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北京人洞穴中保留大量灰烬遗存,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或间断。这说明北京人A共同采集狩猎B已会保存火种C制作打制石器D过着群居生活2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木结构水井;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A过着定居生活B使用磨制石器C学会制作陶器D养殖家禽家畜3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炎帝)“斩木为耜”“教耕生谷”。这反映了A神农氏是人文初祖B上古时农业已经出现C当时物质生活丰富D时人已使用磨制农具4据书洪范记载“武王既胜殷,邦诸侯。”“邦诸侯”指的是( )A分封制B世袭制C郡县制D三公制5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
2、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B青铜时代与西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D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据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称雄天下的意图C周王室的衰微D阶级斗争的尖锐7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发生在( )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夏朝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
3、想家是( )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孙膑9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ABCD10“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影响了千万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中国人民,它出于中国历史上哪一次农民起义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白莲教起义D国人暴动11“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分封制D实行郡县制12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A重视发展商
4、业B重视农业生产C农商并重D发展手工业13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容易导致(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诸侯王的势力变强大B“八王之乱”兴起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黄巾起义的爆发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一个说出这句话的人,他就是司马迁。下列关于他的著作史记,说法不正确的是A纪传体体裁B通史体系C文笔优美D只为帝王写传记152020年1月6日,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基里巴斯总统马茂会谈后共同见证两国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这标志着
5、中国同所有10个建交太平洋岛国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A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乌孙大秦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安息大秦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乌孙欧洲16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A桂陵之战B长平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17秦始皇、汉武帝、魏孝文帝是三位杰出的帝王,他们的共同点是( )A都对国家旧秩序进行过改造B都对国家货币政策进行过改革C都对匈奴发动过战争D都对国家都城进行过迁移18如下图反映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6、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统治者的鼓劢政策19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 )A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B皇帝昏庸无能C民族矛盾尖锐D统治阶层奢侈享乐20“哥哥你真厉害,能背出圆周率100位。你猜猜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是谁?”。( )A祖冲之B贾思勰C李时珍D宋应星二、综合题2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情境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
7、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请回答(1)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2)概括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情境二同学们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商议着排练一段历史剧来表现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同学们纷纷要求扮演角色,并设计了以下的对话同学甲说“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同学乙说“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同学丙说“我反对你们的观点,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请你判断(3)同学甲反映的是那个学派的观点?这个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4)同学乙和同学丙分别反映哪两个学派的
8、观点?并分别写出它们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哪个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22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有关制度的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史记五帝本纪(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制度?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2)材料二中 “天下为家”的局面开始的标志着是什么?
9、材料三材料A 下图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里面的铭文记载说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材料B 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3)材料A和材料B中提及到的制度是什么?材料A和材料B都是研究西周制度的史料,但史料类型不同,其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材料四(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4)依据材料四,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5)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
10、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3截止2016年底,“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回顾历史,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请问它兴起于哪些地区? (2)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什么?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哪场变法运动? (3)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并重视“以德化民”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三国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是三国中的哪个国家? (4)魏
11、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请写出该书的名称。(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剑桥中国秦汉史(1)秦的最大“成就”是什么?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了哪些革命性措施?材料二 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壮大了拓跋
12、氏的政权实力。拓跋球珪建国后,开始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统治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他还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这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研究促进会乌兰察布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材料三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3)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材料三体现了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
13、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洞穴中保留大量灰烬遗存,有的地方很厚、有的地方很薄或间断”可知,材料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2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陶器的窑场。因此,这些发现说明他们都过着定居生活,故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和饲养家畜,排除BCD项。故选A项。3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家
14、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由材料“斩木为耜”可知“木耜”是上古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由材料“教耕生谷”可知是农作物种植,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4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邦诸侯”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A项正确;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
15、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排除B项;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排除D项。故选A项。5B解析B【详解】依据图片内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指的是商周时期;殷墟与甲骨文是属于商朝,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礼乐文明是商周时期的文化。所以,题干涉及的是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的文明与社会发展,B正确;题干內容与秦朝、汉朝无关,A项排除;帝国的衰落与分裂指的是东汉,C排除;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指的民族大融合,出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D排除;故选B。6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
16、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称雄天下的意图,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B项;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王室的衰微,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C项;各诸侯国变法的根本原因不是阶级斗争的尖锐,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
17、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地区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C正确;ABD时间不对,排除;故选C。8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孙膑主要是军事理论,排除。故选A。9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18、,在全国流通,故A正确;B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铲币,故B错误;C是战国时期的刀币,与题意不符,排除;D是楚国的蚁币,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A。10B解析B【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B解析B【详解】根据“统一思想,归本儒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19、,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B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朝思想专制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故C不符合题意;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2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可见,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商业,故AC不符合题意;
20、发展手工业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3C解析C【详解】从表格数据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这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诸侯王的势力变强大,材料无体现;“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末年;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4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且
21、书中不但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因此说法不正确的是只为帝王写传记,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叙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15A解析A【详解】丝绸之路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是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安息大秦,A正确,BCD排除。故选A。16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发生官渡之战,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D符合题意;桂陵之战、长平之战,均
22、是战国时期战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17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实现了北方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知,A符合三者的共同点,北魏孝文帝没有对货币进行过改革,也没有对匈奴发动过战争,B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和汉武帝没有对国家都城进行过迁移,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C解析C【详解】题干图片体现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这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
23、最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和统治者的鼓劢政策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在题干图片中也不能体现,排除ABD。故选C。19D解析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故D符合题意;大地主、大贵族和农民的矛盾尖锐、皇帝昏庸无能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三者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0A解析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正确;
24、贾思勰是北朝的农学家,编写了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B排除;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编写了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C排除;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部科技巨著,D排除;故选A。二、综合题21(1)儒家。(2)仁或仁者爱人。(3)儒家;孟子。(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5)法家思想。【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解析(1)儒家。(2)仁或仁者爱人。(3)儒家;孟子。(4)道家与法家;庄子与韩非。(5)法家思想。【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25、始人。(2)依据情境一的“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可以概括出情境一中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3)依据“我认为国君只要实行仁政,就能天下无敌了”可知同学甲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4)依据“我觉得国君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国家自然就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乙反映的是道家学派的观点。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强调治国要顺
26、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依据“我以为国家要立法严厉明确,要树立君主的权威,这样就没有人敢犯法,国家才能治理好!”可知同学丙反映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韩非提出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5)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学派的治国观点来加强对全国统治。秦始皇首创中央集权制,秦朝法律严苛,刑法残酷。22(1)禅让制(2)夏启继承王位(或禹传子启)(3)分封制;A B (4)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郡县制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适应
27、社解析(1)禅让制(2)夏启继承王位(或禹传子启)(3)分封制;A B (4)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郡县制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反映了尧将自己位置让给了舜,不是给儿子丹朱。结合课本所学,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禹在位
28、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依据材料三“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图A是在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实物、历史遗迹等属于第一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图B史料记载,是后人对史实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4)依据材料四
29、“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为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控制了全国各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5)依据课本所学,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实行禅让制更替首领;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疆土;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由此可知,国家制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23(1)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2)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3)汉文帝、汉景帝;魏国(4)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齐民要术(5)政府的重视
30、;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解析(1)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2)铁制农具和牛耕;商鞅变法(3)汉文帝、汉景帝;魏国(4)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齐民要术(5)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工具;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目前发现最早的栽培粟类遗存,距今约90007000年。大约同时,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
31、等流域。(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最著名的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因此,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3)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
32、养生息政策。他们注意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因此,题干中所说西汉时期两位皇帝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4)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
33、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因此,题干中所说的这部书的名称是齐民要术。(5)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今农业的发展要做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出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研制新型的农业工具;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我们认识到,我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产工具、
34、生产技术的创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思想和政策;遵循自然规律;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24(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2)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解析(1)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建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2)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3)说汉话;促进了民族融合。【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
3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可知秦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巩固这一成就,秦还实施的革命性措施,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军事上,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统一南方,开凿灵渠等等。(2)根据材料二“具有先进农业、手工业技术的汉族劳动人民,和具有汉族封建传统文化修养的汉族士人的流入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提倡儒学,任用汉族人为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因素有北民南迁、北魏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3)根据材料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汉化政策的说汉话;汉化政策产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