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956925 上传时间:2024-05-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7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4 期*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义务教育治理运行体系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BJS2022023)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1.宗树兴(1965-),男,河北沧县人,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中国教育史研究;2.寇文亮(1983-),女,河北冀州人,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讲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和中国教育史研究;2.吕秋涟(199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基础教育既是科技、人才、教育事业高质

2、量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又是中国现代文明构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因而更加凸显了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时代教育的再拷问,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迫切性也便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下变得更为突出。而师德正是这支队伍的灵魂和导向,其内涵不仅仅在于教师渊博的学识,更在于教师高尚的品格操守、深厚的教育情怀、坚定的使命担当和博大无私的爱。这些定位经由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传导,从而成为当今师德演化和内涵拓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也就成为现代化师德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理想信念、职业伦理、行为规范、职业操守、担当精神、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素质涵养、发展潜能、教科研素质

3、以及创新精神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基础教育领域教师师德的发展走向,成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高水平建设的关键性标识1。一、站位提升:立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教师要秉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当前讨论师德内涵拓展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基础教育领域之师德构建,要有新的站位,有新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行为规范,要服务和满足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师德内涵拓展的直接成因师德之首要内涵是要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要充分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基础教育与三大战略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基础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和重要意义,

4、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理解师德的含义。要端正和创新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才观、评价观以及教育平等观念,正确看待分数,追求优质均衡,实施素质教育。要不断拷问,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姻宗树兴1,寇文亮2,吕秋涟2摘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师德内涵拓展与提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怀,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增强师德内涵拓展的主动性和融合性,突出其对象性和过程性,重视其开放性和研究性。区域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内涵拓展与转型的集体行动和协同提升,积极组织有效的新时代师德培训活动,打造推广典型,强化师德内涵构建的过程效益,按照

5、师德内涵进行分类研讨,并加强师德内涵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共享,引导师德建设全程全域深入开展。关键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师德内涵拓展;区域和学校;协同提升;师德建设引用格式:宗树兴,寇文亮,吕秋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4):37-43.中图分类号:郧451.6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园园源原远猿猿载穴圆园23雪34原园037原园7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34 期第 37-43 页灾燥造.43(圆园23)晕燥.34孕37原孕43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

6、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人才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从而确立和矫正自己的教育行为,明确自己的施教重点和发展方向,培养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德育活动是师德外显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统领意义和主体价值,但不能将其孤立、僵化和封闭起来,而要将德育活动融合到师德建构的全方位、全系统、全领域。师德是奠定师生关系的根本,是教师职业、事业和人生发展的关键性组成部分和伦理价值取向。要处理好“立德”和“树人”的关系,明了师德的主体性、统摄性、内在性,把握好师德的外显机制、行为方式、公私德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域内外的建构关系,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

7、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师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师德内涵拓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举世瞩目。截至 2021 年,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895 个县都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中国义务教育走到了世界前列,义务教育学校正在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制度、中国方案的正确性,足以让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因此,新发展格局下,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新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人才结构、素

8、质需求和发展方向,对照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见之大变局,深刻理解国际国内两个循环,深刻理解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问题,根据新时代需要打开眼界、提升境界,思考师德之基、变革之问,面向现代化理解和建构师德,与时俱进,创新方法,扩充内涵,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点和方向,处理好变和不变的关系,培养时代新人。(二)方式方法转型是师德内涵拓展的集中体现易经 开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云:天玄而地黄。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化育万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虽然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有其糟粕和存疑之处,但是却也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天地有好生之德的敬畏,成为中华民族“德爱”文化的根。儒家五种至尊伦常,即天地君

9、亲师,成为古代民间祭祀的合法性排序,表明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敬天孝亲、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其中虽然有待商榷之处,在角色德行内涵上需要选择和人本化定位,以剔除其糟粕,发扬其精华,但是“师”的独立存在说明了其在教育乃至社会公序良俗建构中的重要地位3。正是因为教师在化民为俗、教民为善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作为教之魂的师德之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庸 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师之“德”在哪里?在布发展之“爱”,负世范之“责”。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尽管家长、教师和社会必须同时发力,形成合力,而教师的“修道”“守道”“楷模”示范之功不可替代。师德和天地之德、父母之德、朋辈之德、社群之德

10、有着明显的不同,是独立于其他群体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德行类别。这是因为:第一,教师是除父母之外儿童接触社会的最亲近群体,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性环节中的关键影响群体,这足以说明其重要性;第二,师德是国家民族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具有合法性;第三,教师秉承着教育规律立德树人,师德独特之爱的本质在于社会需要,在于针对人的发展,立足长远、面向未来,具有合理性特征。师德不是摆设和自我欣赏,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化“德”为范,进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这里的“范”包括教师自身之范,也包括教师对于“范”的理解和选择。而师德的重点是要研究化学生行为为“范”的过程,即“化”的方法、内容和途径。首先,要研判和

11、确立合理而优秀的“范”。师德在化升为“范”的过程中,真谛在于发现和引导“范”的形成和共识。其次,要拓展“范”的视域。学生的发展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所以“范”就要涉及到学生发展的全程和全域,教师要善于从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上为学生树立精神、思维、情感、行动之“范”。再次,要引导学生形成广泛共识。学生行为规范可以是向榜样学,即具象个体的人或者知识的发生发展案例;也可以是抽象的理论、原则、规则和制度。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均要通过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讨论,让其明白内在含义和合理的成分,而非照搬照抄,妄自菲薄。要小步子推进,个体化发展,从而做到人人有进步。这是师德落地的根本性方法和路径。(三)

1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师德内涵拓展突出的时代特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38第 34 期国、人才强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重大战略。基础教育要担当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下好“先手旗”之重任,就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做好强国有我的战略支撑,师德的引领性就在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到 2025 年,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均实行新高考;在第二个百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布了基础教育领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质量提升和促进改革的文件;

13、2019 年 6 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1 年 7 月,两办发文重锤落实“双减”政策;2022 年 4 月,教育部出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程的目标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学科逻辑向着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真实需要转型,课程属性体现了“学生的”而非“学科的”。真实情境和素材、新发展环境的探索,过程与方法的迁移,都在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生发。鼓励学生迁移知识体系,培育核心素养,参与探索和实践过程,亲身体验,完成核心素养的增长4。主题化、大概念、大单元、项目式等成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师德表征上,一方面要符合教育教

14、学规律,守公德,严私德。师德养成与日常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更加融通和沉浸其中,而非悬置在教育活动之上。教师要深入理解师德内涵拓展和转型这一时代特征,不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体验与示范,将新课标的实施过程看作是师德素养养成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守正创新,立足本职,将新时代、新作为、新成果宣传融入到师德内涵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弘扬教育家精神。二、反思建构:师德内涵拓展的内在发生机制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广大教师、校长勠认真思考和力同心。(一)增强师德内涵拓展的主动性和融合性教师要厘清自己的本分和价值所在,学会反思自己,不

15、断找寻自己的站位和知识能力差距。师德内涵拓展与形成过程,是一个自觉觉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和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5。教师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需求出发,找寻自己的动力源泉,与师德标兵、现实发展、学生需求、家长诉求做比对、建坐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主动发展,让人民满意。有了师德内涵拓展与建构的主动性,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时时处处事事留心,把日常活动当作机会,多追问、勤实践、善总结,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创新自己合理施教的素养结构,自觉拓展和建构自己的师德水平。首先,师德内涵拓展要重点指向“五育”融合能力的提升6。学生要全面发展,就要提高

16、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就要走“五育”融合之路。所以,教师在日常解读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反思中都要以此为视角,体现时代要求,拓展、利用和生成育人资源,深化“五育”融合机制研究,反思教育行动效能。每个学科设置和课程开设在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平等的,教师不得以考分、升学作为标准低视或者忽视这些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培育讲求综合、主动、生活、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设置跨学科学习,就是要进一步确立素质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比如,用艺术教育优势来浸润学生心灵,带动学业成绩上升以及体育进步;以劳动小标兵、小小种子监督员、小小种植园评比激励学生的责任心和求知欲;借科学探究

17、让学生学会项目式学习方法,开发小制作、小发明校本课程;以体育增强学生活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力,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师德内涵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建构,共同谱写育人之歌的。其次,师德要突出教育教学活动细节的转化能力。师德建构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抓住学科和领域特点,这是师德内涵拓展提升的关键。比如,语文教学中有语言、文字、逻辑、思维、知识、习惯,也有爱国、情感、意志、态度、人生、人文;数学教学中有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生活实际应用、模型建构方法、客观世界认识、科学思维基础之涵泳教师要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把握学科的科学和人文特征,提高施教技能技巧

18、、技术艺术,在教学细节转化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品质的提升,实施融合化、实践性、项目化、专题化、大概念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赛道,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由此内化师德素养,提宗树兴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39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高教学效益。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因为结构性缺编,遇到一些学科课程开设不齐不足的情况,教师就要发挥主动性,深刻认识各门课程的开设价值,结合乡村教育实际,自学、兼职,因地制宜,及时弥补师资结构性短缺,帮助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尤其是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也由此增加了很多教育任务,教师要激励孩

19、子全面发展,做好孩子的生活“监护人”,让孩子多读书,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涵养师德。(二)突出师德内涵拓展的对象性和过程性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单亲家庭、隔代家长数量增多,学生家庭情况变得复杂,电子产品对学生的影响增大,学生学习习惯差距凸显,离散性加大,这些都给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而学生管理又恰恰是师德表现的重头戏,其难度的加大从反向促使了师德内涵的拓展。首先,师德建构要从教育方法和管理过程上创新。教师要落实落细学生管理,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家庭构成和成长环境,观察其日常表现的点点滴滴,做到一人一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的应有之义。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或是特殊家庭的学生,教师都要认真观察分析,调查研究学情,制定解决方案。要坚持用爱心和意志转化学困生,循循善诱,平等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闪光点,实施优势带动策略。要做学生的兴趣合伙人,寻求共情,避免语言暴力和武断。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公平的、均衡的,不仅仅囿于精英教育下个别高分数学生的质量,而是全体学生的质量提高。学生在哪儿出现问题,教育和管理的重心就放到哪儿,学生身心发展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相应的方法策略就要设置到哪儿。其次,师德建构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是心灵的雕琢和唤醒。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美而行,玉汝于成。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家庭,对

21、待同学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纠正学生的性别倾向,让他们正确对待贫困和财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尊,摒弃盲目虚荣和攀比。教师要学会心理干预技术,参与创设温馨的心灵驿站。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全体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师德实践中保持有方法的爱心、恒心、责任心。再次,要做学生敬仰和依靠的班主任。少年成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马卡连柯说,在集体中受教育,受教育为集体。新时代的师德包括建设好班级文化:寻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朋友、当子女,给他们送温暖,要关注学生的日常需求,与学生谈心,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要把班级文化形成制度,课上课下、教室内外、路上家里,都要让学生耳濡

22、目染,形成好习惯。班主任要相信和欣赏每个学生,努力唤醒和尊重学生,陪他们走好脚下的路,要让学生学会爱、守本色、争上游,向典型看齐,一路向阳。要让自己更光亮一些,给学生照得远一些,照见每一个学生,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找到向前的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此基础上形成优秀的班级和学校文化。总之,学生管理中,用心负责是本分,观察调查是基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师德内涵拓展与建构的一面镜子,是教师教育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映像,是师德建设有效性的真正标志。(三)重视师德内涵拓展的开放性和研究性教育现代化描绘了教育的新形象和新姿态,拉近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师德建构过程中,打破藩篱,保持对社会和学生的

23、开放性,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育现象。研究思考、观察调研和用心施教是师德建构的长效基础7。首先,以学习促进新信息、新能量的输入,丰富师德内涵拓展的源头和渠道。教师要读懂教育外部和内部的形势,深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与发展,系统把握新发展理念。一是要认真学习理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深悟透党的十八大以来颁布的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的方针政策,厘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重点和意义,建构当今师德的新理念和大格局。二是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优秀范例。目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减负增效、高效教学、实践性作业、“双减”政策、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和体罚、心理健康

24、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等,这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题都硕果累累,都是师德内涵新的增长点。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师德建构的时代性和判断力8。三是向同行学习交流。要挖掘相同和不同学科领域师德实践的内涵取向,分析其效果和原因,用心、用智、用情做教育,开放共享,以保证师德实践方向明、内容对,用好他山之石。40第 34 期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关注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教育现代化更要重视人、发展人,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师德的核心性原则,也是新型师生关系确立的基础。教育要入脑入心,就要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懂得学生,懂得学生需求,留心最难的学生,向学生

25、最难处用心用力。所以,教师了解学生最为重要,要和学生实现共情同心,形成合力和共鸣。教师应当深入细致地观察,做好调查研究。教师职业属于创造性复杂劳动,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分工、学科教学和学生类型等方面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自我师德建构,即高标准的师德建构。要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做好教师应尽的义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如学困生、特教生、幼教生、职教生、特殊家庭和具有独特成长经历的学生等,这些特殊学生需要特别的教育,教师都要对其个性和差异性有充分的认识,而师德正是从不一样的教育实践中不断体验、研究、在一系列的永不言弃中升华和提高的。最后,要研究师德内涵拓展的

26、生成机制。师德来自于学习提高、理论积累,更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但是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实践经验层面,而要上升到理念方法;不可以仅仅停留在分立的问题解决上,而要立足于解决一串问题、一片问题。教育实践中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新现象,教师就要长存研究精神,不断寻找合适的方案,这本身就是研究和升华,就是师德内涵的拓展。一是研究师德内涵发生发展机制,要以师德实践为素材,挖掘这些现象、经验背后蕴含的规律性结论,加以总结概括。二是将所发现的结论作为假设进行实践检验,寻找其中的重复性和可推广性,形成师德内涵拓展的“最近发展区”。三是对师德新内涵的拓展过程进行反思并与同伴交流,找出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确立自己关于师德素

27、养提升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实施机制、评价标准。三、协同提升:区域和学校师德建设的集体行动师德内涵拓展的主体在于教师,涉及到每名教师个体,但是,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悉数归咎于教师个体,因为真正高水平的全面的师德建设,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也不仅仅体现在个别教师身上。师德与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文化乃至教育文化存在巨大的交集,甚至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着这些环境性文化。一方面,个体师德之和与学校、区域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个体师德间及其与学校、区域教育文化间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了学校和区域教育文化生态。教育生态学的中心论题是研究教育主体之间以及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和

28、谐关系9。一方面,教育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10,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教育生态系统,使整个系统按照教育主体的要求和目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一定社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规律作为对象,探讨“实现最佳教育生态结构”11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达到教育生态系统内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间协同共生。无论是将教育主体或者个体生态与周围环境生态相对应,还是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作为研究对象,都要将教育生态效益提升作为终极目的。学校和区域教育文化要对个体师德建

29、构起到引领、促发、规范、保障作用,而个体师德则会对学校或者区域整体教育文化生态起到区域能量接受、积蓄、输出等作用。这样的师德内涵建构生态移动,要靠人员的流动、教师间交流学习互动、培训等完成。学校和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把握这一生态流动的方向和时机,通过研究、选择,引导师德建构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方面,引领教育文化向着理性的需要的方向积蓄力量,并内化成个体教师的师德,形成系统内在动力。学校和区域之间师德建设水平最关键的外在影响因素就在于优秀师德氛围的营造和传播从而形成共识。学校和区域对于教师个体师德建构的干预和导引作用不容忽视。研究并推广优秀师德发生发展机制,提

30、升师德建设的整体水平,营造环境氛围,形成良好师德构建的正向动力,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积极组织有效的新时代师德培训活动。要围绕师德建设的新观念、新内涵、新要求和新热点、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进行培训和研讨12。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其标准和方向是什么,其重点影响因素有哪些,需要教师认真解读形势、解读政策,理解自己宗树兴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4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的师德内涵拓展方向。通过培训,教师间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开阔眼界,进而转变观念,矫正教育行为,形成创新性、适应性教育方式方法,节节课、分分钟、个个环节都要体现出新

31、理念、新格局,从而完成师德内涵拓展和先进性建构,创设良好的师德大环境,发挥环境的熏染和导向作用。学校乃至区域要集中力量,加强协作,建立师德建构共同体,协同创新,避免出现师德建构中的悬置性、符号化的官样文章,抛弃只变形式的所谓另类“创新”活动。其次,打造推广典型,强化师德内涵构建过程效益。处理好教师群体和个体在师德建构、典型打造及其推广中的关系,是为师德建构体系积聚正能量、营造师德建设积极氛围、向着正确合理方向发展的关键。教育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若没有人才、经验、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改变和导引,平衡就难以被打破,会形成低水平重复。而典型师德故事、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感人学生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加入,就会

32、使得师德建构生态系统发生移动,形成新的具有适应性的更加优质的师德内涵13。目前,要贯彻国家“双减”政策,加强艺术体育劳动教育,深入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研究“五育”融合的具体方案,实现师德内涵拓展和传统的师德规范的嫁接,特别要注意非考试学科和实践活动的作用,研究制定推进方案,打造典型和推广经验。通过组织区域研讨活动以及校本教研,促进这些新理念、新经验的落地,完成师德建构生态的向上向善移动,实现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需要的方式方法。再次,分类进行师德研讨,引导师德建设全程全域深入开展。虽然基础教育领域学校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但是都会面临师德建构任务,只是师德建构的内涵有

33、差异。这正是师德建构良好生态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活力所在。所以,学校和区域要积极组织分类型的师德研讨,这是由师德建构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师德和教师生活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来自教师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性反映,因此,组织相近领域教师间相互交流和启发会对师德内涵拓展更有价值,能够推动学校和区域间师德内涵建构走深走实。相同学段间有相近的学生知能特点、心理发展进阶梯次;相同学科间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重点、共同的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共同的师德融合渠道和路径;班主任间面临着相似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情境和问题,相同学校类型间有共同的学生培养规格、心理教育倾向这里强调的分类研究、内化提高的效率问题,是就师德建构的科学

34、性和可操作性而言的。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的实施,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等,都需要拓展师德建构思路,提升学生培养效能,这就形成了一个人文性的自我和他人之间、集体共识与个人建构之间辩证关系的处理问题,是一个视角选择与开放问题,也是一个教研和科研关系的处理问题。这在学校和区域师德建构研讨过程中是要特别注意的。最后,学校和区域间要研究共享师德内涵拓展之课程资源。新征程上,师德内涵拓展和转型是一个重要的长期性的科研选题。师德建构本身就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刀切和简单化。因此,学校和区域要重视师德内涵拓展过程研究,正视其成长性和发展性,注意各个影响要素的累积效应,

35、营造氛围,增添师德建构生态向上向善移动的新动能。在师德内涵拓展的课程资源形成上,一方面,要注重积累学校和区域内师德内涵拓展的经验和成果,研究其发生机制,找准师德内涵增长的起点和方向,不断进步,提升师德集体建构的动态化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和区域要注重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整理并丰富师德内涵拓展课程资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山川大河、名胜古迹的文化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深入学校和区域内外的博物馆、纪念馆,增强教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学校和区域要将师德建构教育资源的研究、开发和

36、应用结合起来,持续提醒和引领教师加以应用,实现师德建构资源的丰富和共享。总之,师德内涵拓展、建构与创新,需要学校和区域助力和引导,才能全面全程实现。教育改革氛围太差,缺乏内在动力,不能创生新制度、新方略,就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完成师德内涵拓展,更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也难以达成共识和凝心聚力。师德内涵建构既需要教师个人感悟、自主实践、自励自省,又需要学校和区域营造氛围,制定内容详细、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制度和办法,以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使之尊重规律、廉洁从教、爱岗敬业,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神圣感与荣誉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做中国式现代化42第 34 期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守护者和引路人

37、。参考文献:1 冯建军.四十年德育改革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18-124.2喆吉,刘新华.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生师德修养的价值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4)41-47.3 包玉琴.从优秀文化传统到现代民族精神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4):26-29.4 余文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建立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 J.中国教育学刊,2022(5):17-22.5 邵志豪.新时期师德建设本质意涵论析 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36(9):102-106.6 孟万金,张冲,姚茹.“五育并举”视域下“融合教育”的中

38、国智慧从“有教无类”到“随班就读”再到“走班选读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7):8-12.7 刘加霞,王秀梅.读懂学科育人价值,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J.中小学管理,2019(10):37-39.8 李新翠.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突围 J.当代教育科学,2020(4):80-84.9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二十年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12-16.10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30.200.11 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12 中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 研制课题组 林崇德.中

39、小学师德修养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政策研制与落实J.课程 教材 教法,2022,42(1):123-130.13 张聪.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发展路向与方法论基于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分析 J.现代教育论丛,2022(1):86-96.作者单位:宗树兴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河北石家庄邮编050051;寇文亮,吕秋涟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河北石家庄邮编050024Extension and Realization of Teacher s Ethics from the Perspective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ZONG Shu-

40、xing1,KOU Wen-liang2,LV Qiu-lian2(1.Hebei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Center;2.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basic education requires the expansion and enhancement of theconnotation of teacher s ethics.Teachers should renew their educ

41、ational ideas,cultivate their educational feelings,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highligh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core literacy and key abilities,strengthen theinitiative and integration of exp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morality,and highlight its object and process,payattention to its opennes

42、s and research.Regions and school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llective action and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s ethics,actively organizeeffective training activities of teacher s ethics in the new era,create and promote models,strengthe

43、n the processbenefits of construct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 s ethics,carry on the classified discussions according to theconnotations of teacher s ethics,and strengthen the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sharing,and guide thedevelopment of teachersethics in an all-round way.Key words: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extension of teachersethics;regions and schools;coordinated promotion;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ethics宗树兴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师德内涵拓展及实现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