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1 C.x≤﹣1 D.x<﹣1
2.下列各组数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A.2,3,4 B.4,5,6 C.8,13,5 D.3,4,5
3.下面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
A.一组对角相等 B.对角线互相平分 C.一组对边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4.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了5次体育项目训练,其中小明5次训练测试的成绩分别为11、13、11、12、13;小兵5次训练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为12,方差为7.6.关于小明和小兵5次训练测试的成绩,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人测试成绩的平均分相等 B.小兵测试成绩的方差大
C.小兵测试的成绩更稳定些 D.小明测试的成绩更稳定些
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15,BC=12,CD=16,AD=25,且∠C=90°,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 )
A.246 B.296 C.592 D.以上都不对
6.如图,菱形中,,则( )
A. B. C. D.
7.如图,点P表示的数是-1,点A表示的数是2,过点A作直线l垂直于PA,在直线l上取点B,使AB=1,以点P为圆心,PB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C,则点C所表示的数为( ).
A. B. C. D.
8.如图,点C、B分别在两条直线y=﹣3x和y=kx上,点A、D是x轴上两点,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k的值为( )
A.3 B.2 C. D.
二、填空题
9.若y=,则x+y的值为 ____.
10.如图,菱形ABCD的周长为,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C∶BD=1∶2,则AO∶BO=____,菱形ABCD的面积S=____.
11.如图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用、、表示,若,,则的长为__________.
12.如图,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是CD中点,且∠COD=60°.如果AB=2,那么矩形ABCD的面积是____.
13.若函数y=kx+3的图象经过点(3,6),则k=_____.
1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添加一个条件(不再添加辅助线和字母),使得平行四边形ABCD变成菱形,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
15.如图,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B,直线与y轴交于点A,直线与x轴交于点D与y轴交于点C,交x轴于点E.直线上有一点P(P在x轴上方)且,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
16.已知矩形,点在边上,,连接,将沿着翻折得到,射线交于,若点为的中点,,,则长为________.
三、解答题
17.计算:
(1);
(2)(+3)(﹣3).
18.如图,一个工人拿一个2.5米长的梯子,底端A放在距离墙根C点0.7米处,另一头B点靠墙,如果梯子的顶部下滑0.4米,则梯子的底部向外滑多少米?
19.如图,正方形网格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某数学探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以格点为顶点分别按下列要求画图形.
(1)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边长为3,,在网格1中完成;
(2)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其有一锐角为45°,且面积为6,在网格2中完成;
(3)线段AB的端点都在格点上,将线段AB平移得到线段CD,并保证点C和点D也在格点上.
①平移后使形成的四边形ABDC为正方形,画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图形,在网格3中完成;
②平移后使形成的四边形ABDC为菱形(正方形除外),画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图形,在网格4中完成.
20.如图(1),中,,,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过点分别作直线,的垂线,,为垂足.
(1)求证:四边形是正方形.
(2)若已知,,请求的面积;
(3)如图(2),连接,与,分别交于点,,求证:.
21.(1)若实数m、n满足等式,求2m+3n的平方根;
(2)已知,求的值.
22.寒假将至,某健身俱乐部面向大中学生推出优惠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方案一:购买一张学生寒假专享卡,每次健身费用按六折优惠;
方案二:不购买学生寒假专享卡,每次健身费用按八折优惠.
设某学生健身x(次),按照方案一所需费用为y1(元),且y1=k1x+b;按照方案二所需费用为y2(元),且y2=k2x.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求k1和b的值,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2)求k2的值;
(3)八年级学生小华计划寒假前往该俱乐部健身8次,应选择哪种方案所需费用更少?请说明理由.
(4)小华的同学小琳也计划在该俱乐部健身,若她准备300元的健身费用,最多可以健身多少次?
2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E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D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t>0),以AE为一条边,在正方形ABCD左侧作正方形AEFG,连接BF.
(1)当t=1时,求BF的长度;
(2)在点E运动的过程中,求D、F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3)连接AF、DF,当△ADF是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24.如图,已知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两点,以为直角顶点在第二象限作等腰.
(1)求点的坐标,并求出直线的关系式;
(2)如图,直线交轴于,在直线上取一点,连接,若,求证:.
(3)如图,在(1)的条件下,直线交轴于点,是线段上一点,在轴上是否存在一点,使面积等于面积的一半?若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5.如图,在矩形 ABCD中, AB=16 , BC=18 ,点 E在边 AB 上,点 F 是边 BC 上不与点 B、C 重合的一个动点,把△EBF沿 EF 折叠,点B落在点 B' 处.
(I)若 AE=0 时,且点 B' 恰好落在 AD 边上,请直接写出 DB' 的长;
(II)若 AE=3 时, 且△CDB' 是以 D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试求 DB' 的长;
(III)若AE=8时,且点 B' 落在矩形内部(不含边长),试直接写出 DB' 的取值范围.
26.如图,在长方形中,,.延长到点,使,连接.动点从点出发,沿着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运动,点运动的时间为秒.
(1)的长为 ;
(2)连接,求当为何值时,;
(3)连接,求当为何值时,是直角三角形;
(4)直接写出当为何值时,是等腰三角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判断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得,x﹣1≥0,
解得,x≥1,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熟悉掌握是关键.
2.D
解析:D
【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各个选项逐个分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A、22+32≠4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42+52≠6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52+82≠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32+42=5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从而完成求解.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判断即可.
【详解】
∵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A错误;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正确;
∵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C错误;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出小明5次训练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方差,再与小兵5次训练测试成绩的平均分和方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小明5次训练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为(分);
小明5次训练测试成绩的方差为:(分2)
∴
∴两人的平均成绩一样好,小兵的方差大,
∴小明测试的成绩更稳定些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差的意义.方差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
5.A
解析:A
【详解】
解:连接BD.
∵∠C=90°,BC=12,CD=16,
∴BD==20,
在△ABD中,∵BD=20,AB=15,DA=25,
152+202=252,
即AB2+BD2=AD2,
∴△ABD是直角三角形.
∴S四边形ABCD=S△ABD+S△BCD
=AB•BD+BC•CD
=×15×20+×12×16
=150+96
=246.
故选A.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出AB∥CD,∠BAD=2∠1,求出∠BAD=30°,即可得出∠1=15°.
【详解】
∵四边形ABCD是菱形,∠D=150°,∴AB∥CD,∠BAD=2∠1,∴∠BAD+∠D=180°,∴∠BAD=180°﹣150°=30°,∴∠1=15°.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菱形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D
解析:D
【解析】
【分析】
首先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线段PB的长度,然后根据PB=PC即可求出OC的长度,接着可以求出数轴上点C所表示的数.
【详解】
解:,
∴PB=PC,
∴,
∴点C的数为,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首先正确根据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判断数的符号以及绝对值的大小,再根据运算法则进行判断.
8.D
解析:D
【分析】
设点C的横坐标为m,则点C的坐标为(m,﹣3m),点B的坐标为(﹣,﹣3m),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即可得出关于k的分式方程,解之经检验后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设点C的横坐标为m,
∵点C在直线y=-3x上,∴点C的坐标为(m,﹣3m),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BC∥x轴,BC=AB,
又点B在直线y=kx上,且点B的纵坐标与点C的纵坐标相等,
∴点B的坐标为(﹣,﹣3m),
∴﹣﹣m=﹣3m,
解得:k=,
经检验,k=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以及解分式方程等知识点,灵活运用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9.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求出x,进而求出y,计算即可.
【详解】
解:由题意得:2x-1≥0,1-2x≥0,
解得:x=,
∴y=3,
∴x+y=+3=,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掌握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是解题的关键.
10.A
解析: 1:2 4
【解析】
【分析】
根据菱形性质得出AC⊥BD,AB=BC=CD=AD=,AC=2AO=2CO,BD=2BO=2DO,即可求出AO:BO,根据勾股定理得出方程,求出x的值,求出AC、BD,根据菱形面积公式求出即可.
【详解】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C⊥BD,AB=BC=CD=AD=,AC=2AO=2CO,BD=2BO=2DO,
∵AC:BD=1:2,
∴AO:BO=AC:(BD)=AC:BD=1:2;
设AO=x,则BO=2x,
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x2+(2x)2=()2,
解得:x=1(负数舍去),
即AO=1,BO=2,
∴AC=2,BD=4,
∴菱形ABCD的面积是S=×AC×BD=×2×4=4,
故答案为:1:2,4.
【点睛】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的能力,注意: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和菱形的面积为两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11.A
解析:【解析】
【分析】
先设Rt△ABC的三边分别为a、b、c,再分别用a、b、c表示S1、S2、S3的值,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S2的值.
【详解】
解:设Rt△ABC的三边分别为a、b、c,
∴S1=a2=25,S2=b2,S3=c2=9,
∵△ABC是直角三角形,
∴c2+b2=a2,即S3+S2=S1,
∴S2=S1-S3=25-9=16,
∴BC=4,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熟知勾股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A
解析:4
【分析】
由矩形的性质得出OA=BO,证△AOB是等边三角形,得出AB=OB=2,由勾股定理求出AD,即可求出矩形的面积.
【详解】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OA=BO,∠COD=∠AOB=60°
∵∠AOB=60°,
∴△AOB是等边三角形,
∴AB=OB=2,
∴∠BAD=90°,AO=COAC,BO=DOBD,AC=BD=2OB=4,
∴AD2,
∴矩形ABCD的面积=AB×AD=2×24;
故答案:4.
【点睛】
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熟练掌握矩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证明△AOB为等边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13.1
【解析】
∵函数y=kx+3的图象经过点(3,6),
∴,解得:k=1.
故答案为:1.
14.A
解析:AB=BC
【分析】
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三种: ①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四边相等;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利用菱形的判定方法可得答案.
【详解】
解: AB=BC.平行四边形ABCD,
是菱形.
故答案为:AB=B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判定,熟练地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5.(-3,4)
【分析】
先求出A(0,4),D(-1,0),C(0,-2),得到AC=6,再求出B点坐标,从而求出△ABC的面积;然后求出直线AE的解析式得到E点坐标即可求出DE的长,再由进行求解即
解析:(-3,4)
【分析】
先求出A(0,4),D(-1,0),C(0,-2),得到AC=6,再求出B点坐标,从而求出△ABC的面积;然后求出直线AE的解析式得到E点坐标即可求出DE的长,再由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A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C、D是直线与y轴、x轴的交点,
∴A(0,4),D(-1,0),C(0,-2),
∴AC=6;
联立 ,
解得,
∴点B的坐标为(-2,2),
∴,
∵,
∴可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
∴,
∴直线AE的解析式为,
∵E是直线AE与x轴的交点,
∴点E坐标为(2,0),
∴DE=3,
∴,
∴,
∴,
∴点P的坐标为(-3,4),
故答案为:(-3,4).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综合,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三角形面积,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16.【分析】
先设,根据,,可得,,再根据,可得,进而得出方程,即可得到的长,可求得,再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再用一次勾股定理即可算出.
【详解】
解:设,
,,
,,
又为的中点,
,
由折叠可得,,
解析:
【分析】
先设,根据,,可得,,再根据,可得,进而得出方程,即可得到的长,可求得,再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再用一次勾股定理即可算出.
【详解】
解:设,
,,
,,
又为的中点,
,
由折叠可得,,
由,可得,
,
,
,
解得,
即,
,
,
,
,
故答案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问题,勾股定理、三角全等、解题的关键是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三、解答题
17.(1)5;(2)4
【分析】
(1)先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然后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计算法则求解即可;
(2)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1)
;
(2)
.
【点睛】
本
解析:(1)5;(2)4
【分析】
(1)先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然后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计算法则求解即可;
(2)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
解:(1)
;
(2)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化简,二次根式的除法,二次根式的混合计算,平方差公式,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法则.
18.##
【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进而求得CE的长,再在直角三角形EDC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DC的长,最后求得AD的长即可.
【详解】
解:∵在中,
∴
∴
∵在中
∴
∴
解析:##
【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进而求得CE的长,再在直角三角形EDC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出DC的长,最后求得AD的长即可.
【详解】
解:∵在中,
∴
∴
∵在中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灵活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19.(1)见解析;(2)见解析;(3)①见解析;②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画出图形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画出图形即可;
(3)①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画出图形即可;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①见解析;②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勾股定理画出图形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画出图形即可;
(3)①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画出图形即可;②根据菱形的性质画出图形即可.
【详解】
解:(1)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如图所示:
(2)如图所示:
(3)①如图所示:
②如图所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及平移,熟练掌握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及平移是解题的关键.
20.(1)见解析;(2)15;(3)见解析
【分析】
(1)作AG⊥EF于G,如图1所示:则∠AGE=∠AGF=90°,先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B=AD,即可得出四边形ABC
解析:(1)见解析;(2)15;(3)见解析
【分析】
(1)作AG⊥EF于G,如图1所示:则∠AGE=∠AGF=90°,先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B=AD,即可得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AGF≌△ADF,进而推出EF=GE+GF=BE+DF,设AG=x,则正方形ABCD边长BC=CD=x,在Rt△ECF中,由勾股定理得AG=6,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S△AEF=15;
(3)如图(2),由(1)、(2)得∠EAF=∠BAD=×90°=45°,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得△AMN∽△DMA,根据相似的性质可得结论.
【详解】
(1)证明:作于,如图(1)所示:
则,
∵,,
∴,
∴四边形是矩形,
又∵,外角平分线交于点,
∴,,
∴,
∴四边形是正方形;
(2)解:由(1)知,,,,
又,,
∴,,
∴,,
∴,
设,则正方形边长,
由(2)知,,
∴,
,
.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
解得:,(舍去).
∴,
∴.
(3)证明:如图(2),
由(1)、(2)易知,,,
∴,
即,
在和中,
,
∴,
∴,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判定、翻折变换的性质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
21.(1);(2)4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和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得出m和n的值,代入即可求解;
(2)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范围求解x,进而求得y,最后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1
解析:(1);(2)4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的非负性和算数平方根的非负性得出m和n的值,代入即可求解;
(2)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范围求解x,进而求得y,最后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
(1)∵
∴,
∴
∴16的平方根为;
(2)∵
∴根据使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得
∴x=24,y=-8
∴
∴原式的值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绝对值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二次根式的定义,关键是掌握使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22.(1),实际意义见解析;(2)20;(3)选择方案一所需费用更少,理由见解析;(4)小琳最多健身18次,理由见解析
【分析】
(1)把点(0,30),(10,180)代入y1=k1x+b,得到关于k
解析:(1),实际意义见解析;(2)20;(3)选择方案一所需费用更少,理由见解析;(4)小琳最多健身18次,理由见解析
【分析】
(1)把点(0,30),(10,180)代入y1=k1x+b,得到关于k1和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
(2)根据方案一每次健身费用按六折优惠,可得打折前的每次健身费用,再根据方案二每次健身费用按八折优惠,求出k2的值;
(3)将x=8分别代入y1、y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比较即可.
(4)分别求解小琳选择方案一,方案二的健身次数,再比较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1)∵过点(0,30),(10,180),
∴,解得:,
表示的实际意义是:购买一张学生暑期专享卡后每次健身费用为15元,
b=30表示的实际意义是:购买一张学生暑期专享卡的费用为30元;
(2)由题意可得,打折前的每次健身费用为15÷0.6=25(元),
则k2=25×0.8=20;
(3)选择方案一所需费用更少.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知,y1=15x+30,y2=20x.
当健身8次时, 选择方案一所需费用:y1=15×8+30=150(元),
选择方案二所需费用:y2=20×8=160(元),
∵150<160,
∴选择方案一所需费用更少.
(4)当时,
解得:
即小琳选择方案一时,可以健身18次,
当时,则
解得:
即小琳选择方案二时,可以健身15次,
所以小琳最多健身18次.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最优化选择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两种优惠活动方案,求出y1、y2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3.(1) (2) (3)2或或4
【分析】
(1)由勾股定理可求出答案;
(2)延长AF,过点D作射线AF的垂线,垂足为H,设AH=DH=x,在Rt△AHD中,得出x2+x2=42,解方程
解析:(1) (2) (3)2或或4
【分析】
(1)由勾股定理可求出答案;
(2)延长AF,过点D作射线AF的垂线,垂足为H,设AH=DH=x,在Rt△AHD中,得出x2+x2=42,解方程求出x即可得出答案;
(3)分AF=DF,AF=AD,AD=DF三种情况,由正方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当t=1时,AE=1,
∵四边形AEFG是正方形,
∴AG=FG=AE=1,∠G=90°,
∴BF===,
(2)如图1,延长AF,过点D作射线AF的垂线,垂足为H,
∵四边形AGFE是正方形,
∴AE=EF,∠AEF=90°,
∴∠EAF=45°,
∵DH⊥AH,
∴∠AHD=90°,∠ADH=45°=∠EAF,
∴AH=DH,
设AH=DH=x,
∵在Rt△AHD中,∠AHD=90°,
∴x2+x2=42,
解得x1=﹣2(舍去),x2=2,
∴D、F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2;
(3)当AF=DF时,由(2)知,点F与点H重合,过H作HK⊥AD于K,如图2,
∵AH=DH,HK⊥AD,
∴AK==2,
∴t=2.
当AF=AD=4时,设AE=EF=x,
∵在Rt△AEF中,∠AEF=90°,
∴x2+x2=42,
解得x1=﹣2(舍去),x2=2,
∴AE=2,
即t=2.
当AD=DF=4时,点E与D重合,t=4,
综上所述,t为2或2或4.
【点睛】
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24.(1)y=x+4;(2)见解析;(3)存在,点N(﹣,0)或(,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证明△CHB≌△BOA(AAS),即可求解;
(2)求出B、E、D的坐标分别为(-1,0)、
解析:(1)y=x+4;(2)见解析;(3)存在,点N(﹣,0)或(,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证明△CHB≌△BOA(AAS),即可求解;
(2)求出B、E、D的坐标分别为(-1,0)、(0,)、(1,-1),即可求解;
(3)求出BC表达式,将点P代入,求出a值,再根据AC表达式求出M点坐标,由S△BMC=MB×yC=×10×2=10,S△BPN=S△BCM=5= NB×a=可求解.
【详解】
解:(1)令x=0,则y=4,令y=0,则x=﹣2,
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0,4)、(﹣2,0),
过点C作CH⊥x轴于点H,
∵∠HCB+∠CBH=90°,∠CBH+∠ABO=90°,
∴∠ABO=∠BCH,
∠CHB=∠BOA=90°,BC=BA,
在△CHB和△BOA中,
,
∴△CHB≌△BOA(AAS),
∴BH=OA=4,CH=OB=2,
∴ 点C(﹣6,2),
将点A、C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y= m x+ b得:,
解得:,
故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4;
(2)同理可得直线CD的表达式为:y=﹣x﹣1①,则点E(0,﹣1),
直线AD的表达式为:y=﹣3x+4②,
联立①②并解得:x=2,即点D(2,﹣2),
点B、E、D的坐标分别为(﹣2,0)、(0,﹣1)、(2,﹣2),
故点E是BD的中点,即BE=DE;
(3)将点BC的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表达式并解得:
直线BC的表达式为:y=﹣x-1,
将点P(﹣,a)代入直线BC的表达式得:,
直线AC的表达式为:y=x+4,
令y=0,则x=-12,则点M(﹣12,0),
S△BMC=MB×y C=×10×2=10,
S△BPN=S△BCM=5=NB×a=,
解得:NB=,
故点N(﹣,0)或(,0).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综合运用,涉及到三角形全等、求函数表达式、面积的计算等,综合性较强,理清题中条件关系,正确求出点的坐标是解题的关键.
25.(I) ;(II) 16或10;(III) .
【解析】
【分析】
(I)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II)分两种情况: 或讨论即可.
(III)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详解】
(I
解析:(I) ;(II) 16或10;(III) .
【解析】
【分析】
(I)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II)分两种情况: 或讨论即可.
(III)根据已知条件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详解】
(I) ;
(II)∵四边形是矩形,∴,.
分两种情况讨论:
(i)如图1,
当时,即是以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ii)如图2,当时,过点作∥,分别交与于点、.
∵四边形是矩形,
∴∥,.
又∥,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
∴□是矩形,∴,,即,
又,
∴,,
∵,∴,
∴,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综上,的长为16或10.
(III) . (或).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四边形的动点问题.
26.(1)5;(2)秒时,ΔABP≅ΔDCE;(3)当秒或秒时,ΔPDE是直角三角形;(4)当秒或秒或秒时,ΔPDE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
(1)根据长方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直接求解即可;
(2)根据全
解析:(1)5;(2)秒时,;(3)当秒或秒时,是直角三角形;(4)当秒或秒或秒时,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
(1)根据长方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直接求解即可;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即可求出时间t;
(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时,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运用两次勾股定理,然后建立等量关系求解即可;②当时,此时点P与点C重合,得出,即可计算t的值;
(4)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时,②当时,③当时,分别结合图形,利用各边之间的关系及勾股定理求解即可得.
【详解】
解:(1)∵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
∴,,
在中,
,
故答案为:5;
(2)如图所示:当点P到如图所示位置时,,
∵,,
∴,仅有如图所示一种情况,
此时,,
∴,
∴秒时,;
(3)①当时,如图所示:
在中,
,
在中,
,
∴,
,,
∴,
解得:;
②当时,此时点P与点C重合,
∴,
∴;
综上可得:当秒或秒时,是直角三角形;
(4)若为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时,如图所示:
∵,,
∴,
∴,
∴;
②当时,如图所示:
,
∴;
③当时,如图所示:
,
∴,
在中,
,
即,
解得:,
,
∴;
综上可得:当秒或秒或秒时,为等腰三角形.
【点睛】
题目主要考查勾股定理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理解题意,分类讨论作出相应图形是解题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