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上学期期末强化物理检测试卷含解析(一)一、选择题1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C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编钟,声音的音调不同D只要敲击编钟,听力正常的人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为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环境监督局联合城市建设局,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控制噪声,其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晚八点到早七点,工地禁止施工B居民区周边植树种草C高架桥外侧增设隔音板D给生产车间的工人配发防噪声耳罩3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现象的是()A冰雪消融B露珠的形成C霜打枝头D冰的形成4关于图所示的各种物品的质量或
2、长度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 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60cmB 实验中学三余桥的高度约为30mC小饭碗的质量约为3kgD一袋小浣熊干脆面的质量约为40g5如图,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玻璃杯中,瓶口出现大量“白气”。小明由此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白气”是干冰凝华形成的水蒸气B“白气”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C“热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D“白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6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红外线具有较强的荧光效应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C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D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7冰遇火会熔
3、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让太阳光射过去并会聚起来点燃艾草取火。以下关于冰透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冰透镜取火时利用了光的折射B制作冰透镜时,要把冰磨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形状C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大8眼睛比照相机要复杂的多。我们的眼睛由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那么以上哪些器官的共同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可变焦距镜头()A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B瞳孔、视网膜、视神经C角膜、瞳孔、晶状体D角膜、晶状体、
4、视网膜9自行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为了方便市民,我区在市区不同位置设立了自行车停取处。一天,小明用卡取自行车去上学,如图所示。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公路两旁的房屋B公路两旁的树C他骑的自行车D对面驶来的汽车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利用这原理制成了投影仪该透镜的焦距一定满足10.0cm15.0cm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像若将蜡烛稍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不动,则应将凸透镜远离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
5、有二、填空题11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用这种方式能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用力越大,则发出声音的_越大。12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_现象,后者是光的_现象,所看到的都是_(填“实像”或“虚像”)13学校礼堂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结构,目的是_(填“增强”或“减弱”)声的反射,投影屏幕采用表面粗糙的材料目的是使光发生_(“镜面”或“漫”)反射,采用白色幕布
6、的原因是白色幕布可以反射_颜色的光。14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侧翻,发生泄漏。短时间内,车周围出现“白雾”,这是由于液氨 _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 _形成的(填物态名称)。气体的液化可以采用_和_的方法。1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填“前面”或“后面”),要用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16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_cm;如图乙,秒表的读数为 _s。17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7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
7、3,则折射角的大小为_。18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19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树枝和树叶上有一些水珠,如图所示。甲图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的,乙图中透过树叶上的水珠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则通过_(选填“甲”或者“乙”)图中的水珠看到的是物体的实像。20甲、乙两辆汽车路程s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_车的速度较大;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_m;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_。三、作图题21作图题
8、 (1)光从空气斜射向这块玻璃,并穿过玻璃进入空气中。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光线。(要求标出法线)(_)(2)如图所示,水里的光源O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折射光线经过A点,请在图中先找出水面处的反射点,再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_)四、实验题22小华和小刚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以下是他们对“土电话”的探究。(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2)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_。(3)相距相同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
9、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4)小华和小刚利用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中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a和_;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 的关系。若有同学选择c和d进行研究,并推理得出琴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的结论。则该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答_。2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1)图甲中A、B、C是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_;
10、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为_;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_。(4)如图丁所示,在盛水的烧杯内放入一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_(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其理由是_。24如图甲是小明利用蜡烛和玻璃板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时,应使玻璃板与桌面保持_;(2)为了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点燃了一支蜡烛A置于玻
11、璃板前,实验中,我们应该在玻璃板_(前/后)来观察这支蜡烛的像。然后用另一根完全相同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前后左右移动蜡烛B, 直至看上去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初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_;(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块光屏,则光屏上_(能/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实验中一般选择表面白色且粗糙的光屏,其目的是能反射_光,并且发生_(漫/镜面)反射,便于正确观察实验现象;(4)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虚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左右两侧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_。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25在
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确定焦距时所做的实验,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cm;(2)当烛焰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能成倒立、_的实像,相当于一台 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3)当烛焰向左移动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_(选填“左”或“右”)移,此时所成像将 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2)小球所
13、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m/s,CD段的路程为_m;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sAB=0.3mtAB=0.5svAB=0.6m/svB=1.2m/ssBC=0.9mtBC=0.5svBC=_vC=2.4m/ssCD=_tCD=0.5svCD=3m/svD=3.6m/s(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而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m/s。【参考答案】一、选
14、择题A解析A【详解】A敲击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B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钟能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D敲击编钟时,若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就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A。2A解析A【详解】A工地禁止施工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故符合题意;B居民区周边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不符合题意;C高架桥外侧增设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不符合题意;D给生产车间的工人配发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3C解析C【详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的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15、;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D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D解析D【详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在26cm左右,普通筷子的长度略小于此数值,在25c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通常过街天桥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3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小饭碗的质量略小于此数值,在30g左右,即0.03kg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一袋浣熊饼干的质量与此差不多,约为45g左右,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6、5C解析C【详解】干冰放入玻璃杯中,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了白气。而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是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6C解析C【详解】A红外线具有热效应,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故A错误;B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改变传播方向,故B错误;C透明体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故C正确;D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物体并不像镜面那样光滑,会发生漫反射,故D错误。故选C。7B解析B【详解】A冰透
17、镜取火,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点,属于光的折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冰透镜取火,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点,所以要把冰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故B错误,符合题意;C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不变,说明冰是晶体,而且需要吸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8C解析C【详解】人的眼睛相当于照相机,角膜、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相当于光圈,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可变焦距镜头。故选C。9C解析C【详解】A小明相对于公路两旁的房屋,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小明相对于公路两旁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
18、。故B不符合题意;C小明相对于自己所骑的自行车,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C符合题意;D小明相对于对面驶来的汽车,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解析B【详解】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u2f,2fvf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故错误;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20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的位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即2f20cmf,30cm2f所以15cmf10cm故正确;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由折射光路可逆性可知,此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19、,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正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是物远像近像变小,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光屏不动,则应将凸透镜靠近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1振动 响度 【详解】12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根据喉结的振动,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用力越大,则发出声音比较大,响度比较大。12直线传播 反射 折射 虚像 【详解】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日食在物理学中,这是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234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根据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可知,看到树
20、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这些看到的都是虚像13减弱 漫 各种 【详解】1学校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也可以说是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2因为粗糙的幕布表面能使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各个位置的同学的眼睛,使同学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图象。3因为白色的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色屏幕能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14汽化 液化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详解】12液态氨泄漏后,发生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34液化可以采用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15
21、厚 前面 凹透镜 【详解】12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人就能看清物体了;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像会聚在解析厚 前面 凹透镜 【详解】12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人就能看清物体了;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看不清物体,形成近视眼;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折射能力变弱,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就能看清物体了。1640 341.2 【详解】1刻度尺上每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22、,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40c解析40 341.2 【详解】1刻度尺上每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4.4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每1min分为两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每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此时秒针在41.2s处,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1.2s,即该秒表的读数为1744【详解】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7角,则反射
23、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也为37,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83-37=46所以折射角为90-46=44解析44【详解】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7角,则反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也为37,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83-37=46所以折射角为90-46=4418晶体 增加 【详解】1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解析晶体 增加 【详解】1熔化过程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晶体。2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该物质的温度是-2,若将装有冰水混
24、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冰的质量将变大。19甲【详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析甲【详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0乙; 30; 3:5。 【分析】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确定5s内乙车通过的路;根据图像
25、提供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在相同的解析乙; 30; 3:5。 【分析】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大,速度越大;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确定5s内乙车通过的路;根据图像提供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即为速度比。【详解】1由图像可知,在相等时间,如3s内,乙车的路程大于甲车的路程,因此乙车的速度大;2由图像可知,在3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是30m,在5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30m;3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三、作图题21【详解】首先做法线,过入射点作玻璃砖的垂线,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靠近
26、法线偏折,到达玻璃砖下表面,再作法线,此时是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如下图所示解析 【详解】首先做法线,过入射点作玻璃砖的垂线,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到达玻璃砖下表面,再作法线,此时是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如下图所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和光源O的像点在一条直线上,故先做光源O的像点O,即O的对称点O,连接OP, OP和水面有一个交点M,这就是入射点,连接OM,就是入射光线,连接MP,就是发射光线,连接MA,就是折射光线,标上相应的光线箭头,如下图所示四、实验题22固体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c 琴弦粗细 有多个变量
27、 【详解】(1)1土电话由棉线和纸杯制成,这些都是固体,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解析固体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生停止 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 c 琴弦粗细 有多个变量 【详解】(1)1土电话由棉线和纸杯制成,这些都是固体,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2)2用手捏住棉线,使棉线停止了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所以听不到声音。(3)3距离相同,说话的响度相同,用金属线听到的声音较大,说明金属线传声效果比棉线好。(4)4要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需要控制琴弦长度、横截面积等其他因素不变,应选琴弦a和c。5琴弦a和b长短、材料相同,粗细不同,是为了研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6琴弦c和d长短不同,材料也
28、不同,有多个不同变量,不能准确得到某个因素和音调的关系。23B 96 98 不变 水量多少不同(酒精灯火力等合理即可) 不会 试管内水质温度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1)1 2A俯视读数偏大,B读解析B 96 98 不变 水量多少不同(酒精灯火力等合理即可) 不会 试管内水质温度达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热 【详解】(1)1 2A俯视读数偏大,B读数正确,C仰视读数偏小;温度计的示数为96。(2)3 4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叫沸点,如图为98。(3)5从两组同学的图像来看,达到沸腾时间不同,可能是水量不同。(4)6 7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为沸点,试管中的水会升温到达沸点,就不再继续吸
29、热,而不会沸腾。24垂直 前 相等 不能 所有 漫 A 【详解】(1)1实验时,应使玻璃板与桌面保持垂直,这样才能使蜡烛的像成在桌面内,便于探究像与物体的关系。(2)解析垂直 前 相等 不能 所有 漫 A 【详解】(1)1实验时,应使玻璃板与桌面保持垂直,这样才能使蜡烛的像成在桌面内,便于探究像与物体的关系。(2)2平面镜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实验中,我们应该在玻璃板前来观察这支蜡烛的像。3移动蜡烛B直至看上去与A的像完全重合,因为B是和A完全相同的蜡烛,所以,由此可初步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大小相等。(3)4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移去蜡烛B后在其所在位置上
30、放一块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5选择白色的光屏,是因为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以色光,可以看到像的实际情况。6选择粗糙的光屏,是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便于从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成像情况。(4)7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将平面镜一分为二并向两侧移动时,物距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物体经过两块平面镜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故选A。25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解析0 放大 投影仪 左 变小 【详解】(1)1 如图甲可知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凸透
31、镜的焦距为11.0cm。(2)23当蜡烛放在光具座35cm刻度处时,物距由于凸透镜的焦距为11.0cm,所以此时满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一台投影仪。(3)45当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变大,所以此时像距也变小,需将光屏向左移动,像的大小将变小。26加速 不平衡 便于测量时间 1.8 1.5 4.8 【详解】(1)12由图1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小球运动状态不断解析加速 不平衡 便于测量时间 1.8 1.5 4.8 【详解】(1)12由图1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小球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受到非平衡力作用。(2)3为了使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测量时间,小球所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3)4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1.8m/s5由表中数据可得CD段的路程sCD=vCDtCD=3m/s0.5s=1.5m(4)6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从静止开始,小球1s内速度增大2.4m/s,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22.4m/s=4.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