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解答题培优试卷.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732562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解答题培优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解答题培优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解答题培优试卷 一、解答题 1.动手试一试,如图1,纸上有10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纸.我们可以按图2的虚线将它剪开后,重新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1)基础巩固: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边长为______; (2)知识运用:如图3所示,将图2水平放置在数轴上,使得顶点B与数轴上的重合.以点B为圆心,边为半径画圆弧,交数轴于点E,则点E表示的数是______; (3)变式拓展: ①如图4,给定的方格纸(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你能从中剪出一个面积为13的正方形吗?若能,请在图中画出示意图; ②请你利用①中图形在数轴上用直尺和圆规表示面积为13的正方形边长所表示的数. 2.(1)如图,分别把两个边长为的小正方形沿一条对角线裁成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则大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若一个圆的面积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都是,设圆的周长为,正方形的周长为,则_____(填“”或“”或“”号); (3)如图,若正方形的面积为,李明同学想沿这块正方形边的方向裁出一块面积为的长方形纸片,使它的长和宽之比为,他能裁出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这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组成的魔方,体积为64. (1)求出这个魔方的棱长; (2)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ABCD,求出阴影部分的边长. 4.如图,用两个边长为10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1)求大正方形的边长? (2)若沿此大正方形边的方向出一个长方形,能否使裁出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且面积为480cm2? 5.如图用两个边长为cm的小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纸片,沿着大正方形纸片的边的方向截出一个长方形纸片,能否使截得的长方形纸片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请说明理由. 二、解答题 6.如图1,//,点、分别在、上,点在直线、之间,且. (1)求的值; (2)如图2,直线分别交、的角平分线于点、,直接写出的值; (3)如图3,在内,;在内,,直线分别交、分别于点、,且,直接写出的值. 7.已知,AB∥CD,点E在CD上,点G,F在AB上,点H在AB,CD之间,连接FE,EH,HG,∠AGH=∠FED,FE⊥HE,垂足为E. (1)如图1,求证:HG⊥HE; (2)如图2,GM平分∠HGB,EM平分∠HED,GM,EM交于点M,求证:∠GHE=2∠GME;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FK平分∠AFE交CD于点K,若∠KFE:∠MGH=13:5,求∠HED的度数. 8.已知:如图(1)直线AB、CD被直线MN所截,∠1=∠2. (1)求证:AB//CD; (2)如图(2),点E在AB,CD之间的直线MN上,P、Q分别在直线AB、CD上,连接PE、EQ,PF平分∠BPE,QF平分∠EQD,则∠PEQ和∠PFQ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过P点作PH//EQ交CD于点H,连接PQ,若PQ平分∠EPH,∠QPF:∠EQF=1:5,求∠PHQ的度数. 9.问题情境: 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APE+∠CPE=50°+60°=110°. 问题解决: (1)如图2,AB∥CD,直线l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P在直线I上运动,当点P在线段MN上运动时(不与点M、N重合),∠PAB=α,∠PCD=β,判断∠APC、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PC、α、B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3,AB∥CD,点P是AB、CD之间的一点(点P在点A、C右侧),连接PA、PC,∠BAP和∠DCP的平分线交于点Q.若∠APC=116°,请结合(2)中的规律,求∠AQC的度数. 10.问题情境: (1)如图1,,,.求度数.小颖同学的解题思路是:如图2,过点作,请你接着完成解答. 问题迁移: (2)如图3,,点在射线上运动,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试判断、、之间有何数量关系?(提示:过点作),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如果点在、两点外侧运动时(点与点、、三点不重合),请你猜想、、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三、解答题 11.为更好地理清平行线相关角的关系,小明爸爸为他准备了四根细直木条、、、,做成折线,如图1,且在折点B、C、D处均可自由转出. (1)如图2,小明将折线调节成,,,判断是否平行于,并说明理由; (2)如图3,若,调整线段、使得求出此时的度数,要求画出图形,并写出计算过程. (3)若,,,请直接写出此时的度数. 12.将两块三角板按如图置,其中三角板边,,,.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 ①如果,则有; ②; ③如果,则平分. (2)如果,判断与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 (3)将三角板绕点顺时针转动,直到边与重合即停止,转动的过程中当两块三角板恰有两边平行时,请直接写出所有可能的度数. 13.阅读下面材料: 小颖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如图甲,为之间一点,连接,求的度数. 她是这样做的: 过点作 则有 因为 所以① 所以 所以 即_ ; 1.小颖求得的度数为__ ; 2.上述思路中的①的理由是__ ; 3.请你参考她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已知:直线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连接平分平分且所在的直线交于点. (1)如图1,当点在点的左侧时,若,则的度数为 ;(用含有的式子表示). (2)如图2,当点在点的右侧时,设,直接写出的度数(用含有的式子表示). 14.已知,如图①,∠BAD=50°,点C为射线AD上一点(不与A重合),连接BC. (1)[问题提出]如图②,AB∥CE,∠BCD=73 °,则:∠B= . (2)[类比探究]在图①中,探究∠BAD、∠B和∠BCD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用平行线的性质说明理由. (3)[拓展延伸]如图③,在射线BC上取一点O,过O点作直线MN使MN∥AD,BE平分∠ABC交AD于E点,OF平分∠BON交AD于F点,交AD于G点,当C点沿着射线AD方向运动时,∠FOG的度数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这个不变的值. 15.已知:如图1,,点,分别为,上一点. (1)在,之间有一点(点不在线段上),连接,,探究,,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补全图形,并在图形下面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选其中一个进行证明. (2)如图2,在,之两点,,连接,,,请选择一个图形写出,,,存在的数量关系(不需证明). 四、解答题 16.解读基础: (1)图1形似燕尾,我们称之为“燕尾形”,请写出、、、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图2形似8字,我们称之为“八字形”,请写出、、、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应用乐园:直接运用上述两个结论解答下列各题 (3)①如图3,在中,、分别平分和,请直接写出和的关系  ; ②如图4,  . (4)如图5,与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与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已知,,求和的度数. 17.如图,在中,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 (1)若,则 ; (2)若,则 ; (3)若,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的平分线与的平分线交于点,,的平分线与的平分线交于点,则 . 18.如图1,已知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C、BD,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CAB和∠BDC的平分线AP和D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在图2中有 个以线段AC为边的“8字形”; (2)在图2中,若∠B=96°,∠C=100°,求∠P的度数; (3)在图2中,若设∠C=α,∠B=β,∠CAP=∠CAB,∠CDP=∠CDB,试问∠P与∠C、∠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用α、β表示∠P),并说明理由; (4)如图3,则∠A+∠B+∠C+∠D+∠E+∠F的度数为 . 19.已知在中,,点在上,边在上,在中,边在直线上,; (1)如图1,求的度数; (2)如图2,将沿射线的方向平移,当点在上时,求度数; (3)将在直线上平移,当以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度数. 20.已知ABCD,点E是平面内一点,∠CDE的角平分线与∠ABE的角平分线交于点F. (1)若点E的位置如图1所示. ①若∠ABE=60°,∠CDE=80°,则∠F= °; ②探究∠F与∠BE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E的位置如图2所示,∠F与∠BED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 . (3)若点E的位置如图3所示,∠CDE 为锐角,且,设∠F=α,则α的取值范围为 . 【参考答案】 一、解答题 1.(1)10,;(2);(3)见解析;(4)见解析 【分析】 (1)易得1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那么就得到了大正方形的面积,求得面积的算术平方根即可为大正方形的边长; (2)根据大正方形的边长结合实 解析:(1)10,;(2);(3)见解析;(4)见解析 【分析】 (1)易得1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那么就得到了大正方形的面积,求得面积的算术平方根即可为大正方形的边长; (2)根据大正方形的边长结合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可得结果; (3)以2×3的长方形的对角线为边长即可画出图形; (4)得到①中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可画出图形. 【详解】 解:(1)∵图1中有10个小正方形, ∴面积为10,边长AD为; (2)∵BC=,点B表示的数为-1, ∴BE=, ∴点E表示的数为; (3)①如图所示: ②∵正方形面积为13, ∴边长为, 如图,点E表示面积为13的正方形边长. 【点睛】 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剪拼,正方形的面积,算术平方根,实数与数轴,巧妙地根据网格的特点画出正方形是解此题的关键. 2.(1);(2);(3)不能裁剪出,详见解析 【分析】 (1)根据所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即可求得大正方形的边长; (2)由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分别求的圆的半径及正方形的边长,进而可求得圆和正方形 解析:(1);(2);(3)不能裁剪出,详见解析 【分析】 (1)根据所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即可求得大正方形的边长; (2)由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分别求的圆的半径及正方形的边长,进而可求得圆和正方形的周长,利用作商法比较这两数大小即可; (3)利用方程思想求出长方形的长边,与正方形边长比较大小即可; 【详解】 解:(1)∵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cm2, ∴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2cm2, 即所拼成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 cm2, ∴大正方形的边长为cm, (2)∵, ∴, ∴,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 ∴, ∴, ∴ 故答案为:<; (3)解:不能裁剪出,理由如下: ∵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之比为, ∴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宽为, 则, 整理得:, ∴, ∵450>400, ∴, ∴, ∴长方形纸片的长大于正方形的边长, ∴不能裁出这样的长方形纸片. 【点睛】 本题通过圆和正方形的面积考查了对算术平方根的应用,主要是对学生无理数运算及比较大小进行了考查. 3.(1)棱长为4;(2)边长为:(或) 【分析】 (1)由立方体的体积为棱长的立方可以得到答案;(2)用勾股定理直接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 解:(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则,所以,即正方体的棱长为4. 解析:(1)棱长为4;(2)边长为:(或) 【分析】 (1)由立方体的体积为棱长的立方可以得到答案;(2)用勾股定理直接计算得到答案. 【详解】 解:(1)设正方体的棱长为,则,所以,即正方体的棱长为4. (2)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4,所以A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立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理解与计算,由实际的情境去理解问题本身就是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是关键. 4.(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不能 【分析】 (1)根据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即可求出边长; (2)先求出长方形的边长,再判断即可. 【详解】 (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2)设长方形纸 解析:(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不能 【分析】 (1)根据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即可求出边长; (2)先求出长方形的边长,再判断即可. 【详解】 (1)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2)设长方形纸片的长为3xcm,宽为2xcm, 则3x•2x=480, 解得:x= 因为,所以沿此大正方形边的方向剪出一个长方形,不能使剪出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宽之比为2:3,且面积为480cm2. 【点睛】 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5.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的长方形纸片,见解析 【分析】 根据拼图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解:不能, 因为大正方形纸 解析: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且面积为cm2的长方形纸片,见解析 【分析】 根据拼图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再根据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为3:2,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解:不能, 因为大正方形纸片的面积为()2+()2=36(cm2), 所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cm, 设截出的长方形的长为3b cm,宽为2b cm, 则6b2=30, 所以b=(取正值), 所以3b=3=>, 所以不能截得长宽之比为3:2,且面积为30cm2的长方形纸片. 【点睛】 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二、解答题 6.(1) ;(2)的值为40°;(3). 【分析】 (1)过点O作OG∥AB,可得AB∥OG∥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 (2)过点M作MK∥AB,过点N作NH∥CD,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设∠BEM 解析:(1) ;(2)的值为40°;(3). 【分析】 (1)过点O作OG∥AB,可得AB∥OG∥CD,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 (2)过点M作MK∥AB,过点N作NH∥CD,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设∠BEM=∠OEM=x,∠CFN=∠OFN=y,由∠BEO+∠DFO=260°可求x-y=40°,进而求解; (3)设直线FK与EG交于点H,FK与AB交于点K,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可得,结合,可得 即可得关于n的方程,计算可求解n值. 【详解】 证明:过点O作OG∥AB, ∵AB∥CD, ∴AB∥OG∥CD, ∴ ∴ 即 ∵∠EOF=100°, ∴∠; (2)解:过点M作MK∥AB,过点N作NH∥CD, ∵EM平分∠BEO,FN平分∠CFO, 设 ∵ ∴ ∴x-y=40°, ∵MK∥AB,NH∥CD,AB∥CD, ∴AB∥MK∥NH∥CD, ∴ ∴ =x-y =40°, 故的值为40°; (3)如图,设直线FK与EG交于点H,FK与AB交于点K, ∵AB∥CD, ∴ ∵ ∴ ∵ ∴ 即 ∵FK在∠DFO内, ∴ , ∵ ∴ ∴ 即 ∴ 解得 . 经检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7.(1)见解析;(2)见解析;(3)40°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 (2)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3)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40°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答即可; (2)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3)过点H作H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 证明:(1)∵AB∥CD, ∴∠AFE=∠FED, ∵∠AGH=∠FED, ∴∠AFE=∠AGH, ∴EF∥GH, ∴∠FEH+∠H=180°, ∵FE⊥HE, ∴∠FEH=90°, ∴∠H=180°﹣∠FEH=90°, ∴HG⊥HE; (2)过点M作MQ∥AB, ∵AB∥CD, ∴MQ∥CD, 过点H作HP∥AB, ∵AB∥CD, ∴HP∥CD, ∵GM平分∠HGB, ∴∠BGM=∠HGM=∠BGH, ∵EM平分∠HED, ∴∠HEM=∠DEM=∠HED, ∵MQ∥AB, ∴∠BGM=∠GMQ, ∵MQ∥CD, ∴∠QME=∠MED, ∴∠GME=∠GMQ+∠QME=∠BGM+∠MED, ∵HP∥AB, ∴∠BGH=∠GHP=2∠BGM, ∵HP∥CD, ∴∠PHE=∠HED=2∠MED, ∴∠GHE=∠GHP+∠PHE=2∠BGM+2∠MED=2(∠BGM+∠MED), ∴∠GHE=∠2GME; (3)过点M作MQ∥AB,过点H作HP∥AB, 由∠KFE:∠MGH=13:5,设∠KFE=13x,∠MGH=5x, 由(2)可知:∠BGH=2∠MGH=10x, ∵∠AFE+∠BFE=180°, ∴∠AFE=180°﹣10x, ∵FK平分∠AFE, ∴∠AFK=∠KFE= ∠AFE, 即, 解得:x=5°, ∴∠BGH=10x=50°, ∵HP∥AB,HP∥CD, ∴∠BGH=∠GHP=50°,∠PHE=∠HED, ∵∠GHE=90°, ∴∠PHE=∠GHE﹣∠GHP=90°﹣50°=40°, ∴∠HED=4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以及灵活构造平行线是解题的关键. 8.(1)见解析;(2)∠PEQ+2∠PFQ=360°;(3)30° 【分析】 (1)首先证明∠1=∠3,易证得AB//CD; (2)如图2中,∠PEQ+2∠PFQ=360°.作EH//AB.理由平行线 解析:(1)见解析;(2)∠PEQ+2∠PFQ=360°;(3)30° 【分析】 (1)首先证明∠1=∠3,易证得AB//CD; (2)如图2中,∠PEQ+2∠PFQ=360°.作EH//AB.理由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明; (3)如图3中,设∠QPF=y,∠PHQ=x.∠EPQ=z,则∠EQF=∠FQH=5y,想办法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1)如图1中, ∵∠2=∠3,∠1=∠2, ∴∠1=∠3, ∴AB//CD. (2)结论:如图2中,∠PEQ+2∠PFQ=360°. 理由:作EH//AB. ∵AB//CD,EH//AB, ∴EH//CD, ∴∠1=∠2,∠3=∠4, ∴∠2+∠3=∠1+∠4, ∴∠PEQ=∠1+∠4, 同法可证:∠PFQ=∠BPF+∠FQD, ∵∠BPE=2∠BPF,∠EQD=2∠FQD,∠1+∠BPE=180°,∠4+∠EQD=180°, ∴∠1+∠4+∠EQD+∠BPE=2×180°, 即∠PEQ+2(∠FQD+∠BPF)=360°, ∴∠PEQ+2∠PFQ=360°. (3)如图3中,设∠QPF=y,∠PHQ=x.∠EPQ=z,则∠EQF=∠FQH=5y, ∵EQ//PH, ∴∠EQC=∠PHQ=x, ∴x+10y=180°, ∵AB//CD, ∴∠BPH=∠PHQ=x, ∵PF平分∠BPE, ∴∠EPQ+∠FPQ=∠FPH+∠BPH, ∴∠FPH=y+z﹣x, ∵PQ平分∠EPH, ∴Z=y+y+z﹣x, ∴x=2y, ∴12y=180°, ∴y=15°, ∴x=30°, ∴∠PHQ=3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2)中能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中能熟练掌握相关性质,找到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 【分析】 (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 (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 解析:(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 【分析】 (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 (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两种情况,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 (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如图2,过点P作PE∥AB, ∵AB∥CD, ∴PE∥AB∥CD, ∴∠APE=α,∠CPE=β, ∴∠APC=∠APE+∠CPE=α+β. (2)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运动时, ∵AB∥CD,∠PAB=α, ∴∠1=∠PAB=α, ∵∠1=∠APC+∠PCD,∠PCD=β, ∴α=∠APC+β, ∴∠APC=α-β; 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 ∵AB∥CD,∠PCD=β, ∴∠2=∠PCD=β, ∵∠2=∠PAB+∠APC,∠PAB=α, ∴β=α+∠APC, ∴∠APC=β-α; (3)如图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 ∵AB∥CD, ∴AB∥QF∥PE∥CD, ∴∠BAP=∠APE,∠PCD=∠EPC, ∵∠APC=116°, ∴∠BAP+∠PCD=116°, ∵AQ平分∠BAP,CQ平分∠PCD, ∴∠BAQ=∠BAP,∠DCQ=∠PCD, ∴∠BAQ+∠DCQ=(∠BAP+∠PCD)=58°, ∵AB∥QF∥CD, ∴∠BAQ=∠AQF,∠DCQ=∠CQF, ∴∠AQF+∠CQF=∠BAQ+∠DCQ=58°, ∴∠AQC=58°.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添加辅助线将两条平行线相关的角联系到一起是解题的关键. 10.(1)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3)①当在延长线时(点不与点重合),;②当在之间时(点不与点,重合),.理由见解析 【分析】 (1)过P作PE∥AB,构造同旁内角,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PC= 解析:(1)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3)①当在延长线时(点不与点重合),;②当在之间时(点不与点,重合),.理由见解析 【分析】 (1)过P作PE∥AB,构造同旁内角,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APC=113°; (2)过过作交于,,推出,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3)画出图形(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BA的延长线上,②当在之间时(点不与点,重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解:(1)过作, , , ,, , ,, ; (2),理由如下: 如图3,过作交于, , , ,, ,, 又 ; (3)①当在延长线时(点不与点重合),; 理由:如图4,过作交于, , , ,, ,, , 又, ; ②当在之间时(点不与点,重合),. 理由:如图5,过作交于, , , ,, ,, , 又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 11.(1)平行,理由见解析;(2)35°或145°,画图、过程见解析;(3)50°或130°或60°或120° 【分析】 (1)过点C作CF∥AB,根据∠B=50°,∠C=85°,∠D=35°,即可得C 解析:(1)平行,理由见解析;(2)35°或145°,画图、过程见解析;(3)50°或130°或60°或120° 【分析】 (1)过点C作CF∥AB,根据∠B=50°,∠C=85°,∠D=35°,即可得CF∥ED,进而可以判断AB平行于ED; (2)根据题意作AB∥CD,即可∠B=∠C=35°; (3)分别画图,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B的度数. 【详解】 解:(1)AB平行于ED,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C作CF∥AB, ∴∠BCF=∠B=50°, ∵∠BCD=85°, ∴∠FCD=85°-50°=35°, ∵∠D=35°, ∴∠FCD=∠D, ∴CF∥ED, ∵CF∥AB, ∴AB∥ED; (2)如图,即为所求作的图形. ∵AB∥CD, ∴∠ABC=∠C=35°, ∴∠B的度数为:35°; ∵A′B∥CD, ∴∠ABC+∠C=180°, ∴∠B的度数为:145°; ∴∠B的度数为:35°或145°; (3)如图2,过点C作CF∥AB, ∵AB∥DE, ∴CF∥DE, ∴∠FCD=∠D=35°, ∵∠BCD=85°, ∴∠BCF=85°-35°=50°, ∴∠B=∠BCF=50°. 答:∠B的度数为50°. 如图5,过C作CF∥AB,则AB∥CF∥CD, ∴∠FCD=∠D=35°, ∵∠BCD=85°, ∴∠BCF=85°-35°=50°, ∵AB∥CF, ∴∠B+∠BCF=180°, ∴∠B=130°; 如图6,∵∠C=85°,∠D=35°, ∴∠CFD=180°-85°-35°=60°, ∵AB∥DE, ∴∠B=∠CFD=60°, 如图7,同理得:∠B=35°+85°=120°, 综上所述,∠B的度数为50°或130°或60°或12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并熟练运用. 12.(1)②③;(2)相等,理由见解析;(3)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分别判定即可; (2)利用角的和差,结合∠CAB=∠DAE=90°进行判断 解析:(1)②③;(2)相等,理由见解析;(3)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分别判定即可; (2)利用角的和差,结合∠CAB=∠DAE=90°进行判断; (3)依据这两块三角尺各有一条边互相平行,分五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到∠EAB角度所有可能的值. 【详解】 解:(1)①∵∠BFD=60°,∠B=45°, ∴∠BAD+∠D=∠BFD+∠B=105°, ∴∠BAD=105°-30°=75°, ∴∠BAD≠∠B, ∴BC和AD不平行,故①错误; ②∵∠BAC+∠DAE=180°, ∴∠BAE+∠CAD=∠BAE+∠CAE+∠DAE=180°,故②正确; ③若BC∥AD, 则∠BAD=∠B=45°, ∴∠BAE=45°, 即AB平分∠EAD,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②③; (2)相等,理由是: ∵∠CAD=150°, ∴∠BAE=180°-150°=30°, ∴∠BAD=60°, ∵∠BAD+∠D=∠BFD+∠B, ∴∠BFD=60°+30°-45°=45°=∠C; (3)若AC∥DE, 则∠CAE=∠E=60°, ∴∠EAB=90°-60°=30°; 若BC∥AD, 则∠B=∠BAD=45°, ∴∠EAB=45°; 若BC∥DE, 则∠E=∠AFB=60°, ∴∠EAB=180°-60°-45°=75°; 若AB∥DE, 则∠D=∠DAB=30°, ∴∠EAB=30°+90°=120°; 若AE∥BC, 则∠C=∠CAE=45°, ∴∠EAB=45°+90°=135°; 综上:∠EAB的度数可能为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分情况画出图形,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13.;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1);(2). 【分析】 1、根据角度和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平行线的推论解答; 3、(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1的结论证明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B 解析:;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1);(2). 【分析】 1、根据角度和计算得到答案; 2、根据平行线的推论解答; 3、(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1的结论证明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BE平分平分求出,过点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EF=,,再利用周角求出答案. 【详解】 1、过点作 则有 因为 所以① 所以 所以 即; 故答案为:; 2、过点作 则有 因为 所以EF∥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故答案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1)∵BE平分平分 ∴, 过点E作EF∥AB,由1可得∠BED=, ∴∠BED=, 故答案为:; (2)∵BE平分平分 ∴, 过点E作EF∥AB,则∠ABE=∠BEF=, ∵ ∴EF∥CD, ∴, ∴, ∴.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推论,正确引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4.(1);(2),见解析;(3)不变,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再求出的度数,利用内错角相等可求出角的度数; (2)过点作∥,类似(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三个角的关系; (3)运用 解析:(1);(2),见解析;(3)不变,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再求出的度数,利用内错角相等可求出角的度数; (2)过点作∥,类似(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三个角的关系; (3)运用(2)的结论和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的度数,可得结论. 【详解】 (1)因为∥, 所以, 因为∠BCD=73 °, 所以, 故答案为: (2), 如图②,过点作∥, 则,. 因为, 所以, (3)不变, 设, 因为平分, 所以. 由(2)的结论可知,且, 则:. 因为∥, 所以, 因为平分,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角相等,通过等量代换等方法得出角之间的关系. 15.(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过点M作M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EMF=∠AEM+∠MFC.∠AEM+∠E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过点M作MP∥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EMF=∠AEM+∠MFC.∠AEM+∠EMF+∠MFC=360°. 证明:过点M作MP∥AB. ∵AB∥CD, ∴MP∥CD. ∴∠4=∠3. ∵MP∥AB, ∴∠1=∠2. ∵∠EMF=∠2+∠3, ∴∠EMF=∠1+∠4. ∴∠EMF=∠AEM+∠MFC; 证明:过点M作MQ∥AB. ∵AB∥CD, ∴MQ∥CD. ∴∠CFM+∠1=180°; ∵MQ∥AB, ∴∠AEM+∠2=180°. ∴∠CFM+∠1+∠AEM+∠2=360°. ∵∠EMF=∠1+∠2, ∴∠AEM+∠EMF+∠MFC=360°; (2)如图2第一个图:∠EMN+∠MNF-∠AEM-∠NFC=180°; 过点M作MP∥AB,过点N作NQ∥AB, ∴∠AEM=∠1,∠CFN=∠4,MP∥NQ, ∴∠2+∠3=180°, ∵∠EMN=∠1+∠2,∠MNF=∠3+∠4, ∴∠EMN+∠MNF=∠1+∠2+∠3+∠4,∠AEM+∠CFN=∠1+∠4, ∴∠EMN+∠MNF-∠AEM-∠NFC =∠1+∠2+∠3+∠4-∠1-∠4 =∠2+∠3 =180°; 如图2第二个图:∠EMN-∠MNF+∠AEM+∠NFC=180°. 过点M作MP∥AB,过点N作NQ∥AB, ∴∠AEM+∠1=180°,∠CFN=∠4,MP∥NQ, ∴∠2=∠3, ∵∠EMN=∠1+∠2,∠MNF=∠3+∠4, ∴∠EMN-∠MNF=∠1+∠2-∠3-∠4,∠AEM+∠CFN=180°-∠1+∠4, ∴∠EMN-∠MNF+∠AEM+∠NFC =∠1+∠2-∠3-∠4+180°-∠1+∠4 =18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四、解答题 16.(1),理由详见解析;(2),理由详见解析:(3)①;②360°;(4); . 【分析】 (1)根据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结 解析:(1),理由详见解析;(2),理由详见解析:(3)①;②360°;(4); . 【分析】 (1)根据三角形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 (3)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②连结BE,由(2)的结论及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即可得出结论; (4)根据(1)的结论、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理由如下: 如图1,,,,; (2).理由如下: 在中,,在中,,,; (3)①,,、分别平分和,,. 故答案为:. ②连结. ∵,. 故答案为:; (4)由(1)知,,,,,,,,,,,;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熟练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合理的等量代换是解题的关键. 17.(1)110(2)(90 +n)(3)×90°+n°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到角之间的关系,然后求解即可; (2)根据BO、CO分别是∠ABC与∠ACB的角平 解析:(1)110(2)(90 +n)(3)×90°+n°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到角之间的关系,然后求解即可; (2)根据BO、CO分别是∠ABC与∠ACB的角平分线,用n°的代数式表示出∠OBC与∠OCB的和,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 (3)根据规律直接计算即可. 【详解】 解:(1)∵∠A=40°, ∴∠ABC+∠ACB=140°, ∵点O是∠AB故答案为:110°;C与∠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OBC+∠OCB=70°, ∴∠BOC=110°. (2)∵∠A=n°, ∴∠ABC+∠ACB=180°-n°, ∵BO、CO分别是∠ABC与∠ACB的角平分线, ∴∠OBC+∠OCB=∠ABC+∠ACB =(∠ABC+∠ACB) =(180°﹣n°) =90°﹣n°, ∴∠BOC=180°﹣(∠OBC+∠OCB)=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