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1若代数式有意义,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ABCD2下列各组数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2,3,4B4,5,6C1,2D5,11,13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B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4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两人的平均环数是8,方差分别是,则成绩较为稳定的是( )A甲B乙C甲乙一样稳定D难以确定5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下列条件:A=B-C;A:B:C=3:4:5;a2=(b+c)(b-c);a:b:c=
2、5:12:13其中能判断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在菱形ABCD中,D140,则1的大小为()A15B20C25D307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取一点,连结,过点作交于点,将线段EF向右平移m个单位,使得点E落在CD上,F落在BC上,已知AE+EF+CF24,CD10,则m的值为( )A6BCD8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沿同一路线驶向B地甲车先出发匀速驶向B地,40min后,乙车出发,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在途中的货站装货耗时半小时由于满载货物,为了行驶安全,速度减少了50km/h,结果与甲车同时到达B地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y(km)与乙车行驶时间x(h)之间的函数
3、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甲的速度是60km/h;乙出发80min追上甲;乙刚到达货站时,甲距B地180kmA4个B3个C2个D1个二、填空题9若二次根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_10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和,菱形的周长是_,面积是_11如图一根竹子长为8米,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4米处,折断处离地面高度是_米12如图,矩形的对角线,交于点,过点作,交于点,过点作,垂足为则的值为_13将一次函数的图象绕原点顺时针旋转90,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是_14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矩形ABCD的周长是20 cm,AE5 cm,则AB的长为_cm.15甲、乙两
4、车从A地出发,匀速驶向B地甲车以的速度行驶1小时后,乙车才沿相同路线行驶乙车先到达B地并停留1小时后,再以原速按原路返回,直至与甲车相遇在此过程中,两车之间的距离与乙车行驶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乙车的速度是;点H的坐标是;其中错误的是_(只填序号)16如图,矩形纸片中,点、在矩形的边、上运动,将沿折叠,使点在边上,当折痕移动时,点在边上也随之移动则的取值范围为_三、解答题17计算(1) (2) (3) (4)18如图,将长为2.5米的梯子AB斜靠在墙AO上,BO长0.7米如果将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4米,即AM等于0.4米,则梯脚B外移(即BN长)多少米?19如图,在44的正方
5、形网格中,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按下列要求画图(1)在图中画一条线段AB,使AB,线段AB的端点在格点上;(2)在图中画一个斜边长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DCE,其中DCE90,三角形的顶点在格点上20如图,在矩形中,将矩形折叠,折痕为,使点C与点A重合,点D与点G重合,连接(1)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折痕的长21我们规定,若ab2,则称a与b是关于1的平衡数(1)若3与是关于1的平衡数,5与是关于1的平衡数,求,的值;(2)若(m)(1)2n3(1),判断m与5n是否是关于1的平衡数,并说明理由22甲、乙两家采摘园的草莓品质相同,销售价格都是每千克50元,两家均推出了
6、“周末”优惠方案,甲采摘园的优惠方案是:游客进园需购买100元的门票,采摘的草莓六折优惠;乙采摘园的优惠方案是:游客进园不需要购买门票,采摘的草莓超过6千克后,超过部分五折优惠优惠期间,设某游客的草莓采摘量为x(x6)千克,在甲采摘园所需总费用为y1元,在乙采摘园所需总费用为y2元(1)求y1、y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如何选择采摘园?2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O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顶点A、C在坐标轴上,B(8,4),将矩形沿EF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1)求点E的坐标;(2)点P从O出发,沿折线O-A-E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到达终点E时停止
7、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PCE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关系式,井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当PA =PE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Q使得以点P、E、 G、 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出, 若存在,请求出点Q的坐标24如图,已知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A,B重合),连接OP,以PB,PO为邻边作OPBC设点P的横坐标为m,OPBC的面积为S(1)点A的坐标为 ,点B的坐标为 ;(2)当OPBC为菱形时,S ;求S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3)BC边的最小值为 25在平面
8、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点P给出如下定义:点P到图形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点P到图形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若,就称点P是图形和图形的一个“等距点”已知点,(1)在点,中,_是点A和点O的“等距点”;(2)在点,中,_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3)点为x轴上一点,点P既是点A和点C的“等距点”,又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当时,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如果存在请求出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点P在内,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B【分析】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即可求的的取值范围【详解】代数式有意义,解得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
9、有意义的条件,掌握二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C解析:C【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四组数据进行逐一判断即可【详解】解:A、22 +32 4 2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B、42 +52 62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C、 ,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D、5 2 +11 2 13 2 ,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即只要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 2 +b 2 =c 2 ,则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A解析:A【解析】【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判定即可【详解】解:A、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原选项是真命题;B、
10、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原选项是假命题;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原选项是假命题;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原选项是假命题;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4B解析:B【解析】【分析】在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则数据的波动程度越小,成绩更稳定,据此可作出判断【详解】两人的平均数相同,但乙的方差小于甲的方差,则乙的成绩较为稳定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程度越小,掌握方差这一特点是解题的关键5C解析:C【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
1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分析判断即可.【详解】解:ABC,A+CB,A+B+C180,2B180,B90,ABC是直角三角形,正确;a2(b+c)(bc),a2b2c2,a2+c2b2,BAC是直角三角形,正确;a:b:c3:4:5,设a3k,b4k,c5k,a2+b225k2,c225k2,a2+b2c2,ABC是直角三角形,正确;故选:D【点睛】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是本题的考点,熟练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此类题型属于基础题.6B解析:B【解析】【分析】由菱形的性质得到DADC,DAC1,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ACDCA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DAC,即可得到1【
12、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DADC,DAC1,DACDCA1,在ABD中,D140,D+DAC+DCA180,DACDCA(180D)(180140)20,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7B解析:B【解析】【分析】过点E作MNCD,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利用一线三垂直模型证明AMEENF,列出关于m的式子,求出m即可【详解】解:过点E作MNCD,交AD于点M,交BC于点N, E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EMEEm,AM10m,EN10m,FEN+AEM90,FEN+EFN90,AEMEFN,在AME和
13、ENF中,AMEENF(AAS),FNMEm,AEEF,CF2m,AE+EF+CF24, ,解得m,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关键是要作辅助线构造一线三垂直模型,证明全等的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列出关于m的方程,从而求出m的值8A解析:A【分析】由线段DE所代表的意思,结合装货半小时,可得出a的值,从而判断出成立;结合路程=速度时间,能得出甲车的速度,从而判断出成立;设出乙车刚出发时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装满货后的速度为(x-50)千米/时,由路程=速度时间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出方程即可得知乙车的初始速度,由甲车先跑的路程两车速度差即可得出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从而得出成立
14、;由乙车刚到达货站的时间,可以得出甲车行驶的总路程,结合A、B两地的距离即可判断也成立综上可知皆成立【详解】线段DE代表乙车在途中的货站装货耗时半小时,a=4+0.5=4.5(小时),即成立;40分钟=小时,甲车的速度为460(7+)=60(千米/时),即成立;设乙车刚出发时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装满货后的速度为(x50)千米/时,根据题意可知:4x+(74.5)( x50)=460,解得:x=90.乙车发车时,甲车行驶的路程为6023=40(千米),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为40(9060)=(小时), 小时=80分钟,即成立;乙车刚到达货站时,甲车行驶的时间为(4+)小时,此时甲车离B地的距离为
15、46060(4+)=180(千米),即成立.综上可知正确的有:.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象,看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数学量,及每段图象所代表的情况.二、填空题9【解析】【分析】根据二次根式被开放数为非负数,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解即可【详解】解:二次根式有意义,2-x0,解得:x2故答案为:x2【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二次根式被开放数为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10A解析:24【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由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6和8,可求得OA=4,OB=3,再由勾股定理求得边长,继而求得此菱形的周长与面积【详解】解
16、:如图,菱形ABCD中,AC=8,BD=6,OA=AC=4,OB=BD=3,ACBD,AB=5,C菱形的周长=54=20,S菱形ABCD=68=24,故菱形的周长是20,面积是24故答案为:20;24【点睛】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周长和性质得求法,勾股定理,属于简单题,熟悉菱形的性质和菱形求面积的特殊方法是解题关键113【解析】【分析】竹子折断后刚好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设竹子折断处离地面x米,则斜边为(8-x)米利用勾股定理解题即可【详解】解:设竹子折断处离地面x米,则斜边为(8-x)米,根据勾股定理得:x2+42=(8-x)2解得:x=3折断处离地面高度是3米,故答案为:3【点睛】此题考查了勾股定理
17、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题目信息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运用勾股定理解题12A解析:【分析】依据矩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的面积为12,再根,即可到的值【详解】解:AB=6,BC=8,矩形ABCD的面积为48, ,AO=DO=5,对角线AC,BD交于点O, , ,即12=,12 , 故答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解题时注意: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13【分析】利用直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求得旋转后的对应点坐标,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详解】解:在一次函数中,令,则,令,则,直线经过点,将一次函数的图像绕点顺时针旋转90,则的对应点,的对应点为,设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
18、:,将点代入得:,解得,旋转后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图像与几何变换,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题关键14A解析:4【解析】试题分析:设AB=xcm,则由矩形ABCD的周长是20cm可得BC=10xcm,E是BC的中点,BE=BC=在RtABE中,AE=5cm,根据勾股定理,得AB2+BE2=AE2,即x2+()2=52,解得:x=4AB的长为4cm15【分析】根据题意,两车距离为函数,由图象可知两车起始距离为80,从而得到乙车速度,根据图象变化规律和两车运动状态,得到相关未知量【详解】解:由图象可知,乙出发时,甲乙相距80km,2小时解析:【分析】根据题意,两车
19、距离为函数,由图象可知两车起始距离为80,从而得到乙车速度,根据图象变化规律和两车运动状态,得到相关未知量【详解】解:由图象可知,乙出发时,甲乙相距80km,2小时后,乙车追上甲则说明乙每小时比甲快40km,则乙的速度为120km/h正确;由图象第2-6小时,乙由相遇点到达B,用时4小时,每小时比甲快40km,则此时甲乙距离440=160km,则m=160,正确;当乙在B休息1h时,甲前进80km,则H点坐标为(7,80),正确;乙返回时,甲乙相距80km,到两车相遇用时80(120+80)=0.4小时,则n=6+1+0.4=7.4,错误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应用,主要是以函数图象为
20、背景,考查双动点条件下,两点距离与运动时间的函数关系,解答时既要注意图象变化趋势,又要关注动点的运动状态16【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C=90,BC=AD=10cm,CD=AB=6cm,当折痕EF移动时点A在BC边上也随之移动,由此可以得到,当点E与B重合时,最小,当F与D重合时,最大,据此画图求解析:【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得C=90,BC=AD=10cm,CD=AB=6cm,当折痕EF移动时点A在BC边上也随之移动,由此可以得到,当点E与B重合时,最小,当F与D重合时,最大,据此画图求解即可.【详解】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C=90,BC=AD=10cm,CD=AB=6cm当点E与B重合时,最
21、小,如图所示:此时当F与D重合时,最大,如图所示:此时的取值范围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与折叠,勾股定理等等,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E、F的位置.三、解答题17(1)1;(2);(3)0;(4)【分析】(1)先运用分母有理化化简,然后再计算即可;(2)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然后再计算即可;(3)先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然后再化简即可;(4)先解析:(1)1;(2);(3)0;(4)【分析】(1)先运用分母有理化化简,然后再计算即可;(2)先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然后再计算即可;(3)先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然后再化简即可;(4)先运用零次幂、二次根式的性质、完全平方公式化简,然
22、后再计算即可【详解】解:(1) = = =4-3=1;(2) =;(3) =5-7+2=0; (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性质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8梯脚外移0.8米【分析】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O,ON的长,再利用NB=ON-OB,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由题意得:AB=2.5米,BO=0.7米,在RtABO中,由勾股定理得:解析:梯脚外移0.8米【分析】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O,ON的长,再利用NB=ON-OB,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由题意得:AB=2.5米,BO=0.7米,在RtABO中,由勾股定理得:(米)MO=AO-AM=2.4-0.4=2
23、(米),在RtMNO中,由勾股定理得:(米)NB=ON-OB=1.5-0.7=0.8(米),梯脚B外移(即BN长)0.8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读懂题意,正确应用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9(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时的两条直角边,再在图中作出即可;(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长DE=时的两条直角边,再在图中作出DE,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分析】(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时的两条直角边,再在图中作出即可;(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长DE=时的两条直角边,再在图中作出DE,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DCE,得到D
24、C=CE=,再在图中作出图形即可【详解】解:(1)AB又如图所示,线段AB即为所求; (2)斜边长为的等腰直角三角形DCE又如图所示,斜边长DE=又,DC=CE=如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DCE即为所求【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根据线段的长找出相对应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本题的关键20(1)菱形,理由见解析;(2)【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知,进而可得,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则,进而可得,又,根据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判断;(2)连接,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解析:(1)菱形,理由见解析;(2)【分析】(1)根据矩形的性质,可知,进而可得,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则,进而可得,又,根据四
25、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判断;(2)连接,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求得,进而勾股定理求得,根据菱形的面积即可求得【详解】(1)四边形是矩形,根据折叠的性质,可知,四边形是菱形;(2)连接,如图,四边形是矩形,折叠,设,则,在中,即,解得,【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灵活晕用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1(1) 1,;(2)当,时,是关于1的平衡数,否则不是关于1的平衡数;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的例子,可得出平衡数的求法,由此可得出答案;(2)对式子进行化简,得到的关系,再对解析:(1) 1,;(2)当,时,是关于1的平衡数,否则不是关于1
26、的平衡数;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的例子,可得出平衡数的求法,由此可得出答案;(2)对式子进行化简,得到的关系,再对进行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1)根据题意可得:,解得,故答案为,(2), , , 当均为有理数时,则有 ,解得:,当时,所以不是关于1的平衡数当中一个为有理数,另一个为无理数时,而此时为无理数,故,所以不是关于1的平衡数 当均为无理数时,当时,联立,解得,存在,使得是关于1的平衡数,当且时,不是关于1的平衡数综上可得:当,时,是关于1的平衡数,否则不是关于1的平衡数【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及同类二次根式的合并,并
27、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22(1),;(2)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分析】(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化简解析:(1),;(2)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分析】(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化简即可得到结论;(2)分别令,求出对应x的值或取值范围,从而得出结论.【详解】解:(1)由题意可得:,即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是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是;(2)当时,即:,解得,即当采摘量等于1
28、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时,即:,解得,即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时,即:,解得,即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由上可得,当采摘量等于10千克时,在甲、乙两采摘园所需费用相同;当采摘量超过10千克时,选择乙采摘园;当采摘量超过6千克且少于10千克时,选择甲采摘园【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正确理解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23(1);(2)或;(3)存在,点Q坐标为:,【分析】(1)设AE=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得:,解出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P在OA或AE上,分别根据三角形面积列式即可;(3)先根据分别解析:(1);
29、(2)或;(3)存在,点Q坐标为:,【分析】(1)设AE=x,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得:,解出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P在OA或AE上,分别根据三角形面积列式即可;(3)先根据分别计算PA和PE的长,分类讨论,当PE为边时,如图4,过G作GHOC于H,设OF=y,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可得y的值,利用面积法计算GH的长,得G的坐标,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移规律可得Q的坐标;当PE为对角线时,借助中点坐标法即可求得点Q的坐标,综上即可得出点Q所有可能性【详解】解:(1)在矩形ABCO中,B(8,4),AB=8,BC=4,设AE=x,则EC=x,BE=8-x,RtEBC中,由勾股定理得:EB2+BC
30、2=EC2,解得:x=5,即AE=5,E(5,4);(2)分两种情况:当P在OA上时,0t2,如图2,由题意知:,S=S矩形OABC-SPAE-SBEC-SOPC,=84-5(4-2t)-34-82t,=-3t+16,当P在AE上时,2t4.5,如图3,由题意知:S=综上所述:(3)存在,由PA=PE可知:P在AE上当PE为边时,如图4所示,过G作GHOC于H,AP+PE=5,AP=3,PE=2,设OF=y,则FG=y,FC=8-y,由折叠得:CGF=AOF=,OA=CG,由勾股定理得:FC2=FG2+CG2,(8-y)2=y2+42,解得:y=3,FG=3,FC=8-3=5,5GH34,解得
31、:GH=2.4,由勾股定理得:FH,OH=3+1.8=4.8,G(4.8,-2.4),点P、E、G、Q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且PE=2,Q(4.8,-2.4)或(6.8,-2.4)当PE为对角线时,如图5所示:过点G作交CF于点H由上述可知:,设由中点坐标法可得:解得:点综上所述:点Q的坐标为:,【点睛】此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翻折变换、勾股定理、中点坐标法求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24(1)(0,4),(3,0);(2)3;S4m12,3m0;(3)【解析】【分析】(1)在中,令x0得y4,令y0得x3,即可得A(0,4),B(3,
32、0),(2)解析:(1)(0,4),(3,0);(2)3;S4m12,3m0;(3)【解析】【分析】(1)在中,令x0得y4,令y0得x3,即可得A(0,4),B(3,0),(2)当OPBC为菱形时,BPOP,可得P是AOB斜边上的中点,即得SBOPSAOB3,故S菱形OPBC2SBOP6;过P作PHOB于H,由点P的横坐标为m,且P在线段AB上,直线AB为,可得P(m,m4),3m0,从而SBOPOBPH2m6,即得S2SBOP4m12,3m0;(3)根据四边形OPBC是平行四边形,得BCOP,BC最小即是OP最小,故OPAB时,BC最小,在RtAOB中,AB5,由SAOBOAOBABOP,
33、可得OP,即得BC最小为【详解】解:(1)在中,令x0得y4,令y0得x3,A(0,4),B(3,0),故答案为:(0,4),(3,0);(2)当OPBC为菱形时,BPOP,PBOPOB,90PBO90POB,即BAOPOA,PAOP,PAOPPB,即P是AOB斜边上的中点,SBOPSAOBOAOB3,S菱形OPBC2SBOP6,故答案为:3;过P作PHOB于H,如图:点P的横坐标为m,且P在线段AB上,直线AB为,P(m,m4),3m0,PHm4,SBOPOBPH3(m4)2m6,S2SBOP4m12,3m0;(3)四边形OPBC是平行四边形,BCOP,BC最小即是OP最小,OPAB时,BC
34、最小,如图:在RtAOB中,AB5,SAOBOAOBABOP,OP,BC最小为,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一次函数综合应用,涉及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用m的代数式表示P点纵坐标和相关线段的长度25(1)点E;(2)点H;(3)存在,点P的坐标为(7,7);【分析】(1)根据“等距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等距点”的定义,即可求解;(3)根据点P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解析:(1)点E;(2)点H;(3)存在,点P的坐标为(7,7);【分析】(1)根据“等距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根据“等距点”的定义,即可求解;(3)根据点P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
35、可设点P(x,x)且x0,再由点P是点A和点C的“等距点”,可得 ,从而得到 ,即可求解;根据点P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 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可设点P(a,a)且a0,根据OA=OB,可得OP平分线段AB,再由点P在内,可得 ,根据点P是点A和点C的“等距点”,可得 ,从而得到,整理得到,即可求解【详解】解:(1)根据题意得: , , , , , , ,点是点A和点O的“等距点”;(2)根据题意得:线段OA在x轴上,线段OB在y轴上,点到线段OA的距离为1,到线段OB的距离为2,点到线段OA的距离为2,到线段OB的距离为2,点到线段OA的距离为6,到线段OB的距离为3,点到线段O
36、A的距离和到线段OB的距离相等,点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3)存在,点P的坐标为(7,7),理由如下:点P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且线段OA在x轴上,线段OB在y轴上,可设点P(x,x)且x0,点P是点A和点C的“等距点”, ,点C(8,0), ,解得: ,点P的坐标为(7,7);如图,点P是线段OA和OB的“等距点”,且线段OA在x轴上,线段OB在y轴上,点P在AOB的角平分线上,可设点P(a,a)且a0,OA=OB=6,OP平分线段AB,点P在内,当点P位于AB上时, 此时点P为AB的中点,此时点P的坐标为 ,即 , ,点P是点A和点C的“等距点”, ,点,整理得: ,当 时,点C(6,0),此时点C、A重合,则a=6(不合题意,舍去),当时, ,解得: ,即若点P在内,满足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间的距离,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等知识,理解新定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