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1717876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六章-文心雕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章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刘勰(466?532?),字彦和,是南北朝时期我国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并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思考:刘勰关于“文之枢纽”的理论逻辑是什么?刘勰文艺观的思想基础与时代文化思潮与文学创作的实际有什么关系?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割情析采,笼圏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襃贬于才

2、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羣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文心雕龙共五十篇,最后一篇为序。总体上可以分为上篇及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对文学的基本问题及各种不同文体的历史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论述;下篇则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发展及作家才能与修养等综合性理论问题的论述。创作论十九还是二十篇,物色篇属于创作论?批评论四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周振甫的观点)复旦学者认为(王运熙)认为文心一书乃文章作法论,故仍将物色篇置于后面,杂论与写作有关的问题。3文心雕龙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先

3、秦至南朝前期文论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具有重要价值。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论篇中评价:“文心体大而虑周。”“文心”与“雕龙”v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指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作者写作此书的原意是谈如何用心为文。v还说到:“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群言雕龙也。”v“雕龙”即指言辞修饰得十分细致。v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

4、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序志文心雕龙整体结构v全书共50篇,可分为上部及下部两部分。v上部:v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v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为文体论,分别论述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三十多种体裁的作品。v下部:v神思至物色二十篇(除时序)为创作论,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v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论。v还有最后一篇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的序志。一、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学的本质: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广义的文即万物之文,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即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总论

5、五篇: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实际是论述作文章的宗旨,其中可以看到刘勰对文学本质与起源的观点。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与“道”文是道的一种外化,无论是天地之文还是动植之文,都是“道之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乃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自然也就有内在的道与外在的文。天地万物的道和广义的文,在人身上的体现即为心和文(人文)。人

6、的心也是道的体现,“心之文”即是“人文”、即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它也是“道之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是人文,但作为道的体现这一点是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一致的。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的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道”为何道?广义: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狭义:指具体的社会政治之道。是综合了儒、道、佛三教思想而形成的观点,将自然天道与社会人道结合在一起。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所指的“道”则是原本、纯正的孔孟之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道、圣、文三者关系人文本于道,人文是体现道的,而圣人之文又是阐明道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六经”又是圣人

7、之文的经典,因此,人文的写作自然必须效法圣人,以“六经”为楷式。道圣文(经)表明“征圣”与“宗经”的必要性强调要向儒家圣人的著作学习征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宗经“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正纬篇主要是正谶纬之伪,以明与经书无关,而重振儒经之声誉。其目的在于宗经。辨骚篇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文学作品是宗经并将其具体化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学习经典和发挥个人

8、的才情以实现艺术独创性的完美结合。但因后人不正确的学习而导致“流弊不还”,所以需对其进行辨别。刘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仍坚持了“文”的独立性,没有让“文”成为载道之器,重新变成经学的附庸,而把儒家圣人视为文章的祖师,把六经视为文章的典范,这是建安以来文学自觉道路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刘勰的文学创作论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

9、,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1、论文学创作的构思、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对陆机文赋的继承与发展。神与物游。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10、,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文学创作需要借助想象,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家的思维与想象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所不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这种“神思”活动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又与作家的情感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鲜明地提出: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心物交融的过程,需要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刘勰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的目的在于保证艺术想象活动开展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

11、、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以便集中精力使艺术构思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在强调虚静的同时也肯定了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等的重要性,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作为“定墨”、“运斤”的必要条件。如何培养神思“窥意象而运斤”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思意言首先由构思而形成意象,再由意象表达为言辞。此处,刘勰看到了创作过程中两个困难问题:一是构思中形成的意,能否正确反映客观物象;二是能不能用语言文字把构思中形成的意确切地表达出来。刘勰肯定“言不尽意”论,认识到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活动内容时还是有缺点的,希望在艺术构思的最后阶段,通过辞令的良好运用来缩小或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为

12、了尽可能缩小言意之间的差距,我们就要注重“文外”之意,在文学创作中利用语言所能够表达、可以直接描绘的部分,去暗示和象征语言所不能表达、难以直接描绘出来的部分,尽可能扩大艺术表现得范围,并且充分利用读者的联想能力。2、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隐秀”的含义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中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

13、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隐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盖以此也。“隐”与“秀”的关系隐和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须借秀方能体现出来,而秀亦必须有隐藏于其中,如刘永济先生说:“盖隐处即秀处也。”隐和秀是对艺术形象从不同侧面加以分析的结果,而两者本身则是统一于艺术形象之中的。3、论文学的风格、论文学的风格体性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

14、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刘勰在体性篇中将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以上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何为“体性”“体”,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文如其人。正是由于作家的不同个性使得文学作品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篇中还具体举出了12位作家的例子具体说明“文如其人”的特点。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作家的才能与气质个性是先天的,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

15、是后天的,与作家的努力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刘勰认识到了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好坏之差,但也受后天作用的影响,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4、论文学作品的、论文学作品的“风骨风骨”美美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风骨”释义“风骨”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风骨”是刘勰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文学审美标准

16、,强调“风清骨峻”,即倡导明朗刚健的文风。“风”是感化教化的根源,它与作者的个性才气相关,成为了为情感而抒写的独特文章气质;“骨”是文章的思想,亦是对文辞的要求,凡是结言端直、精炼、劲健者始能称为骨。一篇有风又有骨,艺术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风骨是生命、情感向外表现的力量(风)和理性内在凝聚的力量(骨)两者的统一在艺术作品中的实现。它追求一种表现了主体人格的崇高,艺术上高度凝练的力的美。风骨与采的关系“夫荤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刘勰要求风骨与

17、采结合,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辞采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美的一种要求。但两者相较而言,他更重视风骨。因为风骨比采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有了风骨为质地,再施加藻采,才能做到文质彬彬。此外刘勰所处时代文章的主要弊病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缺乏风骨,针对时弊,因而刘勰便大力提倡风骨。刘勰的风骨论与钟嵘的风骨论钟嵘把“建安风力”作为五言诗应该达到的美学标准,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刘勰也同样主张作品应是风骨与文采两者兼备。钟嵘所赞美的“风力”、“骨气”和刘勰所提倡的“风骨”一样,是对一种高尚人格理想的歌颂。钟嵘更特别重视以“怨

18、愤”作为体现“风力”、“骨气”的重要内容。5、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附会论述结构、布局问题。比兴论述写作方法问题。声律论述声律问题。熔裁论述熔意裁辞问题。三、刘勰的文学发展论1、文学历史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学历史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关于继承与创新,刘勰提出了“通变”的思想。通,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是历代都必须继

19、承的;变,是指文学创作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能通则创作有不竭之源,拥有丰富的材料。能变则使作品具有生命力,永葆文学之青春。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但是,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又可以有千千万万,它们的具体面貌是很不相同的,所以说“变文之数无方”。作家应当掌握“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的原则。2、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现实世情有了新的面貌,文学发展也就有新的姿态。文学发展依赖于时代并受其制约,时代关系到文学发展的

20、繁荣与否,而且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貌特征。每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都必然会受到前代文学遗产的影响。时代的各个方面因素如政治教化、经济状况、学术思潮、君主提倡与否、社会进步或动荡等对文学发展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四、刘勰的文学批评论1 1、文学批评的本质、文学批评的本质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和文学创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创作是一个由情到辞的过程,而欣赏则是一个由辞到情的过程。文学的欣赏和批评,是由读者先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然后再深入一步去体会作家主观的情志。2、知音难遇、知

21、音难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原因出于批评者主观、片面的评价,不能对文学作品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已抑人”三是“信伪迷真”3、如何成为知音、如何成为知音要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文学批评活动,需要批评者加强修养,端正态度。批评者本人必须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博观”,大量阅读和研究各种文学作品,认识和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认真地加以比较和鉴别,才能给作品以正确的评价。批评者必须本着公正的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不以主观好恶来评价作品,真正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批评者

22、必须懂得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知道如何去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六观六观是分析文学作品优劣的方法,而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一观位体,是要考察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它所包含的情理是否互相契合;二观置辞,是要考察文辞运用是否能充分地表达内容;三观通变,是要考察文学作品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是否做到了有通有变;四观奇正,是要考察作品内容是否纯正形式是否华美,以及两者的关系安排是否妥当;五观事义,是要考察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内容与作家主观情志是否协调统一;六观宫商,是要考察文学作品的声律,是否做到了有和、韵之美。“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优劣见矣。”见异六观只是一般的考察文学作品优劣的几个方面,要真正有精到深刻的识别能力,善于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的要害所在,关键是要能够“见异”,其内涵包括同中之异、众见中之异者和某物或某事的特质等。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不同于一般作品的“异采”。惟有善于发现“异采”,方才算得上真正的“知音”。文心雕龙的价值文心雕龙不仅具有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传统,对后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权威著作,它的丰富理论内容有许多至今还闪耀着光辉。它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赢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