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749717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题试卷模拟训练(Word版含解析)1物理中我们把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 g 表示,g 的值并不是保持不变的,下表记录了在不同纬度、不同高度下的 g 值,请依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0481209.7809.7689.7569.743309.7939.7819.7689.756409.8029.7899.7779.765509.8119.7989.7869.774809.8319.8189.8069.794909.8329.8209.8079.795(1)当纬度为 30度,海拔高度为 4千米时,g值为_牛/千克。(2)由表中可以知道,g值与纬度的关系是_。(3)在解决地

2、球表面附近的问题中,国际上将g =9.80665牛/千克作为常数使用,由上表可判断这一值应该是在纬度为_度范围之间的海平面上的 g 值,这个值表示在这个纬度范围内的地球表面附近上,质量为_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_。答案:781 见解析 4050 1千克 9.80665牛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纬度为30度,海拔高度为4千米时,g值为9.781牛/千克。(2)2解析:781 见解析 4050 1千克 9.80665牛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纬度为30度,海拔高度为4千米时,g值为9.781牛/千克。(2)2由表中数据可以知道,纬度越大,g越大。(3)3g =9.80665牛/

3、千克,因为纬度越大,g越大,这一值应该是在纬度为4050度范围之间的海平面上的g值。45g =9.80665牛/千克表示在这个纬度范围内的地球表面附近上,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0665牛。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按如下步骤操作:(1)测量物体重力前,除了观察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的量程和分度值外,还应将弹簧测力计在_方向调零;(2)测量物体重力时,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让它处于_状态,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拉力大小就等于物体的重力。而且发现细线被竖直拉直,这说明重力的方向是_的。(3)实验小组的同学测量出了不同质量钩码所受重力的多组数据,如表所示,当物体的

4、质量为时,它受到的重力是_。答案:竖直 静止 竖直向下 【详解】(1)1测量物体重力前,需要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由于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应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2)23测量物体解析:竖直 静止 竖直向下 【详解】(1)1测量物体重力前,需要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由于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应将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调零。(2)23测量物体重力时,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发现细线被竖直拉直,这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测量物体重力时,当物体静止时,大小相等,发现细线被竖直拉直。(3)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9.8N/

5、kg当物体的质量为0.7kg时,它受到的重力为G=m9.8N/kg=0.7kg9.8N/kg=6.86N3地球附近物体都要受到重力,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他们用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了如下的探究:(1)如图甲所示是同学们第4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N,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是_N;(2)同学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作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像;_质量m(kg)0.050.10.150.20.250.3重力G(N)0.511.522.53(3)根据图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答案:2 2 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6、【详解】(1)1测力计一大格为1N,分成五小格,一格为0.2N,故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2此时测力计指针正指在2N的刻解析:2 2 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详解】(1)1测力计一大格为1N,分成五小格,一格为0.2N,故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2此时测力计指针正指在2N的刻度线上,所以读数为2N。(2)3将重力与质量对应的点画在坐标上,再用直线或者平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3)4从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上看,二者成正比,所以结论是: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4在研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记录了如下的数据:拉力F/N1020304050弹簧长度L/m0.200.

7、300.400.500.60(1)请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弹簧的原长为_m;(2)倔强系数指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与形变量的比值,即倔强系数,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弹簧的倔强系数k_N/m;(3)F与L的关系表达式可表示为:F=_。答案:10(或0.1) 100 F 100 N/m(L0.1m)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0N,弹簧的长度增加0.1m,当拉力为10N时,弹簧解析:10(或0.1) 100 F 100 N/m(L0.1m) 【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0N,弹簧的长度增加0.1m,当拉力为10N时,弹簧的长度为0.2m,则弹簧不受

8、拉力时,弹簧的长度是0.1m,即弹簧的原长为0.1m。(2)2倔强系数指弹簧形变时产生的弹力与形变量的比值,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0N,伸长量增加0.1m,则倔强系数 (3)3由倔强系数的公式可得F与L的关系表达式5兴趣小组同学用橡皮泥和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1)他们所用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所能测量的最大力是_;在使用它测量力前,应先进行的调节是_。(2)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同学们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质量m/kg0.060.100.180.220.320.34重力G/N0.61.01.82.23.23.4探究过程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9、_。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发现物体重力与质量的_是一定值,于是我们可得出的结论:_。(3)探究物体重力大小跟物体形状的关系时,同学们用小刀将橡皮泥雕刻成各种形状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被测物体橡皮泥1橡皮泥2橡皮泥3橡皮泥4形状长方体三棱柱四棱锥球形重力/N4.23.83.64.4同学们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有关。他们形成这一错误结论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2N 5N 将指针调到零刻线 天平 比值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未控制各橡皮泥的质量相同 【详解】(1)12由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上一个大格是解析:2N 5N 将指针调到零刻线 天平 比值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未控制

10、各橡皮泥的质量相同 【详解】(1)12由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上一个大格是1N,分为10个小格,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能测量的最大力是5N。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指针没有指零,将指针调到零刻线。(2)4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除了测量物体的重力,还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到天平。56由实验数据可知,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 物体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可以得到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3)7用小刀雕刻橡皮泥的过程中,不仅形状发生改变,质量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得出了重力与形状有关的错误结论。6刘明同学新买了两双款式相同、鞋底纹样一致的运

11、动鞋,一双是橡胶底,一双是牛筋底。他想测试一下橡胶底和牛筋底的运动鞋哪双摩擦力更大,于是利用物理器材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他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橡胶底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 _运动,使摩擦力与拉力大小相等。此时摩擦力的大小为 _N;(2)刘明发现牛筋底的运动鞋较轻些,于是便向鞋中添加了适量的沙子,目的是使这两种鞋对水平桌面的 _相同;(3)若两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则说明摩擦力大小跟 _因素有关(选填“材料”、“粗糙程度”或“压力大小”);(4)在拉动过程中刘明发现,拉动鞋的速度实际很难控制,于是他将鞋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改为拉动木板,如图乙所示,当他水平

12、向左拉动木板时,鞋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为 _。答案:匀速直线 4 压力 材料 水平向左 【详解】(1)1在图甲的实验中,他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橡胶底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解析:匀速直线 4 压力 材料 水平向左 【详解】(1)1在图甲的实验中,他首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橡胶底运动鞋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二力平衡。2由图甲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示数为4N,则滑动摩擦力等于拉力,也为4N。(2)3要探究橡胶底和牛筋底的运动鞋哪双摩擦力更大,应保证两鞋对接触面的压力相等,所以向较轻的鞋中添加了适量的沙子,目的是使这两种鞋对水平桌

13、面的压力相同。(3)4实验中两双鞋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一样,纹样一致,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鞋底的材料不同,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说明所受的摩擦力不同,则摩擦力的大小跟材料有关。(4)5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木板时,鞋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所以其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应让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 _运动。(2)比较图1、图3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_的关系;比较图2、图3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_的关系。(3)比较图1、图4两次实验,发现图1实验中弹簧测力

14、计的示数大于图4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该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_。答案:匀速直线 压力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 【详解】(1)1实验时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A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解析:匀速直线 压力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相同 【详解】(1)1实验时为了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应使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A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此时滑动摩擦力与拉力的大小相等。(2)2比较图1、图3两次实验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大小不同,研

15、究的是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3比较图2、图3两次实验知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研究的是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3)4由图1、4所示实验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积都不同,由于没有控制物体间的压力相同,所以不能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8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_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在前四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_(选填“甲”、“乙”“丙”或“丁”)。(3)比较_

16、两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比较乙、丙两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_有关。(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因为_。(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戊所示(改拉木板),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答案:匀速直线 等于 丙 甲乙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错误 小明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不一定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解析:匀速直线 等于 丙 甲

17、乙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错误 小明没有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不一定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3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丙图压力最大,接触面最粗糙,滑动摩擦力最大。(3)4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5比较乙、丙实验,压力大小相同,丙中接触面粗糙、滑动摩擦力大,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4)67他的结论是错误的。比较甲丁实验,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应该使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18、但物体切去一半后压力也变小了,故其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5)8由图戊可知,拉动木板时物块保持不动,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滑动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拉力,实验时不需要匀速拉动长木板。9如图1所示,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1)拉动物块前,应将测力计沿 _(选填A水平,B竖直)方向进行调零;(2)要测量出物块与接触面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沿水平方向拉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利用 _原理进行的间接测量;(3)在甲、乙、丙所示图中,分别用F11.0N、F21.8N、F31.6N的拉力,拉着物块A匀速前进。分析甲、乙两图可得结论:_;分析 _两图可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

19、度的关系;(4)大量实验证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在丙图中物块A上叠放一块与A相同的物块B,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A,使物块B随A一起匀速前进(如图丁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则F4_N;此运动过程中,物块B受到的摩擦力为 _N;(5)在图甲中,若分别用2.0N和3.0N的水平力拉着物块沿水平木板运动,则两次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_(选填:A相等 B不相等);(6)交流评估时,某实验小组提出: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容易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_;A木板的长度太长B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均匀C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太大D物块与木板的接触面积太大(7)在操作过程

20、中还发现,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拉动时,也可以使物块在木板上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2所示,此过程中,物块处于 _(选填A平衡,B不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对物块的拉力和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_(选填:A是 B不是)一对平衡力。答案:水平 二力平衡条件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甲、丙 3.2 0 A B A B 【详解】(1)1探究滑动摩解析:水平 二力平衡条件 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甲、丙 3.2 0 A B A B 【详解】(1)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需要测量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大小,所以弹簧测力计要水平方向调零。(2)

21、2弹簧测力计显示拉力大小,木块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原理知,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3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原理知道,甲、乙、丙所示图中,滑动摩擦力分别f11.0N,f21.8N,f31.6N在甲、乙两图中,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所以由甲、乙两图知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4由甲、丙两图知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所以,由甲、丙两图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4)5丙、丁两图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丁图压力是丙图压力的二倍,根

22、据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成正比,所以滑动摩擦力是丙图的二倍,即丁图的滑动摩擦力是f42f321.6N3.2N又因为物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故F4f43.2N6两个物块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所以两个物体之间不存在摩擦力,故摩擦力为0N(5)7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受到的拉力大小无关,所以分别用2.0N和3.0N的水平力拉着物块沿水平木板运动,则两次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故选A。(6)8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由于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均匀,造成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同,所以弹簧测

23、力计示数不稳定,故选B;木板的长度、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和接触面积都不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故ACD错误。(7)9物块在木板上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平衡力作用,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故选A。 10由于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故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故选B。10(1)如图1所示的测量工具叫_,此时的读数为 _N;(2)如图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李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甲所示(中间是小木块),张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乙所示(中间是带滑轮的小车)。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 _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其中在竖直方向上小车受到 _对平衡力的作用;这两个实验装置

24、中,你认为利用实验装置 _(选填“甲”或“乙”)更科学;在装置乙中,张华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_(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答案:弹簧测力计 2.2 匀速直线运动 一 乙 直线 【详解】(1)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2图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解析:弹簧测力计 2.2 匀速直线运动 一 乙 直线 【详解】(1)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2图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2N。(2)34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在竖直方向上

25、小车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作用,所以在竖直方向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5为了要避免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用小车代替木块,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减小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所以装置乙更科学。6用手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已知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11物理课堂上,老师请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第一次,两食指同时挤压铅笔的两端;第二次,用更大的力同时挤压铅笔两端,如图甲所示。老师请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同学们说:右手食指肚疼。老师说:疼,说明压力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结果,大胆地猜一猜压力的作用效果

26、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分别设计实验验证。(1)同学们根据第一次实验得到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根据第二次实验得到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_有关。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小伟所在小组的同学找来了一块海绵、两块规格和质量均相同的长方体砖块进行实验,如图中的乙、丙、丁、戊所示;(2)实验过程中,小伟和同学们是通过观察海绵的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3)为了验证猜想2,小伟和同学们应观察比较图中的_两次实验。通过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4)另一小组的同学在验证猜想1时,将两块相同的砖块竖放在海绵上,如图戊所示。他们发现图戊中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图乙中的

27、压力作用效果相同,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答案:压力大小 凹陷程度 乙、丁 大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详解】(1)1第二次实验用更大的力同时挤压铅笔两端,即改变压力,根据控制变量法,据此可得到的猜想是:压力解析:压力大小 凹陷程度 乙、丁 大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详解】(1)1第二次实验用更大的力同时挤压铅笔两端,即改变压力,根据控制变量法,据此可得到的猜想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2)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过程中,小伟和同学们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属于转换法。(3)34猜想2即第二次

28、实验用更大的力同时挤压铅笔两端,即改变压力,保持受面积相同,符合这一样要求的是图中的乙、丁两次实验。通过实验,乙只有一块砖,而丁是两块,即对海绵压力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也不同,故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4)5在探究与受力面积的关系过程应控制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图戊与图乙,其中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如果要探究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可以选择图乙丙或图丁戊来探究。12(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而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

29、所示的实验:(a)为了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实验时要使小车到达水平面初速度相同应将小车从 _(选填“相同”“不同”)高度静止释放;(b)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整:在较平滑木板上运动时,速度减小得较慢;这是因为小车受到的阻力较 _的缘故,根据实验,再科学推理出小车若不受阻力,将做 _运动;(c)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全面的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之为 _定律;(2)利用身边的物品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亮利用一块海绵和一满瓶矿泉水进行了实验探究;(a)小亮将矿泉水瓶分别正立和倒立放在海

30、绵上,实验现象如图图所示,他是通过观察 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现象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有关;(b)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图乙实验的基础上,他接下来的操作是:_,然后将矿泉水瓶倒立放在海绵上进行比较。答案:相同 小 匀速直线 惯性 海绵的凹陷程度 受力面积 倒出瓶中部分水 【详解】(1)(a)1实验时要使小车从相同高度静止释放,这样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解析:相同 小 匀速直线 惯性 海绵的凹陷程度 受力面积 倒出瓶中部分水 【详解】(1)(a)1实验时要使小车从相同高度静止释放,这样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b)23在较平滑木板上运动时,速度减小得较慢,

31、这是因为小车受到的阻力较小的缘故,根据实验,再科学推理可得出:小车若不受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4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之为惯性定律。(2)(a)5由实验现象可知,他是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属于转换法。6两图中压力大小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现象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b)7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受力面积不变,只改变压力大小,因此,在图乙实验的基础上,他接下来的操作是:将瓶中的水倒出一部分,然后将矿泉水瓶倒立放在海绵上进行比较。13请完成下列问题。(1)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图甲),选用光滑桌面是为

32、了_,将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是为了探究_的两个力是否平衡;(2)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图乙),利用_与大气压相等来测得大气压的数值。若玻璃管倾斜,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长,测得的大气压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不在同一直线上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不变 【详解】(1)1 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排除其它力(如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解析: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不在同一直线上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不变 【详解】(1)1 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排除其它力(如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

33、验中,选用光滑桌面是为了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否则两个托盘中砝码的质量不相等时,小车也能平衡。2实验中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作用在小车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2)3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上方为真空,管外是大气压,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来测得大气压的数值。4若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长度将变长,但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根据,测得的大气压不变。14如图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情景,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

34、,这种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叫 _;(2)实验中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探头处水的压强越 _(选填“大”或“小”);(3)比较甲、乙、丙三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4)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 _的增加而增大;(5)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浓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液体的压强还与 _有关。答案:转换法 大 相等 深度 液体密度 【详解】(1)1将探头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将空气压入U形管,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比较

35、大小,这采用的解析:转换法 大 相等 深度 液体密度 【详解】(1)1将探头放入水中,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将空气压入U形管,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来比较大小,这采用的是转换法。(2)2 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探头处受到水的压强越大。(3)3 比较甲、乙、丙图知,液体的密度相同、橡皮膜所处的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不同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相同,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4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橡皮膜所处的深度增加,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液体对橡皮膜的压强增大,则可得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5)5在乙图中,若

36、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液面高度差变大,液体内部的压强增大,表明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15如图所示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1)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保证压强计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 _,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应选用 _(选填“薄”或“厚”)一些的较好;(2)实验中通过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端液面的 _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3)如图甲、乙、丙所示,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的同一深度处,使橡皮膜朝向不同的方向,观察到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 _(选填“不改变”或“改变”),这说明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4)根据 _两个

37、图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这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5)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利用如图戊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当注入水和盐水的深度相同时,若橡皮膜出现图示情况,说明隔板左侧的液体对橡皮膜的压强 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隔板右侧的液体对橡皮膜的压强,则隔板 _(选填“左”或“右”)侧的液体是盐水。答案:相平 薄 高度差 不改变 相等 甲、丁 小于 右 【详解】(1)12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保证压强计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在实验中,U形管解析:相平 薄 高度差 不改变 相等 甲、丁 小于 右 【详解】(1)12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保证压强计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相平

38、;在实验中,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应该选用薄一些的为好,这样在测量时会较灵敏,实验效果明显。(2)3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压强,通过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来反映压强的大小,这用到了转换法。(3)45如图甲、乙、丙所示,将压强计的探头放在水中的同一深度处,使橡皮膜朝向不同的方向,会观察到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不改变,这说明液体内部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6要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需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改变深度,图甲和丁符合题意。(5)78若橡皮膜出现图示情况,即橡皮膜向左凸出,说明隔板左侧的液体对橡皮膜压强小于隔板右侧的液体对橡皮膜压强,因液体深度相同,根据p=gh可知,则

39、隔板右侧的液体密度较大,是盐水。16游泳的人从河边的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过程中,若河底布满小石头,脚底疼痛感会减弱。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展开讨论,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猜想如下:小敏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小乐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小惠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分析乙、丙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_有关。(2)分析丙、丁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_(选填“有关”或“无关”)。(3)图乙中物块A受到的浮力是_N。(4)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小惠选择乙、戊进行分析_(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

40、论,原因是_。(5)由上述实验步骤可得出,物块A的密度是_kg/m3,盐水密度是_kg/m3。(6)完成上述实验后,同学们又大胆猜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实验中应该保持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_(选填“改变”或“不变”),改变_。答案: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无关 0.4 不能 没有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4103 1.2103 不变 物体密度 【详解】(1)1物体受到解析: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无关 0.4 不能 没有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4103 1.2103 不变 物体密度 【详解】(1)1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其中

41、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比较图乙、丙可知,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根据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由称重法可知乙、丙图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故分析乙、丙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2)2比较丙和丁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不同,而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同,根据称重法,则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3)3由图甲可知A物体的重力G4N由图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6N则乙图中A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乙GF4N3.6N0.4N(4)45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要控制液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通过图乙和戊可知物体排

42、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故不能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原因是没有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5)67根据甲、丙图可知,当物体A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4N3N1N由F浮水gV排可得物体A的体积为物体A的密度物体A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F盐水4N2.8N1.2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中,盐水的密度(6)89要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由控制变量法,实验中应保持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物体的密度。17小明利用“曹冲称象”原理,在家利用量筒、碗、透明水槽和足量的水(密度水已知)、油性笔等,测量小玻璃珠的密度。(1)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请将步骤D补充完整):A如图甲,把碗放入盛有水的透明水槽中,取一定数量的小玻璃珠放入碗中,用油性笔在水槽外壁“标记”水面位置;B如图乙,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