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期末综合试题(含答案)
1.
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初夏,台州市民广场风景如画。你看,花坛中鲜花zhēng qí dòu yàn( ),湖中荷花suí fēng wǔ dǎo( ),岸边chuí liǔ( )依依。jù xù( )往前走,广场空地上jù jí( )着许多小朋友,有的喂鸽子,有的吹泡泡,有的xīn shǎng( )美景。我心中不禁gǎn tàn( ):“我jiāo ào( ),我是台州人!”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细痕(hén) 鲜见(xiān) 颤颤巍巍(chàn)
B.鼓膜(mó) 遵循(zūn) 眼花缭乱(liáo)
C.莲蓬(pén) 折腾(zhē) 扶老携幼(xié)
D.受刑(xínɡ) 和弄(hè) 善罢甘休(bà)
3.下列关于课文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奇妙的世界》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奇妙世界的神奇和活力,启发我们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B.《花钟》一文告诉我们,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C.《元日》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景象,春节的习俗有喝屠苏酒、贴春联、放鞭炮等。
D.《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北京热闹的场景,使我们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铭刻 浪废 B.历史 自毫 C.状丽 痕迹 D.防止 创造
5.
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做题。
相( )并( ) 笔( )( )砚 ( )( )蛇影
没( )打( ) 光彩( )( ) ( )( )求剑
两个来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 )。请再写一个这样的成语:“____”,这个成语告诉____我们的道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合适的一项是( )
A.瞧.庙门前的石头狮子多么威武。
B.小船儿在水中轻轻漂荡。
C.小燕子唱着轻巧的歌曲。
D.姐姐的手真灵巧,会用橡皮泥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7.下列哪个句子与“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这句一样都是比喻句。( )
A.这泡泡,好像我一碰就会破裂似的。
B.这小球,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
C.姑父的睡衣就像熊皮,落满了碎发。
D.他长得真像他爸爸。
8.
句子训练营。
(1)、“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照样子,补句子。)
“唉,这个愿望又落空了!”李刚_______________。
(2)、秋天的公园是个美丽的季节。(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
(3)、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仿照例句,用上拟声词,形象生动。)
他喝了一大碗水。______________。
(4)、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样写花开真有趣,我也会写。)
春天来了,蒲公英____________。
(5)、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填空。
(1)、“小燕子带了它的___________尾巴,在____________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这句话中的“_______”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灵活的特点,“叽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写出了燕子飞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_________了,__________立着一只红蜻蜓。”诗中描写的“_____”色和“_____”色,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描写的静静的垂柳、静静的__________、静静的_____________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
(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_________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________很________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这个自然段写的是火烧云__________变化的特点。从“__________”可以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4)、本学期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_____________”中,我们看到了始所未料的桃花,在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______________”中,我们听到了黄鹂的婉转啼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边男孩
①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海边玩儿。金黄的沙滩上,一个穿大褂儿的男孩儿,正收拾着一大堆五光十色的贝壳,有黄的、有红的、有蓝的,在阳光下色彩是那么鲜艳。我拉爸爸走过去:“我要买贝壳。”男孩儿见我要买,很高兴,一个劲儿地让我挑选。他告诉我,这些贝壳是他自己捡的,卖了钱可以交学费、买书。我一边听,一边掏钱买了几个好看的贝壳。
②我一边走一边欣赏着买来的贝壳,突然发现其中一个褐色的贝壳破了一块,就返回去换。天快黑了,男孩儿正收摊儿。他为难地说:“对不起,全卖完了。要不明天下午你再来……”
③“我们买的是明天早上七点的车票哇!”我扫兴地走了。
④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火车站。“大哥哥——”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我猛一回头,啊,是那个卖贝壳的男孩向我跑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给你。”我刚要说什么,他把贝壳塞给我就走了。哇, 好漂亮的一个贝壳!整个贝壳洁净光滑,色彩艳丽,样子就像孔雀的尾巴……
⑤这个贝壳我一直摆在书柜里,珍藏到现在。
10、这篇文章围绕“贝壳”展开,先后写了:挑贝壳——( )贝壳——换贝壳——男孩送贝壳——( )贝壳
11、小男孩儿捡贝壳、卖贝壳,为了什么?请用“ ”在文中画出。
12、把对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写在下面。
加点的词语“五光十色”让我感受到:________
13、第②自然段中,卖贝壳儿的小男孩儿为难的原因是( )
A.因为他根本不想给我换,换起来比较麻烦。
B.因为他靠卖贝壳儿挣钱,换了就少挣一份钱。
C.因为贝壳全卖完了,没有贝壳可换了。
14、“我”将贝壳一直摆在书柜里,珍藏到现在的原因是( )
A.它是所有贝壳中最昂贵的一个。
B.它让我看到了海边男孩儿的真诚与善良。
C.它是我在海边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吃饭的时候,妈妈把油炸铅笔“砰”的一声摆到了餐桌上。
“我先吃了。”爸爸突然就嚼起了油炸铅笔。咔嚓,嚼了一口。“啊,好吃!”他吃得挺高兴。可要是在平常,我稍稍舔一下铅笔尖,他还会发一顿火呢!他吃了下去……我呆呆地看着。
爸爸说:“则安,你不想吃吗?”
当然不想吃。
爸爸发出嘎吧嘎吧的声音,香喷喷地吃着油炸铅笔。“还是HB到3B之间的铅笔好吃,又软又香。接下来,想尝尝彩色铅笔了。好吗,则安妈?”
“是呀,则安,把粉红色和黄绿色的铅笔拿来呀!还有天蓝色的。说不定更好吃。”
简直是乱了套了。
我可不想把我喜欢的彩色铅笔都油炸了。它们和土豆、胡萝卜不一样!
妹妹阿玉抓起一根油炸铅笔就要往嘴里塞。
“呀,别吃!”我一把从阿玉的手里抢了过来。
“哇!哥哥抢走啦!”妹妹哭了。
“则安,别闹了!”妈妈生气了。
这不是开玩笑啊!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这顿晚饭是搅得一团糟了。我往大米饭上浇了一个鸡蛋,只喝了口酱汤,吃了点咸菜。没多久,爸爸的脸色开始发青。肚子疼!他叫了起来。我担心地对妈妈说:“你看,就是你让他吃油炸铅笔吃的,快叫医生吧!”
可妈妈却笑了:“哈哈哈,用不着大惊小怪。则安,把橡皮拿过来。”
“橡皮?你在说什么呀!还是叫救护车吧。”
“好啦好啦,拿来吧!”爸爸已经是汗流满面了。
妹妹拿来了橡皮。“给,橡皮。”
“哎呀,真是个好孩子。”妈妈像擦萝卜泥似的,咯吱咯吱地擦了起来。一眨眼的工夫,橡皮泥就堆成了一座山。
“对付铅笔,要靠橡皮。”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把橡皮泥倒进了爸爸的嘴里。爸爸歪着脸,闭着嘴巴嚼着,好半天才缓过来。
“啊,好多啦。”他终于恢复了常态。
节选自《晴天有时下猪》
15、一边默读短文,一边完成文中方框里的内容。
16、请给这篇短文加一个特别能够吸引读者的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17、文中加横线的这句话没有提示语,你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出这句话是谁讲的吗?请填写在下面,并加上合适的标点。(3分,其中标点每个0.5分)
“是呀,则安,把粉红色和黄绿色的铅笔拿来呀( )_______说( )还有天蓝色的。说不定更好吃。”
18、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里面的情节特别出人意料,请你选择你认为最不可思议的两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19、知道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吗?因为则安写了“明天的日记”,凡是被他写进“明天的日记”里的事,第二天都会发生。所以根据这个故事,你觉得则安昨天的日记里写着哪些内容呢?( )(有好几个答案哦)
A.妈妈把铅笔用油炸了。 B.我们一家都吃了妈妈做的油炸铅笔。
C.爸爸吃了油炸铅笔肚子痛。 D.妈妈还油炸了彩色铅笔,味道比油炸铅笔还要好。
E.妈妈让爸爸吃了一整块橡皮才治好了爸爸的病。
20、
习作。
请把上面这幅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写之前,先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写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写完后,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参考答案】
1. 争奇斗艳 随风舞蹈 垂柳 继续 聚集 欣赏 感叹 骄傲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奇、舞、垂、聚、傲”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B
【解析】B
【详解】考查了选择正确的读音,注意平翘舌和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做到选择正确的读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A.“鲜见”的“鲜”读音为xiǎn。
B.读音正确。
C.“莲蓬”的“蓬”读音为peng。
D.“和弄”的“和”读音为huò。
3.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A、B、C正确;
D.有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景。
4.D
【解析】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汉字书写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知道要写的是什么,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字形。
A项,浪废应改为:浪费。
B项,自毫应改为:自豪。
C项,状丽应改为:壮丽。
5. 提 论 墨 纸 杯 弓 精 采 夺 目 刻 舟 杯弓蛇影 刻舟求剑 与狐谋皮 所谋之事有害于对方的切身利益,终难达到目的。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词语及运用。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
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
杯弓蛇影: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蛇,回去疑心中了蛇毒,就生病了。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其中“杯弓蛇影”和“刻舟求剑”是来自中国古代故事的成语。写出类似的成语和成语带来的启示即可。示例: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指望不劳而获。
6.C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A 词语“威武”的意思是:威力强大,有气势。结合语境可知本词语在句子中运用恰当。
B 词语“漂荡”的意思是:在水上浮动。结合语境可知本词语在句子中运用恰当。
C 词语“轻巧”的意思是:轻便灵巧。结合语境可知本词语不能与“歌曲”搭配,歌曲不能说“轻巧”,应改为“欢快”才适合。
D 词语“灵巧”的意思是: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本词语在句子中运用恰当。
综上,选C。
7.C
【解析】C
本题考查比喻句。
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两个成分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作“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
A项,不是比喻句,没有喻体。
B项,不是比喻句,没有喻体。
C项,是比喻句。把“睡衣”比作“熊皮”;
D项,不是比喻句。本体和喻体是同类事物,不是比喻句。
8. 垂头丧气的说 公园的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他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大碗水。 跳着欢快的舞蹈 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句型变化,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即可。
(1)、本题考查的是补充句子,根据例句是对人状态的描写。结合前文的语境,“愿望落空”所以本句话可以写成李刚是垂头丧气的说。
(2)、本题考查的是修改病句,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问题在于搭配不当,不能说公园是季节,应改为公园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3)、本题考查的是仿写句子,根据题干的要求要运用拟声词进行仿写,所以本句话中可以写出喝水的声音,例如咕咚咕咚的声音,把句子写完整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补充句子,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仿写,注意例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所以仿写时把蒲公英当成人来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
(5)、本题考查的是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所以本句话可以改为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9. 剪刀似的 阳光满地 斜飞 迅捷 染绿 钓竿上 绿 红 溪水(山溪) 人影 庙门前 威武 镇静 形状 一转眼 山寺桃花始盛开 上有黄鹂深树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诗词歌赋的默写。
(1)、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燕子》,是郑振铎写作的散文。这篇散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2)、本题考查的是儿童诗《溪边》,原诗的内容是“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可以得出诗中描写的绿色和红色,描写的静静的垂柳、静静的溪水、静静的人影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
(3)、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火烧云》,原文内容是“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是那么大,也是那么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这个自然段写的是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从“一转眼”可以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很快。
(4)、本题考查的诗歌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内容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本题考查的诗歌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全诗内容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C
【解析】10、 发现坏 珍藏 117.卖了钱可以交学费、买书。 118.贝壳的颜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119.C 120.B
【分析】
10、该题考查了文章的顺序,是按照挑贝壳——发现坏贝壳——换贝壳——男孩送贝壳——珍藏贝壳的顺序描写的。
11、该题考查了对文章段意的理解。从小孩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卖贝壳是为了挣钱交学费,买书。
12、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故宫珍宝馆的玻璃柜里,摆着~的稀世奇珍。用在这里是用来描写贝壳的色彩鲜艳,花样繁多。
1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段意的理解与概括。从后文来看,小孩不是存心不换,只是全卖完了,没有贝壳换。故选C。
1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段意的理解与概括。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他一直珍藏着这个贝壳是由于男孩的真诚与善良,使得他非常感动,故此珍藏。
A
【解析】15、铅笔能炸 197.油炸铅笔 198. !” 则安妈 ,“
199.一是爸爸把油炸铅笔吃了。
二是妈妈竟然用橡皮治好了爸爸的肚子疼。
200.ACE
【分析】
15、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可以定位到第一自然段的“油炸铅笔”,读者可能还会疑惑油炸铅笔是什么、好不好吃或者怎么做等等问题。
16、本题主要考查起标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写了妈妈把铅笔油炸了当菜吃,结果爸爸吃了以后肚子疼,最后妈妈用橡皮将他治好了的故事。综上所述,这里标题为“油炸铅笔”符合文意。
17、本题主要考查提示语处于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
文中加横线的这句话没有提示语,联系上文爸爸的“好吗,则安妈?”可知,加横线的这句话是则安妈说的。
提示语在中间,“说”的后面打逗号。例如:“是你吗?”爸爸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说,“红红,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18、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语句通顺即可。这里还可以是爸爸肚子疼妈妈竟然不叫医生来等等。
19、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由“凡是被他写进明天的日记里的事,第二天都会发生”可知,文中发生的事情都是他昨天写的日记,即第一自然段的“妈妈把铅笔用油炸了”;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的“爸爸吃了油炸铅笔肚子痛”;第十四至第二十自然段的“妈妈让爸爸吃了一整块橡皮才治好了爸爸的病”。
20、范文:
放风筝
五月,春光明媚,公园里的小草绿茵茵的焕发着勃勃生机。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洁白的云朵。天气这么好,真想去放风筝啊!
一大早,李云和丽丽还有小黄就来到了公园。天空中已经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了。红鲤鱼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摇着美丽可爱的大尾巴,就像活的一样在蔚蓝的大海愉快的畅游。远处还有一种正在仔细寻找草原上猎物的老鹰风筝。飞得最高最远的还是蜈蚣风筝,你看它那又长又细的身体,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脚,好像在天空中跳着可爱的舞呢!
李云迫不及待的拿出来小燕子风筝。这只风筝可漂亮了,绿色的翅膀,剪刀似的黑色尾巴。李云右手握着线轴,左手拉着风筝线,一边跑,一边放。小黄一松手,风筝慢慢地往上飞,越飞越高。小黄看着飞翔的风筝,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李云一会拉一拉,一会收一收,风筝也时高时低,真有趣!
一旁的丽丽穿着粉红色的裙子,抱着一只蝴蝶风筝跟着李云跑。蝴蝶翅膀上有很多蓝色和红色的花纹,可漂亮了。不远处,有一家人也在放风筝,小孩牵引着风筝线,线的那端有一只三角形的风筝在和风儿嬉戏。孩子的父母并肩看着,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和谐的场景啊!我想下次也要和爸爸妈妈来放一次风筝,这多美好!
蓝蓝的天空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忽上忽下的飞着,像在和白云捉迷藏,小鸟对着它们唱歌,云彩对着它们微笑,风筝越飞越高,我也越来越快乐!
【详解】本题为看图作文。
首先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作文。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写时要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图画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