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实验复习试卷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
1.二年级科学探究小组同学用小车研究磁铁的性质,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用“→←”“←→”标出小车运动方向。
(2)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做_______,(填“磁极”或“磁性”)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_______。(填“磁极”或“磁性”)
(3)我们在学习磁铁时,还了解到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的( )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
A.异极相互吸引 B.能指示南北极 C.同极相互排斥
2.磁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填写序号:①四②两③最强④最弱⑤同极相斥⑥异极相吸)
(1)无论什么形状的磁铁,它都有(______)个磁极;磁极的磁力(______)。
(2)通过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______)
(______)
3.要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针,有哪些方法?
(填写序号:①用火烧掉木屑,剩下的是回形针。②利用磁铁可以吸引铁,但不能吸引木屑的特点来拾起回形针。③用吹风机吹掉木屑,剩下的是回形针。④利用水的浮力,将木屑和回形针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木屑会浮起来,回形针会沉入水底,倒掉水和木屑,剩下的就全是回形针了。)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放在一个光滑的刻有方向的钢盘上(如图),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1)指南针是利用____的性质制成的,“司南”为什么要放在光滑的铜盘上呢?____
(2)怎样制作指南针。写出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楠利用回形针感受条形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
接近磁铁的一端 接近磁铁的中间
(1)小楠发现回形针在( )受到的磁力最大。
A.两端 B.中间 C.中间和两端
(2)小楠根据发现判断条形磁铁的磁极在( )。
A.中间 B.两端 C.任意位置
(3)小楠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将磁铁慢慢靠近回形针,最先被吸过来的是( )
A.1号和3号 B.1号和5号 C.3号和5号
(4)用条形磁铁的不同位置吸引回形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吸引的回形针数量最少
B.a点和e点吸引的回形针数量最多
C.b点吸引的回形针数量比e点多
二、实验探究题
6.李华、赵民和刘星想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就想到了玩“抓尺子”的游戏,并记录了数据。请你分析一下数据并完成填空。
“抓尺子”游戏分数记录表
1
2
3
4
5
总分
李华
4
2
4
6
6
22
赵民
2
4
4
8
10
28
刘星
6
8
10
8
10
42
(1)玩“抓尺子”游戏,机会相同时,总得分越高,说明反应越______。从上表中可以看出______(填人名)的反应最快。
(2)在游戏中,想要提高游戏得分,最有效的方法是( )。
A.集中注意力 B.认真倾听
C.手眼配合,快速动作 D.增加练习次数
7.小明把自己现在的身体信息和预计小学毕业时的身体信息记录如下:
时间胶囊
姓名:小明 性别:男 日期:2020年6月1日
现在
毕业时
年龄
7岁
12岁
体重
25千克
33千克
身高
130厘米
125厘米
根据以上的记录,回答相应的问题。
(1)以上的身体信息中,有一条信息不合理。请你把这个数据圈出来。
(2)为了测量以上数据,使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
A.体重秤 B.磁铁 C.身高测量尺 D.指南针
(3)为了让身体健康地成长,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长时间看电视 B.保持正确的姿势
C.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 D.经常锻炼身体
E.晚睡晚起 F.多吃零食
8.下面是芳芳同学制作的自己身体的“时间胶囊”,请据此回答问题。
姓名:芳芳 性别:女
现在
推测毕业时
年齡
9岁
13岁
体重
25千克
65千克
身高
120厘米
150厘米
臂长
50厘米
63厘米
腿长
70厘米
85厘米
脚长
18厘米
20厘米
(1)这些推测中,有一项不合理,它是( )
A.身高 B.体重 C.腿长
(2)芳芳的推测依据不包括( )。
A.观察六年级的哥哥姐姐的身高、体重
B.对照自己的生长发育表,做出合理的推测
C.按成年人的标准推测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随着芳芳的成长,她要学会自立、自强
B.芳芳长大后就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C.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芳芳健康成长
9.如图,有三杯饮用水。往如图中加入1滴酱油,往如图中加入5滴酱油,往如图中加入10滴酱油。
如图 如图 如图
(1)按照颜色深浅排序,颜色由浅到深的顺序是( )。
A.图1→图→图3 B.图3→图2→图1 C.图2→图1→图3
(2)想要按照味道浓淡排序我们可以利用( )来进行分辨。
A. B. C.
10.小朋友们,请按照要求观察下列图片。
(1)如图中的物品用触觉感知我们可以用( )来描述它。
A.光滑 B.粗糙 C.颜色不止一种
(2)如图中的物品用触觉感知我们可以用( )来描述它。
A.热 B.高 C.粗糙
(3)如图中的物品用味觉感知我们可以用( )来描述它。
A.香 B.轻 C.白色
(4)如图中的物品用听觉感知,我们可以用( )来描述它。
A.声音洪亮 B.很热 C.是长方体
(5)用五官感知和只用眼睛观察相比,获取的信息( )。
A.更多、更全面 B.差不多 C.更快
一、实验探究题
1.C
解析:(1)
(2) 磁性 磁极
(3)C
【分析】
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可知,两块磁铁的实验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金属物质,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
生活中磁铁的应用很多,比如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同极互相排斥的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
2.② ③ ⑥ ⑤
【详解】
无论什么形状的磁铁,它都有两个磁极;磁极的磁力最强,可以利用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分辨。通过实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磁极互相排斥,异种磁极互相吸引。
3.② ④
【详解】
要拾起木屑中回形针的方法,可以采取利用磁铁可以吸引铁的特点来拾起回形针,或者利用水的浮力性质,木屑会浮起来,回形针会沉入水底的方法;①火烧的方法污染环境,剩余黑色炭渣容易导致回形针被氧化,方法不合适;③用吹风机吹得木屑到处都是,也容易导致回形针被吹走,方法也不恰当。
4.磁铁指示南北方向 防止勺子与接触面的摩擦力影响方向的准确性 ①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
②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间,将磁针悬挂起来,使磁针自由转动,磁针静止时指示的就是南北方向。
【详解】
(1)指南针是根据磁铁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制成的,司南放在光滑的铜盘上是为了防止勺子与接触面的摩擦力影响方向的准确性。
(2)制作指南针的步骤见答案,指南针有船形式、悬挂式等等。
5.A
解析:(1)A
(2)B
(3)B
(4)C
【分析】
1、条形磁铁的磁极在两端,磁极的磁力最大。
3、磁极磁性最强,产生的磁力最大,因此1号和5号回形针最先被吸过来。
4、条形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详解】
二、实验探究题
6.A
解析:(1) 高 刘星
(2)ABCD
【解析】
尺子下落过程需要时间,得分多,说明抓住尺子的位置越靠下,即用的时间越短,反应速度也就越快。玩“抓尺子”游戏,机会相同时,总得分越高,说明反应越快,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刘星的反应最快。
在“抓尺子”游戏中,我们用到的感觉器官:眼睛(看尺子下落),大脑(反应抓尺子的动作),手(抓住尺子)。抓尺子游戏是一个眼、脑、手共同参与的游戏,它需要每个感觉器官都协同配合,并且动作速度要快、注意力要集中,才能提高分数。感觉器官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反应,而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有快有慢,但通过各个感觉器官的相互配合,并经过多次训练,反应速度会得到提升,因为人体的反应速度是可以被训练的。在游戏中,想要提高游戏得分,方法有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手眼配合,快速动作、增加练习次数。
7.A
解析:(1)
(2) A C
(3) B D
【分析】
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地生长变化。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高、体重、声音、穿的衣服、样貌变化、肌肉的变化、牙齿的变化等等,都会发生变化。7岁的男童正常的身高范围应该在116.5厘米至126.8厘米之间,体重正常的范围应该在20.2公斤至26.5公斤之间。七岁的身高这条信息是不合理的。
我们的身高可以借助身高测量尺,体重可以借助体重秤,所以AC符合题意。
健康生活:1.少吃多餐,饭只吃七份饱,不吃零食。2.空闲时多做运动,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压力,还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情绪,抵抗抑郁症。3.讲究卫生。4.每天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早起早睡身体好。5.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各种活动。6.不长时间看电视,不抽烟少喝酒。7.保持正确的姿势,所以B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时间胶囊,要求学生掌握时间胶囊。
8.B
解析:(1)B
(2)C
(3)B
【详解】
9.A
解析:(1)A
(2)C
【解析】
(1)滴的酱油越多,水的颜色就越深。
(2)舌头是人的味觉器官。
10.B
解析:(1)B
(2)A
(3)A
(4)A
(5)A
【解析】
(1)通过触摸,我们能发现图1中的石块很粗糙。
(2)冷、热等信息需要依靠触觉来感知。
(3)包子很香,可以通过味觉感知。
(4)用听觉可以感知声音的大小。
(5)用多个感官同时感知,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全面地认识物体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