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两则学习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
2、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
3、书:谁学下棋?怎么学下棋?学得结果怎么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
4、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
5、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6、。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文注释如下: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
7、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
8、(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
9、的问题)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
10、:“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1、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
12、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两小儿聪明可爱
13、,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学生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2 匆匆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
14、生字词。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15、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注意“涔、潸”的读音。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
16、,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
17、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
18、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
19、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第二课时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
20、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体会写法: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
21、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
22、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23、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附: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2朱自清简介(略)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教学反思: 3 桃花心木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
24、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
25、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
26、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
27、,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
28、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29、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
30、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31、:(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教学反思: 4* 顶碗少年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
32、感情的朗读课文。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33、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三、品读课文,
34、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35、: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成功尽管顶碗少年
36、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
37、应该是第三次。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8、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
39、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
40、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5* 手指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
41、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
42、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
43、、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