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孝感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培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一根长方体木料,长4m,底面是边长4dm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平行于底面分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 )。
A.16dm2 B.32dm2 C.64dm2
2.根据下图所给的数据,想象一下这个长方体可能是( )。
A.橡皮 B.数学书 C.米尺 D.铅笔盒
3.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
A.没有公因数 B.只有公因数1 C.全是奇数 D.全是质数
4.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
A.a B.b C.a×b
5.下面这些分数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
A. B. C. D.
6.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绳长的,哪根截去的多?( )
A.第一根 B.第二根 C.同样多 D.不能确定
7.某电商平台每隔5千米有一座仓库,共有A、B、C、D四座仓库,图中数字表示各仓库库存货物的吨数。现需要把所有的货物集中存放在其中某一个仓库中,如果每吨货物运输1千米需要运费3元,要使运费最少,则需将货物集中到哪座仓库?( )。
A.仓库A B.仓库B C.仓库C D.仓库D
8.在这条新铺的路上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都装),并要求在处及和的中点处都要安装一盏,至少需要安装( )盏灯。
A.34 B.33 C.17 D.16
二、填空题
9.0.6m3=(________)dm3 =(________)mL
8025dm3=(________)m3 2800cm3=(________)dm3
10.的分数单位是(________)。当a等于(________)时,是分母为8的最小假分数,当a等于(________)时,是分母为8的最大真分数。
11.25□,要使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______),(有几个填几个),5□□,要使这个数是2、3、5的倍数,这个数是(______),(有几个填几个)。
12.若a是一个质数,那么a和2a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13.学校合唱团有24名男生和36名女生,如果男、女生分别排队,要使每排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排(________)人,这时男、女生一共要排成(________)排。
14.一个几何体从上面看是,从右面看是,要摆成这样的几何体,最少要用(______)个小正方体,最多可以用(______)个小正方体。
15.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126cm2,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cm3。
16.有3袋面粉,其中2袋每袋重1kg,另外1袋不是1kg,且不知道比1kg重还是轻。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________)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解答题
17.直接写得数。
18.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9.解方程。
20.把3m彩带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米?
21.五(二)班的同学每周二要去看望军属李奶奶,三班的同学每6天去看望一次,一班的同学每两周去看望一次。如果今年“五·一”劳动节三个班的同学同一天去看望李奶奶,那么,至少再过多少天他们三个班的同学再次同一天去李奶奶家?
22.筑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千米,比第二周少修了千米。两周一共修了多少千米?
23.光明小学准备修建一个长6米、宽3米、深50厘米的沙坑。
(1)如果要在沙坑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要在沙坑里填满黄沙,准备黄沙19吨,够不够?(每立方米黄沙重2.4吨)
24.把一个棱长为4cm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长8cm,宽4cm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cm?
25.在下面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
(1)以虚线为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画出把整个图形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
26.如图,一块长方形铁皮,从四个角各切掉一个棱长为3cm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另外加个盖。
(1)这个盒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在长方体盒子中,放入若干棱长之和为12cm的小正方体,一共可以放多少个?
(3)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切为2份,则表面积最少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根据题意,如果把它平行于底面分成两段,表面积也就是增加了2个底面的面积,列式解答即可。
【详解】
增加的表面积:4×4×2=32(dm2)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截成2段后新露出了几个横截面,新露出横截面的个数(段数-1)×2。
2.C
解析:C
【分析】
通过图可知,这个物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米,6毫米,3厘米,把它们统一单位,即1米=100厘米;6毫米=0.6厘米;之后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来判断即可。
【详解】
A.图中的长对橡皮来说太长;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长对数学书来说太长;不符合题意;
C.根据生活可知米尺的长、宽、高符合图中的数据,符合题意;
D.图中的长对铅笔盒来说太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特征的应用,注意根据实际生活灵活运用。
3.B
解析:B
【分析】
最简分数定义: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或者说分子和分母互质的分数。
【详解】
由最简分数的定义可知: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最简分数的意义。
4.B
解析:B
【分析】
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据此选择。
【详解】
如果a是b的因数,那么b是a的倍数,所以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b。
故选择:B
【点睛】
此题考查了求最小公倍数,注意特殊情况。另外如果两个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之积。
5.A
解析:A
【分析】
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A.:7=1×7,分母里含有质因数7,那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B.:8=2×2×2,分母中含有因数2,那么能化成有限小数;
C.:40=2×2×2×5,分母中含有因数2和5,那么能化成有限小数
D.:2=1×2,分母中含有因数2,那么能化成有限小数。
故答案选:A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与5以外,不能含有其它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6.D
解析:D
【分析】
当绳子长度为1米时;
第二根截去:1×=(米);
当绳子长度为1米时,两根绳子截去的长度相等;
当绳子长度为2米时;
第二根截去:2×=1(米);
当绳子长度为2米时,第二根绳子截去的长;
当绳子长度为米时;
第二根截去:×=(米);
当绳子长度为米时,第一根绳子截去的长;
据此可知,绳子长度不同时,截去的长短也会不同,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与,第二根截去绳长的,截去的长短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D。
【点睛】
解答本题时要考虑全面,绳子长度不同时,截去的长短也会不同。
7.C
解析:C
【分析】
将货物往两端运总运输成本一般比往中间运高,可将两端的两个仓库排除;D仓库的货物最多,因此如果从D往B运,费用一定比从A向C运费用高,所以B排除,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选择B不动,总耗费为:
10×5×3+15×5×3+25×5×2×3=1125(元)
选择D不动,总耗费为:
10×2×5×3+20×5×3+25×5×3=975(元)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优化问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从两端运比向中间运的费用高。
8.B
解析:B
【分析】
由题意可得在AC、BC的中点以及A、B、C的地方都分别安装一盏路灯,那么可得出两盏路灯之间的距离是(28÷2)和(36÷2)的公约数,题目要求安装路灯最少,那么需要求最大公约数,求出最大公约数即可求出至少需要安装的电灯数量。
【详解】
28÷2=14,
36÷2=18,
14=2×7,
18=2×3×3,
所以14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2,
(28+36)÷2+1
=64÷2+1
=32+1
=33(盏)
答:至少需要安装33盏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白两盏灯之间的距离是14和18的最大公约数,另外在求每一段路上的路灯时不要忘记加1。
二、填空题
9.250 8.025 2.8
【分析】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升=1000毫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大单位变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变大单位除以进率,由此解答即可。
【详解】
0.6m3=600dm3
=250mL
8025dm3=8.025m3 ;
2800cm3=2.8dm3
【点睛】
熟练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7
【分析】
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假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详解】
的分数单位是。当a等于8时,是分母为8的最小假分数,当a等于7时,是分母为8的最大真分数。
【点睛】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叫分数单位。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1.2;8 510;540;570
【分析】
25□,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偶数且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据此填空;5□□,是2、3、5的倍数,则末尾是0,且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据此填空。
【详解】
2+5+2=9
2+5+8=15
所以,25□,要使这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2,8
5+1+0=6
5+4+0=9
5+7+0=12
所以,5□□,要使这个数是2、3、5的倍数,这个数是:510,540,570
【点睛】
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及应用。
12.2a a
【分析】
两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据此分析。
【详解】
2a÷a=2,a和2a的最小公倍数是2a,最大公因数是a。
【点睛】
特殊情况还有两数互质,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积。
13.5
【分析】
由题意知:男、女生分别排队,要使每排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排多少人。就是求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求出后,再用总人数除以这个最大公因数,可求得一共排多少排。据此解答。
【详解】
24= 2×2×2×3
36 = 2×2×3×3
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是: 2×2×3=12
要使每排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排12人。
(24+36)÷12
=60÷12
=5(排)
【点睛】
求得24和32的最大公约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8
【分析】
综合从上面看的图形和从右面看到的图形可知:最少用7个小正方体,有前后两排,后面一排4个,前排3个,一个和后排的左端对齐,另外两个和后排的右端对齐,并且上下排列;最多用8个小正方体,有前后两排,后面一排4个,前排4个,两个和后排的左端对齐,另外两个和后排的右端对齐,并且上下排列。
【详解】
由分析可知,
用的小正方体最少:4+3=7(个);
用的小正方体最多:4+4=8(个)。
【点睛】
本题考查观察物体,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根据物体从上面、右面看到的图形来确定物体。
15.81
【分析】
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表面积比三个正方体表面积和减少4个面,据此求出长方体中正方形的数量,求出一个正方形面积,通过正方形面积确定正方体棱长,根据正方体体积=棱长
解析:81
【分析】
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表面积比三个正方体表面积和减少4个面,据此求出长方体中正方形的数量,求出一个正方形面积,通过正方形面积确定正方体棱长,根据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求出一个正方体体积,再×3即可。
【详解】
6×3-4
=18-4
=14(个)
126÷14=9(平方厘米)
9=3×3
3×3×3×3=81(立方厘米)
【点睛】
关键是先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确定棱长,进而求出拼成的长方体体积。
16.2
【分析】
把三袋面粉分成甲、乙,丙。①先把甲、乙两袋放到天平上,看是否一样重,如果一样重,丙便是不同重量的一袋;②如果不一样重,把乙取下,把丙放上,看是否一样重。如果一样重,乙便是不同重量的一袋
解析:2
【分析】
把三袋面粉分成甲、乙,丙。①先把甲、乙两袋放到天平上,看是否一样重,如果一样重,丙便是不同重量的一袋;②如果不一样重,把乙取下,把丙放上,看是否一样重。如果一样重,乙便是不同重量的一袋。如果不一样重,甲便是不同重量的一袋;据此解答。
【详解】
由分析可得:有3袋面粉,其中2袋每袋重1kg,另外1袋不是1kg,且不知道比1kg重还是轻。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找次品的方法。
三、解答题
17.1;;0;
0.7;;;
;;
【详解】
略
解析:1;;0;
0.7;;;
;;
【详解】
略
18.24;9;
2;;6.4
【分析】
12.6+6.24-2.4×1.5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即原式变为:12.6+6.24-3.6,再根据带符号搬家,即原式变为:12.6-3.6+6.24,再按照从
解析:24;9;
2;;6.4
【分析】
12.6+6.24-2.4×1.5根据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即原式变为:12.6+6.24-3.6,再根据带符号搬家,即原式变为:12.6-3.6+6.24,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23.68-(16.45-5.32)-3.55根据减法的性质,即原式变为:23.68-16.45+5.32-3.55,再根据带符号搬家和减法的性质以及加法结合律,原式变为:(23.68+5.32)-(16.45+3.55),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最后算减法即可;
+-根据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先通分,再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根据加法交换律以及加法结合律,原式变为:(+)+(+)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即可;
--根据减法的性质,即原式变为:-(+),再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减法即可;
3.2×1.64+3.6×0.3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即原式变为:3.2×1.64+0.36×3.2,再根据乘法分配律即可简便运算。
【详解】
12.6+6.24-2.4×1.5
=12.6+6.24-3.6
=12.6-3.6+6.24
=9+6.24
=15.24
23.68-(16.45-5.32)-3.55
=23.68-16.45+5.32-3.55
=(23.68+5.32)-(16.45+3.55)
=29-20
=9
+-
=+-
=-
=
+++
=(+)+(+)
=1+1
=2
--
=-(+)
=-2
=
3.2×1.64+3.6×0.32
=3.2×1.64+0.36×3.2
=3.2×(1.64+0.36)
=3.2×2
=6.4
19.;;
【分析】
第一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即可;
第二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即可;
第三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即可。
【详解】
解:
;
解:
;
解:
解析:;;
【分析】
第一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即可;
第二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即可;
第三题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即可。
【详解】
解:
;
解:
;
解:
20.米
【分析】
把3m彩带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的米数,平均分的是具体的数量3米,求的是具体的数量;用除法计算。
【详解】
3÷4=(米)
答:每人分到米。
【点睛】
本题考查分数与除法的关
解析:米
【分析】
把3m彩带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的米数,平均分的是具体的数量3米,求的是具体的数量;用除法计算。
【详解】
3÷4=(米)
答:每人分到米。
【点睛】
本题考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1.42天
【分析】
五(二)班的每周二都要去看就是每7天看一次,三班的同学每6天去看一次,一班的同学每两周去看一次就是每14天看一次,今年“五·一”劳动节三个班的同学同一天去看望李奶奶,那下一次就要隔
解析:42天
【分析】
五(二)班的每周二都要去看就是每7天看一次,三班的同学每6天去看一次,一班的同学每两周去看一次就是每14天看一次,今年“五·一”劳动节三个班的同学同一天去看望李奶奶,那下一次就要隔6、7、14的最小公倍数天,才再次同一天去。据此解答。
【详解】
6=2×3,14=2×7,14是7的倍数,
所以7、6、14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3×7=42,
答:至少再过42天他们三个班的同学再次同一天去李奶奶家。
【点睛】
三个数的公有质因数与每个数独有质因数的连乘积是最小公倍数;数字大的可以用短除法解答。
22.千米
【分析】
由题意可知,第一周修了千米,比第二周少修了千米。两周一共修的路=第一周修的+第二周修的,据此可解答。
【详解】
+(+)
=+
=(千米)
答:两周一共修了千米。
【点睛】
本题考查
解析:千米
【分析】
由题意可知,第一周修了千米,比第二周少修了千米。两周一共修的路=第一周修的+第二周修的,据此可解答。
【详解】
+(+)
=+
=(千米)
答:两周一共修了千米。
【点睛】
本题考查异分母的加法,掌握通分的方法是关键。
23.(1)27平方米;(2)不够
【分析】
(1)根据题意,求出这个沙坑的底面积加上四个侧面积,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2)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解析:(1)27平方米;(2)不够
【分析】
(1)根据题意,求出这个沙坑的底面积加上四个侧面积,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2)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用体积×2.4,再和19吨比较,大于19吨,就不够,小于19吨,就够。
【详解】
(1)50厘米=0.5米
6×3+(6×0.5+3×0.5)×2
=18+(3+1.5)×2
=18+4.5×2
=18+9
=27(平方米)
答:抹水泥的面积是27平方米。
(2)6×3×0.5×2.4
=18×0.5×2.4
=9×2.4
=21.6(吨)
21.6>19
准备19吨黄沙不够。
答:不够。
【点睛】
本题考查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应用,注意单位名数的统一。
24.2厘米
【分析】
把一个正方体熔铸成一个长方体前后的体积是不变的,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求出正方体的体积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据此解答。
【详解】
4×
解析:2厘米
【分析】
把一个正方体熔铸成一个长方体前后的体积是不变的,根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求出正方体的体积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据此解答。
【详解】
4×4×4÷8÷4
=64÷8÷4
=2(厘米)
答:这个长方体的高是2厘米。
【点睛】
抓住体积不变是解题关键。另外要学会灵活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5.见详解
【分析】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对称轴的右边画出左图的关键对称点,连结即可;
(2)根据平移的特征,把整个图形的各顶点分别向右平移
解析:见详解
【分析】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在对称轴的右边画出左图的关键对称点,连结即可;
(2)根据平移的特征,把整个图形的各顶点分别向右平移5格,再依次连结即可。
【详解】
作图如下:
【点睛】
求作一个几何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可以转化为求作这个图形上的特征点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点,然后依次连结各对称点即可。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整个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26.(1)900立方厘米,(2)900个,(3)90平方厘米
【解析】
【详解】
(1)(26-3×2)×(21-3×2)×3=900(立方厘米)
(2)长方体的长为26-3×2=20(厘米),宽为21
解析:(1)900立方厘米,(2)900个,(3)90平方厘米
【解析】
【详解】
(1)(26-3×2)×(21-3×2)×3=900(立方厘米)
(2)长方体的长为26-3×2=20(厘米),宽为21-3×2=15(厘米),高为3厘米,再其中放入棱长之和为12厘米,也就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20×15×3=900个。
(3)可以有3种分法,表面积分别增加3×15×2=90平方厘米,20×3×=120平方厘米,20×15×2=600平方厘米。因此表面积最少增加90平方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