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ha****ot 文档编号:18973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DB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CCS B05 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 23/T 31092022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cultivars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i in field 2022 - 03 - 03 发布 2022 - 04 - 02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23/T 3109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2、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家军、孟庆林、李易初、张瑞萍、马立功、于佰双、王广金、张必弦、马云凤、李进荣、高明杰、刘秀林、王雪扬、刘鑫磊、王金生、任洪雷、张丰屹、何雯瑾。 DB 23/T 31092022 1 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对菌核病田间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 技术流程、 评价标准和技术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种质资源(品种/品系)对菌核病

3、抗性筛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豆类 GB 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种纯化 挑取分离的大豆菌核病菌的菌丝尖端,将其放置于新鲜PDA平板上,以获得新生菌落的方法。 3.2 活化培养 将中、长期低温保存的菌种,重新在新鲜的PDA平板上培养的过程。 3.3 马铃薯改良培养基

4、将新鲜的马铃薯和胡萝卜去皮,切成1cm3小块,按1:1比例混匀,装入硫酸纸封口的玻璃瓶2/3处,121高压灭菌20分钟。 3.4 菌种扩繁 将活化的菌种接种在马铃薯改良培养基上暗培养,获得大量菌核的过程。 3.5 鉴定圃 DB 23/T 31092022 2 按不同试验目的和要求设计的,供试大豆材料排布的试验小区。 3.6 抗病性 植物体所具有的能够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性状。 3.7 严重度 发病植株或器官单元上发病面积或体积占该单元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 亦可用分级法表示, 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一些代表值表示,表明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 3.8 病情指

5、数 通过对植株个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 各级病株数 相应的发病级别 / 调查总株数 最大级别 4 技术流程 4.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的田块,周围设置1m保护行。依据供试材料的数量设置若干个小区,小区内采取垄作栽培,垄距65cm,行长5m,每份材料种3行,株距7cm,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4.2 田间管理 大豆种植全过程采用常规田间管理,其间可防虫、除草,但不应施用任何杀菌剂。在大豆生长的中后期,若发生倒伏,需及时搭架。 4.3 接种 4.3.1 接种体制备 菌核体的制备:先将保存的菌核表面消毒后置于新鲜

6、的PDA平板上培养,7d后移至新鲜的马铃薯改良培养基上,在1820的培养箱中暗培养4周,待产生黑色坚硬菌核后,用清水洗出其中菌核,阴干,常温通风处保存备用。 子囊孢子悬浮液制备: 将菌核埋入潮湿的灭菌沙中置于4冰箱低温处理, 4周后取出置于装有湿沙的发芽盒中,20下黑暗培养,待产生子囊盘柄后添加200Lux光照,待子囊盘弹射子囊孢子时,收集子囊孢子,并用无菌水稀释成浓度为1.0105个子囊孢子/mL,用于喷雾接种。 4.3.2 接种方法 DB 23/T 31092022 3 田间菌核接种法:按当地播期进行小区播种,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2 标准。播种后7d内按每延长米0.5g,将菌核均匀

7、施于试验区地表,覆土2-3cm,试验区免中耕。若遇大豆花期气候干旱,应对试验区进行微喷灌,保持土壤湿润。 子囊孢子悬浮液接种法: 在大豆盛花期对大豆茎秆及花进行喷雾接种, 接种时间应选在傍晚或阴雨天,接种量以雾滴均匀分布在茎秆、花上不滑落为宜,接种后对试验区进行微喷灌,灌溉水符合GB 5084 标准。 以上两种接种方法可以任选其一。 4.4 病情调查 4.4.1 调查时间 田间菌核接种区于发病盛期进行病情调查; 子囊孢子悬浮液接种区于接种 20d 后调查病情。 并在收获前统一调查 1 次茎秆病斑长度和瘪荚率。 4.4.2 调查方法 选取行中部的植株调查 50 株,记录每株的病级,结果记入表 A

8、.1。 4.4.3 大豆菌核病病情分级指标 1 级:全株无症状或茎上有微小点状病斑,植株生长正常; 3 级:前期叶腋处及侧枝轻度感病,后期主茎上病斑长度小于 3cm,瘪荚率低于 10; 5 级: 前期主茎及侧枝均生有菌丝并呈水浸状腐烂, 后期主茎上病斑长度 3cm6cm, 病斑处苍白,瘪荚率为 10%30; 7 级: 前期主茎和侧枝均生长大量菌丝, 呈严重水浸状腐烂, 后期病斑处苍白, 主茎内外密生菌核,病斑长度 6cm15cm,瘪荚率为 30%50; 9 级:前期严重感病,基本上达到枯死程度,后期主茎上病斑超过 15cm,病茎内外密生菌核,瘪荚率达 50以上。 5 评价标准 5.1 调查数据

9、整理 将大豆菌核病的田间调查数据、 鉴定圃农事操作及相关情况进行电子数据登记。 计算每个大豆材料的病情指数,登记到表 A.1 中。 5.2 抗病性评价标准 依据大豆材料的病情指数评价其抗病性,评价标准见表 A.2,并记录在表 A.1 中。 5.3 重复鉴定 初次鉴定中表现为抗病、中抗的材料,次年需进行重复鉴定。 DB 23/T 31092022 4 6 技术档案 建立大豆菌核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档案,内容包括环境条件、技术流程、评价标准及试验数据等。 DB 23/T 31092022 5 附录 A 资料性 大豆菌核病田间调查表 表 A.1 大豆菌核病病株田间调查记录表 调查时间: 供试材料编号 1 级 3 级 5 级 7 级 9 级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表 A.2 大豆菌核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指数 抗性评价 10% 抗病 Resistant 10.1%30.0% 中抗 Moderately resistant 30.1%50.0% 中感 Moderately susceptible 50.1%75.0% 感病 Susceptible 75.1%100.0% 高感 Highly susceptib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