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年人教版小学四4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及答案完整
1.101×36-36=36×(101-1)这是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101×36-36=36×(101-1)这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故答案为:C。
【点睛】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中非常重要的定律,需熟练掌握,达到能认会用的地步。
2.下面( )不是轴对称图形。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等腰梯形 D.等边三角形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依次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A.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B.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C.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D.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看图形对折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3.东东要拼一个等腰三角形,他应该选择( )组的三根小棒。(单位:厘米)
A.3、4、5 B.3、3、6 C.3、4、3 D.5、2、2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
【详解】
A.4+3=7>5,能够组成不等腰三角形;
B.3+3=6,不能组成三角形;
C.3+3=6>4,能够组成等腰三角形;
D.2+2=4<5, 不能够组成三角形。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特性中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
4.有一个物体从前面和右面看,看到的都是,从上面看到的是,这个物体的形状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观察,从前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从右面看到的;
观察,从前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从右面看到的;
观察,从前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从右面看到的;
观察,从前面看到的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从右面看到的;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有一个物体从前面和右面看,看到的都是,从上面看到的是,这个物体的形状是。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5.去掉小数10.200末尾的“0”,这个小数( )。
A.扩大到原数100倍 B.大小不变 C.缩小到原数的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据此进行解答。
【详解】
去掉小数10.200末尾的“0”,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小数的性质,属于基础题。
6.从8里面连续减去0.1,减( )次,结果是0。
A.80 B.8 C.800 D.0.8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8里面有几个0.1,则从8里面连续减去0.1,减几次,结果是0。
【详解】
10个0.1是1,即80个0.1是8,因此从8里面连续减去0.1,减80次,结果是0。
故答案为:A
【点睛】
熟练掌握对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认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两个数的和是10.4,一个加数减少2.6,另一个加数增加3.2,那么现在的和是( )。
A.11 B.12 C.13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首先用3.2减去2.6,求出现在的和比原来的和增加多少;然后用它加上这两个数原来的和,求出现在的和是多少即可。
【详解】
3.2-2.6+10.4
=0.6+10.4
=11
故答案为:A。
【点睛】
和的变化规律:一个加数增加几,另一个加数减少几,如果增加的多,则和增加,如果减少的多,则和减少了。再根据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8.鸡兔同笼,脚40只,头16个,鸡有( )只。
A.2 B.12 C.4 D.5
答案:B
解析:B
【解析】
【分析】
假设全是兔,共有脚4×16=64只,比实际脚的只数多了64-40=24(只),数量出现矛盾,因为我们把2只脚的鸡看做了4只脚的兔子,每只多算了:4-2=2只脚;因此根据这个矛盾可以求出鸡的只数,列式为:24÷2=12(只);问题得解。
【详解】
假设全是兔子,
则鸡有:
(16×4-40)÷(4-2)
=(64-40)÷2
=24÷2
=12(只)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属于鸡兔同笼问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用假设法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也可以用方程进行解答。
9.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8,则中间的那个自然数是( )。
A.26 B.39 C.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A
【解析】
【分析】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中间的自然数,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
78÷3=26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10.50克=( )千克;2米2分米=( )米;5角3分=( )元。
解析:05 2.2 0.53
【解析】
【分析】
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是10,角和元之间的进率是10,分和元之间的进率是100,据此解答。
【详解】
50克=0.05千克;2米2分米=2.2米;5角3分=0.53元。
【点睛】
此题考查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的换算。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11.0.75里面有( )个0.01,0.035里面有( )个0.001。
解析:35
【解析】
【分析】
根据小数的意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0.01,0.75就是取其中的75份。则0.75里面有75个0.01。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0.001,0.035就是取其中的35份。则0.035里面有35个0.001。
【详解】
0.75里面有75个0.01,0.035里面有35个0.001。
【点睛】
本题考查小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像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12.两个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12,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是( ),余数是( )。
解析:120
【解析】
【分析】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余数要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详解】
两个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12,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商是8,余数是12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的掌握。
13.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是56.2,56.2与原来的小数相差( )。
解析:58
【解析】
【分析】
先用56.2除以10计算出原来的小数,然后计算出56.2与原来的小数的差即可,用减法计算。
【详解】
56.2÷10=5.62
56.2-5.62=50.58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小数与小数的减法计算,要熟练掌握。
14.有20个同学去郊游,每人带一瓶矿泉水.超市里的矿泉水买4瓶送1瓶,它们只需买________瓶就可以了.
解析:16
【解析】
【详解】
略
15.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已知两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和5厘米。
(1)第三根小棒可能是( )厘米。(填整厘米数,只需填出一种可能)
(2)第三根小棒可能是14厘米吗?( ),理由是:( )。
解析:不可能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而(5+8)厘米<14厘米,所以不能。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特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已知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它的第三边应小于(5+8)厘米,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所以另一边应该大于(8-5)厘米;由此解答。
【详解】
(1)5+8=13(厘米)
8-5=3(厘米)
3厘米<第三边<13厘米
所以,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能是5厘米(答案不唯一);
(2)根据分析可得:3厘米<第三边<13厘米
第三根小棒不可能是14厘米。
所以,另一根小棒的长度应该大于4厘米,小于13厘米;所以不可能。
【点睛】
正确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小马虎在计算一道乘法计算题时,把其中一个乘数54错看成45,得到的积是4860,正确的积是________。
答案:5832
【解析】
【分析】
将错就错,一个因数×45=4860,用4860÷45得出另一个正确的因数,再用这个正确的因数×54得到正确积。
【详解】
4860÷45=108;108×54=5832
解析:5832
【解析】
【分析】
将错就错,一个因数×45=4860,用4860÷45得出另一个正确的因数,再用这个正确的因数×54得到正确积。
【详解】
4860÷45=108;108×54=5832
小马虎在计算一道乘法计算题时,把其中一个乘数54错看成45,得到的积是4860,正确的积是5832。
【点睛】
将错就错,求出另一个正确因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鸡兔同笼,共有头40个,脚112只。兔有( )只,鸡有( )只。
答案:24
【解析】
【分析】
假设全是兔,则应该有脚40×4=160只,这比已知112只脚多出了160-112=48只脚,因为1只兔比1只鸡多4-2=2只脚,由此即可求得鸡的只数为:48÷2=24只,进
解析:24
【解析】
【分析】
假设全是兔,则应该有脚40×4=160只,这比已知112只脚多出了160-112=48只脚,因为1只兔比1只鸡多4-2=2只脚,由此即可求得鸡的只数为:48÷2=24只,进而求出兔的只数。
【详解】
假设全是兔,则鸡的只数为:
(40×4-112)÷(4-2)
=(160-112)÷2
=48÷2
=24(只);
则兔的只数有:40-24=16(只)。
【点睛】
这是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是:假设全是兔,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假设全是鸡,兔的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18.下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答案:5
【解析】
【详解】
略
解析:5
【解析】
【详解】
略
19.直接写出得数。
2.5×10= 20-7.9= 8.5+1.5= 26-20×0=
3.2+4.18= 3.6÷100= 24×5= 65÷10×100=
答案:25;12.1;10;26;
7.38;0.036;120;650;
【解析】
【详解】
略
解析:25;12.1;10;26;
7.38;0.036;120;650;
【解析】
【详解】
略
20.列竖式计算。
答案:22;5.94
【解析】
【分析】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详解】
18
解析:22;5.94
【解析】
【分析】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详解】
18.42+7.8=26.22 10.2-4.26=5.94
21.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32×38+32×62 72×125 87-2.123-0.877
(40+8)×125 30.65-(7.65+2.4) 25×5+74×5+5
答案:3200;9000;84
6000;17.6;500
【解析】
【分析】
(1)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结合律简算;
(3)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4)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5)根据减
解析:3200;9000;84
6000;17.6;500
【解析】
【分析】
(1)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结合律简算;
(3)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4)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5)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6)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详解】
(1)32×38+32×62
=32×(38+62)
=32×100
=3200
(2)72×125
=8×125×9
=1000×9
=9000
(3)87-2.123-0.877
=87-(2.123+0.877)
=87-3
=84
(4)(40+8)×125
=40×125+8×125
=5000+1000
=6000
(5)30.65-(7.65+5.4)
=30.65-7.65-5.4
=23-5.4
=17.6
(6)25×5+74×5+5
=(25+74+1)×5
=100×5
=500
22.王阿姨买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上衣和裤子的价钱如图所示),她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钱?
答案:7元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总价钱,然后用100元减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总价钱即可。
【详解】
49.8+35.5=85.3(元)
100-85.3=14.7(元)
答:应
解析:7元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总价钱,然后用100元减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的总价钱即可。
【详解】
49.8+35.5=85.3(元)
100-85.3=14.7(元)
答:应找回14.7元。
【点睛】
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马大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把其中一个加数3.62看成3.26,结果得8.5.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多少?
答案:5-3.26+3.62=8.86
答: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8.86.
【解析】
【详解】
先将错就错,根据错误结果和错看的加数求出其中的一个加数,再重新计算.
解析:5-3.26+3.62=8.86
答: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应该是8.86.
【解析】
【详解】
先将错就错,根据错误结果和错看的加数求出其中的一个加数,再重新计算.
24.某商场运来苹果和梨各30筐。运来的梨共重1200千克,比运来的苹果多3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比每筐梨少多少千克?
答案:10千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用梨的总质量减去300千克,求出苹果的总质量,再用梨、苹果的总质量分别除以30箱,即可求出每箱梨、苹果的质量,再相减,即可求出平均每筐苹果比每筐梨少多少千克。
解析:10千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用梨的总质量减去300千克,求出苹果的总质量,再用梨、苹果的总质量分别除以30箱,即可求出每箱梨、苹果的质量,再相减,即可求出平均每筐苹果比每筐梨少多少千克。
【详解】
1200÷30-(1200-300)÷30
=1200÷30-900÷30
=40-30
=10(千克)
答:平均每筐苹果比每筐梨少10千克。
【点睛】
分别求出每箱梨子、苹果的质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下面是四(1)班和四(2)班同学喜欢吃的食物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各题。
(1)统计图纵轴表示( )。
(2)从整体上看两个班同学喜欢吃( )的人数最多。
(3)四(2)班同学喜欢吃肉禽类的人数是喜欢吃蔬菜类的( )倍。
(4)两个班中喜欢吃蔬菜类的人数比喜欢吃鱼虾类的人数少( )人。
(5)分析统计图后,你有什么建议?
答案:(1)人数;
(2)鱼虾类;
(3)5;
(4)28;
(5)建议同学们多吃蔬菜。
【解析】
【分析】
(1)统计图纵轴表示人数。
(2)观察统计图可知,两个班同学喜欢吃鱼虾的人数最多。
(3)
解析:(1)人数;
(2)鱼虾类;
(3)5;
(4)28;
(5)建议同学们多吃蔬菜。
【解析】
【分析】
(1)统计图纵轴表示人数。
(2)观察统计图可知,两个班同学喜欢吃鱼虾的人数最多。
(3)四(2)班同学喜欢吃肉禽类的有20人,喜欢吃蔬菜类有4人,所以,四(2)班同学喜欢吃肉禽类的人数是喜欢吃蔬菜类的(20÷4)倍。
(4)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用两个班中喜欢吃蔬菜类的总人数减去喜欢吃鱼虾类的总人数即可。
(5)观察统计图可知,喜欢吃鱼虾的人最多,喜欢吃蔬菜的人最少,而且蔬菜营养丰富,我建议同学们多吃蔬菜。
【详解】
(1)统计图纵轴表示人数。
(2)18+20=38(人)
20+22=42(人)
10+4=14(人)
42>38>14
从整体上看两个班同学喜欢吃鱼虾的人数最多。
(3)20÷4=5
所以,四(2)班同学喜欢吃肉禽类的人数是喜欢吃蔬菜类的5倍。
(4)(20+22)-(10+4)
=42-14
=28(人)
所以,两个班中喜欢吃蔬菜类的人数比喜欢吃鱼虾类的人数少28人。
(5)观察统计图可知,喜欢吃蔬菜的人最少,而蔬菜营养丰富,所以建议同学们多吃蔬菜。
答:建议同学们多吃蔬菜。
【点睛】
熟练地掌握从复式统计图的数据中获取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注意不可看错看漏。
26.下面是实验小学四年级上学期各班体育达标人数情况统计表。
(1)请根据以上数据将下面的统计图补充完整。
(2)男生中,( )班体育达标人数最多,( )班体育达标人数最少。
(3)四年级女生体育达标共有( )人,平均每班女生有( )人达标。
(4)如果四年级的男、女生总人数相等,那么四年级( )比( )体育达标情况好。(填“男生”或“女生”)
答案:(1)见详解
(2)四(3);四(4);
(3)75;15;
(4)男生;女生;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画条形统计图,白色条形表示男生,黑色条形表示女生,横轴表示班级,纵轴表示
解析:(1)见详解
(2)四(3);四(4);
(3)75;15;
(4)男生;女生;
【解析】
【分析】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画条形统计图,白色条形表示男生,黑色条形表示女生,横轴表示班级,纵轴表示人数;
(2)观察统计图,男生是白色统计条,那条最高说明那个班男生体育达标人数最多,那个白色统计条最低说明那个班男生体育达标人数最少;
(3)把四年级5个班女生体育达标人数相加求和即可;求平均,让总人数除以班级数5即可解答。
(4)男女生总人数相等,谁的达标人数多,说明谁好,女生达标总人数在(3)小题中已经计算出来,在计算出男生达标总人数,二者比较即可。
【详解】
(1)画图如下:
(2)男生中,(四(3))班体育达标人数最多,(四(4))班体育达标人数最少。
(3)16+13+15+17+14
=29+15+17+14
=44+17+14
=61+14
=75(人)
75÷5=15(人)
(4)17+18+20+16+19
=35+20+16+19
=55+16+19
=71+19
=90(人)
90>75
如果四年级的男、女生总人数相等,那么四年级(男生)比(女生)体育达标情况好。(填“男生”或“女生”)
【点睛】
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应用,掌握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27.黄老师带600元去商场购买文具(选择所必须的信息解决问题)。
①每盒钢笔12支②一盒钢笔180元③每个笔袋21元④每盒马克笔25元。
(1)每支钢笔多少元?
(2)如果买一盒钢笔和17个笔袋,一共要花多少元?
(3)商场里马克笔有促销活动,如果用600元全部买马克笔,最多可以买几盒?
答案:(1)15元;
(2)537元;
(3)32盒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所选信息为①每盒钢笔12支②一盒钢笔180元,用除法求每支钢笔多少元;
(2)根据题意,所选信息为②一盒钢笔180
解析:(1)15元;
(2)537元;
(3)32盒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所选信息为①每盒钢笔12支②一盒钢笔180元,用除法求每支钢笔多少元;
(2)根据题意,所选信息为②一盒钢笔180元③每个笔袋21元,用乘法算出笔袋的总价,再加上一盒钢笔的钱数就是一共要花的钱数;
(3)根据题意,所选信息为④每盒马克笔25元,用除法算出600元钱能买几盒,再根据马克笔的促销活动,算出能送几盒,据此解答。
【详解】
(1)180÷12=15(元)
答:每支钢笔15元。
(2)180+17×21
=180+357
=537(元)
答:一共要花537元。
(3)600÷25=24(盒)
24÷3=8(盒)
24+8=32(盒)
答:最多可以买32盒。
【点睛】
本题运用整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认真解答即可,关键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