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构建民族团结的和谐校园
——共和镇共和学校申报材料
多年来,我校以“加强民族团结,促学校和谐发展”为主题,认真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努力构建民族团结的和谐校园。
简 况:
我校现有学校教职工88人,在校学生1479人,少数民族学生321人。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提高认识,营造学校民族团结的良好工作氛围 。
近年来,我校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1、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少先大队等部门及教职工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少先大队辅导员主抓此项工作,工作中,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部署,突出“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求发展”的主题,使教育活动富有成效。
2、强化宣传。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宣传栏等有效形式,切实加强对师生员工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使“三个基本知识”(即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常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维护”(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各族的团结和进步。
二、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
我校坚持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相结合,积极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切实加大对影响民族团结因素的排查调处力度,确保了学校稳定。
1、重视民族法制教育。不断加强依法执教、依法治校,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对师生开展各种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目前,学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明显提高,形成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2、重视处理民族问题。我校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紧紧抓住民族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及时调处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了社会稳定。
3、重视社会稳定。学校切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的防范网络,以活动为载体,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做到上传下达,发挥了群防群治的作用,使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安定因素得以及时化解,做到了小事不出室、大事不出校,保证了学校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多年来未发生涉及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
三、加强学校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
1、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开展了“召开一次民主团结主题班队会、读一本民族团结主题书籍、办一期民族团结主题板报、出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观看一部民族团结电影(专题片)、讲一个身边的民族团结的故事、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
2、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不断把教育活动推向高潮
我校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举办了民族团结专题学习动员会,向全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六史”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专题座谈会,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组织开展“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专题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全校师生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凝聚力。
3、发挥组织作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是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促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思想道德教育能够自然、有效、持久地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二是以少先队为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行为规范、团队知识、榜样模范教育,树立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充分发挥各班班主任、少先中队的作用,结合传统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主题班会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4、学科渗透,加强民族团结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在思想品德和品社课上加强教育,其他学科也要不断渗透。
5、加强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利用讲座、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专栏等进行法制安全教育。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6、充分调动学生,倡导学生自管自律
我校以班干部、少先队员等为骨干力量,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树立学生榜样,用学生管理学生,用学生监督学生,养成学生自觉接受监督、时刻规范自己行为的习惯。
7、开展关于反对民族分裂、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积极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一学期开展一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或座谈会,校领导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并与家长签定安全责任书,以保证学生人身安全。
我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相结合,以创建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使创建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各科任教师以备课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点与自己的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学生民族情怀”这个中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因素,不断加深民族团结教育,加深学生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的理解、认识和把握,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如音乐课组织学生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学生间的感情。同时,全校各民族教师共同开展优质课比赛,要求政治教师上好一堂宣传民族团结的优质课,每位教师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的成绩体现创建民族团结活动成果,始终将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当中。加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教育,使师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我们的工作更富有特色、更富有成效,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湟中县共和镇共和学校 2016.9 3、通过活动,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B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不能测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C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原材料费用与分配加工费用所用的完工率都是一致的。X
C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应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情况。错
C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包括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
C成本报表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
C成本分析的首要程序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C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成本核算。×
C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一般应与基本方法结合使用而不单独使用。√
C成本计算方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步法。X
D当车间生产多种产品时,“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的借方余额,月末均直接记入该产品的产品成本
中。×
D定额法是为了简化成本计算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F“废品损失”账户月末没有余额。√
F废品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X
F分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步骤之间要进行成本结转。(√)
G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可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错
G工资费用就是成本项目。(×)
G归集在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最后均应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中。对
J计算计时工资费用,应以考勤记录中的工作时间记录为依据。(√)
J简化的分批法就是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
J简化分批法是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对
J加班加点工资既可能是直接计人费用,又可能是间接计人费用。√
J接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生产可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三种,X
K可修复废品是指技术上可以修复使用的废品。错
K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修理可以使用,而不管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废品。X
P品种法只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Q企业的制造费用一定要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X
Q企业职工的医药费、医务部门、职工浴室等部门职工的工资,均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X
S生产车间耗用的材料,全部计入“直接材料”成本项目。X
S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W完工产品费用等于月初在产品费用加本月生产费用减月末在产品费用。对
Y“预提费用”可能出现借方余额,其性质属于资产,实际上是待摊费用。对
Y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支出是费用性支出。X
Y以应付票据去偿付购买材料的费用,是成本性支出。X
Y原材料分工序一次投入与原材料在每道工序陆续投入,其完工率的计算方法是完全一致的。X
Y运用连环替代法进行分析,即使随意改变各构成因素的替换顺序,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加总后仍等于指标的总差异,因此更换各因索替换顺序,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Z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的情况下,应该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对
Z直接生产费用就是直接计人费用。X
Z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列半成品分步法。√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账户月末(可能有月末余额/可能有借方余额/可能有贷方余额/可能无月末余额)。
A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