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581902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69.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3----外周血细胞形态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形态学检验的现状形态学检验的现状自动化仪器的普及使用和对仪器功能范围自动化仪器的普及使用和对仪器功能范围错误的理解,忽视了形态学检验;错误的理解,忽视了形态学检验;造成的误报误诊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临造成的误报误诊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临床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效果;床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导致患者的医疗投诉和医疗纠纷。形态学检验的现状形态学检验的现状许多医院的检验人员平时很少观察分析血涂片;许多医院的检验人员平时很少观察分析血涂片;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退行性变化的血涂片报告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和退行性变化的血涂片报告正确率不到正确率不到50%50%;对明显的红细胞形态

2、异常描述不足;对明显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描述不足;将疟原虫误认为点彩红细胞等现象。将疟原虫误认为点彩红细胞等现象。中性粒细胞的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毒性”变化变化中性粒细胞的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毒性”变化,对临床诊断变化,对临床诊断和监测感染很有价值。和监测感染很有价值。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左移左移”的血的血片复检时,应特别注意观察。片复检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所谓,所谓,“毒性毒性”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的一种形态学变化。的一种形态学变化。中性粒细胞的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毒性”变化变

3、化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杜尔(杜尔(Dohle)小体)小体空泡空泡胞核出现固缩胞核出现固缩肿胀等。肿胀等。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及杜勒氏体中性粒细胞中毒性颗粒及杜勒氏体中性粒细胞的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毒性”变化变化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颗粒;胞质内的空泡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颗粒;胞质内的空泡和杜尔小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和杜尔小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EDTA 抗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呈灰色而不是淡抗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呈灰

4、色而不是淡蓝色;蓝色;应注意血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杜尔小体会消失。应注意血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杜尔小体会消失。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泡,核也会扭曲、固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泡,核也会扭曲、固缩,会误认为毒性变化。缩,会误认为毒性变化。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界限,一向是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界限,一向是血液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血液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所下的定义不同,导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所下的定义不同,导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的百分比相差悬殊,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的百分比相差悬殊,其参考值自其参考值自0%5%到到12%18%。

5、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美国临床病理学会(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推荐如下定义:)推荐如下定义:“成熟成熟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核叶间没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核叶间没有线样丝形成,称为杆状核;有线样丝形成,称为杆状核;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内有染色质,这种桥就不算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内有染色质,这种桥就不算细丝,也是杆状核细丝,也是杆状核”;“如果细胞核扭曲、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如果细胞核扭曲、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应判为部分核之上,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应判为分叶核分叶核”。杆状核与分叶核

6、细胞的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该建议己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该建议己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所采纳。所采纳。按照这一标准,杆状核细胞的参考值为按照这一标准,杆状核细胞的参考值为5%10%。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标准,由于检验人员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标准,由于检验人员个人的判断和解释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仍个人的判断和解释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区分国内杆状核的区别界限:国内杆状核的区别界限:与晚幼粒区别,主要看核的形态,杆状核与晚幼粒区别,主要看核的形态,杆状核多呈弯曲的带状,核凹陷的程度超过直径多呈弯

7、曲的带状,核凹陷的程度超过直径的一半,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的一半,核最窄径大于最宽径的1/3。与分叶核粒细胞区别,分叶之间有染色质与分叶核粒细胞区别,分叶之间有染色质细丝相连有时可折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细丝相连有时可折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细丝观察不清,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径的细丝观察不清,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径的1/3为分叶核。为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分化程度判断中性粒细胞分化程度判断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正常中性粒细胞胞核分叶情况:4叶者为叶者为1525%;3叶者为叶者为4050%;2叶叶者为者为2040%;1叶者为叶者为5叶以上者叶以上者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提示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右

8、移现象: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右移现象: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肝脏疾患,根据患,根据5叶与叶与4叶所占比例,可计算出分叶叶所占比例,可计算出分叶指数:指数:分叶指数分叶指数=5叶叶/4叶叶100%,正常核分叶指数:正常核分叶指数:017%。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会发生增殖并向浆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会发生增殖并向浆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多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样的形态变化。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

9、,蓝染加深,有的含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蓝染加深,有的含有空泡;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偶有空泡;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偶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凡此种种,经常被一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凡此种种,经常被一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归纳为归纳为“大大”、“多多”、“深深”、“泡沫感泡沫感”。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够,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够,曾有很多命名。曾有很多命名。I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II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

10、;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样型;III型:幼稚型或幼淋细胞样型;型:幼稚型或幼淋细胞样型;外周血单核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胞体最大(胞体最大(12-2012-20微米);微米);胞质量最多(淡灰蓝色,可见紫红色颗粒)胞质量最多(淡灰蓝色,可见紫红色颗粒)核形最不规则(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分叶状,核形最不规则(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分叶状,有的折迭);有的折迭);大、多、细小、核畸形。大、多、细小、核畸形。与杆状核粒细胞区别与杆状核粒细胞区别与晚幼粒细胞区别与晚幼粒细胞区别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区别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区别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正常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正常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

11、在外周血中体积最小;在外周血中体积最小;胞核结构最不清楚;胞核结构最不清楚;颗粒分布除胞浆外还可在胞核上。颗粒分布除胞浆外还可在胞核上。病理情况下可分为三种类型:病理情况下可分为三种类型:粗颗粒型粗颗粒型细颗粒型细颗粒型幼稚型幼稚型各种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粗颗粒)嗜碱性粒细胞(粗颗粒)嗜碱性粒细胞(细颗粒)嗜碱性粒细胞(细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幼稚型)嗜碱性粒细胞(幼稚型)外周血中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外周血中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正常巨核细胞不出现在外周血;正常巨核细胞不出现在外周血;出现在外周血只有小巨核细胞;出现在外周血只有小巨核细胞;外周血出现巨核细胞一般多为恶性血液病;外周血出现巨核细胞一般

12、多为恶性血液病;外周血出现巨大血小板,如外周血出现巨大血小板,如15%才具有诊才具有诊断意义;断意义;巨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15%虽没有诊断意义,但对分虽没有诊断意义,但对分析血小板图形很有帮助;析血小板图形很有帮助;巨大血小板需与其他细胞相鉴别。巨大血小板需与其他细胞相鉴别。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及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原虫及病毒感染,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粟米性结核)及病人抵抗力低时亦可减少。非感染原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其粒细胞减少发生在前,感染并发在后;感染诱发的粒细胞减少,则反之。非感染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如并发感染,大多还有明确的原

13、发病。【发病机制】病原菌从不同途径侵入血流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和细菌的毒力与数量。1.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是引起败血症的最重要的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原因有: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特别是中性粒细胞降到0.5109L以下时,几乎都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 妊娠与分娩妊娠与分娩:妊娠时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白细胞也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引起的一过性缺氧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