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家庄市创新国际学校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有关人和大象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根据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不能听到的声,人能听到
B.人能听到的声,大象也能听到
C.大象发出的声,人一定能听到
D.人发出的声,大象不能听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岸上观众是通过音调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
C.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声波
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3.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但是,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现已研制出了它的代用品。当液态氟利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氟利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熔化
4.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大约是50mm
B.老师正常讲课时声音的响度约为120dB
C.课桌上的笔落到地上用时约为0.5min
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5.有甲、乙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液体都是煤油,甲玻璃管内径大,乙玻璃管内径小。用它们同时测量一杯沸水的温度,观察两只温度计的液柱( )
A.甲上升较快 B.乙上升较快
C.甲、乙一样快 D.无法确定
6.关于光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制成紫外线夜视仪
B.“雨后彩虹”和“海市蜃楼”两现象形成的原理是相同的
C.常见的自行车的尾灯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发出红光
D.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7.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
8.下列有关透镜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可戴凸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大于两倍焦距
D.幻灯机的成像原理与摄像机的成像原理相同
9.中央卫视的节日是由同步卫星传输到世界各地的。同步卫星虽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卫星
10.如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2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3m/s
C.物体在5﹣10s内的速度是4m/s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二、填空题
11.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敲击时会使编钟______而发声,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主要是为了改变编钟发声时的__(选填“响度”、“音色”或“音调”)
12.黑洞是宇宙中质量很大的天体.如图,两恒星1.2发出的光在经过某黑洞附近时发生了弯曲之后射向地球,地球上的人类观测到恒星1的位置比原位置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若在黑洞的位置用一个光学元件代替它对光的作用(光学元件的尺寸可大于黑洞),该光学元件为_____.
13.如图所示是期末考试答题卡中用来识加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白条纹将光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相关信息,我们在多个角度都能看清楚条形码,说明光在条形码表面进行了______(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
14.善于观察的小华发现,冰棍“冒”出的“白气”总是向____(选填“上飘”或“下落”),这是冰棍周围水蒸气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滴。奶奶在家中不小心将一些水洒在了地上,小华用扫把将水扫开后,很快就干了,这是通过增大液体_____的方法加快蒸发的。
15.同学们课间在走廊上眺望远方。此时晶状体变______(填“厚”或“薄”),晶状体的______发生变化。有些同学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可以佩戴______透镜制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16.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温度计读数为______℃。
17.游泳运动员在平静的水面下看到游泳池边岸上的物体变_______(选填“高”或“矮”)了。这是由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法线偏折的原因。
1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由图象可知, 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在第 2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9.有一只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示数是,若用这样的体温计给病人测体温,病人的体温是,则体温计的示数将是________。常用体温计横截面如图,其中沿_____方向观察易于读数(填A或B或C),这是因为体温计在设计时应用了_______________原理。
2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选填“南”或“北”)运动;当时间时,两车相距______。
三、作图题
21.作图题
(1)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
(2)在如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四、实验题
22.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
(1)如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可以传声;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4)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塑料球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弹起。
2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
(2)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______min时水的温度,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3)当水温升到90℃时,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发现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根据表格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24.小明利用图中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纸板A和纸板B垂直于平面镜且可绕ON折转。
(1)除图中器材外,小明实验中还必须用到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__;
(2)小明改变入射角大小,多次实验后,小明得到如下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60
反射角/°
20
30
50
60
①分析发现表格中的第________次数据是错误的,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将反射光线与________的夹角当作了反射角(选填“平面镜”或“法线”);
②根据表中的正确数据可知,反射角_______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③实验中小明发现从硬纸板前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这是因为光在硬纸板上发生了______反射(选填“漫”或“镜面”);
(3)接着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让激光笔在纸板B上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的;
②将激光笔在纸板A上沿EO的方向射向O点,并将纸板B绕ON向后折转,在纸板B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_同一平面内(选填“在”或“不在”)。
25.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焦距为10.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0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根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幻灯机 B.照相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烛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26.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让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
(1)为了完成这个实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_____和_____。
(2)为防止下落时间太短,不便测量,应选择锥角较_____(选填“大”或“小”)的纸锥,或从较_____(选填“大”或“小”)的高度开始下落;
(3)小明实验小组测量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三人同时测量时间。下表是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请你帮他完成表格所有空格。
下落距离s/m
下落时间t1/s
下落时间t2/s
下落时间t3/s
下落时间平均值t/s
________
1.80
1.4
1.6
1.5
_________
________
(4)小明所在小组又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
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速度大于B点到C点速度
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
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
解析.B
【详解】
AB.由图可知,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大象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Hz~20000Hz,所以大象不能听到的声,人一定听不到;而人能听到的声,大象也能听到。故A错误,B正确;
CD.人的发声频率范围为85Hz~1100Hz,大象的发声频率范围为14Hz~24Hz,所以大象发出的声,人不一定能听到;人发出的声,大象能听到。故CD错误。
故选B。
2.A
解析.A
【详解】
A.安装双层中空玻璃能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要分辨不同物体的发声,是根据物体发声的音色不同,所以观众是通过音色分辨出鼓声、号子声的,故B错误;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通信时利用的是电磁波来工作的,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能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超声波携带了能量,才能把结石除掉,即超声波此时传递的是能量,故D错误。
故选A。
3.A
解析.A
【详解】
液态氟利昂进入冷冻室吸走热量后,会变成气态,这个过程是汽化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解析.D
【详解】
A.初中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1cm,50mm是5c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是声音的响度是50dB~ 70dB,超过90dB就会影响听力,故B不符合题意;
C.课桌上的笔落到地上用时约0.1秒,0.5min是30s,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解析.B
【分析】
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小,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其液柱升得越快。
【详解】
由于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煤油,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煤油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根据,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则内径小的液柱升得快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解析.B
【详解】
A.根据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制成验钞机,根据红外线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红外线夜视仪,故A错误;
B.“雨后彩虹”和“海市蜃楼”两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原理相同,故B正确;
C.常见的自行车的尾灯是红色的,吸收除了红色光外的所有色光,只反射红色光,而不是发出红光,故C错误;
D.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镜面反射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C
【详解】
A、根据投影仪成像的原理可知,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故A正确;
B、投影仪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
C、投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仍然完整,只是亮度变暗,故C错误;
D、发生漫反射的物体可以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因此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故D正确.
8.A
解析.A
【详解】
A.生活中的凸透镜应用,有照相机,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正确;
B.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将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即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需要戴凹透镜片做的眼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具有发散作用,会让光线发散,那么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故B错误;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必须放在一倍焦距内,即物与镜的距离必须小于一倍焦距,故C错误;
D.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摄像机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的相同,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幻灯机的成像原理与摄像机的成像原理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9.C
解析.C
【详解】
同步卫星与地球旋转的角度、速度均相同,则以地球为参照物时,同步卫星是静止的。
故选C。
10.D
解析.D
【详解】
A.由图知,0﹣5s内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5至10s内物体静止,而10至20s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
B.物体在0﹣20s内的平均速度v===2m/s;故B错误;
C.物体在5~10s时间内图象是水平直线,物体静止;故C错误;
D.0﹣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则速度为.v1===4m/s;10﹣20s内物体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速度为v2===2m/s;由计算结果可知,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D正确.
二、填空题
11.振动 响度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而发声。
[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为振幅大小,用力敲同一个编钟,编钟响度会大,轻敲编钟,编钟响度小。
12.偏高 凸透镜
【详解】
人眼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反射(或折射)的光进入人眼,当光线经过偏转进入人眼时,人大脑直觉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过来,所以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如图可知,看到的像在恒星1的上方,比原位置偏高;
由题目中的图可知,恒星1.恒星2发出的光经过黑洞附近时,会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弯曲,光束变得集中,类似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在黑洞的位置可以用凸透镜代替它对光的作用.
13.吸收 反射 漫反射
【详解】
[1]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所以黑条纹将光吸收。
[2]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条纹将光反射。
[3]光在条形码表面进行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在多个角度都能看清楚条形码。
14.下落 液化 表面积
【详解】
[1][2]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3]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摊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15.薄 焦距 凹透镜
【详解】
[1]在走廊上眺望远方,从近处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2]晶状体折射能力变弱,焦距变长。
[3]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是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
解析.薄 焦距 凹透镜
【详解】
[1]在走廊上眺望远方,从近处看远处,晶状体变薄。
[2]晶状体折射能力变弱,焦距变长。
[3]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是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故需要凹透镜发散。
16.50 -14
【详解】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端放在刻度尺1.00cm位置,右端放在3.50cm,因此木块的长度为2.50cm。
[2]从图乙中可以
解析.50 -14
【详解】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端放在刻度尺1.00cm位置,右端放在3.50cm,因此木块的长度为2.50cm。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以下,读数为-14℃。
17.高 靠近
【详解】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去,看到是物体的虚像,虚像在物体的上方,因此在水面下的
解析.高 靠近
【详解】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去,看到是物体的虚像,虚像在物体的上方,因此在水面下的游泳者看到的物体与实际的物体相比变高。
18.固
【详解】
[1]由图可知,物体在3~7min中内,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
[2]在第2min物体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所以为固态。
解析.固
【详解】
[1]由图可知,物体在3~7min中内,继续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熔点为80℃。
[2]在第2min物体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所以为固态。
19.B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
[1]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
解析. B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
[1]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不高于,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所以体温是的人测量的结果是。
[2]体温计的内部的玻璃管很细,直接观察不易读出示数,利用放大镜的作用,使玻璃管放大,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如图只有在位置B观察,体温计的横截面的中间比边缘厚,起放大镜作用。
[3]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是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0.北 6
【详解】
[1]由图像可知,甲车比乙车的速度快,两车同时向南做匀速直线运动,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北运动的。
[2]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甲车3s行驶的路程为
s甲=v甲
解析.北 6
【详解】
[1]由图像可知,甲车比乙车的速度快,两车同时向南做匀速直线运动,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北运动的。
[2]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甲车3s行驶的路程为
s甲=v甲t=6m/s×3s=18m
由图像可知乙车3s行驶的路程为12m,两车同向行驶,相距为
s'=s甲-s乙=18m-12m=6m
三、作图题
21.(1);(2)
【详解】
(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
解析.(1);(2)
【详解】
(1)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入射光线即可。如图所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2.振动 空气 变小 小 不能 不能
【详解】
(1)[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2)[2]敲响右
解析.振动 空气 变小 小 不能 不能
【详解】
(1)[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2)[2]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这是由于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作为介质,传递声音,该实验说明空气能传声。
(3)[3][4]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小。
[5]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4)[6]若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月球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右边音叉振动,左边音叉不会随之振动,泡沫塑料球不能弹起。
23.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12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没有加盖或水质量太多等 98℃
【详解】
(1)[1]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
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12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没有加盖或水质量太多等 98℃
【详解】
(1)[1]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2][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通过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水已经沸腾,温度应保持98℃不变,但是第12分钟温度低于98℃,这是一组错误数据。
(3)[4]由图可知,烧杯没有加盖,会向空气散热,加热时间变长,同时水质量大也会导致加热时间变长。
[5]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也就是此时水的沸点是98℃。
24.量角器 3 平面镜 等于 漫 可逆 在
【详解】
(1)[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所以还需要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2
解析.量角器 3 平面镜 等于 漫 可逆 在
【详解】
(1)[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所以还需要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2)[2][3]表中第1.2.4次实验得到的反射、入射角数据都是相等的,而第三次实验中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等于50°,这是在测量过程中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所以第三次实验得到的反射角数据是错误。
[4]数据纠正后,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到结论.光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由于硬纸板不是光滑的,光线照在上面,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发生漫反射,所以从硬纸板前的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反射光线。
(3)[6]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让激光笔在纸板B上沿着FO的方向射向O点,反射光会沿着OE方向射出。
[7]由于在光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激光笔在纸板A上沿EO的方向射向O点,并将纸板B绕ON向后折转,纸板B与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B上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
25.B D 不能
【详解】
(1)[1]图中物距大于像距且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解析.B D 不能
【详解】
(1)[1]图中物距大于像距且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能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故选B。
(2)[2]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此时应将蜡烛移到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光屏移到二倍焦距之外,所以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故选D。
(3)[3]保持透镜在50.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0cm,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26.刻度尺 秒表 大 大 下落的平均速度v/m•s-1 1.5 1.20 D
【详解】
(1)[1][2]实验中测量速度,是利用来间接测量的,所以用到的
解析.刻度尺 秒表 大 大 下落的平均速度v/m•s-1 1.5 1.20 D
【详解】
(1)[1][2]实验中测量速度,是利用来间接测量的,所以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3]选择锥角较大的纸锥,可以增大空气阻力,使纸锥下落速度变慢,增大纸维下落的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4]让纸锥从较大的高度下落,可以增大纸维下落的时间,便于测量时间。
(3)[5]由题可知,三个人测出三个不同的下落时间,前面已经求出下落的平时时间,接下来应该求出下落的平均速度,所以应该填入.下落的平均速度v/m•s-1。
[6]下落时间平均值
[7]下落的平均速度
(4)[8]由图可知,ABCD相邻两点所经过的时间间隔是相的,均为。小球从A点到B点的时间等于从B点到C点的时间,但是,小球从A点到B点的路程是从B点到C点路程的2倍,所以,小球从A点到B点的速度大于B点到C点速度,故①正确。BC两和CD两点间的距离相等,所以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故②错误。小球从A点到D点的时间为,小球从A点到D点的路程为,所以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故③错误。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是匀速运动,所以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