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字“审美之道”新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715281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审美之道”新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字“审美之道”新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字“审美之道”新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33语言文化引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似乎因时间的烟尘而云山雾罩、遥不可及。可正因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使用的汉字,所以,无论如何回溯,仍能保持鲜活。从仓颉造字到竹简帛书,从夏禹彩陶到殷商甲骨,正是这些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的古老符号,为华夏文脉保留火种,让我们的文化审美得以传承。早时,汉字不被称为字,而被称作“文”譬如甲骨文、金文。最初的“文”,是生活在华夏故地的先民通过这些线条与符号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刻画,是“形”与“意”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也应当从“构形”与“表意”两个层面分析其审美。一、象形字的构形与表意之美从“构形”上说,象形字大部分都是独体字,且有一个图像的中心点,在该点的周围,其他的

2、笔画几乎都是平衡的,颇具对称感。如“日”,甲骨文写作中间有一点的圆形,而“月”为中间有一点的弧形。观其构形,我们发现,其实象形字并不是写实的画作,而是颇为简约典型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图画性质弱,象征性质强。在我们中华文化中,这些简单的符号有着自己的内在意义:自然和社会的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却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始材料按照规律组合而成的。象形字也是如此,将事物化繁为简,以简单平易的艺术手法来描摹世界。从“表意”方面看,象形字的表意手法主要是“象”。那么,究竟何为“象”?易经素辞这样解释:“象也者,像此者也。”康熙字典中说:“象,言拟此物之形状也。”这说明从客观事物到文字符号之间存在一个融合主观审美的创

3、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就是“象”。譬如“雨”,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中说:“雨,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天阔云低,暴雨卷席,先民以寥寥数笔的线条,竟向千年之后的我们展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雨景,细细想来,每组线条都有其能代表的抽象意义,既能形象组合这些抽象线条,又能让观者体会到空间在平面上的延展,恰似一幅后现代主义的抽象佳作。这不禁令笔者心生恍惚:究竟是艺术在文化层面上终将殊途同归,还是时尚是一个轮回,抑或是有些审美的既有基因始终未曾改变,随着文字与血脉代代相传。再譬如“女”,甲骨文写作“”。如同一位身形柔美的妇人交叠双手,跪坐一旁。这个文字不仅向观者展示了一个娴静拘束的女性形象

4、,又传递了女性在当时父系社会的地位。这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当你观察并试图解读时,远隔数千年的信息就穿越二十四个朝代来到此刻。从“”到“女”,我们不难发现,女性站起来了,也无须再以拘谨的形象示人,而当笔者将两个时代的汉字写入同一篇论文中,仿佛两个时代的女性也在隔着时空长河对望。这种跨越时空的极致浪漫,正是汉字沿用数千年的专属美感。“象形”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无论是有形事物的刻画还是无形事物的描摹,都可以通过“象”将其展汉字“审美之道”新论刘容江广西民族大学摘要:汉字作为一种传达意义的符号,在创作时便融入当时的朴素审美。即是以汉字为基点,从“象形、指事、会意以及形声”四种构字法入手,分析汉字在创作之

5、初朴素的审美即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结构激发人们对生活经验或文化传承的理解,从而表达复杂抽象的含义。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对汉字美的解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文化根底的一脉相承又使其具有跨时代性的特点。这两种特点使我们在千年之后研究汉字的审美成为可能。关键词:汉字;构字法;审美;文化作者简介:刘容江(1998),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134语言文化于简约稳定的“形”中 寥寥数笔间,风云河川、星斗井田,皆在其间。这正是象形字创作的“审美之道”。二、指事字的构形与表意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指事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象形。汉书艺文志就将“指事”称作“象事”。而“象形”与“象事

6、”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摹画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意义。说文解字中提道:“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见其意,上下是也。”指事字的构形审美是在象形字构形美感的基础上,既保留一定的对称美,又突出符号中的重点部分。如“末”“本”二字,本来难以单独画像,于是就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将构形重心分别向上和向下偏移,表达了树梢和树根的意思。段玉裁在对说文的注解中说:“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其所言之“事”就是该字所要表达的抽象意义,而指事字在表意方面的美感,就在于造字者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意义的精准把握与生动表达。这种把握与表达,正是刘勰在 文心雕龙神思中所景仰的境界:“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譬如“凶”

7、,本意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凵(音 kn)”表示深坑,中间的“乂”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一说交叉而置的箭)。说文解字中说:“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而真正凶险的,不只是深坑陷阱,更是其中交错布置的致命利刃。可以说“凶”这个字,正是因“乂”这一指事符号而使其危险升级。又譬如“元”,甲骨文写作“”。其本意是“头”“首”“始”。左传襄公九年中说:“元,体之长也。”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是:“按,当训首也。”仔细观察“元”字的甲骨文,是不是很像一个着重突出头部位置的人?“人头”下面的那个字符,是人身体的形状无疑,而着重突出的头部符号,实际正是造字者抓住了所要

8、描摹的事物的主要特点,并把其特点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视而可识、察见其意”的生动效果。因此,指事的审美之道,就在于通过在构形上突出重心,对所指之事特点的精确表达。其中,一些表达堪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令后世观者颇为叹服先民之艺术智慧。三、会意字的构形与表意之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道:“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所谓会意,就是人们通过想象与联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符组合成新的字,两个字符的本意与构字字符排列的方式相结合会体现出会意字所要表达之意。由于影响其字义的因素较多,因而汉字具有更加丰富的感性形态。会意字又分为同体会意字与异体会意字。所谓同体会意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

9、同或类似的部件构成的字,通过对举传达其要表达的意义。从构形上来说,同体会意字主要讲究对称美,其字体往往存在一个中轴线,中轴线两侧相互平衡,笔画构建也分量相同,在视觉上显得比较美观。譬如“从”,甲骨文写作“”。形似二人动作相近,紧密相随。这就突出了“从”字的核心特征:跟随性与模仿性。整体上来看该字结构稳定,构字部件相同,线条间布白均匀。寥寥数笔,即令观者联想到两人成队、快步前行的观感,而这些观感,正是“从”所蕴含的更深层的内在义素。若“从”是二人相随,那么,“北”则是两人相背。“北”的甲骨文写作“”,说文解字对“北”的解释是:“乖也。二人相背。”即“北”的本意就是违背、相反、否定的意思。史记鲁仲

10、连传就曾以“北”字的本意用字:“士無反北之心。”究其根源,从甲骨文的符号来看,两个相背的人给予观者一种分离的力量感,如同两个意见相左的人即将分道扬镳,又如同两位将要决斗的绅士背向对方各自拔枪的场景。而这种悖逆感、疏离感正是“北”字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三叠的同体会意字,重叠本就是中华文化的审美表达手段之一,三角形在几何结构中具有稳定性,品字结构又避免了头重脚轻:如三木相叠为“森”,展现萧森繁茂之状;三人相加为“众”,突出人多势众之势等。这类字不仅在视觉上结构非常稳定,在意义和韵味上更有强调和聚势的作用,很容易令观者产生画面感。而所谓异体会意字,即是将几个意义形状各不相同的部分相

11、组合形成新字,并使其各部分意义彼此影响联结而形成新的字义。从构形上来说,异体会意字注重对称美之外也注重参差美。即对称外又鳞次栉比。笔画部件在对称轴的两侧往往分布得错落有致。譬如“尘”,甲骨文写作“”,该字描绘的是鹿群行进时扬起的尘土。说文解字中解释其为:“鹿行揚土也。羣行則揚土甚。引伸為凡揚土之偁。”再观其字,鹿群奔行,尘土飞扬之画面早已跃然纸上。而汉典又对这一古字的字形进行了更详尽的阐释:“揚135语言文化土上散,故从二土在上。”显然,通过会意这一造字法所造之字已然具有较严谨的审美。再譬如“寒”,金文写作“”(甲骨文缺失),数笔线条勾勒出天寒地冻,人在宇下,裹着茅草仍瑟瑟发抖,难敌严寒的画面

12、。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寒”字:“冻也。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显然,会意的审美之道,既在于其构形的严谨,又在于解读其字时还原塑造其意蕴的过程 即艺术创造的“可追溯性”。我们在为先民的设计拍案叫绝时,实际早已将自己带入彼时的创作时空中。而当我们意识到不能通透明澈地堪破,其模糊的美学意境恰恰是由于我们“身在此山中”之时,却又是另一番令人抚掌大笑的醍醐境界。四、形声字的构形与表意之美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大部分。而所谓形声,就是指用意义相近的字圈定其字意义范围,用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读音的造字法。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提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想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形旁

13、和声旁构成,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左右部件的大小比大体遵循黄金比例;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下面的部件基本上要宽于上部,形似美观的三角形,结构稳定。在长期的用字过程中,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渐渐产生了诸多不可割裂的联系。譬如“”表示“水”,于是带有“氵”的字往往与水有关,如江、河、湖、海等;而“”则表示“手”,因此,带有“扌”的字往往表示需要手参与的动作,如摸、拽、拨、持等。而在形声字中,除了形旁表意之外,声旁也常常参与整字的艺术表达。这是因为先民在造字时,除了注重视觉上的摹画,也很善于捕捉听觉上传递的自然界的信息,并经过加工之后应用于汉字的创造。譬如“爵”,是为酒器。埤雅对其的训诂如下:“一升曰爵。亦取其鳴節,

14、以戒荒淫。”原来在古代“爵”通“雀”,而雀鸣喈喈,谐音“节节”,取其节制饮酒之意,以为酒具之名。而当这种以音入字的创作审美出现在形声字当中时,则表现得更为直接。就拿说文解字中所列举的形声字的例子“河”字来说,其形旁为水,而声旁为“可”。“可”本音“ha”,黄河之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水声“可可”,因此,先民以“水”带“可”来命名黄河。因此,“河”字其实正是对黄河浪涛之声的复现。由此可见,形声字的审美之道,既在于其构形上的黄金比例,也在于其表意方面视听结合的“多模态创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通感”手段,极易令观者心旌动摇,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形声字的艺术美感。结语如今,我们已完全习惯于汉字的识记、书

15、写与使用,已经鲜有人关注汉字本身的无穷玄妙 我们的汉字字体方正,每个字都显得稳重与张力;笔画紧凑,不仅节约空间,而且彰显着秩序感。我们笔下的每一笔看似简单的横竖撇捺,都曾代表着地水火风,蕴藏着山河万里。所谓“穷变态于豪端”,诚不我欺。在那个遥远的太古,如此惊人的艺术被批量地创作出来,该是一番如何惊天动地的场景我甚至一度相信 淮南子的“天雨粟,鬼夜哭”应当是纪实文学。先民将最惊人的朴素审美与创作灵感,代代相传地浇筑于最简练的文化符号中,一个个汉字就是被这样的神仙手段造就于有限的方块空间,却又蕴含着无限丰富的情绪表现,每个方块字都自成一方小天地,这正是汉字共同的、本源的审美之道 也是最本初的“芥子纳须弥”的无上神通。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刘君祖.详解易经系辞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3张玉书.康熙字典(精)M.上海:上海书店,2005.4尹海江.汉书艺文志辑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许惟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6刘勰.文心雕龙注(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0.8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9陆佃.埤雅(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