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的建构探析 一、和谐课堂的特征1.活跃有序的教学过程。和谐课堂并非教师单向的灌输,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并与老师、同学分享,表现出师生参与、合作、互相探究的强烈愿望与互动交流的激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着积极的互动,互相启发,互相碰撞,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状态。但在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观点的同时要保持教学过程是井然有序的。混乱无序的教学放任学生发展,教师无法把握教学的进度、教育的过程,也就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2.追求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和谐最终落实到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融洽、
2、互相尊重、关心、理解,充满人文关怀。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平等对话者。3.能引起师生共鸣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与学生的认知背景相结合,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才不会因枯燥而死气沉沉。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构和谐课堂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要促进高中生对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基本概念的认知,有其相应的知识能力目标;另一方面思政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即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其“根本”的职责。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让学生懂得
3、什么是和谐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生态,更要通过和谐政治课堂的具体实践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以推动学生对和谐由“知”转向“信”,再转向“行”,从理论走向实际。在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结构分层的现代社会,高中生也有着各自对生活、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追求,不再是以往“铁板一块”的局面。在多样的不同中,如果以打压、压制的态度对待异己的观点,就可能会出现死气沉沉的一言堂;如果不管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放任各种观点或行为自由发展,那么也会产生众声喧哗的无序局面。处在上述这两种环境中的思想政治课堂都不是和谐的具体实践,也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背离。和谐成了停留在政治教材上的枯燥概念,是强制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点,自然无法让学
4、生相信这是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它。相反,如果能让思政课堂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既有序又活跃,达到思想性、知识性、应用性的高度统一,有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情感交融的和谐氛围,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大的层面来说,和谐思想政治课堂也是实现新课改理念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三、建构和谐政治课堂的途径1.理念上切实树立正确的和谐思想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目标统一起来,努力追求“和”而不“同”。正确的和谐理念要避免两种
5、极端,一是唯教师、课本独尊,有着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个极端是一味地迁就学生的个性,放任自由发展,对学生中存在的模糊或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听之任之,不加引导。特别是高中生心智特点,一方面有鲜明的个性,并强烈的想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阅历的关系,有些思想较为偏激。后一种极端更为明显,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2.转变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如同指挥棒一样,影响着师生努力的方向。以知识点考察为主的评价方式必然会让师生都将精力放在记忆上,而忽视了生动的教学过程及其他要素。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卷面考试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学生在课堂
6、上的表现、书面考察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通过语言、肢体动作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引导学生认识不足。也可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通过评价方式的转变引导师生在行动上实践和谐理念。3.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充分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材上的理论都是对实际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总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过程应将这些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借助生活实例形象生动地加以阐释、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或案例,师生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生活化的内容没有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在认识现象、分析现象后再进行理论总结,较为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主动参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价格形成机制时,可结合时下热点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将认识提升为理论。在活跃有序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的感情自然进一步加强,关系融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