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6986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5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安徽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60.22017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Accurate and Quantitative Cultivation for Planting Rice Crop of Wheat in the Condition of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Part 2:The areas over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12 - 30 发布 2018 -

2、 01 - 30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 DB34/T 2860.22017 I 前 言 DB34/T 2860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为系列标准,分为 2 个部分: 第 1 部分:沿淮区域;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 本部分是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中第 2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颍上县农业委员会、安徽大学、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阜阳市农业科学院、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

3、公司、颍上县昊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合肥市诚信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冠军、杜世州、张文静、乔玉强、夏云祥、赵竹、黄林生、曹文晖、高波、汪宗阳、贺文畅、谢兴宝、刘东、强光超、杨丽、万清华、冯家春、陶刚、冯树秀、程玉英、陈群、耿德升、李东平、许大军、王成、王良吉、刘辉、就海珍。 DB34/T 2860.22017 1 水稻秸秆还田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江淮区域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稻茬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和小麦机械播种、开沟、播后镇压、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本部分适用于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规模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

4、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NY/T 995 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 作业质量 DB34/T 797-2008 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DB34/T 2654 沿江江淮地区水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精确定量栽培

5、Precise and Quantitative Cultivation 根据小麦生育和高产形成规律,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管理,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4 产量目标 选用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 450 kg/667m2 以上,有效穗 40 万/667m2 以上、穗粒数 32 粒36 粒左右、千粒重 40 g 左右。 选用春性小麦品种:产量 350 kg/667m2 以上,有效穗 35 万/667m2 以上、穗粒数 33 粒38 粒左右、千粒重 38 g 左右。 5 播前准备 5.1 品种选择 DB34/T 2860.2201

6、7 2 选用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且适宜安徽省江淮地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2008 中 4.2.3 规定要求。 5.2 种子处理 5.2.1 种子包衣 依据 GB/T 15671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5.2.2 药剂拌种 每 100 kg 麦种选用 27苯醚咯噻虫 200600 ml,或 4.8苯醚咯菌腈 100200 ml,加入适量水稀释成 12 L 药浆,与种子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即可播种。 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选用上述拌种剂的基

7、础上增加 12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每 100 kg 种子用药 200 ml,发病严重地区可提高药量到 300 ml,对水 100120 ml 混合均匀拌种。 种子包衣处理适宜在播种前 12 周进行。 5.2.3 毒土处理 地下害虫严重地块,每 667 m2 用 40辛硫磷乳油 500 ml 对水 2 kg,拌细土 20 kg,整地前均匀撒施全田。 6 秸秆处理 6.1 秸秆还田 使用全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同步完成水稻收割、秸秆切碎和扩散匀铺作业。 收割机出草口加装并启动秸秆切碎抛洒还田机,水稻秸秆切碎长度 10 cm,切碎长度合格率 90,留茬高度 15 cm。 6.2 配套措施 秸

8、秆还田地块每 667 m2 均匀撒施尿素 5 kg,或配合施用符合 GB 20287 规定的有机物料腐熟剂 24 kg,结合深耕翻入土壤。 7 播种作业 7.1 播期 早茬弱春性品种 10 月 25 日11 月 10 日播种, 晚茬春性品种 11 月 5 日11 月 20 日播种。 7.2 播量 适播期内, 早茬弱春性品种每 667m2 基本苗 16 万22 万, 晚茬春性品种每 667m2 基本苗 20 万28 万;播期推迟,播种量适当增加,每推迟 3 天,每 667m2 播种量增加 0.5 kg;11 月 20 日后晚播田块,每 666.7m2 基本苗应控制在 35 万以内。 7.3 基肥

9、 DB34/T 2860.22017 3 每 667m2 施纯氮 1214 kg、五氧化二磷 56 kg、氧化钾 78 kg。 其中:基肥占总施氮的 5060、磷的 50、总施钾的 5070,拔节孕穗肥(占总施氮的 4050、总施磷的 50、总施钾的 3050);或根据当地测土配方试验结果确定基肥量。 7.4 播种机械 7.4.1 全还田防缠绕施肥播种一体机 土壤墒情适宜条件下,选择全还田防缠绕施肥播种一体机。一次性完成直刀深旋、施肥、播种、独体镇压、秸秆覆盖等 5 道工序,宽窄行播种,行距 12 cm/30 。 7.4.2 水稻收获与小麦免耕播种同步一体作业 土壤墒情适宜条件下,选择水稻收获

10、与小麦免耕播种同步一体机。收割水稻同步实现小麦条播,一次性完成水稻收割、小麦播种、稻草覆盖等工序。 7.4.3 免耕条播机 土壤过湿条件下,选择免耕条播机。一次性完成碎土、开沟、下种、覆土、镇压等工序。 7.4.4 旋耕起垄高畦作业 土壤过湿条件下,选择旋耕起垄高畦播种机。水稻留高茬 30 cm 以上,改进旋耕刀方向,旋耕过程中同步开沟起垄,机械条播。畦面 1.7 m,畦沟宽 30 cm,畦沟深 16 cm。 7.5 播深 墒情适宜时,播种深度 35 cm。 7.6 作业质量 小麦播种作业质量应符合 DB34/T 797-2008 中 5.5 部分的规定。 8 开沟 及时开挖沟渠,竖墒沟、横墒

11、沟、出水墒沟应逐级加深,达到迅速汇集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土壤偏干先种麦后开沟、土壤偏湿先开沟后种麦。 8.1 田外沟 播种前清理开挖田外沟,田外沟沟深 60 cm80 cm,底宽 30 cm40 cm。 8.2 田内沟 使用圆盘开沟机开挖田内沟,竖墒沟沟深 20 cm30 cm,沟距 3 m5 m;横墒沟沟深 30 cm40 cm,沟距 35 m50 m;出水墒沟沟深 40 cm50 cm。 土壤过湿时应降低竖沟沟距 2 m2.5 m,提高田内沟开沟密度和深度,增加沟系取土量并均匀抛洒,以增加对畦面覆盖,防止露籽现象。 8.3 清沟理墒 开通沟头,清理沟泥,确保小麦全生育期间沟系通畅。 D

12、B34/T 2860.22017 4 9 播后镇压 墒情适宜时使用专用平板镇压器镇压田面,利于促进全苗、齐苗和保墒防冻。 10 田间管理 10.1 冬前管理 10.1.1 群体指标 早茬弱春性品种:主茎叶龄 6 叶7 叶,单株分蘖 3 个,次生根 5 条6 条,每 666.7m2 总茎蘖数 60 万80 万。 晚茬春性品种:主茎叶龄 5 叶6 叶,单株分蘖 2 个,次生根 4 条5 条,每 666.7m2 总茎蘖数 50 万70 万。 10.1.2 化学除草 参照 DB34/T 2654 的规定执行。 10.1.3 因苗追肥 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弱苗田块,每 667m2 施尿素 4 k

13、g5 kg。 10.2 春季管理 10.2.1 群体指标 早茬弱春性品种:主茎叶龄 7 叶9 叶,每 666.7m2 总茎蘖数 80 万100 万,高峰苗总茎蘖数控制在 110 万以内。 晚茬春性品种:主茎叶龄 6 叶8 叶,每 666.7m2 总茎蘖数 70 万90 万,高峰苗总茎蘖数控制在 100 万以内。 10.2.2 化控防倒 对群体较大、有倒伏风险田块在拔节期前用矮壮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水喷雾,防止倒伏。 10.2.3 追施拔节肥 在拔节期麦苗叶色褪淡时,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施用总施氮的 4050、总施磷的 50、总施钾的 3050。 10.2.4 病虫防治 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

14、虫(麦蜘蛛等) ,具体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具体用药量可根据药剂有效用量折算。 10.3 后期管理 10.3.1 目标 防治病虫,防倒伏、防早衰。 DB34/T 2860.22017 5 10.3.2 一喷三防 小麦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穗蚜为主治对象,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粘虫等;结合防治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实施根外追肥。具体防治方法详见附录A,具体用药量可根据药剂有效用量折算。 11 适时收获 腊熟末期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割,小麦收割作业质量参照 NY/T 995 的规定。 DB34/T 2860.22017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防治方法 表A.1 防治方

15、法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防治指标 防治方法 纹枯病 冬前或 返青期 病株率达 20。 每 667 m2 用有效成分井冈蜡芽菌 26 g,或苯甲丙环唑 9 g,或噻呋酰胺 6 g,或烯唑醇 7.5 g,或井冈霉素A 10 g,或丙环唑 10 g。 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适当增加用水量,重病区首次施药后 10 天左右再防一次。 白粉病 返青至 抽穗期 病叶率达 20。 每 667 m2 用有效成分烯唑醇 8 g,或三唑酮 10 g,或丙环唑 10 g,或腈菌唑 4 g,或醚菌酯 9 g,喷雾防治。发病严重田块,710 天后再补治一次。同时可使用芸苔素内酯、赤霉素、氨基酸寡糖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植

16、株抗逆性,延缓衰老。 锈病 苗期至 抽穗期 大田平均病叶率 1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重病田要进行二次防治。 赤霉病 抽穗至 扬花初期 以赤霉病为主,兼治叶部病害。 选择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丙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 苯甲多抗、 苯甲丙环唑、 戊唑百菌清、井冈蜡芽菌、甲硫戊唑醇、戊唑多菌灵、咪锰多菌灵、 戊唑福美双、 氰烯菌酯、 甲基硫菌灵和多酮等。初花期 667m2 对水 45 kg 均匀喷雾。57 天后可再喷一次,根据气候变化等视情开展第三次防治田间见病初期。发病严重田块应用上述药剂适当加大用量,以减轻病害后期危害损失。 麦蜘蛛 返青至 拔节期 1 m 行长(条播)麦苗有螨 1500 头或 1 百株麦苗(散播)有螨 500 头。 每 667 m2 用有效成分联苯菊酯 1.22 g,或阿维菌素 0.20.4 g。 每 667 m2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 蚜虫 苗期至 穗期 百株蚜量苗期大于 500 头、 穗期大于 800 头。 防治苗期蚜虫可每 667 m2 用有效成分吡蚜酮 5 g,或啶虫脒 2 g,或氟啶虫胺腈 11.5 g,或噻虫嗪 22.5 g,或吡虫啉 4 g,对水喷雾防治。 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选用高氯氟噻虫、联苯噻虫胺、高氯吡虫啉、高氯啶虫脒、氯氟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资源,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 1:150 时,可不用药防治。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