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83799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理论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馆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BTQ100)研究成果,并受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编号:202206380070)资助。理论研究摘要社群信息学(CI)是一个关注社区和信息通信技术(ICT)的互动关系,探讨将ICT应用于赋能社区发展和实现社区目标的新兴领域,在欧美等地发展迅速且成果丰富。文章梳理了近十年国外CI的研究文献,从数字鸿沟成因、ICT接入、社群信息服务、ICT与社会资本关系和CI批判性思维等5个主题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CI研究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研究,注重宏观与微观情境的识别和探知,重视基本理

2、论的建设和完善,以及立足社会实践并适应社会需求;建议我国CI领域增强对国际CI研究经验的学习,促进学科与国际交流合作,加强CI领域的专业教育,推进CI教学、研究和实践融合,进而推动CI研究范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关键词社群信息学数字鸿沟信息通信技术社群信息服务引用本文格式刘姝贤.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2023,43(11):24-39.Frontier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nternationalCommunity Informatics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LIU S

3、huxianAbstractCommunity informatics(CI)is an emerging field focus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ties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and the application of ICT in empowering communitydevelopment and achieving the community s goals.CI is growing rapidly and fruitfully in North

4、 America,Europe,and Australia.The article searches and compare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CI in the last decade,and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from five themes:re-study of the causes of the digital divide,ICTaccess,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the relationship betwee

5、n ICT and social capital,and CI critical thinking.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I research,including interdisciplinary,inter-institu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research,emphas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acro and microcontext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6、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fundamental theories,and grounding insocial practice and adapting to social needs.The theories,methods,and ideas of international CI research in thelast decade inspire the CI field in China to learn mor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I research experience,promoteacademic a

7、nd practic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a,strengthen theeducation system of CI,and advance the integration of CI teaching,research,and practice,thus facilitate thedevelopment of CI research paradigm,theory and practice.Keywordscommunity informatics;digital

8、 divide;ICT;community information service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的前沿进展与发展方向*刘姝贤242023 年第 11 期理论研究0引言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主要关注社区和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之间的相互作用1。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领域,CI跨越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通信、计算机科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城市和区域规划等多个学科。CI研究侧重从“社区”的视角考察ICT的应用和影响,尤其重视ICT如何赋能社区并实现社区发展的目标2。CI对弥合数

9、字鸿沟、促进地方发展、实现社会平等与增强社区赋能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CI也与信息资源管理(LIS)有着丰富的关联。LIS 领域致力于探索更好和更合理的ICT应用方式以推动社区发展,强调民众信息和文化权益的平等和公平3。近年来,LIS研究愈发突出社会责任思维,并更加关注LIS领域创新活动的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3,而CI将为包括图书馆等在内的LIS机构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关键的理论指引和实践启发。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之后,CI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迅速发展,影响了当地社区的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进程4。2010年,CI被引介入我国5,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开始注意CI并梳理相关研究,如闫慧、李刚、郑金婷

10、、于良芝、李桂华、周文博等相继分析了国外CI的研究现状、知识基础及热点变迁4-6,探讨CI在保障中国农村社区ICT接入7、阅读社区8中的应用,以及对社区实践的启示9等。但总体来看,我国的CI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面临着数字鸿沟、信息不平等、社区发展等问题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与我国的发展紧密联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关键课题。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持续跟踪CI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实践趋势,探索CI与中国本土议题的结合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梳理了近十年国外CI及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总结CI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以期

11、为国内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为挖掘与CI相关的核心和重要文献,笔者在Scopus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2-2021年”,检索字段为“标题/摘要/关键词”,检索词包括“Community In-formatics”“Community Networking”“Com-munity Technology”。此外,笔者结合引用和被引文献进行上下游的文本梳理,共获得142篇相关文献。笔者利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文本进行关键词词频分析(见表1)并绘制关键词图谱(见图1),发现近十年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在于CI、人机交互、ICT、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应用、数字鸿沟、社群网络和社群发展等。通

12、过对文献的逐一阅读和整理,最终将相关文献内容划分为5个主题:数字鸿沟成因再研究、ICT接入研究、社群信息服务研究、ICT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和CI序号12345678910关键词communityinformaticshumancomputerinteraction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communitytechnologycenterparticipatorydesignhumanengineeringcomputerprogrammingdigitaldividecomputerapplicationcommunitynetworki

13、ng被引频次82231511101010988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关键词communitydevelopmentcommunityinteractiondesignict4dinformationsciencedigitalliteracycommunitynetworkapplicationprogramsocialnetworkingsocialcapital被引频次8877666655表1近十年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图1近十年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关键词图谱25理论研究批判性思维。这5个主题遵循从理论到应用、再到批判性反思的逻辑线条,囊括了国外CI领域近年来

14、的核心议题和研究热点,较为完整地呈现了CI发展动向(见图2)。图2呈现了本文5个核心议题的联系和逻辑。首先,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数字鸿沟成因研究是推动CI不断纵深发展的基础。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界从不同的层次、维度和情境考察并分析数字鸿沟的成因,为CI建立起日益坚实的逻辑起点。其次,从实践应用研究的角度来讲,ICT接入、社群信息服务、ICT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是3个核心议题,它们一般与特定社区的ICT项目结合,为CI研究提供来自实践维度的思想资源。最后,相关的批判反思是近年CI研究的一个亮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CI研究正在进入理论和实践的重塑期,有望会为CI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15、下文将围绕上述5个前沿议题展开具体的回顾和梳理。1数字鸿沟成因再研究数字鸿沟是CI研究诞生的原始诱因之一,而对数字鸿沟问题的持续跟踪也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CI领域的整体面貌。近年来,以Jan A.G.Mvan Dijk、Alexander J.A.M van Deursen、Anique Scheerder和Ellen Helsper等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定量、定性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持续对数字鸿沟问题及其成因展开跟踪性考察。这些成果以数字鸿沟的三级概念为基石,从不同维度(个体、家庭、地区和国家)和差异化的情境出发,数量较为丰硕。1.1数字鸿沟的三级概念数字鸿沟最早被定义为“能够使用数字信息通信技

16、术的人与无法使用数字信息通信技术的人之间的差距”10。随着全球互联网接入率越来越高,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已经从互联网接入有关的层次(第一级数字鸿沟,First-level digital divide)转移到互联网技能和使用的层次(第二级数字鸿沟,Second-leveldigital divide)11,近年又逐步进入到互联网使用结果或实际利益的层次(第三级数字鸿沟,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12-13。简言之,当前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解析已经形成了ICT接入(ICT access)、ICT使用(ICT use)和ICT结果(ICT outcomes

17、)3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层次。相关研究开始从前两级数字鸿沟走向第三级是最近十年CI的重要进展之一14,部分学者开始系统探讨第三级数字鸿沟的内涵维度和考察方法。这些研究综合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地理、个人等多个维度。经济维度的考察指标有经济结果、经济属性14、电子商务经济、网上购物效益15、城市企业声誉16等;文化维度的考察指图2近十年国际社群信息学研究框架批判反思批判研究批判研究社会影响社群实践技术基础实践研究逻辑起点理论研究262023 年第 11 期理论研究标包括学习结果17、教育机会、文化认同14、归属感和身份18等;政治维度的考察指标包含制度结果17、政治网

18、络、电子政务15等;社会维度的测量指标主要有社会结果17、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18等;地理维度的测量指标包含自发地理信息16;个体维度的测量指标包括自我实现14、个人福祉18等。总体来看,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尝试对数字鸿沟的3个层次进行更加综合的研究和更详细的解释,逐步探索构建多维的数字鸿沟概念框架15,19,从而更为有效地揭示数字鸿沟问题的复杂内涵。1.2四个维度的成因考察在数字鸿沟的三级概念框架的基础上,近年来对数字鸿沟成因的考察可分为个体、家庭、地区、国家4个维度。这4个维度不仅揭示了数字鸿沟从微观到宏观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和发展的机制,也呈现出数字鸿沟问题及CI与其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19、问题的深刻关联。1.2.1个体维度个体间的数字鸿沟历来是CI研究的重点。近十年来,对个体数字鸿沟成因的讨论仍然集中在个人ICT接入和使用差异层面,但对成因的认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一些学者指出,用户的个性特征(如开放性、外向性、亲和性、尽责性和神经质)20、智商21、对技术和互联网的态度22对用户是否使用技术、使用哪些技术以及使用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这些研究考虑了传统社会经济因素以外的人格、心理和认知智力等因素,尝试挖掘出更丰富的个体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性别间的数字鸿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进展与男性和女性在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等方面愈发明显的差异相关23-24,且受

20、女权主义运动、性别平权运动等社会活动的影响25,也与新冠疫情有所牵连25-26。相关研究发现,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对数字技术的利用受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27,与科技行业的历史布局、性别偏见、男性工作文化等渊源颇深25。当然,这些因素稍显宏观,有部分学者提出一些中观或微观的结论。例如,一项基于卢旺达的研究发现,沉重的家庭责任以及对部分男性在ICTs及互联网使用中的性侵犯和性别歧视行为的恐惧是造成女性信息不平等的关键原因28。1.2.2家庭维度家庭维度的数字鸿沟成因近年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多数研究认为,年长、贫穷、农村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ICT使用水平相对落后29

21、。例如,Scheerder Aniqu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水平对家庭的互联网使用有着重要影响:高教育水平的家庭成员普遍出于积极和具体的原因使用互联网,低教育水平家庭成员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具有从众的特征,对互联网依赖程度高,且对于互联网的有用性关注不足30。此外,家庭的物质资源(如收入和交通条件)、社会资源(如家庭的社交网络规模)等,都会深刻影响家庭的互联网连接机会31。1.2.3地区维度地区维度的数字鸿沟成因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研究模式,即通过构建概念模型,对特定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特殊因素进行数据比对,进而探讨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差异。例如,日本的ICT利用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

22、即日本大都市和主要沿海地区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北部、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的农村地区32。中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也具有相似的特征,城市数字发展指数(Digital development index,DDI)得分较高的地级市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群,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峡西岸经济区15。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由地理、人口、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造成。地理因素主要为区域间的地形障碍32;人口因素包含人口年龄结构、城乡人口比例32及劳动适龄人口比例15等;政治因素主要为区域行政管理水平15;经济因素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15;教育因素包括地区教育水平32、中等教育毛入学率33

23、等。1.2.4国家维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等27理论研究被认为是造成国家间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34,但近年来相关研究更倾向于考察不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例如,从中国和日本的数字鸿沟对比中揭示两国的数字鸿沟都受到创新和开放的影响,但“日本的县级技术水平更多受到年龄、城市结构和教育的推动,而中国更多受出口商品价值和劳动力属性的推动”15,35。保加利亚和葡萄牙的数字鸿沟对比分析则显示,东欧和西欧的文化差异影响了个人技术使用的预测因素和结果20。而James Pick等则指出,宽带容量严重过剩、宽带月费高是印度宽带普及率远低于其他金砖四国的原因之一36。可以说,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成因分析展

24、现了数字鸿沟的复杂性和多维性。1.3不同情境的成因考察“情境”成为数字鸿沟研究的另一个创新点,相关研究考察电子政务、新媒体、地理环境等不同情境下的数字鸿沟现象,意在突出各类情境中数字鸿沟成因的特殊性。在电子政务情境中,人口(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教育、就业、收入等)37和地理位置(农村和城市位置等)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19。在新媒体情境中,有学者引入一种新兴的技术交流行为:“第二屏幕”(Second Screening),意指“看电视的人使用额外的电子设备或屏幕访问互联网或社交网站,以获取更多有关他们正在观看的节目或事件的信息,或进行实时讨论”38。第二屏幕的使用被认为与社会经济地位存

25、在着间接的关系,而技术获取和公共事务参与在两个要素间有着明显的中介作用39。在地理情境中,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心理特征则解释了智利偏远农村人口对新技术的消极话语和恐惧40。2ICT接入研究尽管数字鸿沟研究不断深化,但第一级数字鸿沟,即ICT接入问题仍是近十年CI研究的重心。有关研究探讨了不同层面的ICT接入与信息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问题,并探索更完整和科学的衡量ICT的方法,以挖掘ICT接入如何更有效地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2.1不同层面的ICT接入评价虽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数字获取鸿沟正在迅速缩小,研究重点应转移到技能和使用上,但Jan A.G.M van Dijk却指出,ICT和互联网接入的

26、差距仍然是至关重要的41。必须注意到,由于接入的设备总是在不断迭代和变化,第一级数字鸿沟可能是一个无法彻底解决、动态变化的问题。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型智能设备的接入问题取代了传统计算机的接入问题,而社会弱势群体总是在每一次的迭代中反复落后。一项瑞典的调查显示,年龄较大、收入较低、教育水平较低、居住在斯德哥尔摩以外的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可能性较小42;在印度,文化因素减少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拥有手机的机会43。尽管研究对象有所改变,但结论似乎是上一轮ICT接入的重演。与此同时,对ICT接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设备的不平等,带宽(Bandwidth)的不平等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后者主

27、要用以测量ICT接入的质量和性能。宽带基础设施的地理异质性对带宽接入和性能的影响较大,因此,带宽的不平等往往与地理的分布存在密切的关系44,数字带宽鸿沟(Digital Bandwidth Divide)45即由此而生。例如,在某些地区或城市(如格拉斯哥),尽管近年整个城市的宽带速度都有提高,但城市内部的贫富区域间仍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由此导致这些区域人们上网能力的差异46。2.2ICT接入衡量指标改进传统上,对ICT接入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宽带覆盖率、宽带速度45等。这些指标大多来源于已有的统计数据,虽然便于获取,但在反映一些影响ICT接入程度的因素(如日益多样化的ICT的扩散模式)上存在一定的

28、不足47。因此,一些学者对传统指标进行了加权整合,如使用每100人的移动电话、互联网和宽带使用率来构建ICT接入指数(ICT Access Index)47;也有学者用社交媒体使用48和用户技能49的相关数据来补充宽带数据,以更好呈现社交媒体环境中ICT的整体接入程度。282023 年第 11 期理论研究同时,有关研究愈发重视对ICT接入多样性的认识。目前ICT接入类型主要分为有线宽带、无线宽带、智能手机。倘若个体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接入互联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该个体能够享受更为多样化的互联网服务。AlexanderJ A M van Deursen等的研究显示,接入的多样化与网络使用的多样

29、性存在显著相关性17。其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物质访问(设备机会、设备和外围设备多样性以及维护硬件、软件和订阅所需的费用)与互联网技能、使用和结果的不平等都有相关关系50。接入多样性方面的差距可能导致重叠效应,使得现有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51。因此,Bianca C Reisdorf等指出,多样化接入是加强城市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考量点51。3社群信息服务研究近十年来,对社群信息服务的研究集中在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上。前者的倾向是不断细化服务群体,以深入认识不同群体的内部特征;后者则试图为社群信息服务实践提供优化、创新的模式参考和思路指引。3.1社群信息服务对象研究CI是以“社群”立足的,因

30、此对社群信息服务的对象,尤其是特殊群体一直保持密切关注52。有研究注重对信息服务群体的细分,基于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地点、就业状况、教育程度、残疾状况),非人口统计预测变量(如家庭互联网接入、移动互联网接入、数字自我效能感和对互联网的态度)53将信息服务的对象不断细化、具体化。例如,有学者通过行为分析识别出“非用户”“零星用户”“社交媒体和娱乐用户”“工具用户”和“高级用户”5类互联网用户,每一类都有其个性需求53。还有研究提出,需要关注以残疾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内不同小社群的异质性,进而切实改善残疾人的数字包容体验54。这些探索识别更为微观和多样的用户群体,展现以社

31、群和用户为核心的追求,有助于提升社群信息服务研究和实践的针对性和实际效益。3.2社群信息服务方式及内容研究目前,由政府主导并融入各类社会力量的社群信息服务项目仍是社群信息服务的主要形式。对这些项目进行内容分析和效果评估,也是相关研究的核心内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社群信息服务项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ICT接入型项目,如英国宽带传输(Building Digital UK,BDUK)55、着重弥合英格兰北部数字鸿沟的北方农村宽带项目(Broadband for the Rural North,B4RN)56等,重点是提供基础的接入工作。另一种是ICT赋能型项目,包括美国“加州连接计划”(Califor

32、nia Connects)、印度的Aadhaar项目等,前者旨在帮助弱势群体利用数字资源和技术改善日常生活57,后者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治理项目之一,旨在促进印度社会经济发展58,主要为印度社会的边缘群体提供数字身份,以便获得一系列基本服务和保障59-60。当然,也有一些项目综合了上述两种类型,如印度政府于2015年启动了数字印度(DigitalIndia)计划,主要针对农业和农民,旨在使更多农村人口进入数字世界。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基础设施的接入、高速互联网、数字身份、手机和银行账户服务、网络安全、电子治理服务的接入、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赋权等61。对相关项目的跟踪研究显示,尽管这些项目已

33、取得了一定预期成效,却依旧面临地区宽带覆盖不均62、服务对象数字素养低下、项目推行速度较慢61等挑战。同时,有关研究对各种项目涉及的身份鸿沟(IdentityGap)63、数字身份(DigitalIdentity)和包容(Inclusion)60等概念进行了诸多批判和反思。当然,有些学者认为,部分批判已经超越了项目本身应当承担的范畴,对这些项目的评论最终应当是使其“支持更广泛的发展目标,而不是争论项目本质上的好坏”64。4ICT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对ICT与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ICT对社会资本发展的作用研究,即探讨ICT对个体和集体社会资本增长的积极作29理论研究用;二是对I

34、CT促进社会资本发展的策略研究,相关学者强调对社会资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基于此阐释了ICT与社会资本的交互关系,探索ICT如何成功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社会资本的发展;三是社会资本对ICT接入与使用的影响研究,以揭示社会连接和数字连接之间的丰富关联。4.1ICT对社会资本发展的作用研究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通过其社会关系所获得的、潜在的有形和无形资源65-66。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详细列出了6个社会资本维度,包括:团体和网络、信任和团结、集体行动和合作、信息和传播、社会凝聚力和包容、赋权和政治行动,相对完整地阐释了社会资本的内涵67。不少研究围绕以上6个方面中的某一维度展开。例如,围绕信息和传播维度的研究

35、表明,人们加入在线社区是为了与有共同兴趣的人分享信息和观点68,加强信息交流,从而增加社会资本69。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少研究关注到在线社会资本的构建问题。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Facebook,而最近几年,Instagram、Twitter70、LinkedIn71等新的线上平台,以及 Research-Gate和Academic.edu72等学术类社交平台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单一平台转向多个平台的交叉73,试图从中理解不同平台对社会资源的影响异同。可以说,围绕这些新平台的研究工作充分展现了CI在线上社群的扩展潜力。4.2ICT促进社会资本发展的策略研究对ICT促进社会资本发

36、展的策略研究主张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出发,分析ICT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探明ICT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本的发展。Zafor Ahmed通过文献回顾识别ICT干预过程中3种社会资本的情境,包括交互主义情境(Interactionist Context)、冲突情境(ConflictContext)、功能主义情境(Functionalist Con-text)74。ICT干预实践可以根据这3种情境及其显著因素选择正确的ICT形式,调整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发展战略,以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助推因素,确保ICT的成功干预74。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引起更多对线上社会资本的发展及其与线下社会资本关系的讨论。线上

37、社会资本可以看作是线下社会资本的补充,当个人或社区的线下社会资本不足时,应该鼓励更多的线上接触75,比如在疫情中,人们利用线上社群来维持其线下社会资本,线下的互动转变为线上的关键信息分享、情感支持和切实的援助等73。4.3社会资本对ICT接入与使用的影响研究社会资本对ICT接入与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有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ICT的获取和使用有着重要影响,资源丰富、纽带型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弥合个体在ICT获取、使用和在线交流方面的数字鸿沟76。因此,在通过互联网重振社会资本之前,必须有合适的社会资本来克服数字鸿沟76。在集体层面,社会资本和集体行动具有相互加强的关系,

38、社会资本的特征(规范和信任)以及形式(纽带、桥梁和连接)可以促进集体行动77,并能帮助感知和实现ICT的可用性78。这些研究启示学界对ICT和社会资本的相互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如进一步理解社会、ICT和技术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促进ICT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形成78,进而探析ICT与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CI批判性思维研究近十年来,不少学者对CI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进行了批判反思,意在批判性地看待CI发展现状,审视CI的现有理论体系、实施环境、传统范式、历史社会问题等,以期更有效地回应CI的关键问题、学科建设的需求以及社会现实的各种难题,进而为CI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

39、方向。5.1CI理论研究反思CI理论研究反思主要围绕CI核心理论研究和CI研究范式反思展开。前者注重对CI关键理论以及相关的跨学科理论的进一步梳理、拓展和整合,以更深刻地理解CI的几大根本性议题;后者则探讨如何通过CI研究范式的改善来缩小CI理论和实践的鸿沟,从而提升CI理论研究的实际社会效益。302023 年第 11 期理论研究5.1.1CI核心理论研究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目前CI研究尚且缺乏对社会中 ICT 和社区本质关键理论的系统整合79,对ICT与社区、个人的互动关系的探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纵深。从对ICT本质的理论和概念认知出发,不少学者指出,ICT的非中立性80、非预期用途和后果8

40、1-82、获取和使用模式的结构特征,以及网络互动中的隐私和安全等问题83,都意味着ICT对处于不同背景的个人和社区有不同的含义和目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79。然而,上述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理论探讨。从社区的核心理论出发,Cristhian Parra等指出,CI与社区研究(Community Studies,CS)共享着一系列关于社区的核心问题84。近年来,CS从对城市/城镇的研究转向了对特定民族、种族、性别以及职业群体(又被称为“实践群体”或“亚文化群体”)的研究,而“最后一种CS形式对线上社区(Online Community)的分析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而线上社区又可以说是 CI 最发达的部分

41、”85。线上社区的内涵延续了传统社区定义中的“场所”(Locale)和“共性”(Commonality)两个核心概念85-86,但其边界开放、高度社会化且不断流动变化的特征使其成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新型组织形式85。因而,CI研究有必要进一步融合 CS 的关键理论,或是从社会物质性(Sociomaterialty)等角度深刻认识社区结构的变动,理解线上社区构建和发展进程中技术与社会活动愈发复杂的交互关系87-88。总之,对ICT和社区尤其是线上社区进行理论化分析,意在厘清并把握CI的几大根本性议题,包括ICT在社区各种活动中扮演的结构性角色85,社区和个体如何塑造ICT的使用,ICT在不同情境中

42、如何受到这两者的影响等89,从而不断坚实CI发展的理论根基。5.1.2研究范式反思当下CI研究的一大短板是“理论与实践鸿沟的跨越不够,主流经典中很少有代表行动驱动、影响导向的研究实例”90。这一不足在ICT4D(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ment)的研究中体现得较为明显。首先,有学者指出,ICT4D研究缺少对政策和研究影响的实际考察,与使用者接触不足,其所在机构也缺少对这些做法的激励措施91。这使得研究成果传播范围有限,也阻碍了ICT4D研究为减轻贫困或其他社会经济劣势所做出的实质性贡献91。其次,技术开发人

43、员和新技术最终用户在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差距依旧非常普遍。这一问题可以依靠对话式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s,IS)设计及其生命周期开发来解决,但有关研究还没有为此提供具体的工具或处理方法92。对于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ICT4D的研究应增加与用户、从业者和决策者等多主体的接触93,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和与政策的衔接94,并以此为导向探索ICT4D研究范式和视角。例如,Sajda Qureshi提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ICT4D研究类型学”(Typology forICT4D Research),其中的“发展成果”栏目分别对个人、组织、国家、地区和世界层面的ICT

44、发展成果设置了若干问题95。这一框架意在将ICT4D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更为具体地对接起来,从而提升ICT4D在不同层面的实际效益。Anna Bon等则提出,采取更加跨学科的视角,积极引入外部知识体系先进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将有助于缩小ICT4D理论和实践的鸿沟92。5.2CI实践反思对CI实践的反思可分为模式反思和结果反思两个主题。前者主要反思CI实践项目的基本理念、实践部署、具体设计和实施等,强调社区和个体在CI实践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后者则探究CI实践关注视野的扩展、ICT影响下评估方法的改善,并提倡增加对CI实践中各种问题和阻碍的关注度。5.2.1CI实践模式反思CI实践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45、第一种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由政府机构和专家主导的实践路径,通过ICT来解决基于相关主导者视角识别出的社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96;第二种为社区主导型发展模式97,以社区为中心,将社区及其公民视为31理论研究可以自己寻求发展而不是依赖外部力量的积极角色9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提倡第二种模式,这一趋势逐渐重塑CI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运行方式,并推动CI实践伦理和标准的发展。首先,在基本理念上,如Jose Abdelnour-Nocera等所述,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并相互构成,CI实践应重视历史、社会、制度、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对社区需求、价值观和视角形成共同的理解99。Rahul De等指

46、出,ICT实践应“增加对更大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后殖民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等),更详细的地方历史、社会-政治安排和地区冲突(起源),以及个体表现和主体性的关注”,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技术及需要哪些技术100。在实践部署上,应明确“谁在推动项目,为什么要部署这些项目,谁最终从这些项目中受益,以及这些项目(可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100。在具体设计上,CI实践应将连接性和包容性研究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特定的社区环境,综合当地的各种需求101,适应其社会背景、地方文化、条件、习俗和规范99,102。参与式ICT项目是近年较多学者提倡的社区主导型实践的具体形式103-104,其底层思路仍是根据社区和个

47、体的具体需求来设计和实施ICT89,但更强调进一步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和提升其参与能力。比如,培养参与者对ICT的认识、引导其ICT实践,以及通过对ICT施加更多能动的控制来推动个体及社区批判性地参与项目的实践79。将技术视为更广泛的综合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注重各类实践主体的诉求并激发其能动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CI“将信息革命视为社会进程,而非单纯的技术变革”105这一根本逻辑的重申。5.2.2CI实践结果反思对CI实践结果科学且全面的评价和反思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研究主要涉及CI实践关注视野的扩展,改进评估ICT影响的方法,以及正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首先,现有CI的相关理论起源于西方,受欧洲中心

48、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相对缺乏对“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及后殖民背景下文化和社会问题的细致考量106。因此,有学者强调CI实践关注视野的扩展和关注重心的转向,即更多地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CI实践,更仔细地跟踪和审视在非西方环境中创建和试验的项目情况与结果107。其次,Ricardo Gomez等提出,仅仅关注ICT容易衡量、有形和可量化的好处是不够的,因为ICT对发展的无形利益,如赋权、自尊和社会凝聚力等更为重要108。因此,有必要探讨能更全面和结构化地评估ICT影响的方法,增加对间接、无形和不可量化等方面(如自我价值和社会结构)的评价108。Lisha Ye等也发现,现有大多数对

49、ICT无形成果的衡量都是基于理论或案例研究等定性方法,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的支持109。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社区ICT实践的成果,Lisha Ye等采用了案例研究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09。最后,Leslie L Dodson等指出,不少ICT4D实践都未能实现部分或全部促进社区发展的目标,但研究者和实践者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失败的结果,缺乏对实践成效的批判性自我评价89;他们提出,正视CI项目的错误和失败,诚实地报告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拓展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知识基础89。例如,Cecilia I C Lin等聚焦于一项旨在

50、改善台湾原住民教育及社会福利的ICT4D项目,运用后殖民理论解释了项目表面上的成功和大部分原住民并未真正获益这一事实之间的矛盾110。该研究揭示出ICT4D项目实践中次等人群面对的主流霸权话语、次等人群的矛盾心理及话语权缺失等问题110,剖析了后殖民背景中阻碍ICT4D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源。此外,对CI实践结果的反思还主张提升对各类负面结果的关注度,如电子垃圾111、自然环境恶化96等。6研究结论近十年CI领域主要从数字鸿沟的成因、ICT322023 年第 11 期理论研究接入、社群信息服务、ICT与社会资本关系和CI批判性思维5个主题展开了研究。总体而言,近十年CI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