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都市第57实验学校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D.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
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卡片在梳子上划动得越快,听到的声音就越响
3.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其中与我们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取暖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雪人变小 B.热风很快使手变干
C.洗浴时玻璃上形成水雾 D.白雪开始消融
4.关于教室内涉及到的一些物理量,下列描述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同学感觉最舒适的室温约37℃ B.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C.一张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300g D.空气的密度约为1.29×103kg/m3
5.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不变
D.图象中的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6.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A.把白光分解为各种彩色光
B.物体在水中形成“倒影”
C.行人在路灯下的黑影
D.黑板“反光”看不清上面的字
7.如图所示,装香水玻璃瓶的透明瓶盖,设计有多种形状,其中阳光透过瓶盖会导致香水温度较快升高的是( )
A. B.
C. D.
8.近视的小陶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建议利用角膜塑形进行矫正,角膜塑形镜起源于美国,是一种类似隐形眼镜的角膜接触镜,主要通过夜间配戴在角膜上逐渐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投影仪类似
B.矫正过后的角膜中间薄边缘厚
C.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焦距更大
D.眼睛近距离使用时的明视距离是45cm左右
9.小花同学坐在公交车里,她看到路旁的树木迅速地向后退,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高山 C.车窗 D.路边站立的人
10.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物体在第2s到第4s这2s内处于静止状态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二、填空题
11.“入座即静,入座即学”中的“静”是通过在______减弱噪声的;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产生的。
12.如图所示,圆形鱼缸中只有一条鱼,而小红(眼睛在A点)却观察到两条鱼。从水面上看到的这条鱼与实际的鱼相比位置________(填“变浅”或“变深”)了;从侧壁看到的鱼与实际的鱼相比_______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了。
13.学校礼堂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蜂窝状结构,目的是______(填“增强”或“减弱”)声的反射,投影屏幕采用表面粗糙的材料目的是使光发生______(“镜面”或“漫”)反射,采用白色幕布的原因是白色幕布可以反射______颜色的光。
14.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载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座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基地成功发射升空。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巨大的轰鸣声”是表示声音的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5.如图是一位有视力缺陷同学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是______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如果他想矫正自己的视力,除了健康用眼外,还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______ (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
16.某同学用手中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5次,测得的5个结果是.25.96cm, 25.98cm, 25.39cm, 26.05cm, 25.99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___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1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则______是法线,折射角为______度,界面的______(选填“上”、“下”、“左”、“右”)边是玻璃。
18.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物质是晶体,第5分钟时该物质是________态。
19.学习光的折射时,老师让我们用盛水的玻璃杯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在白纸上写两个字母“B”(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正面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让白纸前后移动,出现图丙和图丁现象,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______镜;出现图丙现象时,保持白纸位置不动,让玻璃杯向右侧移动,发现像______(选填“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或“保持不动”);图丁下方字母“B”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2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 - t图像如图所示。则 0~4s内甲做_________运动,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三、作图题
21.根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路灯下站着小明和小华两人,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影子,通过作图确定路灯灯泡S的位置;
(2)如图乙所示,一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射到凹透镜上,反射光线ab与凹透镜的主光轴平行,其中F为凹透镜的虚焦点,O为光心。请画出其对应的入射光线及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
22.小明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Ⅰ.小明将直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
(1)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在振动,同时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小明采用如图_____(填甲或乙)所示的实验操作方法。
(2)小明规范实验操作后,拨动直尺,观察到直尺在振动地同时听到直尺发出声音,接着增大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用同样的力拨动直尺,小明观察到直尺的振动变______(填快或慢),直尺发出的音调变___(填高或低)。
Ⅱ.如图甲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
(3)之涵和意舒同学用木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____个瓶子。
(4)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低的是第______个瓶子。
(5)如图乙是我们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场景,灌水过程中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出瓶里水是否快要灌满了,这是因为随着水位的升高,瓶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_____(填快或慢),发出的声音音调越来越_____(填高或低)。
23.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
(2)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为错误的数据是第______min时水的温度,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时间/min
……
8
9
10
11
12
13
14
……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
(3)当水温升到90℃时,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发现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根据表格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______;
(2) 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A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小明用光屏代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虚像;
(4) 如图乙所示是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她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
25.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3)按图所示放置蜡烛、透镜和光屏时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
(4)当烛焰向远处移动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 “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2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AB、tAC。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______;
(2)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小”“大”),其目的是.______;
(3)实验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选填“大”“小”),经测量,tAB=3.0s,tAC=5.0s,则小车是______(选填“匀速” “变速”)直线运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C
解析.C
【详解】
A.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错误符合题意;
D.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解析.A
【详解】
A.由A图知道公路两侧设置透明板墙可以让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减小噪声污染,故A说法正确;
B.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用力敲鼓,增大鼓膜的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说法错误;
C.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手机悬吊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越来越少,手机的铃声会越来越小,故C说法错误;
D.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用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越大,音调高,故D说法错误.
3.C
解析.C
【详解】
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取暖的物态变化是液化现象;雪人变小是升华现象;热风很快使手变干是汽化现象;洗浴时玻璃上形成水雾是液化现象;白雪开始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B
【详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教室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m左右,故B符合题意;
C.一份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8g,故C不符合题意;
D.教室内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解析.C
【详解】
A.由图可知,BC段所对应温度值为0℃,冰的熔点是0℃,DE段所对应温度值为98℃,水的沸点是98℃,故A错误;
B.DE段所对应的温度值为98℃,因此当地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
C.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故C正确;
D.BC段所对应的温度是0℃,晶体处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A
【分析】
(1)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详解】
A.把白光分解为各种彩色光,属于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A符合题意;
B.物体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合题意;
C.路灯下的“人影”中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不合题意;
D.黑板“反光”,看不清上面的字,这是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点晴】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7.B
解析.B
【详解】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阳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使凸透镜另一侧温度升高,放大镜就是利用此原理,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所以B选项图中的瓶盖类似凸透镜会使香水温度较快升高,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解析.B
【详解】
A.眼睛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类似,均利用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故A错误;
B.矫正过后的角膜中间薄边缘厚,对光有发散作用,和近视眼镜一样,故B正确;
C.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眼焦距更小,折光本领更强,使成像在视网膜之前,故C错误;
D.眼睛近距离使用时的明视距离是25cm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C
【详解】
小花看到路旁的树木迅速地向后退,即树木相对于小花选择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
ABD.树木相对于地面、高山、路边站立的人位置都没有变化,是静止的,故ABD不符合题意;
C.树木相对于车窗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C
【详解】
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图可知,物体在在第2s到第4s,位置一直没有变化,处于静止状态,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
15m-5m=1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确,符合题意;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声源处 振动
【详解】
[1]“入座即静,入座即学”中的“静”是通过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考场内翻阅试卷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
12.变浅变大
【解析】
【详解】
从水面看到的鱼是鱼反射光线经水面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虚像,在水面看比实际深度浅一些;
而从侧面看鱼时,由于突起的玻璃与水相当于凸透镜,鱼在焦距以内,所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13.减弱 漫 各种
【详解】
[1]学校礼堂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似的,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也可以说是防止声音的反射干扰。
[2]因为粗糙的幕布表面能使光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进入各个位置的同学的眼睛,使同学们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图象。
[3]因为白色的物体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所以白色屏幕能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
14.汽化 液化 响度
【详解】
[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水受热变成气态,即发生汽化现象。
[2]火箭升空时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3]巨大轰鸣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15.远视眼 凸透镜
【详解】
[1]由图知该同学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所以是远视眼。
[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造成的,需要配戴具有会聚作用的的凸透镜。
解析.远视眼 凸透镜
【详解】
[1]由图知该同学看近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所以是远视眼。
[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造成的,需要配戴具有会聚作用的的凸透镜。
16.39 26.00
【详解】
[1][2]25.39cm这个数据和另外四个数据差距较大,属于读数错误,应该舍去,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解析.39 26.00
【详解】
[1][2]25.39cm这个数据和另外四个数据差距较大,属于读数错误,应该舍去,该物理课本的长度为
17.BF 60° 右
【详解】
[1][2]由图可知,∠EOF与∠GOF相等,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BF为法线,AD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
解析.BF 60° 右
【详解】
[1][2]由图可知,∠EOF与∠GOF相等,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BF为法线,AD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3]当光线从其它介质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从玻璃射向空气中的,即右面是玻璃。
18.甲 固
【详解】
[1]由图可知,甲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变、升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乙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晶体从第15min开始熔化,到第3
解析.甲 固
【详解】
[1]由图可知,甲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变、升高,是晶体的熔化过程。乙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的过程,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晶体从第15min开始熔化,到第36min结束,第5分钟时该物质没有开始熔化,处于固态。
19.凸透镜 保持不动 实
【详解】
[1]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两次物距不同。
[2]图丙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u小于f,保持白
解析.凸透镜 保持不动 实
【详解】
[1]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字母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两次物距不同。
[2]图丙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u小于f,保持白纸位置不动,让玻璃杯向右侧移动,u始终小于f,故像不动。
[3]图丁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根据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图丁下方字母“B”成的是实像。
20.匀速直线 2
【详解】
[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甲所运动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成正比,则甲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0~4s内乙的路程为8m,则
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解析.匀速直线 2
【详解】
[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甲所运动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成正比,则甲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0~4s内乙的路程为8m,则
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三、作图题
21.(1) ;(2)
【详解】
(1)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连接两人最高点及其对应的像点,这两条直线的相交点,即是灯泡S的位置,而这两条直线即是灯泡射向两人的两条直线,所以作图如下.
(2)先作平面镜
解析.(1) ;(2)
【详解】
(1)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连接两人最高点及其对应的像点,这两条直线的相交点,即是灯泡S的位置,而这两条直线即是灯泡射向两人的两条直线,所以作图如下.
(2)先作平面镜镜面的垂线,即法线,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入射光线,由图乙知,光线ab平行于凹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其折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过异侧焦点,故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
22.乙 慢 低 ⑦ ① 快 高
【详解】
(1)[1]此实验研究尺振动时的音调跟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该收集尺的振动频率和尺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应使
解析.乙 慢 低 ⑦ ① 快 高
【详解】
(1)[1]此实验研究尺振动时的音调跟尺振动频率的关系,应该收集尺的振动频率和尺音调,其他声音会干扰实验结果,故应使直尺紧贴桌面,选用甲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听到直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是采用了乙图所示的实验方法。
(2)[2][3]尺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长时,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3)[4]敲击瓶子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因此,图示中从左到右的音调是逐渐降低的,则第7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4)[5]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则第1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5)[6][7]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来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度就可以判断水位的高低。
23.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12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没有加盖或水质量太多等 98℃
【详解】
(1)[1]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
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12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 没有加盖或水质量太多等 98℃
【详解】
(1)[1]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2][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通过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水已经沸腾,温度应保持98℃不变,但是第12分钟温度低于98℃,这是一组错误数据。
(3)[4]由图可知,烧杯没有加盖,会向空气散热,加热时间变长,同时水质量大也会导致加热时间变长。
[5]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也就是此时水的沸点是98℃。
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不能 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
(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解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变 不能 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详解】
(1)[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2]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
(3)[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4)[3]在实验中小梦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分别测量、记录物距与像距,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次实验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25.同一高度 放大 靠近
【详解】
(1)[1]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2]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解析.同一高度 放大 靠近
【详解】
(1)[1]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2]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3]按图所示放置,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4]当烛焰向远处移动时,此时物体远离凸透镜,则像会靠近凸透镜,故需要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26.停表 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详解】
(1)[1][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为,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提供的器材可以测量路程,所
解析. 停表 小 便于测量时间 大 变速
【详解】
(1)[1][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为,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提供的器材可以测量路程,所以还需要停表测量时间。
(2)[3][4]小车下滑过程中,坡度尽可能小一些,小车的下滑速度就比较小,滑到底端所需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3)[5][6]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由知道,算出的速度偏大。由题意可知,小车通过BC段的时间为
由图可知,AB段和BC段的路程相等,所需时间不等,所以小车做变速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