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期末强化物理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2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1,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下列与物态变化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C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D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4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B
2、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C上物理课时学生们平均体温为D走回教室上物理课的速度为5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正确的是()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提高雪的熔点B严冬,窗户上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外侧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瓶外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D液化石油气是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钢罐中的6今年6月21日,境内多个地区看到了天文奇观“金边日环食”,这一奇观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图中属于同一个原理的是()A倒映在水中的山B水中的筷子C小孔成像D雨后的彩虹7图中所示的光路中正确的是()ABCD8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对于视网膜上形成的
3、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与物体大小相等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成倒立、缩小的虚像9小红和小明坐在了停在站台上的G103次列车,小红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观望,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前进了,但小明说他们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另一辆车向相反的方向驶去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站次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运行时间里程1北京南始发站08:000分02济南西09:3209:341小时32分406千米3南京南11:4611:483小时46分1023千米4上海虹桥12:45终点站4小时45分1318千米A小红认为自己的列车运动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B小明认为自己的列车没有动是以另一列车为参照
4、物C济南西到南京南站运行的速度比南京南到上海虹桥段运行的速度慢D全程的平均速度比南京南到上海虹桥站运行的速度快10甲、乙两同学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两同学在015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且v甲v乙C甲同学和乙同学在015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D乙同学在102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产生的,它通过_传入我们耳中,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声音的_(填“音调高”或“响度大”)。12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
5、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你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_形成的_(填“实”或“虚”)像。13同学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过程中,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同学们在白色光屏上可以看到多种色光,一位同学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光屏,这时在光屏上只能看到_光。14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气,这种现象叫_;生活在中卫的人常常能欣赏到雾漫九曲黄河湾的美景。雾的形成是_现象。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_的性质制成的,它的测量范围是_。(选填“010”、“3542”或“35100”)15新华社消息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生的近视率已
6、居世界的第二位,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6%。如图,_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选填“甲”或“乙”),矫正近视眼应佩带_透镜制成的眼镜片(选填“凸”或“凹”)。16如图所示,李明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某物体的长度,那么他用的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这个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cm。17一场大雨过后,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_反射远古缘故(填“镜面”或“漫”);水中鱼儿游弋,看到的是鱼的_(选填实像、虚像);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向上飞行时,它在湖水中像的大小将_(变大、变小、不变)。18下图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由图可知熔化过程经历了 4分钟,它的熔点是_,
7、这一过程是_热过程(填“吸”或“放”),为缩短加热时间,使冰尽快熔化可以采取的办法是_。19如图是小陈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cm;当物距为16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20如图所示的图象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信息,前3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_m;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_m/s。三、作图题21(1)如图一束与水平地面成30的光线射向地面画出这束光线的反射光线;(2)请在图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前的光线。四、实验题2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
8、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友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更好地验证猜想三,
9、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 _ _;(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 _(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23小亮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室温为20)(1)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2)水中上升的气泡在沸腾前_,沸腾时_(选填“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3)图乙是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在时间段内水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10、)吸热;沸水在冷却的过程中,开始阶段温度降低得_(选填“快”或“慢”),最后水温保持不变的原因是_。2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用此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像与物大小的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1)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_(选填、或);(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选填、或);(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接收到蜡烛A的像。(选填“能”或“不能”)25小明班的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在挑选透镜时,小明把两个透镜A、B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
11、了如图甲所示的光班,此时A、B两透镜到光屏的距离相同。你认为小明应该选择_(选填“A”或“B”)透镜来进行实验;(2)小明利用平行光源,得到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小明点燃蜡烛,并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发现光屏上成的烛焰像如图乙所示。小明和同组的同学反思后,发现他们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一步是_;(3)纠正错误后,小明继续进行实验,得到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成像特点14013.3倒立、缩小的实像23015倒立、缩小的实像32516.7倒立、缩小的实像42020倒立、等大的实像51530倒立、放大的实像610光屏上没有像78光屏上没有像正立
12、、放大的虚像分析实验序号为123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_;(4)小明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还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一条规律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你认为是否妥当,请说明理由_;(5)实验完成之后,在与其他组同学交流数据时,小明发现同样的凸透镜成实像,物距相同时,他们所测得的像距却有所不同,这是怎么回事?请帮他分析找出原因_。2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B点是AC的中点。(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
13、调整坡度_(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AC =_cm/s,vBC =_c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填“大”或“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说明了发声物体在振动,即说明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故选A。2D解析D【详解】路面设计成凹面时,汽车在凹形的路面上行驶时,汽车的发动机照样会产生噪声,所以排除了AB两个选择项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应该在人的耳朵附近想办法如戴耳罩等道路修成凹形的是通过道路两旁较高的路旁设施反
14、射噪声,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隔音板,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综上分析,故选D3A解析A【详解】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A正确;B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水变成了冰,是凝固过程,故B错误;C雪的形成是属于凝华现象,而凝华要放出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不冷,故C错误;D吹风扇感到凉快,是因为是吹风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吸热,从而使人感觉凉快,故D错误。故选A。4B解析B【详解】A初中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一般是45min=0.75h故A不符合题意;B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
15、的宽度与此差不多,在25cm左右。故B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正常走回教室的速度在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解析D【详解】A撒盐可以促使雪熔化,说明盐可以降低雪的熔点,在较低温的天气里,能容易熔化,故A错误;B严冬,室内的温度比室外的温度高,窗户把室内室外隔开,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上温度较低的冰冷窗户,会放热凝华成“冰花”,所以结在玻璃的内侧,故B错误;C热水瓶口的“白汽”是由于瓶内的高温水蒸气流动出来后,遇上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故C错误;D一般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中的,故D正确。
16、故选D。6C解析C【详解】A倒映在水中的山,是山的虚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合题意;B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小孔成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雨后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利用了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A解析A【详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故A正确;B入射角和反射角分别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夹角,图中i和r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故B错误;C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为对称,故C错误;D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将靠近法线,折射角小
17、于入射角,故D错误。故选A。8B解析B【详解】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B。9C解析C【详解】A小红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则自己所坐的列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认为自己所坐的列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B小明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所坐的列车无位置变化,所以认为自己所坐的列车是静止的,故B错误;C列车从济南西到南京南和南京南到上海虹桥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1=1023km-406km=617kms2=1318km-1023km=295k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11h46min-9h34min=2h12mint2=12h45min-3h48min
18、=57min对应的速度即v1v2故C正确;D全程的平均速度即vv2故D错误。故选C。10C解析C【详解】A. 据图可知,乙同学在1020s处于静止状态,故错误;B. 据图可知,010s内,甲、乙的运动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同学速度是 ,v甲v乙,故错误;C. 据图可知,015s内,甲同学的平均速度是,故正确;D. 据图可知,乙同学在1020s内位置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错误二、填空题11振动 空气 响度大 【详解】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空气,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给学生的。3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
19、到老师的声音,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大,即老师声音的响度大。12折射 反射 虚 【详解】123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看到水中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13蓝【详解】一位同学将白色光屏换成蓝色光屏,蓝色光屏只能反射蓝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因此在光屏上只能看到蓝光。14升华 液化 热胀冷缩 3542 【详解】1固态的碘吸热,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为气态的碘蒸气,这是升华现象。2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3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把人的温度变化转换成为了水银柱的长度变化。4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体温计的量程是根据人的体温变化范围而设定的,所以它的测量范
20、围是3542。15乙 凹 【详解】1甲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乙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2近视眼因为晶状体比较解析乙 凹 【详解】1甲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乙图中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光路示意图。2近视眼因为晶状体比较厚,折光能力较强,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让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应该佩带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161mm 2.72 【详解】1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厘米里有10个小格,一小格为1mm,故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记录刻度尺的读
21、数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而且要估解析1mm 2.72 【详解】1图中的刻度尺每一厘米里有10个小格,一小格为1mm,故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记录刻度尺的读数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而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图可知,物体的左端在1.00cm刻度处,右端在3.72cm刻度处,则物体的长度为3.72cm -1.00cm=2.72cm17镜面 虚 不变 【详解】1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水面非常平静,光在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2我们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解析镜面 虚 不变 【详解】1湖面水清可鉴,这是因为水面非常平静,光在水面发
22、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2我们看到的水中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的特点可知,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向上飞行时,它在湖水中像的大小不变。18吸 冰的质量减少 【详解】12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熔点为0。3为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冰的质量。解析吸 冰的质量减少 【详解】12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熔点为0。3为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冰的质量。19投影仪 【详解】1由图知道,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即2f=20cm故f=10cm解析投影仪 【详解】1由图知道,当物距
23、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即2f=20cm故f=10cm2当物距为15cm时,即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205 【详解】1前10s的平均速度为前3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解析5 【详解】1前10s的平均速度为前3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三、作图题21(1) ;(2)【详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地面的法线,在法线的右侧从入射点画出与水平面成30的直线为反射光线,标出传播方向和反射角度数3
24、0,如图所示解析(1) ;(2)【详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地面的法线,在法线的右侧从入射点画出与水平面成30的直线为反射光线,标出传播方向和反射角度数30,如图所示(2)根据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特点,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故用直线连接FA,标出传播方向即为折射光线AC的入射光线;过光心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光线OB反向延长,标出传播方向即为折射光线OB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四、实验题22ABC ADF 80 1.02 同一根琴弦 【详解】(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应
25、选用A、B、解析ABC ADF 80 1.02 同一根琴弦 【详解】(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应选用A、B、C的琴弦进行实验。2要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应选用A、D、F的琴弦进行实验。(2)34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材料改变,应选用G、H的琴弦和另一铜质琴弦进行实验,所以根据G、H组两组的数据,应该补充表中E中数据为80,为1.02,选用E、G、H的琴弦进行实验。(3)5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
26、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23由大变小 由小变大 100 需要 快 与室温相同(室温为20) 【详解】(1)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96。(2)23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解析由大变小 由小变大 100 需要 快 与室温相同(室温为20) 【详解】(1)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96。(2)23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得气泡体积变小。(3)4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100。5水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需要吸热。67由图象可知
27、水降温时先快后慢,最后保持在20不变,说明此时的室温为20摄氏度。24 不能 【详解】(1)1刻度尺可以量出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因此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2)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根点燃用于解析 不能 【详解】(1)1刻度尺可以量出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因此选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2)2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根点燃用于成像,一根未点燃用于比较像的大小,因此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3)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25B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图中的甲对光起
28、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对光起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应该选择B透镜进行实验。(解析B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图中的甲对光起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对光起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应该选择B透镜进行实验。(2)2实验前,应该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3分析实验序号为123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物距减小,像距增大,故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或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4小明同学分析该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当fu2f时
29、的数据只有一组,只凭一组数据不能得到普遍的结论,故不妥当。(5)5在物距相同时,他们所测的像距却各不相同,原因可能是有的同学没等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就测量了像距,即找最清晰的像的位置有偏差。26较小 24 30 大 【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解析 较小 24 30 大 【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34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所用的时间t1=5s,故B点是AC的中点,故故(4)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由可知,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