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962225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州中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一、背景21 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 “ 文盲 ” ;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 21 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回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起点是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五所大学的附属中学(高中)进行中学

2、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到1982年底共有19所中学开展了计算机教育活动。198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教育部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刚,规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课程目标。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句高瞻远瞩的话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最高指令。自此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层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1987年颁布的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为主导,适当地降低了对于程序设计技巧部

3、分的要求,增加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只限于添加了“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199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内的18所学校进行实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1997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自1998年9月起在全国实行。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其中规定“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1999年11月26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出关于征求对修改

4、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由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意向。 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会后还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此次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式诞生。同年1

5、1月14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该纲要中将原有的“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这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嬗变的重要标志。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在2001年下半年开始启动的高中课程标准制定中,明确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进行课程标准制定。有关专家学者在对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之后,从中找出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之上,200

6、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

7、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另一个层面上的不平衡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课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近几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正确地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意义1、目前学校教学现状的分析学校硬件设施我校现有微机教室三个,硬件条件如下:微机教室(1)(2)

8、:学生机CPU CY600内存 128M 硬盘 10G 。微机教室(3)学生机 CPU CY1.0G 内存 128M 硬盘 20G。学生现状分析 学校的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由于以前所在学校的条件限制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造成学生的起点相差的非常悬殊。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出发点。开学初我们任课教师都要对高一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以下是对2010级高一新生进行的调查结果.从表中我们注意到在新生中有55%的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有24%

9、的学生虽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但通过家庭、网吧等其他途径也接触过电脑,只有21%的学生从未使用过电脑。在接触过电脑的学生中有15%的学生用它来查过资料,29%的学生主要用它玩游戏、聊天、听音乐、打字。有56%的学生只在学校信息技术课上使用过电脑,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具体学习了那些内容呢?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查。情况如下:统计表明,虽然有些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效果并不好,形同虚设在跟学生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学校一学期信息技术课只上了几节课,还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课没有被耽误但课堂很少见到老师的影子,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扫雷、玩纸牌。只有很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比较负责,但也只是教了一些计算

10、机知识。在高一的新生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认为会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帮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上可不上,还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上信息技术课。那么,在学生心里理想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通过统计我们了解到,只有23%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具体的说应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操作技能,2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点,剩余时间放松听音乐、玩游戏,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应玩。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意识的薄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接触社会的面比较窄,看不到在迅速发展的

11、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感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再加上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各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使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分工、奖金等方面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而信息技术课又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上与不上,教与不教一个样,一系列因素导致信息技术课不是被占用,就是教师带着情绪看班,学生随便玩。所以,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放松自由的课,即使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潜意识里对这门课的认识还是很肤浅,认识不到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只是局限于眼前的快乐玩玩游戏、聊聊天。面对这种情况

12、,如何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使他们感受信息社会学习信息的重要性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之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而认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基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不同,虽然有些学校在初中以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总体上衡量还是有所欠缺。再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还必须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起。又由于学生起点相差的非常悬殊,因此,如果再

13、像传统学科一样,把同一个年级的同学按照同一个层次来进行讲授新课,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而消磨时间。对于教师来说,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要想照顾全班的所有的同学来说,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 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不能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做过作品,表达过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汲取信息最快捷的网络利用上,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游戏、聊天、听音乐,只有15%的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获取。据调查目前我旗的中小学还没有接入因特网的微机教室,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上过网。所以,学生上网

14、的途径主要通过家里电脑和网吧,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网络不但没有成为拓宽他们知识面的工具,反而成为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荒废学业的“刽子手”。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总体说来,学生的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技能都处于较低层次,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信息意识和信息行为都有需要引导和提升。由于学生整体存在以上这些不足和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我们教学的形式、进度和内容很难把握并适合全部学生。再加上现有的机房环境和设备状况,要想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不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因此

15、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解决。 教材的现状分析:*课程整合的意识薄弱。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规定: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

16、共同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见,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唯一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之一来学习。现行的教材很难看到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只是本身知识的在现,而标准中在课程的性质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对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缺乏。在标准中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的第一条就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17、,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信息道德教育包括信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对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提到的不多,对学生应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的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也没有涉及。*评价手段的不完善。如何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由于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因此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应该在计算机上进行,虽然最近两年我们采用了上机考试但由于教材的局限性只能对一小部分内容进行考核,而且实施起来难度大、效率低、

18、费时费力,因此现行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一般仍用纸和笔来考试。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协作精神,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由于目前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非常大。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这对于目前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2、解决的对策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教育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依然围绕着会考和高考在转,

19、教师和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几门必考科目上,而像信息技术这样的必修课,根本不会引起重视。所以,只要社会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这一制度不变,那么,在具有选拔功能的重要考试中加入信息技术这门课,肯定会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培养起对这门课的兴趣。但这不是我们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在外部条件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从内部条件出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生的现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的态度和信息知识、技能水平间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要想彻底改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从校本课程入手,开发符合我校发展特色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我们信息

20、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这就引发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实验。3、研究的依据校本课程的相关政策我国长期以来严格执行中央集权课程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决策权开始逐步下放。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校本课程。1999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的课程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21、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都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在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在信息技术标准解读中对信息素养从技术学视野、心理学视野、社会学视野、文化学视野几个方面进行了界定,确定出了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2、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顺应国际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了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创造条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实施留下弹性空间。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鼓励积极表达,强调交流与合作;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有特色的教学。”的课程

23、理念。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如下三个特点: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这些为我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新课标中根据地区环境差异、经济条件造成的软硬件配置的差异、教师信息素养以及学生间存在的各种差异,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并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地方化、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创造性、信息教育课程学习选择性三种具体解决的方法。明确指出“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

24、校本课程。”这为我们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4、课题研究的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大部分地方还处在课程开设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在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就信息技术教育而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了严重的不平衡性。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出现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显著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对目前正在实施的教材、教法就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应该在充分调查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正确地分析

25、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地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对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本课题通过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提高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把像我校这些地处贫困地区的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三、目前我国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2000年10月25日至27日,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此次会议的召开,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6、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式诞生。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中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这意味着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将真正地“有法可依”。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方式:独立设置“信息技术”科目,并强调“整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由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与社会等四个主题组成。选修模块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由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和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等三个主题组成;“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由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27、、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和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三个主题组成;“网络技术应用”部分由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和网站设计与评价等三个主题组成;“数据管理技术”部分由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三个主题组成。“人工智能初步”由知识及其表达、推理与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等三个主题组成。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但总体处在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渡阶段。有关专家预测五年之后至少高中阶段能够实现从信息技术教育向信息教育的过渡。根据我国的特殊性情况,信息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家课程基础上,信息化发达地区尽

28、快开发适合本省(区、市)、地区(市)的、较高水准的信息教育课程标准(指导纲要),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应用等; (二)在下一期课程改革中至少在初中设置相对独立的信息教育课程,即便是作为技术教育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则探讨设置“信息”学科的可能性; (三)整齐划一的信息教育课程不适合我国中小学实际,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课程的本地化、多样化,率先实现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但是欠发达地区建议尽快开设独立课程; (四)学校信息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应尽快从研究阶段走向应用阶段。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资源的质乏已经成为当前限制学校信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五)从提高社会

29、成员的信息素养,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达到高度重视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通过以上国内外信息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我们得出结论如下:20世纪世界主要国家的信息教育发展历程,都是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所以,可以说,信息教育的起源在于计算机教育,经历了信息技术教育之后,最终将要走向信息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主要是“独立设置”和“整合”并存。发展方向是“整合应用”。课程的最终目标主要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从课程的内容设置上看,计算机操作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学习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所进行的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应用是今后学习的方向。 四、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30、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是具有为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持特征的基础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是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能够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既承担着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学习、生

31、活实际问题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将承担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而就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上看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先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我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抱有不正确的学习态度,由于受高考和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们生活在比较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体会不到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感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而只停留在消遣、娱乐的水平上。如何在学校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让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2、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是决定这门课能否上好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采用了情景设置的方式,用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小例子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以独特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受信息化的气息,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学习内容的确定,从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的状况下,还存在“多起点”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从“零起点”补起,也不能刻意强调“整合”。通过对国内外信息教育的对比研究,我们清楚认识到“整合”是信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前提必须是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计

33、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信息技术,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其他的课程,更谈不上有效的“整合”。所以,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该是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材作为“独立学科”的内容与目标明确、具体、独立。但依据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目的最终要用所学技术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学习技术与用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内容形态与目标对立统一在“培养信息素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既要有自成体系的模块式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所学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各个学科中去的方法与过程,只有这种带有多学科综合实践的设

34、计理念,才能使我校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趋向整合应用思想的独立学科模式。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在高一阶段主要以Windows、网络基本操作和Word软件的实际应用为主要内容,并穿插信息意识和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之上,高二年级以如何使用各种软件来设计解决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我们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课程原有的基础之上重新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

35、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以下是我们采用袁良萍老师的教学设计模板进行的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授课班级高一年级总学时数讲授

36、实验习题讨论教科书书 名编 著 者出 版 社版 别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校本教材自编试验参考书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一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一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一册)安徽省和中国教育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中国和平出版社一版中学生信息技术教程(信息技术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委员会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一版依据标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 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

37、相适应的价值观。教学中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ETCS 四学段(10-12年级)教学目标阐述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与方法: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2、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3、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

38、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2、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对象分析1、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优于初中阶段。在观察能力方面能比较稳定持久地集中注意力。自我意识方面,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对自我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深刻、全面的程度。2、信息意识的薄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还不到位。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接触社

39、会的面比较窄,看不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会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感受不到信息社会的时代气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总体上衡量还是有所欠缺,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3、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足。虽然有些学校在初中以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有计算机或参加过校外辅导班,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总体上衡量还是有所欠缺。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一切要从零开始。4、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不能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利用所学的知识做过作品,

40、表达过自己的思想。就更谈不上利用网络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框架(或概念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单元能合理地鉴别和评价信息,并根据特定的情境,恰当地选择获取信息的方法,合法地取得信息。1、信息及其特征2、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第一课 信息1、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2、学习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3、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第一课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第二单元信息技术与社会第五单元第三课 做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第二课 信息的安全和维护具有用Word软件对文本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并能选择合适的工具把自己的思想恰当地表达出来。简单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四单元5、综合实践电子小报的制

41、作4、简单表格处理制作班级成绩统计表3、图文混排请柬的制作2、轻轻松松当主编如何美化自己的文章1、简单的文字处理通知的制作信息获取及管理第三单元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和信息保护意识,具备合理、健康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课 设置自己的工作环境能够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会使用适当的工具下载网上信息并进行保存,并具备对自己的文件进行操作管理的能力。第一课 信息获取第二课 文件及文件管理1、文件和文件夹2、管理文件和文件夹1、整理桌面图标2、设置墙纸3、设置屏幕保护程序4、设置任务栏1、画图 2、写字板3、计算器1、计算机的分类与组成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3、操作系统简介4、键盘基本操作

42、5、中英文输入法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2、网络文件的保存和下载对计算机有初步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开机关机,熟练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能够启动、使用Windows常用附属程序。第二课 Windows常用附属程序第一课 初识计算机第二课 信息技术 章节顺序知 识 点学 习 目 标 层 次教学建议计划学时认知 技能 情感编号内 容记忆理解简用练习练习初会学会思考兴趣热爱重点难点1-1123什么是信息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1-2123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2-1123456789计算机的分类与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简介正确的开机关机鼠标的基本操

43、作窗口的基本结构及基本操作初识键盘键盘指法中英文输入2-2 1 2 3画图写字板计算器2-31234整理桌面的图标设置桌面背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设置Windows98的任务栏3-1123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文件的保存和下载3-212 3文件和文件夹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管理文件和文件夹4-1123Word的启动与退出文字的录入和字体的简单设置文件的保存4-212文章的分栏和块操作文章的段落、字体的效果设置4-312文章中插入图片背景、艺术字文章中插入文本框并对文体框进行设置4-412文章中绘制表格表格中数字的简单统计4-512小报制作具体操作步骤小报制作注意事项5-112信息技术的正面影响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5-21计算机病毒5-31信息时代合格公民所具有的行为准则章节顺序知 识 点学 习 目 标 层 次教学建议计划学时认知 技能 情感编号内 容记忆理解简用练习初会学会思考兴趣热爱重点难点1-1123什么是信息信息及其特征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1-2123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2-1123456789计算机的分类与组成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操作系统简介正确的开机关机鼠标的基本操作窗口的基本结构及基本操作初识键盘键盘指法中英文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