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培优试题测试题(答案)(人教版)
一、填空题
1.9吨=( )千克 5000千克=( )吨
200厘米=( )米 3时15分=( )分
18000千克—8000千克=( )吨 3吨—5千克=( )千克
2.小明晚上8.45上床睡觉,小刚比他晚15分钟睡觉,小刚睡觉的时间是晚上( )。
3.超市进行优惠活动.每天向前29位进店的顾客赠送一份礼品,活动进行一周,超市为此准备了210份这样的礼品,够吗?估算时,可以把29看成( ),29×7的结果肯定比210( )(填“大”或“小”),所以准备210份礼品( )(填“够”或“不够”)。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①跳绳20次,用时约15( );
②2头牛约重1( );
③唱一首歌用时约4( );
④试卷的宽度约2( )。
5.上衣468元,裤子225元,妈妈要买这两件衣服,大约带( )元钱就可以了。
6.用8.0、2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中,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 )。
7.小明每分钟跳绳104下,3分钟大约跳绳( )下。
8.在估算29×8时,应把29看作( ),积大约是( )。
二、选择题
9.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 )分之一,写作.,每段长( )分米。
10.一种交通工具,它每小时行200千米,这种交通工具可能是( )。
A.客车 B.动车 C.摩托车 D.自行车
11.在操场上跑一圈,小明用了1分26秒,小东用了1分38秒,( )跑得快。
A.小明 B.小东 C.一样
12.三(1)班读过《西游记》的同学有21人,读过《三国演义》的有28人,两本都读过的有13人,每人至少读过其中的一本,三(1)班共有( )人。
13.下图中,箭头“↓”指向的数可能是算式( )的积。
A.7×59 B.71×5 C.28×9 D.120×4
14.下面四个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展开,其中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纸的
B.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
C.5000克油和5千克水相比,一样重
D.指的是6个减去2个,剩4个,也就是
15.对三(1)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项目进行了调查,全班共54人,每人至少选一项,调查结果如下.只拖地的同学有( )人。
A.10人 B.24人 C.30人
16.下图中,甲、乙两部分周长相等的是( )。
A. B. C.
三、计算题
17.口算。
34+28= 96-90= 600×8= 403×5≈
25×4= 0×235= 282+89≈
240-180= 609-190≈
18.列式计算,加△的要验算。
512×3= △302-217=
307×6= 380+513= 510×6=
19.计算。
20.在方格纸画出一个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十四、应用题
21.旅游区停车场有500个停车位,已经停了346辆车,请你估一估,还能再停下132辆车吗?
22.今天准备550张快递单够吗?还差多少张快递订单?
23.
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再解答出来。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妈妈买2个杯子用了12元。如果买5个同样的杯子,需要多少钱?
25.共享单车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小区门口画了一块长56分米,宽27分米的长方形单车停放区,其中一边靠墙(不用画线),画出的线一共长多少米?
26.我81岁啦,孙子小刚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他的妈妈的年龄是小刚年龄的4倍。
小刚和他的妈妈各是多少岁?
27.长征小学三(1)班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有36人,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有3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4人,若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则三(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9000 5 2 195 10 2995
【解析】
根据1时=60分,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进行单位换算即可。
9吨=(9000)千克 5000千克=(5)吨
200厘米=(2)米 3时15分=(195)分
18000千克—8000千克=(10)吨 3吨—5千克=(2995)千克
【点睛】
熟悉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00##9时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小明晚上睡觉的时间加15分钟即可得到小刚睡觉的时间。
8时45分+15分钟=9时,即小明晚上8.45上床睡觉,小刚比他晚15分钟睡觉,小刚睡觉的时间是晚上9.00。
【点睛】
熟练掌握时、分、秒的推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 30 小 够
【解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可以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与一位数相乘。
活动要进行一周,即7天,每天要送出29份礼品,用每天需要送出的礼品份数×天数,求出这一周共需要送出多少份礼品,再与210进行比较。据此解答。
29×7
≈30×7
=210(份)
因为29<30,所以29×7的积小于210。
即估算时,可以把29看成30,结果肯定比210小,所以准备210份礼品够。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整数乘法估算方法的掌握。
4. 秒##s 吨##t 分##min 分米##dm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际数据,以及对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认识可知,
计量跳绳20次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计量2头牛的重量以“吨”为单位,
计量唱一首歌用的时间以“分”为单位,
计量试卷的宽度以“分米”为单位,依此填空。
根据分析可知.
①跳绳20次,用时约15秒;
②2头牛约重1吨;
③唱一首歌用时约4分钟;
④试卷的宽度约2分米。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选择。
5.700
【解析】
把三位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再相加或相减。
468看成470,225看成230,468+225≈470+230=700(元)。
【点睛】
在估算时既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也可以看成整百数,哪种合理,就用哪种方法。
6.1028
【解析】
组成三位数,0不能做第一位,数字组合为.802;820;208;280;四个数字,最大是820,最小208,求和用加法计算,据此解答。
根据题意.
820+208=1028
【点睛】
本题考查数的组成和加法计算,认真计算排列即可。
7.300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用小明每分钟跳绳的下数乘3即可,计算时采用估算法,将104估成100再计算。
104×3≈300(下)
【点睛】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 30 240
【解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时,将两位数估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再相乘求积。
29×8≈30×8=240
在估算29×8时,应把29看作30,积大约是240。
【点睛】
本题考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关键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出因数的近似数。
二、选择题
9.八;;5
【解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把这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八分之一,即。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据此将绳子长度换算成分米,再用绳子长度除以8,可求出每段长度。
把一根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占全长的八分之一,写作.。
4米=40分米
40÷8=5(分米)
则每段长5分米。
【点睛】
此题考查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分母是分成的份数,分子是要表示的份数。
10.B
解析.B
【解析】
联系生活实际或查阅资料,客车的速度大约是80千米/小时,动车的速度大约是200千米/小时~300千米/小时,摩托车的速度大约是40千米/小时~60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大约是15千米/小时。
一种交通工具,它每小时行200千米,这种交通工具可能是动车。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11.A
解析.A
【解析】
比较两人用时的多少,用时少的跑得快,据此即可解答。
1分26秒<1分38秒,小明用时少,小明跑得快。
故答案为.A
【点睛】
用时少的跑得快,用时多的跑得慢。
12.36
【解析】
用读过《西游记》的同学人数加上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数,减去两本都读过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21+28-13
=49-13
=36(人)
则三(1)班共有36人。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问题,用各部分的总和减去重叠部分,求出实际总量。
13.B
解析.B
【解析】
数轴中,箭头指向的数在300和400之间,则箭头指向的数应大于300小于400。分别求出各个算式的得数,再看哪一个算式的得数大于300小于400。
A.7×59=413,413>400;
B.71×5=355,300>355>400;
C.28×9=252,300>252;
D.120×4=480,480>400;
故答案为.B。
【点睛】
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4.B
解析.B
【解析】
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找出错误的说法即可解答。
A.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这张正方形纸被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原题说法正确。
B.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原题说法错误。
C.5000克=5千克,5000克油和5千克水相比,一样重;原题说法正确。
D.是6个,是2个,-,就是6个减去2个,剩4个,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分数的意义、质量的单位换算、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等。
15.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只拖地的同学人数加只洗碗的同学人数,再加两项都做的同学人数等于全班人数,所以全班人数减去只洗碗同学数,再减去两项都做的同学数,等于只拖地同学数,据此即可解答。
54-34-10
=20-10
=10(人)
故答案为.A
【点睛】
分析清楚各个项目之间的人数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B
解析.B
【解析】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依此选择。
A.此图中,甲的周长>乙的周长;
B.此图中,甲的周长=乙的周长;
C.此图中,甲的周长<乙的周长;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对周长的认识,熟练掌握长方形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三、计算题
17.62;6;4800;2000;
100;;0;370;
;1;60;410;
【解析】
18.1536;85
1842;893;3060
【解析】
整数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整数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减法验算时,用减数加上差,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在那一位的下面写上相应的积。
512×3=1536 △302-217=85
验算.
307×6=1842 380+513=893 510×6=3060
19.7;850;587
【解析】
按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即可。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按照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计算。
=64-57
=7
841+27÷3
=841+9
=850
384+(252-49)
=384+203
=587
20.见详解
【解析】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厘米),即长方形长、宽之和是10厘米,,可画长9厘米,宽1厘米或长8厘米,宽2厘米或长7厘米,宽3厘米或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根据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方形周长边长”,(厘米),可画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
(画法不唯一)。
【点睛】
根据周长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关键是根据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确定长方形的长、宽或正方形的边长。
十四、应用题
21.能
【解析】
用停车场停车位的总个数减去已经停车的数量,然后与132比较,计算时用估算,将346估成350后再计算。
(辆)
,能停下
答.还能再停下132辆车。
【点睛】
熟练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估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不够;57张
【解析】
先用上午接订单的数量加下午接订单的数量计算出这一天接订单的总数量,然后与550张比较即可;计算还差快递单的数量,直接用这一天接订单的总数量减去550即可。
239+368=607(个)
607个订单需要607张快递单
607张>550张
607-550=57(张)
答.今天准备550张快递单不够,还差57张快递订单。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熟练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见详解
【解析】
根据题意可提问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或者提问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再解答出来即可。
问题1.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答.柳树的棵树有315棵。
问题2.柳树和松
解析.见详解
【解析】
根据题意可提问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或者提问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再解答出来即可。
问题1.柳树的棵树有多少棵?
105×3=315(棵)
答.柳树的棵树有315棵。
问题2.柳树和松树共多少棵?
105+105×3
=105+315
=420(棵)
答.柳树和松树共420棵。
【点睛】
根据题意提出合适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4.30元
【解析】
根据单价=总价÷数量,先求出每个杯子的价格,再乘5,就是买5个同样的杯子需要的钱数,据此解答即可。
12÷2×5
=6×5
=30(元)
答.需要30元钱。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
解析.30元
【解析】
根据单价=总价÷数量,先求出每个杯子的价格,再乘5,就是买5个同样的杯子需要的钱数,据此解答即可。
12÷2×5
=6×5
=30(元)
答.需要30元钱。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单价、总价和数量三者之间关系的掌握。
25.11米
【解析】
靠墙边不画线,画线的长度是一个长和两个宽的总长,最后再把长度化为米作单位的即可。
56+27×2
=56+54
=110(分米)
=11(米)
答.画出的线一共长11米。
【点睛】
解析.11米
【解析】
靠墙边不画线,画线的长度是一个长和两个宽的总长,最后再把长度化为米作单位的即可。
56+27×2
=56+54
=110(分米)
=11(米)
答.画出的线一共长11米。
【点睛】
本题主要是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及周长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6.小刚9岁,妈妈36岁。
【解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将爷爷的年龄平均分成9份,其中1份是爷爷年龄的,是81÷9=9岁。则小刚是9岁。用小刚的年龄乘4,即可求出妈妈的年龄。
81÷9=9(岁)
9×4=
解析.小刚9岁,妈妈36岁。
【解析】
根据分数的意义,将爷爷的年龄平均分成9份,其中1份是爷爷年龄的,是81÷9=9岁。则小刚是9岁。用小刚的年龄乘4,即可求出妈妈的年龄。
81÷9=9(岁)
9×4=36(岁)
答.小刚9岁,妈妈36岁。
【点睛】
除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7.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
解析.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人。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问题,各部分的总和减去重叠部分,即可求出实际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