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西格玛绿带考试试题B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10题,共10分)
1. 六西格玛是一套系统的 、集成的 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是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 客户满意的 管理方法。 
2. 6σ在统计上表示一个流程或产品在一百万次使用机会中只出现3.4个缺陷。
3. 质量管理的 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4. 西格玛水平(Z值)为零时对应的 流程/产品的 DPMO是  500000        
5. 六西格玛管理的 改进流程DMAIC分别是  定义、测量、分析、改善、控制 。
6. 6σ的 核心概念有客户、流程、现有能力、应有能力、缺点、变异。
7. 一个过程由三个工作步骤构成(如图所示),每个步骤相互独立,每个步骤的 一次合格率FTY 分别是:FTY1 = 99% ;FTY2 = 97%;FTY3 = 96%。则整个过程的 流通合格率为(  92%  )
8. 问卷调查的 三种调查方法是自填问卷法、电话调查法、访谈法                          
9. QFD的 作用是将  顾客的 期望  转化成为技术要求。
10. 排列图是建立在帕累托(Pareto)原则之上的 ,即80%的 问题源于20%的 因素。
11. 流程图的 类型有 传统的 流程图、 商务流程图 、 特殊分析流程图 、 价值流程图 。
12. 影响流程波动的 因素有 普通原因的 波动         特殊原因的 波动     , 六西格玛解决的 是   特殊原因的 波动    引起的 波动。
13. 制造业的 七种浪费:纠正/返工、过量生产、运输、库存、不必要的 动作、不必要的 流程、等待。
14. 已知化纤布每匹长100 米,每匹布内的 瑕疵点数服从均值为10 的 Poisson 分布。缝制一套工作服需要4 米化纤布。问每套工作服上的 瑕疵点数应该是:均值为 ( 0.4   ) 的 (Poisson 分布)
15. 产品流程包括  人  、  机   、  料  、  法     、 环     、  测     六个因素。
16. GageR&R    小于10%    时,表示测量系统可接受,GageR&R在 10%~30%      时,表示测量系统也许可用,也许要改善。GageR&R    大于等于30%      时,表示测量系统完全不可用,数据不能用来分析。
17. 对连续型数据的 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进行判定要看的 参数包括: GageR&R  和 可区分数   。
18. 测量系统的 五个特性是  重复性    再现性     偏倚    线性     稳定性  。
19. 数据类型分为  连续型 、 可数型 、 可区分型   三种类型。
20. 正态分布特征包括:1)无论分布多分散,其总几率为  1    。 2)其取值相对于    平均值    对称,3)对其进行正态概率检验时,P值  小于0.05     ,表明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
21. 箱线图框内中线表示   中位数  , 框的 上边线表示  第75个百分位点  ,框的 下边线表示  第25个百分位点,上尾的 上端是 上观测值 ,下尾的 下端是  下观测值   ,箱子中的 数据占总数据的   50%  。箱线图数据要求大于  9个。
22. 可区分型数据的 测量系统分析三种方法  重复性=判断正确的 的 次数/总数      再现性=操作员之间判断一致的 次数/零件总数           有效性=判断正确的 次数/总数       。
23. 对于连续型数据,比较_目标均值 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_两个均值 _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_两个以上均值_采用方差分析,比较_多个方差_采用变方检验。 
24. 当Y为离散数据,X为连续型数据,统计分析用  二进制Logistic   回归方法。
25. 回归分析结果中,S表示  误差的 标准差    
26. 一般线性模型(GLM)能在考虑 连续的 X,s 的 影响条件下,反映出   非连续的 X    对Y的 影响。
27. P<0.05,R很大时,你找到并找对了,用X来控制Y   ;P<0.05,R很小时,__找的 X是对的 ,但还有重要的 X没找到__;P>0.05,R很大时,无统计相关,应该收集更多的 数据 ;P>0.05,R很小时,  实验失败,什么也没找到      。
28. DOE实验的 策略有  一次一个    保留胜者   全因子设计  。
29. 试验设计(DOE)必须经由__分析因子设计_,才能分析出各X的 主效应和交互作用是否统计上显著。
30. 防错设计可以分为:预防错误的 发生,错误发生后及时可以发现,缺陷发生后及时可以发现。
31. FMEA(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中,通常风险顺序数(RPN)大于__120 __时,需要采取改进措施,以减少风险。
32. 连续数据SPC·判断流程失控的 三个典型规则为:打点出界、    连续九点在中性线一侧  、连续六点增加或者减小。
33. 残差应服从__随机__分布。
34. 控制图的 控制上、下限与中线分别是UCL=   μ+3σ   CL=μ                LCL=  μ-3σ。
35. 某生产线上顺序有3 道工序,其作业时间分别是8 分钟、10 分钟、6 分钟,则生产线的 节拍是:( 120分钟)
36. 下述网络图中,关键路径是?(时间单位:天)(  2  )
二、单选题:(每题1分,20题,共20分)
1. 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先生在其著名的 质量管理十四条中指出“停止依靠检验达成质量的 做法”,这句话的 含义是(  B )
A:企业雇佣了太多的 检验人员,对经营来说是不经济的 。
B: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 。
C: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由操作人员自己来保证质量,而不是靠检验员保证。
D:人工检验的 效率和准确率较低,依靠检验是不能保证质量的 。
2. 寻找问题的 根本原因是六西格玛DMAIC哪一个阶段的 任务?(C)
A:定义         B:测量       C:分析          D:改进        E:控制
3. 确定项目的 指标是六西格玛DMAIC哪一个阶段的 任务?(	A)
A:定义          B:测量       C:分析          D:改进         E:控制
4. 六西格玛哲学的 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这三个基础?(   D )
A:依靠数据和事实说话    B:关注流程的 改善   C:关注客户       D:重视经验
5. 以下哪一个指标不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 集中趋势的 (	D)
A:中位数          B:平均值          C:众数              D:极差
6. 以下不是用来衡量数据分布的 散布的 (	C )
A:极差            B:方差            C:均值              D:标准差
7. “样本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 差异”,描述的 是:(	D)
A:样本方差       B:样本标准差       C:样本误差       D:样本极差
8. “当所有值按照按照升序或降序排列后的 中间值”指得是:(B	)
A:平均值         B:中位数           C:众数           D:标准差
9. 以下那张图显示了问题的 焦点(A)A
B
D
C
10. 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从3方面考察事件的 风险程度,以下哪一项不是? (	C )
A、失效事件后果的 严重程度  			B、引起失效事件的 潜在原因的 发生频率
C、控制失效事件的 成本		            D、失效事件或者潜在原因是否容易被发现
11. 6 σ在统计上是一个流程或者产品在一百万次使用机会中只出现( B )个缺陷,它也可以是愿景、目标、观念、方法、价值、标杆、工具、纪律
A:30.4              B:3.4                  C:233               D:0
12. 通常我们所说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对应3.4ppm缺陷率是考虑了过程输出质量特性的 分布中心相对目标值   D 偏移。
A.没有                B.有-1.5σ           C.有+1.5σ           D.有1.5σ
13. 某零件有2个关键特性,经检验在500个产品中有25个产品出现了50个缺陷,其中,有20个产品经返修消除了缺陷,则该生产过程的 RTY是:  B
A.90%	           B.95%            C.99%             D.97.5%
14. 加工某一零件,需经过三道工序,已知第一、二、三道工序的 不合格品率分别是2%,3%,5%,且各道工序互不影响,则流通合格品率RTY=  D    。
A.0.969		       B.0.097           C.0.699		     D.0.903
15. 下面内容中,不适合成为六西格玛DMAIC改进项目的 是( D)
A: 没有进行管理,偶尔发生,但引起大的 损失的 问题 
B: 很长时间没有解决的 顽固问题
C: 为实现战略目标需解决的 问题
D: 成果指标可测量的 问题
16. 在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 是:(A  )
A. 六西格玛管理仅是适合于制造过程质量改进的 工具;
B. 六西格玛管理是保持企业经营业绩持续改善的 系统方法;
C. 六西格玛管理是增强企业领导力和综合素质的 管理模式;
D. 六西格玛管理是不断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的 科学方法。
17. 6sigma水平的 缺陷率(DPMO)比4sigma水平的 缺陷率提高了多少倍(  A )
A: 约1800倍,         B: 约27倍,        C: 约60倍,        D: 约20000倍
18. 在定义阶段结束时,下述哪些内容应当得以确定( D  )
a)项目目标    b)项目预期的 财务收益   c)项目所涉及的 主要流程    d)项目团队成员
A: a),            B: b)和c),       C: a)、b)和d),      D: 全选
19. 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B  )
A. 界定阶段包括界定项目范围、组成团队。
B. 测量阶段主要是测量过程的 绩效,即Y,在测量前要验证测量系统的 有效性,找到并确认影响Y的 关键原因。
C. 分析阶段主要是针对Y 进行原因分析,找到并验证关键原因。
D. 改进阶段主要是针对关键原因X 寻找改进措施,并验证改进措施。
20. 对于离散型数据的 测量系统分析,通常应提供至少30 件产品,由3 个测量员对每件产品重复测量2 次,记录其合格与不合格数目。对于30 件产品的 正确选择方法应该是:(  B )
A. 依据实际生产的 不良率,选择成比例的 合格及不合格样品
B. 至少 10 件合格,至少10 件不合格,这与实际生产状态无关
C. 可以随意设定比率,因为此比率与测量系统是否合格是无关的 
D. 以上都不对
21. 在钳工车间自动钻空的 过程中,取30 个钻空结果分析,其中心位置与规定中心点在水平方向的 偏差值的 平均值为1 微米,标准差为8 微米。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后发现重复性(Repeatability)标准差为3 微米,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标准差为4 微米。从精确度/过程波动的 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C )
A. 本测量系统从精确度/过程波动比(R&R%)来说是完全合格的 
B. 本测量系统从精确度/过程波动比(R&R%)来说是勉强合格的 
C. 本测量系统从精确度/过程波动比(R&R%)来说是不合格的 
D. 上述数据不能得到精确度/过程波动比(R&R%), 从而无法判断
22. 离散型数据测量系统分析有专家评估、    、和    ,其中    不知真值(  A  )
A:循环研究/检查一致性/检查一致性  
B:循环研究/检查一致性/循环研究
23. 下面列举的 工具中,哪个一般不是在项目选择时常用的 工具:( B)
A. 排列图(Pareto)      B. 实验设计         C. QFD        D. 因果矩阵
24. 在六西格玛改进DMAIC过程中,确定当前水平(基线)是       阶段的 活动要点。B
A.界定             B.测量            C.分析              D.控制
25. 对于正态分布的 过程,有关Cp 、Cpk和缺陷率的 说法,正确的 是( D )
A: 根据Cp不能估计缺陷率, 根据Cpk才能估计缺陷率
B: 根据Cp 和Cpk 都能估计缺陷率
C: 缺陷率与Cp 和Cpk 无关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6. 一批数据的 描述性统计量计算结果显示,均值和中位数都是100。这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得到的 结论是(  D  )
A :此分布为对称分布         B :此分布为正态分布
C :此分布为均匀分布         D :以上各结论都不能肯定
27. 对同一工序的 四台设备进行过程能力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设备号             均值          过程波动(6σ)
#1                1.495             0.004″
#2                1.502             0.006″
#3                1.500             0.012″
#4                1.498             0.012″
假定规格要求是1.500±0.01″且可得到稳定的 平均值,那么最好的 设备是   B   :
A.设备# 1          B.设备# 2          C.设备# 3        D.设备# 4
28. 下列内容中,最适合对X’s进行筛选的 工具是(   B   )
A:因果图,       B: 因果矩阵,       C: GAGE R&R,        D: 流程图
29. 在某检验点,对1000 个某零件进行检验,每个零件上有10 个缺陷机会,结果共发现16个零件不合格,合计32 个缺陷,则DPMO 为 (  B )
A: 0.0032             B: 3200           C: 32000           D: 1600
30. 正态分布的 特征是:无论分布多分散其总几率为(   B )
A:O.5               B:1              C:O.8            D:0.2
31. 检验A 和 B 的 总体均值是否有差异时,应选择哪一个工具(  C )
A : 1-Sample Z       B : 1-Sample t       C : 2 Sample t       D : 2 Proportions
32. 一般线性模型GLM可用于Y是    数据,X是    数据( A )
A:连续型/连续和离散   B:离散型/连续型   C:离散型/离散型   D:连续型/仅连续型
33. DOE实验中的 32指的 是(  B  )的 实验方案
A:3因素2水平      B:2因素3水平    C:3因素3水平      D:2因素2水平
34. 光洁磁砖厂在20 天内,每天从当日生产的 磁砖中随机抽取 5 块,测量其平面度(Flatness),并求出其平均值。其平均值的 趋势图如图1 所示。粗略看来,生产是稳定的 。下面将每天5 块磁砖的 平面度数值全部直接画出,则其趋势图如图2 所示。从这两张图中可以看出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  C )
A. 生产根本不稳定。
B. 平面度指标不服从正态分布
C. 每天内的 平面度波动不大,但每天间的 平面度波动较大
D. 这两张图什么问题也不能说明。
35. 三种层次的 防错设计不包括(  B  )
A:缺陷发生后即时可以发现    B:预防缺陷发生
C:预防错误发生              D:错误发生后即时可以发现
36. 下列描述哪个不适宜用检查表 (  A  )
A:有流程的 地方都应当使用     B:当人的 因素是波动的 主要原因时
C:面对复杂或重复的 流程       D:容易疏忽的 环节
37. 一般控制图的 3个判异准则不包括 (  D  )
A:点出界                B:连续9点在中心线一侧
C:连续6点上升或下降    D:连续7点上升或下降
38. 控制阶段使用工具的 顺序是 (   A )
A:风险评估一防错设计一控制图    B:风险评估一检查表一控制图
C:防错设计一检查表一控制图      D:检查表一防错设计一控制图
39. 一根轴的 变化的 直径不可以选择( C  )控制图
A:I-MR           B:Xbar—R        C:C图            D:I-MR或Xbar—R
40. 原来本车间生产的 钢筋抗拉强度不够高,经六西格玛项目改进后,钢筋抗拉强度似有提高。为了检验钢筋抗拉强度改进后是否确有提高,改进前抽取8 根钢筋,改进后抽取10 根钢筋,记录了他们的 抗拉强度。希望检验两种钢筋的 抗拉强度平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经检验,这两组数据都符合正态分布。在检查两样本的 方差是否相等及均值是否相等时,用计算机计算得到下列结果。(  A  )
Two-sample T for strength_After vs strength_Before
N Mean StDev SE Mean
strength_After 10 531.45 9.84 3.1
strength_Before 8 522.44 5.88 2.1
Difference = mu (strength_After) - mu (strength_Before)
Estimate for difference: 9.01250
95% lower bound for difference: 2.10405
T-Test of difference = 0 (vs >): T-Value = 2.28 P-Value = 0.018 DF = 16
A. 改进后平均抗拉强度有提高,但抗拉强度的 波动也增加了。
B. 改进后平均抗拉强度有提高,但抗拉强度的 波动未变。
C. 改进后平均抗拉强度无提高,但抗拉强度的 波动增加了。
D. 改进后平均抗拉强度无提高,抗拉强度的 波动也未变。
41. 检验A 与 B 的 总体均值是否有差异的 验证结果(显著性水平5%),得到P值为 0.0019,对此解释正确的 是(   B  )
A : A和 B的 总体均值相同      
B : A和 B的 总体均值不相同  
C : A和 B的 总体均值约有0.0019程度的 差异  
D : P值太小,无法对A与B的 总体均值下任何结论
42. 进行假设检验(T检验)分析时,没有必要确认的 内容是 (    D )
A: 正态性检验,            B: 方差齐性检验, 
C: 设定显著性水平,        D: 设定管理水平                                                 
43. 下列方差分析结果说明正确的 是 (   C    )
One-way ANOVA: 强度 versus 班组 
Source  DF     SS     MS      F      P
班组     2  6.822  3.411  29.40  0.000
Error   27  3.133  0.116
Total   29  9.954
S = 0.3406   R-Sq = 68.53%   R-Sq(adj) = 66.20%
A: 班组别强度无差异
B: 每个班组之间强度都有差异
C: 至少有一个班组与其他班组之间的 强度有差异
D: 无法判断
44. 六西格玛团队分析了历史上本车间产量(Y)与温度(X1)及反应时间(X2)的 记录。建立了Y 对于X1 及X2 的 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了ANOVA、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计算等,证明我们选择的 模型是有意义的 ,各项回归系数也都是显著的 。下面应该进行:( B )
A. 结束回归分析,将选定的 回归方程用于预报等
B. 进行残差分析,以确认数据与模型拟合得是否很好,看能否进一步改进模型
C. 进行响应曲面设计,选择使产量达到最大的 温度及反应时间
D. 进行因子试验设计,看是否还有其它变量也对产量有影响,扩大因子选择的 范围
45. 为了判断A 车间生产的 垫片的 变异性是否比B 车间生产的 垫片的 变异性更小,各抽取25 个垫片后,测量并记录了其厚度的 数值,发现两组数据都是正态分布。下面应该进行的 是( A   )
A:等方差检验               B:双样本 T 检验           C:单样本 T 检验
46. 下列关于方差分析的 说明中,错误的 是(    C  )
A: 方差分析的 目的 是为了比较多个总体的 显著性差异
B: 方差分析条件中,输出变量应该是独立、正态的  
C: 方差分析条件中,各水平的 总体分散是一致的  
D: 方差分析原理来源于因子和误差方差比的 卡方分布
47. 某药厂最近研制出一种新的 降压药,为了验证新的 降压药是否有效,实验可按如下方式进行:选择若干名高血压病人进行实验,并记录服药前后的 血压值,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该药是否有效。对于该问题,应采用(    B  )
A: T检验        B: 成对数据T检验        C: F 检验            D: 方差分析
48. 响应变量Y 与两个自变量(原始数据)X1及X2建立的 回归方程为:Y=2.1X1 + 2.3X2,由此方程可以得到结论是(   D    )
A: X1对Y 的 影响比X2对Y 的 影响要显著得多
B: X1对Y 的 影响比X2对Y 的 影响相同
C: X2对Y 的 影响比X1对Y 的 影响要显著得多
D: 仅由此方程不能对X1及X2对Y 影响大小作出判定
49. 下列内容中,适合使用卡方检验方法的 是( A     )
A: 离散X 离散Y    B: 离散X、连续Y    C: 连续X、离散Y    D: 连续X、连续Y
50. 下列内容中, 绘制控制图时确定合理子组的 原则是 (     B   )
A: 子组数量应该在5个以下       B: 组内差异只由普通原因造成
C: 组内差应大于组间差           D: 不存在组内差异
51. 一位工程师每天收集了100~200 件产品,每天抽样数不能保证相同,准备监控每天不合格品数,他应当使用以下哪种控制图(   D   )
A: u         B: np        C: c       D: p
52. 在质量功能展开(QFD)中, 质量屋的 “屋顶” 三角形表示(   A )
A:工程特征之间的 相关性         B:顾客需求之间的 相关性
C:工程特性的 设计目标           D:工程特征与顾客需求的 相关性
53. 在质量功能展开(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中,首要的 工作是(  C )
A:客户竞争评估       B:技术竞争评估      C:决定客户需求       D:评估设计特色
54. 在统计学中,σ主要描述一正态概率分布的  B    。
A:平均值         B:离散程度         C:分布情况
55. 某零件有2个关键特性,经检验在500个产品中有25个产品共出现了40个缺陷,则该生产过程的 最准确计算DPMO的 公式为: (C)
A:(25/500)*1000000	B: (25/500)*100%
C:	D: 都不是
56. 短期能力与长期能力差异小,则流程一定能生产出更多的 合格品(A)
A:不一定     B:一定
57. 某一流程的 Zshift=3.64,Zst=5.09,说明该过程   (B)
A:过程控制较一般水平好,且技术能力比较好   B:过程控制较差,但技术能力比较好
C:过程控制和技术能力都较好         D:过程控制较好,但技术能力较差。
58. 在分析X − R控制图时应 (  B )
A. 先分析 X 图然后再分析R 图         B. 先分析 R 图然后再分析X 图
C. X 图和R 图无关,应单独分析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9. 对于流水线上生产的 一大批二极管的 输出电压进行了测定。经计算得知,它们的 中位数为2.3V。5 月8 日上午,从该批随机抽取了400 个二极管,对于它们的 输出电压进行了测定。记X 为输出电压比2.3V 大的 电子管数,结果发现,X=258 支。为了检测此时的 生产是否正常。先要确定X 的 分布。可以断言:( B )
A. X 近似为均值是200,标准差是20 的 正态分布。
B. X 近似为均值是200,标准差是10 的 正态分布。
C. X 是(180,220)上的 均匀分布。
D. X 是(190,210)上的 均匀分布。
60. 一批产品分一、二、三级,其中一级品是二级品的 二倍,三级品是二级品的 一半,若从该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个,此产品为二级品的 概率是(   D)
A. 1/3           B. 1/6           C. 1/7            D. 2/7
61. 为了保持产品质量的 持续稳定,最应该针对哪些过程建立控制用控制图   (D)    。
A.所有生产过程	B.过程能力很强Cpk≥2
C.过程能力很差 Cpk≤0.5	D. 偶发质量问题的 关键过程
62. 计量型测量数据适用的 控制图是:   D    
A.p图         B.np图        C.c图        D.图
63. 休哈特控制线的 值与流程规格线的 取值是相关的    (B) 
A:正确         B:错误
三、多选题:(每题2分,10题,共20分。错选、多选不得分,少选得1分)
1. 6 σ的 核心概念包括(  ABC  )
A:客户        B:数据    C:流程       D:现有能力    E:变异    F:浪费
2. 以下哪些类型适合确定为六西格玛项目__ABCDE__(多选题)。
A.疏通瓶颈,提高生产效率	B.关注成本节约
C.改进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D.提高质量、降低缺陷
  E.优化管理流程,扩大市场占有率           F.  新技术宣传推广
3. 项目改进流程包括(  ABDEF  )
A:分析    B:改善    C:实验设计        D:定义    E:测量    F:控制
4. SIPOC模式各字母代表的 意义下列涉及的 有(  CD  )
A:资源    B:检查    C:流程     D:客户    E:筛选    F:机会
5. 商务流程图与传统流程图的 区别主要是(   CE   )
A:有成本线    B:可减少库存    C:有时间轴
D:物流/信息流分开    E:有执行的 部门/人员  F:减少检验
6. 鱼刺图中的 产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ADEF )
A:机器    B:政策    C:流程      D:人    E:测量    F:环境
7. 以下关于六西格玛的 阐述,正确的 有?(	ABCD)
A:六西格玛是一个目标                 B:六西格玛是一套方法
C:六西格玛最终目的 是改善产品质量    D:六西格玛是一种思维模式
8.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ABC )
A:起源于摩托罗拉,发展于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
B:其 DMAIC 改进模式与PDCA 循环完全不同
C: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改进理论的 继承性新发展
D:可以和质量管理小组(QCC)等改进方法,与ISO9001、卓越绩效模式等管理系统整合推进
9. 分析阶段的 主要任务有 ABD 。
A.寻找产生缺陷的 可能原因           B.确定产生缺陷的 关键原因及其影响
C.制订控制计划                      D.对关键原因进行验证
10. 分析阶段的 常用工具有    CD 。
A.因果图、排列图	B.失效模式分析(FMEA) C.方差分析	D.假设检验  E. 抽样检验                       
11、相关系数r=0,意味着两个变量X与Y间的 关系可能是   A    。
A.相互独立        B.不相关       C.可能有某种曲线关系	     D.完全线性相关
11. 六西格玛项目控制阶段的 主要工作内容有 ( ABC  )
A. 改进方案试运行  B. 建立过程控制系统  C. 将改进方案纳入标准  D. 确定下一个改进机会
12. 进行FMEA 分析时对于风险度大的 故障模式必须(ABCD)
A. 提供备件以便在出现该故障模式时更换
B. 规定在出现该故障模式时安排抢修
C. 采取设计和工艺的 改进措施消除该故障模式或降低其风险度
D. 采取措施降低该故障模式的 严重度、发生频率和检测难度
13. 什么是一个好的 项目问题陈述所共有的 组成部分?选择所有可能的 回答( ABC )
   A: 问题对象描述具体             B: 有清楚的 时间描述
   C: 结果可测量                   D: 含有解决方案
14. 在下列哪些情况中可以使用方差分析方法(   A   )
A. 比较多个正态总体的 均值是否相等     B. 比较多个正态总体的 方差是否相等
C. 比较多个总体的 分布类型是否相同  D. 分解数据的总变异(Variation)为若干有意义的分量
15. 在下列内容中,属于防错设计(Poka-Yoke)的 是(   BD )
   A: 带有防盗器的 汽车停车后,车主未锁车前,防盗器发出警报声
   B: Word 文件编辑后退出Word 时询问是否保存文件
   C: 打印机卡纸后不工作              D: 微波炉在门打开时不工作
16. 以下哪些是属于生产中的 “七种浪费”(  ABCD )
A. 过量生产          B. 运输      C. 等待加工          D. 等待检验
四、 简答题
1. 请判断以下数据分别为什么数据类型,并完成下表
缺陷类型
数据类型
测量系统
分析方法
流程能力
如何计算
某零件
合格与否
可区分型
MSA(专家评估、循环研究、检查一致性)
FTY=好/总数 P(d)=坏/总数 or P(d)=1- FTY 查表得Z值
某类零件上有几个缺陷
可数型
MSA(专家评估、循环研究、检查一致性)
DPU=缺点总数/总件数 FTY=
P(d)=1- FTY
查表得Z值
某缺陷
的 长度
连续型
Gage R&R
=+
查表得Z值
2. 离散数据测量系统分析计算并给出结论(数据见Excel表格)
零件
操作员A
 
操作员B
 
操作员C
1次
2次
3次
 
1次
2次
3次
 
1次
2次
3次
1
OK
OK
OK
 
BAD
BAD
BAD
 
OK
OK
OK
2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3
OK
OK
OK
 
OK
BAD
OK
 
OK
OK
OK
4
OK
OK
OK
 
OK
OK
BAD
 
BAD
BAD
OK
5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6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7
OK
OK
OK
 
OK
BAD
OK
 
OK
BAD
OK
8
OK
OK
OK
 
OK
OK
OK
 
BAD
BAD
OK
9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10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11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A的 重复性=11/11=100%  
B的 重复性=8/11=73%  
C的 重复性=8/11=73%    总的 重复性=27/33=82%   
再现性=6/11=55%
合计量具= +=98% >30% 测量系统不可用
3.从某焊接车间随机抽取8个某种焊接件样本的 焊接强度数据如下(单位:千克)
230   253   265   250   262   242   238   280
  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样本标准差
16.19524
总体标准差
15.14926
样本方差
262.2857
总体方差
229.5
  (1)求出样本的 常用统计量:
       样本中位数为   251.5    、极差为    50   ;
       样本均值为   252.5  、样本方差为  262.3    、
       样本标准差是  16.2     ;
  (2)以此估计总体的 标准差σs为 15.1  
(3) 若规格要求为23540,请计算实际过程Z值。
USL=275  LSL=195  Mean=252.5   STDev=16.2
=(252.5-195)/16.2=3.55
=(275-252.5)/16.2=1.39
 =0.000193     =0.08
 =+ =0.080193
查表得:=1.4
4.请写出DMAIC五个阶段的 名称和每个阶段的 目的 
定义:确定项目的 CTQ;建立团队契约;定义流程图。
测量:确定测量标准;测量系统分析;确定流程能力;确定流程目标
分析:排列出所有Xs重要性的 优先次序;选出少数关键Xs;量化财务机会。
改进:确定关键的 少数Xs及他们之间的 交互影响;接受实验设计的 结果;完成流程的 改善;依据适当的 程序来推行改善;改善完成后收集X和Y的 数据。
控制:收集Y的 数据,观察Y的 改善状况;确认并完成控制,保证改善的 结果得到保持;监测和控制变异;制订移交计划,使其能持续控制和检查;辨识推广的 机会,并推荐学习网络平台,更新六西格玛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