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861914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题试卷(Word版含解析)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下图甲所示,把质量为100g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质量m/g100200300500重力G/N12345(1)依照表格中已有数据规律,把上面表格中的空格填上数据。 (_)(2)在测钩码的重力时,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在_方向上。(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保留“描点”的痕迹);(_)(4)由图像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答案:竖直 正比 【详解】(1)1通过分析表格中相关数据即可知,重力为1N时质量为100

2、g,重力为2N时质量为200g,重力为3N时质量为300g,则重力为4N时质量为400g解析:竖直 正比 【详解】(1)1通过分析表格中相关数据即可知,重力为1N时质量为100g,重力为2N时质量为200g,重力为3N时质量为300g,则重力为4N时质量为400g。(2)2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测量物体重力时,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让它竖直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3)3通过描点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4)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满足正比例函数关系,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2

3、小瑾同学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被测物体质量m(kg)重力G(N)比值G/m(N/kg)物体10.10.999.9物体20.21.969.8物体30.32.919.7(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的两个测量工具:_、_;(2)实验时,为得到重力与质量关系,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_;(3)小华同学通过学习,知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她在分析了小瑾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瑾的测量数据有问题,接着便直接修改了数据,质量0.1kg,重力0.99N改成0.98N;质量0.3kg,重力2.91N改成2.94N;你认为小华的做法 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其理由是

4、 _。答案:弹簧测力计 天平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不合理 实验的误差不可避免,应尊重事实 【详解】(1)12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解析:弹簧测力计 天平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不合理 实验的误差不可避免,应尊重事实 【详解】(1)12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需要测量重力及质量的大小,所以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及天平。(2)3实验时,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3)45实验中难免会出现误差,但是绝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应以实验测量的数据为准,若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况,可以多测几次,故小华修改数据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理

5、由是:实验的误差不可避免,应尊重事实。3实验小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记录如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质量m/g50100150250重力G/N0.51.01.52.02.5实验次数12345质量m/g50100150250重力G/N0.51.01.52.02.5(1)实验表格中第4次所用物体质量应为_g;(2)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_(选填“正比”或“反比”);(3)太空中_(选填“能”或“不能”)进行上述实验;(4)为了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否与形状有关”,小明找了一些橡皮泥,用小刀把它削成不同的形状,分别测量出重力,从而得出结论

6、: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他的探究方法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_。答案:正比 不能 不可行 没有控制变量 【详解】(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每次实验增加的质量为50g,故表格中的数据应为200g。(2)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着物解析:正比 不能 不可行 没有控制变量 【详解】(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每次实验增加的质量为50g,故表格中的数据应为200g。(2)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着物体的质量增大物体的重力也增大,物体的质量增大为原来的几倍,物体所受的重力就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所以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3)3在太空中的物体由于没有重力的作用,处于失重状

7、态,故不能进行上述实验。(4)45把一块橡皮泥用小刀削成不同形状,在改变形状的同时,橡皮泥的质量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这种探究方法不行。4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1)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让它处于静止状态,忽略弹簧自重。此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重力是一对_(填“平衡力”、“相互作用力”),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与弹簧对物体的拉力是一对_(填“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填“”、“”或“”)物体的重力;(2)其中一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如图,请将表格补充完整;质量m/g100250_500重力G/N12.5_5(3)分析数据可知,物体所受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比

8、。答案: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 3.6 360 正 【详解】(1)123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让它处于静止状态,忽略弹簧自重。此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与物解析: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 3.6 360 正 【详解】(1)123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让它处于静止状态,忽略弹簧自重。此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物体对弹簧的拉力与弹簧对物体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物体的重力。(2)45由图可知,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示数为3.6N;由表格可知解得故质量为360g。(3)6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可知质量是原来几倍,重力也是原来几倍,该实验的结论

9、是: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两根原长都为8cm、粗细不同的A、B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做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1)当在A橡皮筋上悬挂重力为6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_cm。(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了如图丙所示两测力计,它们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用橡皮筋_(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较高。(3)若将本实验中A、B两根橡皮筋并联起来代替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_N。(4)实验小组同学想利用丙图中A橡皮筋

10、测力计制作一个直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他们用同一小桶分别盛满了2种液体,用A橡皮筋测力计分别测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下表是2次测得的总重力及对应液体的密度(g取10N/kg)。则该密度计的零刻度线应标记在A橡皮筋测力计刻度板上_N的位置。液体种类酒精植物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2.62.7液体密度(103kg/m3) 0.80.9答案:A 22.5 1.8 【详解】(1)1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接力不大于10N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变化关系为一直线,说明橡皮筋的伸长x与解析:A 22.5 1.8 【详解】(1)1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接力不大于10

11、N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变化关系为一直线,说明橡皮筋的伸长x与受到接力F成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即FA=kAxA,由图知,当FA=5N,xA=10cm,带入数据得kA=0.5N/cm,因此FA=0.5xA,在A橡皮筋上悬挂重力为6N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 (2)2由图乙可知,在测量范围内,如F=5N时,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伸长10cm,而用橡皮筋B制成的测力计伸长5cm,所以,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测量的精确程度高。(3)3将与本实验中两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起来代替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两根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等,由图可知,在拉力作用下B先达到最大伸长量15cm,A橡皮筋的

12、伸长量也为15cm;当伸长量为15cm时,橡皮筋B上的力为15N,因为橡皮筋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所以橡皮筋A上的力为根据二力合成可得受到的最大拉力为15N+7.5N=22.5N(4)4液体的重力G液=mg=液gV测量液体密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桶+G液测量酒精时G桶+0.8103kg/m3V10N/kg=2.6N测量植物油时G桶+0.9103kg/m3V10N/kg=2.7N将两式联立,解方程组得G桶=1.8N,该密度计的零刻度线应标记在A橡皮筋测力计刻度板上1.8 N的位置。6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

13、如下:将带滑轮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细线的一端系在物体A的挂钩上,另一端绕过滑轮系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竖直向上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在水平力作用下沿水平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并记录;取一块棉布铺在长木板上,将物体A放在上面,仿照步骤(1),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并记录;比较F2与F1,发现F2_F1(选填“=”或“”)。此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有关。答案:匀速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详解】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是利用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可得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从而间接测量滑解析:匀速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14、详解】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是利用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根据二力平衡,可得拉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从而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原理,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控制匀速拉动物体。2测F1时,物体A在长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测F2时,物体A在棉布上匀速度直线运动,两次实验,物体A对接触面的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因此3两次实验过程中,物体A对接触面的压力相同,改变了接触面粗糙程度,根据结果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_运

15、动,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比较甲和乙两组数据得出的正确结论是_;(3)小华比较甲和丙两组数据得出结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老师指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理由是_;(4)在甲图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_N;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4N,此时的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是_N。答案:匀速直线 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3.6 3.6 【详解】(1)1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解析:匀速直线 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3.6 3.6 【详解】(1)1用弹簧

16、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等于木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二者是相互作用力,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2由图甲和乙所示实验可知,物体间的压力相等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接触面越粗糙,测力计示数越大,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由此可知:在物体间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3由图甲和丙所示实验可知,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同,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不同,由于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不能得出压力越

17、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4)4由图甲所示测力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2N,示数为3.6N,由平衡条件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3.6N。5若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到4N,由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不变,此时的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仍是3.6N,由于拉力变大,木块开始做加速运动。8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当水平面材料不同时,小车所停的位置如图所示。(1)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小车受到的阻力_,运动的越远。(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将会做_运动。(3)本实验说明,物体的运动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

18、来维持。答案:越小 匀速直线 不需要 【详解】(1)1在这三次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长,解析:越小 匀速直线 不需要 【详解】(1)1在这三次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在木板表面上运动的距离最长,这是因为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2)2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运动得无限远,即小车将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3)3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19、因。9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_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在前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_(选填“甲”、“乙”“丙”或“丁”)。(3)比较_两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比较乙、丙两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_有关。(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_。(5

20、)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戊所示(改拉木板),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答案:匀速直线 等于 丙 甲乙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错误 小明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不一定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解析:匀速直线 等于 丙 甲乙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错误 小明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不一定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3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丙图压力最大,接触面最粗糙,滑动摩擦力最大。(3)4研究滑动摩

21、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5比较乙、丙实验,压力大小相同,丙中接触面粗糙、滑动摩擦力大,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4)67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比较甲丁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应该使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但物体切去一半后压力也变小了,故其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5)8由图戊可知,拉动木板时物块保持不动,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滑动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拉力,实验时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10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 _拉动木块A,使它沿长木板做直

22、线运动;可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F3,图中F3为 _N;(2)比较 _两幅图,可得出: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丙图中,若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此时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 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A上面的砝码 _(选填“受”或“不受”)摩擦力。答案:水平匀速 2.4 甲、乙 不变 受 【详解】(1)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解析:水平匀速 2.4 甲、乙 不变 受 【详解】(1)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

23、,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由图丙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4N。(2)3比较甲、乙可以得出结论: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45若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但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此时木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不变,此时拉力大于摩擦力,木块A上面的砝码与木块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受到木块对A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11在“探究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_。除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_。(

24、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_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a、b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_不同。(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4)。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5)。由图象可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海波是 _(填“晶体”或“非晶体”)。(5)如图所示,大试管和小试管里都装有水,将三

25、支大试管中的水加热,使之保持沸腾,则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会沸腾的是_。(填字母)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秒表 (a) 质量 固液共存 晶体 C 【详解】(1)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秒表 (a) 质量 固液共存 晶体 C 【详解】(1)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其原因是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温度和液体的温度不同。2 实验过程中,要记录的物理量是温度和时间,故实验中还需要秒表。(2)3图2中的(b)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漸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图2中

26、的(a)气泡在沸腾时体积逐渐变大,这些气泡到达水面会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会散发到空气中,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3)4小明和小红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由图3知,初温、末温都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根据得,因为质量不同,所以都沸腾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不同,即加热时间不同。(4)56由图4和图5知,在第8min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已经达到固定的温度(即熔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它正处在熔化过程中,故海波是固液共存态,而且说明它是晶体。(5)7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时,小试管中的水也达到沸点,但是如果大试管和小试管中水温相同,小试管中的水不能从大试管

27、中的水继续吸热,小试管中的水不能沸腾。AB图中大试管和小试管水上方气压相同,水的沸点也相同,即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而C图中大试管水上方密封,气压会比小试管水的上方气压大,即大试管中水的沸点比小试管的水沸点高。故C符合题意。故选C。12(1)为了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为了探究不同阻力对小车的运动速度改变的影响情况,在实验中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_。实验表明: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填“快”或 “慢”)。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假如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保持_运动状态。(2)小宇同学利用A

28、、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中小宇是通过观察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所示实验。答案:速度(初速度) 慢 匀速直线 泡沫的凹陷程度 压力 甲、丙 【详解】(1)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解析:速度(初速度) 慢 匀速直线 泡沫的凹陷程度 压力 甲、丙 【详解】(1)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2表面越

29、光滑,阻力就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长,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3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那么就没有阻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了,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2)4根据转换法,实验中小宇是通过观察泡沫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5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受力面积一定,乙中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故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6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改变受力面积,应通过比较图甲丙所示实验。13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0、”的实验中,用砝码、小桌、海绵、木板做了甲、乙、丙、丁四次实验,其中乙、丙、丁三次实验使用的是海绵,实验甲使用的是木板,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小明同学是通过观察海绵的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2)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小明同学应该通过比较_两次实验得出结论。(3)通过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小明得到的结论是_。(4)若比较实验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丙和实验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丁的大小,其大小关系应该为p丙_p丁(选填“”、“ 【详解】(1)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便直接测量,所以在实验中往往利用“转换法”,将不易被测量的压力的解析:凹陷程度 乙、丙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

31、用效果越明显 【详解】(1)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便直接测量,所以在实验中往往利用“转换法”,将不易被测量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转换成容易被观察的实验现象,那么该实验用的是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2)2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往往需要控制变量,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变量是压力的大小,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其他的因素不变。在乙、丙实验中,桌子和海绵的接触面积相同,丙比乙多了一个砝码,变量是海绵受到的压力大小,符合实验探究目的。(3)3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4)4比较丙、丁两组实验,明显可以观察到丙的海绵凹陷程度大于丁,所以

32、丙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大于丁,即p丙p丁。14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身边的物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亮找到的器材有海绵和两瓶完全相同的矿泉水。(1)该同学通过观察_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2)如图所示,小亮将两瓶完全相同的矿泉水由正立到倒立放在海绵上,其目的是控制_的大小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从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以下实例中应用该结论的有_。(选填字母)A菜刀要经常磨一磨 B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C汽车限重 D啄木鸟有个坚硬而细长的喙(3)在上述实验中, 甲图中水对瓶底的压强_乙图中水对瓶盖的压强(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海绵的凹陷程度 压力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

33、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AD 小于 【详解】(1)1实验中应用转换法,该同学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解析:海绵的凹陷程度 压力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AD 小于 【详解】(1)1实验中应用转换法,该同学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2)2将两瓶完全相同的矿泉水分别正立和倒立放在海绵上,这样可以控制压力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 3从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 A菜刀要经常磨一磨,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A符合题意;B书包要用宽的背带,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34、减小压强,故B不符合题意;C汽车限重,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减小对路面的压强,故C不符合题意;D啄木鸟有个坚硬而细长的喙,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D符合题意。故选AD。(3)5由于倒置后,瓶盖处水的深度比正放时瓶底处水的深度变大,由p=gh知道,水对瓶盖的压强大于正放时水对瓶底的压强,即甲图中水对瓶底的压强小于乙图中水对瓶盖的压强。15用微小压强计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如图所示。(1)实验前,用手轻轻按压微小压强计的橡皮膜进行气密性检查,现象如图所示,说明微小压强计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2)把微小压强计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

35、别金属盒处液体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的压强_(选填“越大”或“越小”)。(3)比较图、三幅图,可以得到: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4)比较图、三幅图,可以得到:在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的压强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已知盐水水煤油,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结论: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_(选填“越大”或“越小”)。答案:不漏气 越大 相等 不相等 有关 越大 【详解】(1)1图中用手轻按压橡皮膜,U形管中两侧液面高度差明显,说明装置不漏气。(2)2将液体的内

36、部压强的解析:不漏气 越大 相等 不相等 有关 越大 【详解】(1)1图中用手轻按压橡皮膜,U形管中两侧液面高度差明显,说明装置不漏气。(2)2将液体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3)3比较图、三个图,液体的密度和金属盒所处的深度相同,金属盒的方向不同,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相同,说明金属盒处的液体压强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在相同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4)456比较图、三个图,金属盒的方向和所处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不同,说明液体压强不相等;深度相同时,盐水的密度最大,U形管内液面

37、的高度差最大,煤油的密度最小,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最小,说明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同一深度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16某同学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据甲和乙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用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2)析乙和丙可知,弹簧测力计测得拉力大小关系是:F1_F2(选填“”“”或“”)说明物体所受浮力人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_(选填“增大”或“减小”);(3)通过乙和丁探究,不能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其原因是_;(4)根据甲和乙可知物体的体积表达式V_。(用G、F1及水表示)答案:GF1 增大 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不

38、同 【详解】(1)1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所以物体解析:GF1 增大 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不同 【详解】(1)1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2)23比较乙和丙两图中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可知,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于丙的示数,即由可知,在乙中所受的浮力较大,比较图乙和图丙,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在乙中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大于在丙中所排开的液体体积,因此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人小随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而增大。(3)4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探究浮力大小

39、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由乙和丁两图可知,水和盐水的密度不同,但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也不同,所以,不能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4)5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G;乙图中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重力、拉力和浮力的作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物体受到的浮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17在初二的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对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相关实验进行了验证。(1)实验一:小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用量程为10N的弹簧测力计挂着金属块a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步骤ABCDEF弹簧测

40、力计示数N4.94.73.43.43.8图甲实验步骤A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N。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_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D、E,可以说明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时,浮力大小跟物体没入的深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图F中某液体的密度是_kg/m3;若在实验步骤F中,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提拉物体时不慎触底(与容器底之间有挤压),并读数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数据,那么液体密度的测量值将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实验二:如图乙,小欣想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她将装满水且足够高的平底溢水杯放在水平升降台上,用升降

41、台来调节溢水杯的高度。然后将一重为5N、高为8cm、底面积为50cm2的实心物块用轻质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A的正下方,调节升降台使物块下底面刚好与水面相平。随后她将一个空烧杯用轻质细线悬挂于弹簧测力计B的正下方(弹簧测力计A与弹簧测力计B完全相同,且示数每变化1N,指针就移动0.5cm);当小欣逐渐调高升降台,发现随着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在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且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_(选填“大于”“小干”或“等于”)B的示数变化量,从而证明了F浮=G排;整理器材时,小欣发现图乙中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2N,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为4N。爱动脑的小欣利用

42、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计算出了升降台上升的高度为_cm。答案:4 体积 无关 偏大 减小 等于 7.5 【详解】(1)1测力计分度值0.2N,示数5.4N。2分析实验步骤A、B、C、D,排开液体体解析:4 体积 无关 偏大 减小 等于 7.5 【详解】(1)1测力计分度值0.2N,示数5.4N。2分析实验步骤A、B、C、D,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分析实验步骤A、D、E,DE测力计示数相同,说明浮力大小跟物体没入的深度无关。4完全浸没在水中浮力为F1=5.4N-3.4N=2N物体体积浸没液体中浮力为F2=5.4N-3.8N=1.6N液体密度为5触底导致测力计示数偏小,则在待测液体中浮力偏大,由上一问分析可知,密度偏大。(2)67重物排开水的体积越来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物体的重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示数越来越小,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B的示数变化量是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二者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物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