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秦论贾 谊【学习目标】:识记:识记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能读懂并直译文章,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运用:探究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等文言现象的规律。【重点难点】:读懂并直译文章,探究文言现象的规律。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学习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四课时【自主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殽函(xio) 偷窥(ku) 膏腴(y) 叩关(ku) 遗镞(z) 逡巡(qn) 履至尊(l) 恬静(tin) 藩篱(fn) 黔首(qin) 隳名城(hu
2、) 锋镝(d) 瓮(wng)牖(yu)甿隶(mng) 蹑足(ni) 阡陌(qin m) 鞭笞(ch) 钩戟长铩(sh) 谪戍(zh)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行伍(hng) 度长絜大(du)(xi) 比权量力(ling) 万乘之势(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难(nn) 锄櫌棘矜(yu)(qn)二、找出并修改有错别字的词语。囊括 连衡 谛(缔)交 报怨 同年而语 迁徒 信臣精卒 揭杆(竿)【知识点拨】:一、作者简介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
3、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二、关于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
4、是作者为文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四、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
5、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经典体验】: (2007北京高考试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
6、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解析】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
7、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
8、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通鉴唐纪八)【译文】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自主探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一、二自然段,探究名词作状语的规律。一、导语:毛泽东有诗云:“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诗中所云“贾生”是谁?(贾谊。)他怀才不遇,空有抱负,
9、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大)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二、文本探究:(一)听朗诵带,正音。(二)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三)识记字词,直译文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殽函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视) 商君佐之(辅佐)务耕织(致力)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相斗)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西举巴、蜀(攻取)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使变弱)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 杜赫之属为之谋(类) 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
10、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秦人开关延敌(引进、迎接) 争割地而赂秦(争着)因利乘便(凭借) 强国请服(请允许自己作某事) 延及孝文王(延长、延续)外连衡而斗诸侯(表目的,来)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 叩关而攻秦(表递进,进而)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 2、翻译下列句子。(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帮助结为一个整体。(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
11、个箭头的消耗,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3)追亡逐北译:追逐败逃的军队.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席卷天下 内立法度 南取汉中 东割膏腴之地 外连衡而斗诸侯 囊括四海 西举巴、蜀 包举宇内 北收要害之郡 析:名词作状语。表比喻表方位(详见语文知识手册401页)(四)熟读课文。四、课堂练习探究“亡矢遗镞”“追亡逐北”等句子结构的翻译规律。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三、四、五自然段,探究使动用法的规律。一、 导语: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如:名词作状语)导入新课。二、文本探究(一)生齐读全文(二)识记字词,直译文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奋六世之余烈(振作、
12、发扬)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执行、施行)威振四海(通“震”,震慑)因河为池(依靠、凭借) 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收天下之兵(兵器) 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出)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自若也(像)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百有余年矣(通“又”)为天下笑者(被)2、翻译下列句子。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优秀的将领(持)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守着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拿着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是子子孙孙称帝
13、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译: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译: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消灭了秦的家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
14、曲) 以愚黔首(使变愚蠢)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分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详见语文知识手册第401页)4、找出这几段文字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解释。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向南)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往南)天下云集响应(象云一样、象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象影子似的)(三)齐读三、四、五段三、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三课时学习重点: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赏析本文的语言。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
15、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一、导语:(复习字词导入新课。)二、文本探究:(一)生齐读全文(二)赏析文本1、依次概括各段大意,理清本文的结构思路。各段大意:第一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第二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三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五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2、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作为论据?使用论据时有何特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采用史实为论据。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即看重的是历史过
16、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3、本文在证明中心论点时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事实论证、对比论证(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讲究铺陈渲染。多用骈偶。5、其它赏析(供教师参考)(1)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作者突出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有什么作用?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虽然他们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作者突出表述了各国诸侯:(1)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2)有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
17、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3)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衬托秦国的强大不可战胜,同时也为后文的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秦始皇的强大的?这些内容对突出本文的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其次写秦始皇为永远统治天下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废弃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的传统,在思想上实行了一套愚民政策;在军事上实行“弱民”政策:凭据华山、黄河天险加强护卫,以防人民反抗。秦姑皇占据了天时地利,一切办法都想到了,也做到了,但是他却忘掉了一样仁义。 突出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为下文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
18、下了伏笔。攻、守之势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这就突出了本文的中心。(3)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4)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作者的对比点如下:(1)秦国与山东九国实力的对比;(2)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3)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 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
19、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5)领会本文叙史的特点。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
20、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施仁政,行仁政”。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儿鬻女。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
21、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调无伦。)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第一、二题。第四课时学习重点:归纳、识记字词,探究规律,拓展运用。一、导语:(从检查背诵入手导入新课)二、文本探究(一)生齐读全文(二)分类归纳文言知识1、请按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A.名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同上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同上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同上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状语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教师归纳:活用规律:
22、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B.动词的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
23、生了使动用法。C.形容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2.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陈利兵而谁何。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三、课外作业1、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
24、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2、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四、板书设计 固基业(1) 兴 叙史实 充国力(2) 强 攻 过 统天下(3) 盛 守 之异 秦 义军起(4) 亡 论 析原因(5) 仁义不施 五、教学反思【限时训练】:(2007江西高考试题)催 科 明江盈科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5、”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
26、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注】催科:催办缴纳赋税。抚字:安抚体恤。阳城:人名,唐代清官。枵(xio)腹:空腹。躧(x):踩,踏。蠲(jun):减少。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答案:B缴纳(赋税)
27、。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B阳城以拙蒙赏/然后以六合为家C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承接;后一句表修饰关系,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结构助词“的”。11
2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 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A B C D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
29、心,欲求自保。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参考译文: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
30、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
31、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
32、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3分)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分)译文: 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4分)译文: 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自助餐】:(见目标素养第58页第1至19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