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课标).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042885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 页数:163 大小:1,01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 闻 县 中 小 学 备 课 簿 科 目:语 文 姓 名:杨丁浩 任课班级:六年级 二00九至二0一0学年度 (学校盖章) 成 绩 登 记 表 序 号 姓 名 成 绩 1 2 3 4 5 6 7 8 9 期中 期末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成 绩 登 记 表 序 号 姓 名 成 绩 1 2 3 4 5 6 7 8 9 期中 期末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备 课 检 查 记 录 第 一 阶 段 质 与 量 检 查 情 况 备 课 优 点 存在问题 备 课 建 议 累计书写教案 个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盖章) 第 二 阶 段 质 与 量 检 查 情 况 备课优点 存在问题 备课建议 累计书写教案 个 检查时间: 年 月 日(盖章) 2009至2010学年度第 一 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教 与 学 的 基 本 情 况 目 标 和 任 务 教 学 主 要 措 施 教 学 进 度 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1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 重点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1、抄写含有要写的字的词语。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2、有能力的同学将第三自然段熟读至诵。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1 .山中访友(第二课时) 教学 目的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2﹡山雨(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3、 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 重点 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3 .草虫的村落(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教学 重点 难点 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3 .草虫的村落(第二课时) 教学 目的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 重点 难点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板书设计: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4﹡索溪峪的“野”(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板书设计: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口语交际1(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习作1(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教学 重点 难点 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 课后小结: 课 时 教 案 第___周 星期___第___节 本学期累计总____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回顾·拓展一(第一课时) 教学 目的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 重点 难点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学过程: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