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本8项脊轩志.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654041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81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8项脊轩志.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文本8项脊轩志.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文本8项脊轩志.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文本8项脊轩志.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文本8项脊轩志.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二此情可待成追忆第8课 项脊轩志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多义词和文化常识。2.学习作者选取日常生活的琐事,刻画人物,抒发感情的方法。3.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文苑氧吧生成素养(7)阖门()(8)凭几()(9)枇杷()(4)偃仰()(5)呱呱而泣()(6)兀坐()(1)渗漉()(2)修葺()(3)垣墙()自知自疑自学在前语言积累一答案lynqyunwhjp p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2.辨析下列加颜色词语的古义与今义。(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古义:今义:(2)吾妻来归古义:今义:(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今义:一丈见方。寺院的住

2、持。女子出嫁。返回,还给。到处。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答案3.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垣墙周庭:.(2)内外多置小门墙:.(3)亦遂增胜:.(4)借书满架:.(5)庭中通南北为一:.答案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名词作状语,在内外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景致形容词作动词,装满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2)顾(1)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若罔闻:.答案4.解释下面的多义词。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时夜将半,四顾寂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放置设置舍弃,丢弃搁置动词,回头看动词,拜访动词,回望动词,看副词,反而连词,只不过(3)殆殆有神护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而不学则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答案(4)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妪每谓予曰:.大概危险精神困倦而无所得几乎,接近于每次常常(5)已日过午已昏:.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湮没而不足道者,亦已众矣:.答案(6)之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先妣抚之甚厚:.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已经不久太、极助词,的代词,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代指象笏音节助词,不译答案5.翻译下列句子。

4、(1)某所,而母立于兹。答案答案某处,曾是你母亲站立的地方。(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答答案案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喂养了两代人,母亲生前对她很好。答案1.课文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在作者眼中,“可喜”的是什么,“可悲”的人、事有哪些?简要概括。答答案案(1)承上启下,将上文所写“喜”之事与下文所写“悲”之事连结成一体。(2)第一段写修缮前后的项脊轩多可喜,屋陋情怡。第二至五段,作者写了几件可悲的事:诸父分家,家族衰败;悼亡母;忆祖母;忆亡妻。多可悲,物是人非。品读感悟二答案2.全文感情基调到底是“喜”还是“悲”?答答案案综观全文,作者或喜或悲的感情成为贯穿全文的脉

5、络,其感情基调是“悲”,也可以理解为以“喜”衬“悲”。3.作者在记叙祖母这一形象上是否仅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答答案案文章先叙写大家庭的衰落,其实是家门不幸的背景。写祖母的三个细节:(1)“以手阖门”;(2)“自语”;(3)“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充分写出望孙成龙的殷殷期待之情。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作者对前途的忧虑交织起来,重在表达失望。答案4细读作者叙写人物的语句,以母亲为例,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答答案案(1)通过老妪的话来写,侧面描写。因为母亲很早去世,归有光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的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贵。(2)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

6、细节描写。“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对儿女的关怀、爱抚,母亲的神情姿态跃然于纸上。“叩”是轻轻敲门,写出母亲用手指轻轻敲门的神态。不是推,也不是敲。表现出母亲最想知道孩子是不是寒冷,是不是想要吃东西,但是又怕吵醒了孩儿那种急切的心情。这一动作非常平凡,作者也是用很平凡的语句,生动地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用平凡的动作来表现不平凡的深情,这是作者作为明代散文大家的深厚功力的体现。答案5.朗读四、五两段,体会作者选取日常生活琐事,是通过哪些细节刻画妻子形象并抒发伉俪情深的?答答案案(1)记叙了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看出亲密关系,伉俪情深

7、。(2)景物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想起了如此短暂的幸福时光,想起了亭亭玉立的妻子,而如今阴阳相隔,物是人非,让人触景生情。作者寓情于景,融情于物,睹物思人,表达了逝去的岁月不可追的深沉感慨。答案6.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何巧妙之处。答答案案作者抑制住满腹的辛酸,写出的是平静温馨的细节,是自己物是人非的流年和令人难忘的枇杷树。作者早失母爱,功名科举上又屡遭打击,婚后精神上才有了抚慰和寄托,可是妻子却又不久离开人世,项脊轩虽然经过修葺却已物是人非,不常居住。作者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回望过去,暗中形成今昔对比

8、,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和无尽的沧桑之感。面对枇杷树,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妙处在于作者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以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但科考坎坷,35岁才中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岁终中进士。以儒生而为县令,为政清廉,不为豪门大吏所容,仕途不利,转徙五年而终。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时人有“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的赞誉。他的散文属于明朝时的唐宋派。n相关链接2.背景展示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项脊,地名

9、,作者祖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作者在这里读书休息,在这里听老婆婆讲述母亲的往事,在这里感受祖母的关怀,也在这里和妻子闲谈家事。项脊轩和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座“百年老屋”似乎成了作者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见证人。因而作者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3.文学流派: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之、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既推崇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续发展,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来面目,该派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4.文体知识:志志,有时亦作“记”,指古代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杂记类文体。它的内容很庞杂

10、,可以写“亭台名胜”(岳阳楼记),可以写“书画杂物”(核舟记),也可以写“书斋记”(项脊轩志)等等。要求围绕所记的对象特点,既写其形,更传其神;写法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言而有序。由于“杂记类”的这些特点,所以这类文章大多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记人叙事,描摹对象,抒发感情。5.文化知识(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

11、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祖父)、大母(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为“总角

12、”,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5)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6)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注:“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

13、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7)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时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返回 互动互学交流深化交流释疑1 11.在“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中,为什么不能将“叩”改为“拍”?答答案案“叩”字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怕惊动、惊吓了孩子,细微的动作中体现了母亲的疼爱。答案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有学者认为该句的断句应为: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你怎么看该句的断句?答案

14、深度研读2 21.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答案案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情感的载体。(1)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记叙,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2)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衰败。(3)修葺项脊轩反映了作者在学业上很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本文处处写项脊轩,其实是处处在写作者情感,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答案2.文章选文所删的一段议论是: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

15、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解读,体会作者情感,并说说若不删去对文章主旨有没有影响。答答案案(示例)这段文字既有自嘲,也有自负。表现出志在天下,等待机遇施展才华的意思。这是顺着先大母的期望而抒发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化,似乎不应该删去。答案返回一、文本深处一、文本深处亭亭枇杷,绵绵深情亭亭枇杷,绵绵深情谈项脊轩志的诗意美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借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文章通过记叙项脊轩作者当年的一座书斋,生动地追溯了青年时代刻苦好学的生活志趣,并由此引出自

16、己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的一段“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文章由物及人,即事抒情,记物、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文苑氧吧生成素养项脊轩志全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形成了赏心的诗意美。这种诗意美,首先表现在寓情于景,创造出物我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写项脊轩,修葺前,窄小、破旧、昏暗,简直不堪人居。后来稍经修葺,旁边种上花草树木,屋中书籍满架,竟成了理想的书斋。作者欣然自得,“偃仰啸歌”,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和诗意:“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17、,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个多么恬静、悠闲,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作者甘于清贫、乐诗书以自娱的性格和志趣,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诗意美,也表现在即事抒情,以传神的笔勾勒人物的音容笑貌,把读者带进一个可感可泣的境界。对于母亲的回忆,是借老妪之口说出来的: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难有什么记忆。这里由老妪口中说出,极为真实自然。母亲听见孩子呱呱啼哭,即赶来叩门,问饥问寒,这本是生活中常见的事,可惟其常见,才非矫情,才见真情。而老妪所叙,是乃“姊”

18、沐母爱之事,对于幼年丧母的作者来说,更能感到亲切温暖,这其中又有多少眷念呵!作者没有描写母亲的肖像和心理,而母亲的神情姿态却跃然纸上。仅仅这样一个场面,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得那么深切感人。这种诗意美,还突出地表现在文章结尾处安排的一个美丽的抒情特写镜头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销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一突兀挺立的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

19、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像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二、文外二、文外“悦悦”读读项脊轩志:一代读书人的哀叹!项脊轩志:一代读书人的哀叹!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品之一。游国恩先生在评价归有光散文特色时说:“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文章着重记述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归有光毕竟是读书人,在对他自己的书斋的描写中,在动人的亲情中

20、,我们不难读到他在人生路上对功名的咏叹,不难体会到一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心理历程。(中国文人的命运向来多是文章憎命达,这似乎成了谶语,前赴后继的文人似乎也应劫难逃。)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科举,然而仕途坎坷,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项脊轩志是作者两个时期所写。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在作品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读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19岁时归有光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更是憧憬。“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条件虽

21、然艰苦,然而对未来的希望让他苦中有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个充满激情奋发向上的读书郎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心潮澎湃。“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分明是此时归有光心情的真实写照。“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5岁的归有光刚刚完成童子试,“少年心思当拿云”,少年得志,自然心情舒畅,踌躇满志。有人认为唐宋派作家是“道家学”的代言人。对归有光来说,“读书明道,知书达理”,道德自然是读书的目的之一。这在项脊轩志中也有体现,从对诸父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墙)往往而是”,“往往”表现出归有光对诸父的不满。归氏先人曾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

22、,家道已衰,分崩离析。归有光对兄弟“日趋于离”非常痛心。在其家谱记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在归有光心中,不读书、不知礼义是归氏衰落的重要原因。作为归家长子,读书兴家,又何尝不是其愿望呢?在亲情的描写中也无时不与自己的读书生活联系起来。归有光对母亲的感情特别深,母亲对其学业更是重视。先妣事略曾记道:“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母亲望子成龙可见一斑。对归有光寄予希望的还有其祖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殷切希望,怎能不让归有光事后想起而“长号

23、不自禁”?“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更是此时归有光心态的自然流露。神佑有光,自然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中”的志愿。一年后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与其此时的心志不无关系。可以说前一部分,是归有光最自信的时期,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更多的是希望和充满希望的喜悦。然而十三年过去了,归有光的心理有了很大变化。首

24、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度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吾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不仅仅是对妻子的思念,也有功名难就的痛苦。此时,再望见“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想起昔日新婚宴尔、凭几共读的岁月,该是何等的痛心呀!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功名难就,上对不起祖母、母亲,下对不住早逝的妻子,更没有完成家族中兴的大任,此时面对当年踌躇满志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归有光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又平添了多少痛苦!“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从孟浩然等唐代诗人的试图走“终南捷径”到柳永“奉旨填词”到“范进中举”,科举制度一直困扰着中国读书人。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少年时的希望与中年时的悲伤,心理上形成的强烈的反差,是一代读书人心理历程的真实再现,更是一代读书人面对功名的哀叹。(真正名垂史册感人心者又多是这些命途多舛的文人留下的血泪之文字,这又可以说是天意垂怜了吧。)返回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