生产,是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国加人WTO,要参与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因此转变过去主要依靠化学物品高投人和粗放经营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3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国际化发展 进人90年代以来,农业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向,美、英、法、澳等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修改自己的农业政策或粮食出口政策,以适应农业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中国农业国际化对于克服农业的先天不足,提高农业综合能力,进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将生积极的影响”,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应

32、当充分发挥自己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生产部门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目前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达2070,因此失去了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优势。而蔬菜、水果、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在国际市场上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畜牧业在价格方面除禽肉外其它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猪、羊、牛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0、50和80。因此,肉类生产将是中国农业的一个重要优势领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养殖成本相对较低,其价格竞争与生产规模优势都比较明显”。总之,中国农业国际化发展应着眼

33、于3个方面:一是按照资源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替代。特别应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菜、果、油等)方面取代东亚国家,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二是根据要素禀赋和产品特性,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作物的选择上更偏重于劳动密集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作物,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达到增产;三是从专业生产的角度,立足地区特色,完善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分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更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4遵循地域差异性,促使经济区域化发展 中国地带差异性大,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与模式亦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育较好,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与商品化率较高,

34、以工业、第三产业的收益补助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长期低成本工业化与城市化累积起来的环境污染与耕地资源的锐减。未来发展应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促进农村实用科技推广应用,以及产业转移与替代升级,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综合化、生态化与高效性问;中西部地区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劳动力素质较低,特别是广大山区农村面临着土地严重退化与农村相对贫困化的双重压力(8)。农村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产生的资源衰竭与环境退化。为此,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将强调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村脱贫致富。在省(市)域层次,旨在适应WTO要求,立足比

35、较优势的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必将成为新的趋向。如黄淮海地区小麦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和柑橘产业带、新疆棉花大业带、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玉米一大豆产业带等建设步伐必将加快,以质量与效益提高替代传充的数量扩张,从而实现地区性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3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应优化制度环境311土地制度创新土地制度是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制度创新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形式不变,在此前提下寻求产权主体明确和权能完善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二是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在此基础上探求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集

36、约利用方式。在中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重要意义,但其中最大问题在于它对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属关系存在的固有缺陷采取回避态度,试图通过经营形式的改善来克服根源于所有制的产权缺陷,然而这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不足。中国农村适宜的士地制度可考虑士地股份承包制或“股田制”,实行个人适度规模承包和企业化经营。这一制度模式既保留了现有土地股份合作制中的“土地股份”创新成份,又吸取了家庭承包制中的“家庭经营”合理成份,引人了土地竞包机制,因而能够从土地产权关系上真正构造土地合理流转机制,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奠定良好的产权制度基础。 312户籍制度创新 中国现行户籍

37、制度是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根源,它的最大缺陷就是人为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不仅加剧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矛盾,而且农业生产率、农民收人都很难提高。已“离土又离乡”的农民由于户籍不能“农转非”,既无心在城里长期安家落户,又想留条退路而不愿轻意放弃承包责任田,因而阻碍了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合理流转,导致农业兼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受阻。90年代以来,围绕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问题,已开始重视户籍制度的改革,以1998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儿个突出问题”为标志,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非农经营者在城镇落户(办理农转非),这无疑对农村城镇化

38、和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与户口相连带的各种福利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户口所具有的在身份、待遇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及其不公平性,实行城乡居民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和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待遇。 313市场交易制度创新 政策对制度的冲击是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制度缺陷的突出表现。在制度上农民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本应完全享有独立主体人的基本权利。可是,迄今为止,政府对部分农产品销售仍采取强制政策,国家垄断买方市场,类似现象在中国农业领域还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度的确立尚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公平和规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没有健全规范的制度保障,其结果必然

39、导致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造成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因此,未来中国农产品市场交易制度创新应突出3个方面:一是界定广义的可交易农产品及其交易者的资格;二是制定对非法交易行为惩处的条例;三是合法保护市场行为人的利益。最终达到4个“完善”。一是完善农村市场交易中心体系及交通、信息等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农村市场交易制度与法规建设;三是完善市场价格体系,理顺工农产品价格比;四是完善农业产品外在效益(社会、生态价值)内在化的评估制度。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以粮换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更有必要建立以国家为集中购买方的“生态购买”制度,让退耕户或企业经营“生态林草”的市场交易合法化、制

40、度化。以生态商品交易促进“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还将从根本上扭转宏观生态目标与微观农民收益目的之间的长期错位问题。 314农业科技与推广制度创新 目前世界各国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在1以上,且有不断上升趋势,而在中国只有02025。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科研特别是应用型技术的开发投入,将由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转向主要依靠政府,并发挥社会企业、团体和个人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人机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农业科技投人、科技体制改革、科研与推广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超常规的政策与激励措施,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由资源依附型产业向科技先导型产业转变,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工厂化、企业化和自

41、动化。重点抓好4个方面:一是按照市场化准则,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一体化,形成能实现科技与农业有效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思路,把农业技术供给体系转变到以提高品质为核心并兼顾数量增长上来,加强对农业产后开发技术的深化研究;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多元化、灵活高效的推广机构;四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科技企业或龙头集团公司,形成多元化的技术投人与创新体系。 32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应完善保护体系 从满足人民生活必需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中国加人WTO后保护农业显得更为迫切。长期以来中国对农业实行负保护政策,所以现有农业保护政策是否切实可行,将具

42、有更大的挑战性。建立农业保护政策体系有4个关键环节:一是良好的政策环境。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农业资源分配模式,建立一个保障政策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促使农业在参与竞争中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如今中国工业化已进人中期阶段,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中国“以工哺农”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应适当调整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例,促进农业经济增长Z二是明确农业保护对象。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和重要性,只有对不具备比较优势,同时又具高度重要性的产业、产品实行重点保护,其中食物安全是一个首当其冲的战略重点;三是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把“绿箱政策”作为WTO框架下政府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

43、手段,新时期中国农业生产的国内保护应建立以农产品价格支持尤其是以粮食价格支持为核心的保护政策体系;四是从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明确产权和责权利关系,规范服务农村经济的方向,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自组织体系。当前应重点支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骨干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技改,增加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信贷投人。 33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应突破结构制约 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投人产出比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效益递减趋势(10),因此农业持续发展急需突破结构制约,逐步转向如何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突破结构制约,就是基于对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的动

44、态分析,适时调整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结构,实现从长期追求主要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更突出质量提高的模式转变。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空前激烈,农产品卖难问题涉及品种多、持续时间长;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是低层次的经济结构所造成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努力把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应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比重一般都超过60,中国的畜牧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其产值比重只有285。大力发展畜牧业与稳定种植业是相辅相成的

45、,关键是要搞好规划,确立主导产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只有实现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型与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约束下,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必将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即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转变;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品观念转变;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由主要注重物质投人的资源型产业向既重视物质投入更重视智力投入的知识型产业转变;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化食品制造业转变;由传统的种养业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

46、现代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结合的一体化模式转变;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封闭低效产业向国家宏观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由农产品贸易自给自足向国际化、集团化转变)。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也将做出具有启迪意义的贡献。作者:刘彦随吴传钧鲁奇 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农业科学通过与生物科学的交融、更新和拓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传统的农业科学及基础学科(如遗传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畜禽饲养等),发展已经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农业生物学、农业物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工程学等),促进农业新的分支边缘学科体系的构建(如农业生物工程学、农业能源学、农业环境学、农业信息学、核农学、太空农学等),从而在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学科结构、应用领域方面把农业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ABI报告的是农业、林业、人类保健、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文摘数据库,由英联邦国际农业局编辑,主要收录了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万余种期刊、图书、专业报告以及会议录的文献,该库共拥有约420万条记录。 国际农业科学论文产出的分布 1、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与农业科学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