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课程管理制度_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本小学课程管理制度_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应制定规范的小学课程管理制度.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为依据,以转变教师角色为突破口,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设置 1、学校严格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要
2、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地方课程,合理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学校有责任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价机制,对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要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办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总体目标上的一致性和互补性。2、根据教育部和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学校学年课程实施方案。 三、具体要求1、改革课程功能树立全课程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改革课程结构。强化课程意识,提高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功能,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改革课程内容。强化课标意识,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校与教师把握课标与
3、执行课标的能力. 4、改革课程实施。树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课程观,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紧紧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题策略,进行全课程下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建课堂文化,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效,实现单位时空内效益的最大化。 5、改革课程评价。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性评价体系.6、改革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实施各级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立一支符合全课程要求的专家型、课程型的教师队伍. 7、建立和健全课程的管理制度,构建全课程管理运行机制。 8、认真履行学校全课程管理职责.对学校实
4、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特别是对教学、评价与考试、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自我监控,确保学校全课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继续加强全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非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解读和学习,提高对全课程的理解和认识.0、加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和监控,不断反思、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和学校将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5、,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他们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 为了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 学校课程管理是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行使课程权利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是
6、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具体目标是: 1、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2、结合学校的实际,协调学校各类课程的关系,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提供学校课程的适应性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4、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5、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6、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
7、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实践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的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学校及其相关人员要形成权力分享、责任分担的观念,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在学校课程的管理中,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随意提高国家、地方规定的课程标准,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
8、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他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实施方案,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同时,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形成课程开发方案及计划,并报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 、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发挥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
9、机构的合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三、课程计划管理 1、学校年度课程计划是学校依据相关的课程文件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施计划,是国家课程计划在学校一级的具体化制定实施方案必须严格依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文件,维护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的严肃性.2、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学校年度课程计划必须在每年的9月1日前(新学年开始前)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
10、时间。 四、教学管理 1、学校建立学校、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四级管理网络。各级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学校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管理的重心为教学五环节的管理。 3、备课实行个人分工主备、集体讨论通过、再个性化修改并实施的管理模式,强调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创新的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对优秀教师应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并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
11、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引导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引导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经常举行课堂教学观摩及说课、评课、议课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交流经验的机会。 5、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由班主任负责统一协调好每日作业总量。提倡引导学生完成一些感兴趣的探究性作业。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创造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
12、批改方式. 、学习辅导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严禁进行集体补课,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7、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严格控制考试次数。 五、教材管理1、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在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公布的中小学教材目录,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严禁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13、. 2、教师教学时,要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具体活动中学习。 3、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拓展性课程领域可以选用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原则上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 4、教辅用书的合理使用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向家长或学生的咨询提供一些建议,但严禁向学生摊派教辅用书。5、一般情况下,每门学科课程学生只需要一本教辅用书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辅用书,不能把教辅用书当做习题集,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6、音像制品和电子书刊等也是教辅用书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过
14、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电教中心、实验室、专用教室、各类教学设施及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实践性的教材体系。 六、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由同一学科、备课组教师组成开发小组。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总体上说,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评估是设计校
15、本拓展型课程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拓展型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拓展型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计划,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资助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拓展型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
16、己的意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3、教师在校本拓展型课程开发过程中,可采用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显示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
17、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4、校本课程开发中设计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课程介绍以200字为宜。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七、课程评价管理 1、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进行定期评价,评价的结果向教师、学生、家长公布,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2、定期评价学校每学年课程计划,提出改进建议,为
18、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计划服务;学校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3、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把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家长及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4、校长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校长在课程
19、管理中的任务是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发布学校课程质量的信息。课程与教学中心成员承担学校课程管理的常规工作 5、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的学习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生有权选择校本课程,有权对学校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及有关的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并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八、课程管理的组织保障 1、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
20、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制定有关的开发与管理条例,检查与督导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学校课程管理的最后决定由委员会集体审议做出。审议通过的各项决定由各中心、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具体执行。2、课程与教学中心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评估全校各门课程及各教研组的课程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3、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制定好学年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活动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理的形成。4、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教育、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5、制定相应的管理及激励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管理制度、管理岗位职责及教学绩效考核制度等。学校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