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827628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神病护理学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心理与精神护理 忻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开武2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 1.掌握心理与精神、精神障碍的概念 2.掌握心理与精神的实质 3.熟悉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4.掌握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的区别3第一章 绪论 人是由躯体和心理组成的高度协调有机体,躯体和心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涉及到躯体健康也包含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和躯体健康与躯体疾病作为连续过程的两端,中间存在着一种没有达到疾病严重程度,处于疾病边缘的广范围的亚健康状态。若能及时的发现和干预,对人的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4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1】某男,65岁,受凉感冒后第

2、3天半夜起床,狂呼天亮了,不识妻儿为何人,称保姆为去世的母亲。家人送其到医院,患者惊恐异常,狂奔出屋,被民警收容。家人去认领,患者双手做一些不解其意的动作,表情恐惧。送到医院,发现意识模糊、白细胞升高,X线检查证实为肺炎,抗炎治疗4天后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5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2】某电台“心灵之约”主持人,29岁,近两周来渐起懒言少动,缺少笑容,有时对同事感慨地说人为什么要活着?主持节目和听众交流时极易动感情甚至痛哭流泪。独自来心理门诊咨询,发现患者有严重的抑郁情绪,诊断抑郁症。医生通知家属来门诊和患者一起商量治疗方案,家属和患者都不接受抑郁症的诊断,只认为是心情

3、不好,不是病。不同意住院治疗,也不愿意用抗抑郁剂,怕药物使大脑“变傻”。1周后患者自杀。媒体大篇报道,推测许多原因甚至绯闻,唯独未提到抑郁症。(抑郁症)6第一章 绪论(小病例)【病例3】女性,教师,2年前出现尿急尿频,每天数十次,量少,有时持续几天后自行缓解,但多数时间存在。求诊与临床内外各科,各项检查正常。泌尿外科建议其来看精神科,发现患者有焦虑个性,婚姻关系紧张,焦虑情绪已达焦虑症的程度。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3天后尿频尿急症状缓解,1周后症状基本控制。动员患者及丈夫接受心理治疗,持续两年随访未见复发。(焦虑症)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心理又称精神或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

4、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一)心理结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部分。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结构1.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三者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维系心理活动的统一和完整。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与情感、意志行为过程。9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人格又称个性或性格。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持久性。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

5、及自我意识三个部分。先天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后天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当个体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是健康的。如果个体人格结构失去和谐统一性,就会出现人格的不协调,称作人格障碍。1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人格-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特有的。不仅能够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还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分离并加以反映,并能动的改造自我本身。自我意识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组成。自我意识也可以从知、情、意三方面理解:自我认知知。自我体验情。自我调控意。1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2

6、.人格-自我意识当自我意识发生障碍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对自身当前主观状态不能正确认识,包括不能感知自身的存在;不能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我”和原来的“我”的区别;失去精神活动的自我支配和控制等。1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心理活动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人格(个性)人格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13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二)心理的实质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脑干网状结构是传递信息,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物质基

7、础和必要条件。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存贮等由大脑皮质完成,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情绪和行为进行调控。这些脑的基本功能保证了心理活动的清醒、稳定、有序。个体发育成熟与心理成熟是平衡发展的过程。婴幼儿阶段与成人的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有差异。14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二)心理的实质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但脑完全脱离了客观现实,心理就成为无源之水,心理现象就不能产生。人是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风尚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中,这些就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和动物不同,不仅具有

8、生物属性,同时更具有社会属性。如果具备人类生理、解剖特点的个体,脱离了人类社会,其心理发展无从谈起。如被动物哺育多年的兽孩。15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二)心理的实质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产生是大脑和客观现实有机融合的产物。心理的产生,必须依靠人的实践活动,它是客观事物与心理活动的中介。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从幼稚到成熟,从低级发展到高级。如婴幼儿成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区域的个体其心理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职业特色。16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9、心理健康也称精神健康。不同时期其含义不同。1989年WHO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已是现代健康概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涵一致。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导向,能正确地评价现实,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等。1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限,都属于心理正常的范围,只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同。在智商正常的范围内,智力水平的高低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相关。1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

10、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1.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说明人们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反应越强烈说明其抵抗能力低。这种抵抗力的强弱与人的个性特征、认识水平、生活经历、当时环境条件以及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19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2.心理活动耐受性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耐受力。耐受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耐受力差的个体,在长期精神刺激下会痛苦不堪,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而耐受力强的个体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在精神上不会出现严

11、重的问题。2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方面有着自己内在的规律。如个体的注意力就有自然起伏;有的人白天与夜间的学习效率不同等。如果个体固有的节律发生变化甚至紊乱,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2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的好坏为客观指标,若一个人不能专注某种工作或思考问题,注意力不能集中而经常走神,势必影响其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心理活动无法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MBD)2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

12、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5.暗示性暗示是指某一个体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活动有不太稳定的特点。每个个体都会有受暗示的一面,但水平和程度差异很大。(癔病性人格)23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的状态恢复到原来心理状态的能力称为康复能力。每个个体恢复的能力不同、时间不同、程度不同。与其认识能力、经验、应对方式等有关。24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7.自控能力人们的情绪、情感的表达及强

13、度、思维方向和思维过程及行为都是在自我控制下实现的。因此人的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控能力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注意缺陷和多动综合症)25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8.自信心当个体面对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个体要评估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产生不同的自信心。评价过高是盲目的自信,过低是盲目的不自信,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评价过高导致失败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评价过低会导致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焦虑不安。因此能否恰当正确的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26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

14、条9.社会交往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和维持依赖于充分的社会交往。如果社会交往长期被剥夺,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出现异常心理。因此能否正常与人交往,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社交恐惧症)27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0条10.适应能力个体为了生存、自我发展和完善以及种族延续,就一定要适应环境。(人类发展过程)环境不断变化,个体采取主动或被动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叫环境适应。也是心理活动水平的健康标志。(适应障碍)28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二、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现状-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联合国的心理专家在1996年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

15、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WHO专家预测:在今后的年里,全球精神病患者将大增。报告说,目前全球共有精神病患者约亿,到年,精神 性疾病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其中抑郁症将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第大疾病。29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一)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基本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功能”这一概念,确定以下三条原则作为依据: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统一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原则30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概

16、念的区别1.个体的心理健康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2.个体心理都有不健康的时候,但不健康不一定是有病,所以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2.心理异常是指有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31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二)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概念的区别心理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心理异常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变态人格32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三)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意义1.区分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对象 重型精神病不适合心理咨询(或治疗)。而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欠佳的、自知力完整的个体方适应心

17、理咨询及治疗。2.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属于心理正常范围,及时发现并加以调适及干预即可。不必惊慌。3.重视亚健康人群 及早发现、早起干预,使亚健康状态得以改善。33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三、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三)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意义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这种状态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

18、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34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一、心理问题概述与分类心理问题引发原因单一,症状未泛化或部分泛化,思维逻辑严谨,自知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人格完整或部分缺陷,能主动就医。属于心理的不健康状态。(一)一般心理问题由近期的社会现实因素如:升学、择业、结婚、工作压力、人际关系不当等激发而引起的情绪波动。特点:不良情绪持续时间短,12月,情绪反应能理性控制。内容未泛化。思维逻辑严密,人格完整。不良情绪的应激源只局限在最初事件,并随着现实的改善和相应的心理支持,短时间内科缓解。35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一、心理问题概述与分类(二)严重心理问题可由各种原因引如

19、:长期持续的心理冲突,儿童早年期家庭环境及教养不当,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长期压抑而造成人格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心理应激源及心理冲突变得模糊,而形成了广泛的心理问题。特点:心身紊乱状态严重。初始情绪反应时间1年以内、内容部分泛化,可有人格缺陷。36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一、心理问题概述与分类(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已接近神经症,或者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人格缺陷者也列入此类。37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二、精神障碍的概述与分类精神障碍又称精神疾病,属于心理异常范畴。是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如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

20、等内在原因,两者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大脑功能失调,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智力和自我意识等精神活动表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的疾病。38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二、精神障碍的概述与分类(一)神经症概念神经症原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神经衰弱等症状的轻型精神障碍。特点:与不健康的个性(易感性)、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躯体无器质性改变,个性尚完整,自知力较好。39第二节 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二、精神障碍的概述与分类(二)重型精神障碍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症状表现:记忆、思维能力受损、情绪与行为失常。可出现幻觉、妄想

21、。无自知力,社会功能受损严重。(自知力)40 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研究各种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探寻解决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护理技术;解决如何为 患者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从而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的科学。包含四层含义:41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1.护理人员应学习心理学、精神病学的理论和技术,掌握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应用于自己的护理实践中。2.研究躯体疾病患者和心理与

22、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寻求解决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护理技术,及时发现和干预出现的问题。42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宜的心身状态,解决在治疗护理中的心理、行为问题。4.创造安全的心理氛围,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对患者实施积极的、有效的整体护理,保证各种治疗顺利进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三级预防)43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二、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1.研究各类患者的心理与精神的行为特点、心理行为的变化规律、干预方法和技术。2.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

23、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调控不良情绪。在整体护理中心理护理与其他护理如何有机结合,相互促进。3.研究如何与精神病患者的沟通技巧,使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个性,更好开展心理护理。4.不断研究和完善对各种躯体疾病患者的具体护理方法。如各年龄段的心理护理、各病症的心理护理、疾病各个阶段的心理护理、心理治疗的护理、用药护理、心身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疾病治疗的护理、工娱和康复治疗的护理等。44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二、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5.研究如何理解和识别精神病患者内心病态体验和正常的心理需要。给予全面、准确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制定合理的护理目标,实施

24、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积极的护理评价,更好的发挥整体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作用。6.研究如何在社区开展对患者管理和亚健康、健康人群及家庭的健康咨询服务,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家庭康复进行指导。7.研究如何培养和训练患者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的技巧,使患者在疾病好转后及时回归家庭和社会。45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心理与精神护理的护理人员,要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对患者、家庭、社会的意义的作用。充分理解、认识和关心患者及家属。尊重、理解患者,尊重其人格。给予人道和人文关怀。(二)坚实的专业知识心理与精神护理要具备广博的社会、心理和医学知识

25、,这样才能发育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46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三)稳定的心理素质由于工作因素和社会等因素的压力,往往给护理人员带来负面的心理效应,比普通人群有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高于一般人群,因此要具备自信开朗、稳定的人格,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向上、稳定的情绪状态。47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四)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1.学会共情所谓共情是指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暂时忘却个人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观念,以中性的

26、态度,进入患者的感觉世界,感受患者的痛苦,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审核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真正为患者服务。48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四)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2.善于倾听要获得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沟通效果,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倾听。不要漫不经心,不要打断患者的讲话,更不易采取批评的态度和行为,以免使患者产生顾虑和不合作。要是患者感受到你在关心和关注他的讲话,从而使患者敞开心扉,真实的表达内心世界。49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四)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3.善于使用肢体语言在人际沟通时,肢体语言如目光、表情、抚摸、搀扶等非常重要,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关爱、关心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同时护理人员也应理解患者目光、表情中所传达的信息,体会患者的需要。(护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