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期末物理检测试题含解析(一)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调节手机的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源振动的频率B宇宙中宇航员必须用无线电交流是由于真空也能传声C“一闻其声,便知其人”是依据了声音的音调不同D声音的响度和声源的振幅有关2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规划时,工业区与居住区离得很近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3下列现象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判断错误的是()A拉开冰箱门能看见的“白气”液化B冬季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升华C冬季南湖公园里的水结了冰凝华D给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熔化
2、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60cmB小明同学的体积为0.05m3C干松木的密度大约是6g/cm3D一只一次性水杯的容积约是600mL5图中的三支温度计只有一支刻度不准确,在实验室中,(a)在空气中,(b)置于装有酒精的密封容器中,(c)置于装有酒精的烧杯中下面对刻度不准确的温度计的判断正确的是A若三支温度计读数相同,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B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atbtc , 则(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C若三支温度计示数相同则(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D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a=tctb , 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时能
3、减小误差B只要物体振动了,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D我们能用手准确的感受出水的温度7关于凸透镜和凹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折光本领就越强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焦距越小,对光的发散作用就越小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且都是实焦点D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8如图所示,a、b、c、d 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 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
4、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俊情况相似9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河岸、帆船B帆船、河岸C都是帆船D都是河岸10小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时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汽车的运动情况是A在第一个10s内以10m/s做匀速运动B在第二个10s内速度大小不变C在第三个10s内前进了300mD在前30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_ 。实验中,巧妙的利用纸屑将扬声器的微小变化进行放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易
5、于观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_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 _ 中传播。12如图所示,圆形鱼缸中只有一条鱼,而小红(眼睛在A点)却观察到两条鱼。从水面上看到的这条鱼与实际的鱼相比位置_(填“变浅”或“变深”)了;从侧壁看到的鱼与实际的鱼相比_(填“变小”“变大”或“不变”)了。13唐代高骈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看到“绿树”是树叶_(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14考完试的小薇同学去观看王一博的演唱会
6、,发现舞台上有许多白雾,这其实是利用干冰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雾。15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学校安装了体感测温门,师生通过该门时,显示器就能显示体温,这种检测门是靠感应人体发出的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测量温度的;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果形成近视眼,就要配戴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16掌握基本技能(1)木块的长度为_cm; (2)温度计的示数为_;17你能解释“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如图所示,若井中有水,井底青蛙的位置不变,由于光的_,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_(选
7、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8如图是某液态物质放在室温下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第13min该物质处于_态,此时室温是_。19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树枝和树叶上有一些水珠,如图所示。甲图中看到水珠后面远处景物是倒立的,乙图中透过树叶上的水珠观察到树叶清晰的叶脉,则通过_(选填“甲”或者“乙”)图中的水珠看到的是物体的实像。20小辉同学从家中出发去学校,其中一段路程步行,一段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他骑车的过程是图中的_段;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_m/s。三、作图题21按照题目要求作图(1)甲图中光源S发出的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画出图中两条
8、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2)在乙图中画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3)根据光路,在丙、丁图中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并补全光路。四、实验题22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他们将发声的闹铃置于纸筒A内。将充当反射面的材料置于O处,通过纸筒B倾听反射的铃声强弱。(1)实验过程中,保持纸筒A和B的位置_,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听反射声音的强弱;实验结果如下表反射面材料大理石玻璃板木板棉布毛巾海绵反射声音的强弱最强强强较强弱几乎听不到(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_,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9、_(写出一条即可);(3)如果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_作为反射面材料效果最好。23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选填“a”或“b”)图;(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C;(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24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0、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和,将
11、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_)25小江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适当的位置,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_;图所示的实验情景能够说明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2)小江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时,在凸透
12、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的实像,像距是_cm;(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蜡烛向_移动,同时将光屏向_移动适当距离。(两空均选填“左”或“右”)26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的原理是 _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
13、度;(4)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_ (选填“大”或“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A调节手机的音量大小,是在调节声音的响度,则是在改变声源振动的幅度,故A错误;B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色是声音的特质,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对不同的声音进行识别,故C错误;B响度是振动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故D正确。故选D。2B解析B【详解】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工业区与居住区离得很近,噪声的影响更大,故B符合题意;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
14、多种草、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C解析C【详解】A拉开冰箱门能看见的“白气”,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冬季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时雪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冬季南湖公园里的水结了冰,是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给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解析B【详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cm,故A不符合题意;B小明同学的质量约50kg,密度接近水的密度,故体积故B符合题意;C干松木的密度要小于水,一般在
15、0.6g/cm3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一只一次性水杯的容积约是60mL,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解析D【详解】(a)温度计直接在空气中,测量的温度是空气的温度,(b)温度计插入密封的酒精中,测量的温度是酒精的温度,而酒精的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相同,所以(a) 、(b)温度计的示数应相同,(c)温度计插入装酒精的开口烧杯中,酒精会蒸发,而蒸发具有致冷作用,使酒精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A. 若三支温度计读数相同,则(C)温度计刻度不准确,故错误B. 若三支温度计的示数tatbtc ,则(a)或(b)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故错误C. 若三支温度计示数相同则(C)温度计的刻度不准确, 故错误D. 若三支
16、温度计的示数ta=tctb , 则(a)温度计刻度不准确,故正确故选D6A解析A【详解】A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能减小误差,故A正确;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声音不一定被人耳听到,故B错误;C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如果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C错误;D我们能用手感受水的冷热,但不能感受出水的温度,故D错误。故选A。7A解析A【详解】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聚能力与焦距大小有关,焦距越小,对光的折光本领就越强,故A正确;B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于焦距大小有关,焦距越小,对光
17、的发散作用就越大,故B错误;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都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都是虚焦点,故C错误;D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故D错误。故选A。8A解析A【详解】Ac点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成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幻灯机,故A正确;Bd点在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故B错误;Ca点在二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故C错误;D人眼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与a点成像规律相同,故D错误。故选A。9B解析B【详解】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和“孤帆”是运动的
18、;其中青山相对帆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所以青山运动选择的参照物是帆船,“孤帆”相对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所以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河岸。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0A解析A【详解】A由图象知道,在第一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 ,故A正确;B在第二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在第三个10s内汽车的s-t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说明汽车静止,故C错误;D在前3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故D错误二、填空题11振动 转换法 液体 【详解】1甲图中,纸屑的跳动说明扬声
19、器发声是因为纸盆的振动产生的。2由于纸盆的振动看不清,把纸盆的振动转换为纸屑的运动,这种方法是转换法。3乙图,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12变浅变大【解析】【详解】从水面看到的鱼是鱼反射光线经水面折射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虚像,在水面看比实际深度浅一些;而从侧面看鱼时,由于突起的玻璃与水相当于凸透镜,鱼在焦距以内,所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13反射 等大 【详解】1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色光。因此,我们看到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的缘故。2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
20、正立、等大的虚像。14升华 吸收 液化 【详解】12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舞台上的白雾,利用的是固体干冰升华,升华会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15红外线 凹透镜 【详解】1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准确地测定物体表面温度的仪器。2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要矫正近视眼需要解析红外线 凹透镜 【详解】1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准确地测定物体表面温度的仪器。2患上近视是因为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要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发散一些,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用凹透镜
21、来矫正。1600 -2 【详解】(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解析00 -2 【详解】(1)1如图,木块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是3.00cm。(2)2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为零下温度,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17折射 变大 【详解】12光进入眼睛才能看见事物,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以井为分界,被挡住部分是看不到的;井内无水时观察范围如下当井底有水时,光由空气进入水解析折射 变大 【详解】12光进入眼睛才能看见事物,
22、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以井为分界,被挡住部分是看不到的;井内无水时观察范围如下当井底有水时,光由空气进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如图所示则可知观测范围增大。18固 24 【详解】123由图象可以看出,该物质不断放出热量,在BC段温度保持48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且凝固点为48,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该物质的熔点是4解析固 24 【详解】123由图象可以看出,该物质不断放出热量,在BC段温度保持48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且凝固点为48,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该物质的熔点是48,该物质从第5min开始凝固,到9min凝固完毕,则第13min该物质处于固态;最
23、终物体的温度会与室内温度相同,由图象可以看出,此时室温是24。19甲【详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析甲【详解】露珠中间厚,边缘薄,形成一个水凸透镜。甲图中远处景物在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的;乙图中,叶脉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0OA 【详解】12根据图象可得,OA段的平均速度AB段的平均速度因为所以OA段是骑车的过程,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解析OA 【详解】12根据图象可得,OA段的平均速度AB段的平均速度因为所以O
24、A段是骑车的过程,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三、作图题21(1);(2);(3)【详解】(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所以垂直入射的这条光线沿原方向垂直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先做法线,折射光线在原方向上向法线解析(1);(2);(3)【详解】(1)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所以垂直入射的这条光线沿原方向垂直射入水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先做法线,折射光线在原方向上向法线偏折,如下图所示(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凹透镜,折射光线远离主光轴偏折,反向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的虚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偏折,如下图所示(3)丙图
25、中,发散的光线在原方向上经过此透镜后被会聚了一些,故填凸透镜;丁图中,要会聚的光线过此透镜后交点退后变远了,对光起到了发散作用,故填凹透镜,如下图所示四、实验题22不变(或一定) 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根据情况结论吉之有理即可) 大理石 【详解】(1)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解析不变(或一定) 有关 其他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根据情况结论吉之有理即可) 大理石 【详解】(1)1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2)2由实验表格知
26、,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3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最好,大理石反射效果最好,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表面松软的物体反射声音性能差或易于吸收声音。(3)4因为相同条件下,大理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大理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大理石。23B a 99 熄灭酒精灯(或停止加热) 液化 【详解】(1)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液面相平,故正确的读数位置是B。2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越往上越大,故a解析B a 99 熄灭酒精灯(或停止加热) 液化 【详解】(1)1温度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液
27、面相平,故正确的读数位置是B。2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越往上越大,故a图为沸腾时的现象。(2)3由图像可知,水的温度上升到99C就保持不变,说明此时水已经沸腾,即水的沸点是99C。(3)4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且持续吸热,所以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将酒精灯熄灭停止加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4)5杯口附近的“白气”的本质是小水滴,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24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123 【解析】【详解】(1)1解析物体的高度 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
28、度H/cm123 【解析】【详解】(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2)2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12325高度 照相机 等大 20 右 右 【详解】(1)1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解析高度 照相机 等大 20 右 右 【详解】(1)1实
29、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成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成像情况。2图中物距为u=50cm-20cm=30cm大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情景能够说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2)34小江同学进一步实验,当把烛焰放在光具座上30cm刻度线处时,物距为u=50cm-30cm=20cm物距等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此时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即等于20cm。(3)56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同,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减小物距,即将蜡烛向右移动,同时像距会增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
30、离光屏上才能再次成清晰地像。262m/s 小于 小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通过求出速度。(2)2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解析2m/s 小于 小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通过求出速度。(2)2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s,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3)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4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