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56239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学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

2、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情感态度价值

3、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

4、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讲授新课 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

5、示。一、 单圈环流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并补充如下内容。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

6、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生:不会。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

7、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板书二、三圈环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生:-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

8、: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生:-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教师对照

9、图片解释。(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

10、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

11、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 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

12、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生:四带三风。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

13、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是可以重合的。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板书:南北对称 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

14、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根据这三个规律,你们再试着去记忆一下这“七风六带”。 请同学们将填图册拿出来,背着书把“七风六带”填写上去,并标注好风带的风向。生:-师:现在将太

15、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加上,只假设地表均一,大气环流在“7带6风”的基础上受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的影响,到底气压带和风带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板书:假设地表均一生:-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图2、11,先请同学们找到0纬线,它是变动的吗?生:不是。师:那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是变动的吗?生:是。师:我们只选择赤道附近进行分析,请同学们看到b图,此时是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的是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中部与赤道重合;再请同学们看a图,此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

16、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北移。 按照同样的分析方法,谁来分析一下冬至日的情况?生:c图,此时是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低压气压带的北部与赤道吻合,相对于春秋分日来说,整个赤道低气压带出现了南移,由于整个的“七带六风”的位置是相对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整个气压带和风带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板书 三、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师:很好,请同学们看到书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生:师:由于南半球的冬夏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请同学们在后面在补充一句话:就南半球而言,相对于春秋分日,夏季(12/22)南移冬季(6、22)北移。板书: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课堂小结 课堂延

17、伸师:现在还剩下一个假设条件,即假设地表不均一,如果我们把这个假设也将其还原,即地表均一,此时要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又会发生怎样的复杂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一 假设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单圈环流(理想模式)二 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三圈环流-(结果)-“七带六风”规律:1、南北对称;2、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3、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三 假设地表均一气压带与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反思:1 三圈环流一直都是自然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此理论是一个统计学理论,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课标并没有要求

18、掌握其形成的过程,而要求掌握其形成的结果“气压带和风带”。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弱化这个难点,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强化“七风六带”这个重点上面。 除此,课本的第一自然段对大气环流的介绍与本节课“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关系不大,所以我选择了省略该内容,可以在后面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影响”时注意提及。2 整个第二节的它有一个内在的思维过程的在里面,即先理想化模型再逐渐的将其归于现实。这是本节内容内在的联系,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的方法,于是,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很有意识的在安排这个思路。3 本来这节课我是想用PPT进行教学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看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由于担心学生自己画图耽搁时间,再加上本身对课堂驾驭能力的限制,没有尝试使用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真是一个遗憾。4 由于这节课知识的理论性很强,我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学情,导致没找到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完美结合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虽然有学生在动手,但缺少学生和谐欢快的氛围,下次一定要注意。5 讲这样的内容,更需要教师的幽默感。比如说,在讲解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时候如果采用情景式教学那就很好了,恰当的用一些“江湖道义”等串联起来的情景教学肯定会增加课堂的幽默感。只供学习与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