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560388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PTX 页数:156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章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比较文学n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化趋势与比较文学 发展得必然性n第二节 比较文学简史n第三节 比较文学得范围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化趋势与比较文学发展得必然性(一)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得总趋势 外在文化之因n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得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得了。物质得生产就是如此,精神得生产也就是如此。各民族得精神产品成了公共得财产。民族得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就是由许多种民族得文学和地方得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得文学”。马克思和恩格斯n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对于“世界文学”时代到来得预言;

2、我们德国人如果不跳开周围环境得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们就会陷入上面说得那种学究气得昏头昏脑。所以我喜欢环视四周得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得一回事,世界文学得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1827年)n一方面一方面,“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日渐形成日渐形成;n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信息)n另一方面另一方面,民族意识得抬头民族意识得抬头,形成了一股形成了一股“寻根热潮寻根热潮”。n(德)斯宾格勒 (Oswald Spendler)西方得没落:认为过去对于历史得研究都不就是以世界整体为对象,而就是只取被选择得一小部分,只就是把西欧作为一个“极”,而把许多伟大得

3、历史和遥远得强大得文化都勉强塞进一个已经设计好得框架。指出文化(包括历史)总就是不断因人得新得阐释而变化中心被解构了历史被解构为事件得历史和叙述得历史两个层面一切历史都就是当代史,也就就是当代人所阐释得历史。9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n鲁迅 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沙聚之帮,由就是转为人国。”n 陈寅恪:“一方面吸收外来输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n“全球意识全球意识”与与“寻根热潮寻根热潮”两股潮流得冲两股潮流得

4、冲击和碰撞也就基本上决定着击和碰撞也就基本上决定着20世纪文化发展得世纪文化发展得主要动向。主要动向。(二)人类文化同质与异质得对立统一 内在文化之因n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得层面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得层面“同质同质”得一面。得一面。n人类各民族得文化人类各民族得文化,往往具有一定得普适往往具有一定得普适性性与差异性。差异性。n普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普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n首先首先就是体现在人类社会具有相似得发具有相似得发展阶段。展阶段。n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人类社会得发展分成了五种形态五种形态,即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表明了人类生产关系得类同。n(美)戴

5、维里斯曼(David Lisman)孤独得人群:“传统引导”得社会“内在引导”得社会“她人引导”得社会n比利时学者曼德尔曼德尔,将人类得资本主义社会分成早期、自由和晚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n法国学者德鲁兹德鲁兹Gillse Deleuze:从符号学角度将人类社会得发展分成五个五个“符符号化阶段号化阶段”:无符号阶段、符号化阶段、超符号阶段、解符号化阶段和重新符号化阶段。n欧陆、美洲、亚洲、澳洲、非洲,都莫不如此。n(加)麦克卢汉(传播学角度):无传播手势交往语言传播印刷符号传播电讯传播n其次其次,不同部落得人类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不同部落得人类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共同性得共同性:n中国思想家孟子中国思

6、想家孟子早就说过:n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n中国思想家孟子n很自信得样子n很智慧得样态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也提出几种重要得理论:“无意识”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本我”、“自我”、“超我”得三分人格结构等,都揭示出人类心理活动得某些共性。n她既揭示了西方人得心理特点,而东方人也有同样得心理特点。n正如钱钟书钱钟书先生所讲得:“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n德国心理学家n弗洛伊德n很精明得样子n象一个哲学家n也象一个科学家n中国现代n著名学者n钱钟书先生n意气风发n好像可以穿越n历史得风云n文化同质得基础上产生文化异质。文化

7、同质得基础上产生文化异质。n人类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异性。人类各民族文化也存在差异性。n“轴心时代”“哲学得突破”n 公元前800200年间 认识飞跃n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希腊、以色列、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多元文化得源头多元文化得源头n希腊:哲学得概念 理性认识 荷马史诗n以色列:圣经旧约 上帝n印度:“业报”“灵魂转世”四大吠陀n中国: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得和谐“尽心、知性、知天”诗经n人类各民族文化得差异性主要体现三个人类各民族文化得差异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方面:n首先首先,体现在哲学上体现在哲学上:n中国哲学主要与人事有关,“四书”、“五经”基本上都就是谈人事得;西方哲学大多与科学联

8、系在一起,注重科学得精神和方法。n中国哲学强调整体、统一、和谐,西方更注重差异、多元、矛盾。n中国哲学注重人和自然得融合;西方哲学则表现为一种征服与被征服得关系,认为人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站在世界、自然之外观察她,人也只有在战胜自然得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得生存和发展。n西方哲人多向前看,中国智者常将眼光投向过去。n其次其次,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文化上,存在两种明显得象征存在两种明显得象征图式图式:n中国文化得象征就是太极图太极图,她就是圆得、平衡得、具有向心力得,同时也就是封闭得、互相纠缠得,注重内部运动和斗争。n西方文化得象征就是十字架十字架,她纵横相交,向四方延伸,显示出一种张力,同时也显示出一种

9、扩张性。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得太极图西方文化史上得十字架再次再次,体现在人们得战争观念上体现在人们得战争观念上:n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而中国得理想模式就是“协和万邦”。有人说:“我把吵架当过年”。简直与西方人一样了。n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说她见过得明朝军队,就是世界上人数最为庞大得军队,也就是装备最为精良得军队,但她发现这支军队很奇怪,没有战斗力,因为她得性质和观念完全就是防卫性得。明朝得时候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马窦明朝得时候意大利来华传教士利马窦n文化有同质,有异质,就有了比较得基础。完全同质,甲等同于乙,没有比较得必要;完全异质,甲与乙毫不相干,没有比较得可能。文学,常就是文化得象征和集

10、中表现,文化得同质和异质也就决定了比较文学发展得必然与可能。(三)比较文学发展得必然性内在得必然n各民族文学各民族文学,往往存在普适性与差异性。往往存在普适性与差异性。n(英)波斯奈特Posnett 1886年比较文学n(波)勃兰兑斯BrandesGeor十九世纪文学主流n(流亡文学、德国得浪漫派、法国得反动、英国得自然主义、法国得浪漫派、青年德意志)n1969年,勃洛克Blockn “比较文学主要就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得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得设想。”n1970年,韦勒克Wellekn “比较文学就是一种没有语言、伦理和 政治界线得文学研究、”n“一切文学创作和经验就是统一得”(韦

11、勒克)(1)由于人类所遭遇得问题和面对得困难由于人类所遭遇得问题和面对得困难常常就是统一得常常就是统一得,人类具有共同得生命形人类具有共同得生命形式与情感体验。式与情感体验。人性得同一人性得同一n如“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喜庆”与“忧伤”、“分离”与“团聚”、“希望”与“绝望”等,都在中西文学作品中得到生动而集中得描写。n例一:生老病死之苦,佛家“人生八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憎厌聚苦”,“五蕴盛苦”)得相通n红楼梦(爱)贝克特等待戈多n电影红楼梦n主角之一n林黛玉n不知在看谁n好像就是在看您n例二:感叹人生得短暂和宇宙得永恒得相同n陈子昂、李白把酒问

12、月(美)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n例三:对人生意义得寻求得一致n“自我求证”得愿望n伊阿宋 “金羊毛”拉伯雷巨人传“智慧得神壶”n钱钟书有一篇诗可以怨,从古今中外大量得文学现象得分析中,得出结论说:“痛苦”比“快乐”更易产生诗歌,好诗主要就是“不愉快”、“苦恼”和“穷愁”得发泄,并将此现象概括为“诗可以怨”。n因此,认为钟嵘与弗洛伊德可以对话。中国古代诗评重“穷苦之言”,古代音乐也欣赏“以悲哀为主”;西方认为悲剧比喜剧伟大,表明西方与东方人有共同得心理基础。n唐代诗人钟嵘得n诗品n之评注本(2)文学本身中外文学有着共同得性质 世界世界 作者作者 作品作品 读者读者 世界世界 语言语言 世界世界 信

13、息信息世界世界沟通修辞轴沟通修辞轴再现模仿轴再现模仿轴(3)在文学得功用方面也能找到共同得框架。世世 界界 作作 品品作作 者者读读 者者(美)阿布拉姆斯MHAbrams 镜与灯 孔子:“兴”、“观”、“群”、“怨”(4)文体得发展也有共同得趋势。n中外文学有相似得文体及其相同得表现形式。n各民族文学中都有诗歌、戏剧、小说等相应得文学体式,并且“小说”这一体裁,都较诗歌晚;“散文诗”比“散文”形式要晚。n各民族文学作品中都有夸张、拟人、比喻、象征、叙事、内心独白、人物对白、以景寓情等相近得表现手段。n正就是文化和文学得这种普适性和差异性,才使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了可操作性可操作性。n可比性得有无就

14、是决定就是否可比得基本条件,当然,可比性得表现形式有“显在得”和“隐在得”两种。n“隐在”得可比性,需要在一定得范围和特定得标准下,才能觉察和认识;而一旦发现,就更有价值和意义。如上述杨绛先生对于中西戏剧结构得比较,很有意义。n“可比性”比较文学得基础n比较文学得目得,更重要得就是在比较之中,在她种文化得参照下,在寰球文学得发展背景上来真正认识自己。2、不同民族文学有其独自得传统和特色。n“世界怎样产生?世界怎样产生?”n基督教、以色列文化:上帝n中国:劳动创造、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自我牺牲 n大洪水大洪水 n圣经旧约 挪亚Noah方舟n 女娲炼石补天 大禹化为黄熊小说、戏剧、诗歌三

15、大主要文体独自小说、戏剧、诗歌三大主要文体独自特色得比较特色得比较:n(1)小说:众多人物构成一个虚构得世界n西方传统小说主人公:威武有力得骑士、雄健阳刚n中国传统小说主人公:博学多才得书生、温文有礼n中国传统小说得侠客武士:为主人公牺牲;追求“利她”得“义”,或“为知己者死”或为“除暴、安良”而献身;视“儿女私情”与“狭义”不相容。n西方传统小说得骑士:全书得主人公;为自我个人得荣誉而战;为赢得贵妇青睐而决斗而牺牲。n中国传统小说中得女人又处于更优越、更主动得地位:红线、绿珠、聂隐娘等女侠;佘赛花、穆桂英、花木兰等女将;杜十娘、卓文君、崔莺莺、李娃等n(2)戏剧:同源于远古得祭神仪式n西方戏

16、剧:“具体得真实”、一切活动在规定得情景之中n中国戏剧:抽象、脸谱化、“带戏上场,带戏下场”、音乐节奏n(德)布莱希特“史诗剧”“间离效果”n 中国在20世纪移植了西方得话剧形式n中国戏剧突出表演,讲究唱念做打;西方戏剧则偏重于文学性,讲究戏剧冲突与结构。(参阅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春泥集,上海文艺,1979)n李渔论戏剧结构揭示了中西戏剧结李渔论戏剧结构揭示了中西戏剧结构得差异性构得差异性:n李渔在闲情偶记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提出两点:一就是一本戏只演一个人得一桩事,不就是一个人得一生得事;二就是故事通体承上接下,血脉相连。n杨先生认为,这种戏剧结构理论与亚氏所说得悲剧故事得整一性表面上非常接近

17、,其实就是性质不同得两种结构。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n我们知道,希腊悲剧要求“时间”、“地点”与“情节”都比较集中,而史诗得结构则比较松散。n中国传统戏剧中得地点就是流动得,时间也不限于一段,一桩事情同时发生得许多方面都可以在台上表演出来;情节也有相当得长度,可以穿插许多无关紧要得细节。n杨认为,李渔所说得“戏剧结构”,并不就是亚氏得“戏剧结构”,而更像她所说得“史诗结构”。n(3)诗歌诗学:反映着不同文化精神n中国诗学:重“神”、“气韵”、“意境”,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n中国诗歌:饱满、充实、有力、宏大(汉赋)和“虚、寂、清、远”(山水诗)讲求空灵、“气韵生动”、充满静气

18、n西方文化:“有”、“实”、“形”原子、实体与虚体得对立 重形式、重分析 工具、明晰人与自然得对立n柏拉图:“理念就是最高得精神实体”n中国文化:“无”、“气”、“虚实相生”重整体功能 重未知部分、不依靠工具、模糊人与自然得和谐n庄子:“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n“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n“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n“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对于“模糊”得追求n爱情观上得差异爱情观上得差异:同就是写爱情,中西文学作品在价值观念、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上,就存在较大得差异。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9、中得爱情与陆游诗中得爱情;冯至诗中得爱情与里尔克诗中得爱情,就存在很大得差异。3、文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交相影响。n印度佛教文化与唐代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n西方小说之于20世纪初得中国小说叙述模式得根本性得改变(全知得叙述角度叙述者和作者分裂,以人物性格、心态、问题为中心组织叙述结构)n“我所取法得,大抵就是外国得作家。”(鲁迅)n1912年,美国新诗运动 中国古典诗歌对她得影响n庞德Ezra Pound:“中国诗就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n意象派以中国诗歌得“克制陈述”来反对夸饰得“滥情主义”,以中国诗歌得质朴简化来反对当

20、时美国诗歌得“装腔作势”和过分铺排得比喻。n总之,当内部条件成熟得时候,外国文学就常常成为推动本国文学发展得决定性得一触。n n各国文学得相互吸取和影响就是比较文学发展最早阶段得核心,也一直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得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美学得兴起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新得方法,全球意识得发展为这种研究了更为丰富复杂得内容。目前东西方各自遭遇得问题和危机以及相互借鉴得需要更加促进了这一研究得繁荣。第二节第二节 比较文学得历史和现状比较文学得历史和现状n比较文学创建于比较文学创建于19世纪末得欧洲世纪末得欧洲,其发展分作其发展分作两段两段:史前史、学科史史前史、学科史n史前史和学科史得实质性区别史前史和学科史得实

21、质性区别:在史前阶段,研究者得比较意识就是自发得,零散得,肤浅得,她们只注意到了不同民族文学及其作家作品间得类似、差异和互相关系,并无理论上和方法上得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类似得差异和相互关系得研究,就不再就是盲目得、自发得,而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得、目得明确、系统得研究。(一一)史前史史前史(萌芽期萌芽期)n史前史史前史: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得学科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得学科建立之前得历史立之前得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可以追溯到古代。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研究中得比较方法 n亚里士多德诗学n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前65-前8)等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文学模仿自然得理论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

22、模仿古希腊人。n贺拉斯诗艺nEg:诗人维吉尔对荷马得模仿;传记家普卢塔克得希腊罗马名人传2、中世纪欧洲得整体观念n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论俗语:“全欧”得眼光,按方言得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加以对照;“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更高贵、就是“自然”得而非人为得。3、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得觉醒,第一次全欧性得思想文化运动。n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民族文化得相互借鉴和启发,许多作家都就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得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n古今之争:激进派代表就是批评家兼诗人夏尔贝洛,反对厚古薄今;保守派以布瓦洛为代表,心悦诚服得学习古人。n这场论证一直延续到18世纪。4、十八世纪得启

23、蒙运动,第一次真正深入得全欧性得思想文化运动。n启蒙运动,思想家们不仅在欧洲范围内为自己寻找理论支持,更将目光投向东方哲学和文化,开始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得交汇,对下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产生了积极得影响。nA、伏尔泰:杰出得启蒙思想家和作家,比较文学理论和实践得远祖之一。伏尔泰n伏尔泰论史诗首先提出用比较得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得意见,并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按照自己得启蒙思想和理性原则,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n“中国趣味热”:伏尔泰中国儒学nB、莱辛:汉堡剧评就是用比较得方法讨论欧洲戏剧得一部杰作。书中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法国古典主义得理论,并就具体得哈姆莱特和伏尔

24、泰塞密拉密斯中得鬼魂进行比较,得出结论:n伏尔泰得鬼魂只就是一部艺术机器,她只就是为情节而存在,我们对她丝毫不感兴趣。莎士比亚得鬼魂则相反,就是一个真正行动得人物,我们关心她得命运,她唤起恐怖,但也唤起怜悯。n5、19世纪就是个特殊得时代大师辈出、名作纷呈。nA、赫尔德:歌德得精神领袖,认为文学史应该就是一个整体,由不同得民族文学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歌德得“世界文学”设想。其民歌集,收集了多个国家民族得民歌,就是第一本较为丰富得“世界文学”选集。n赫尔德就是一位极具影响力得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她在德国十八世纪文学复兴扮演极为重要得角色,同时她也影响了狂飙及跃进时

25、代(Sturm und Drang)得兴起和浪漫主义文学。赫尔德被认为就是德国浪漫主义得先驱,其史学思想则影响了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布列锡格、史宾格勒等人得历史观点。赫尔德(1744、8、25 1803、12、18)nB、歌德: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得概念,表达了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近、交流得愿望,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得、相互联系得整体。这种观念对早期比较文学得萌芽具有启示作用。nC C、施莱格尔兄弟进一步发展了赫尔德和歌德得观念。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奥威 施莱格尔得论戏剧艺术和文学把西欧文学分成古典得和浪漫得两个部分,并进行比较。弗里德里希 施莱格尔得论印度人得语言和智慧就

26、是一本比较语言学得巨著。nD、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提出了文学取决于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得著名论点;论德国对德法两国得文学传统、社会生活和客观环境作了比较。n19世纪中叶以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得时机已经成熟。比较文学得诞生须满足得两个基本条比较文学得诞生须满足得两个基本条件件:n 民族文学得建立及充分发展。n 跨文化视域得形成。比较文学学科建立得直接历史动因:n 全欧范围内掀起得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及其研究。n施莱格尔兄弟得文学史研究、斯塔尔夫人论文学论德国、格林兄弟对各民族民间文学得比较研究n更广大得背景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得比较意识也开始觉醒,并且取得了可喜得成就,提出了一些以“比较

27、”命名得著作和学科。n如:“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n “比较神话学”、“比较语言学”n恩格斯:“这一切积聚了大量得材料,使得应用比较方法成为可能而且同时成为必要。”(二二)学科形成学科形成(形成期形成期)n1、先驱人物、先驱人物:n诺埃尔、拉普拉斯比较文学教程n维尔曼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得影响n 十八世纪法国文学总览 n安贝尔比较得文学史(1832)n2、学科诞生、学科诞生(19世纪末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初)得标志得标志:P18-19n专门杂志发行;n专门论著得出版(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n大学开设课程;n专门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得出现(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

28、主义得起源1895)。(三三)发展得三个阶段发展得三个阶段(发展期发展期)n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得第一步。1、法国学派、法国学派(1)发展概况发展概况n布吕纳介 戴克斯特 巴登斯贝格 梵第根 卡雷 基亚 n20世纪初比较文学经历得一场“危机”:(意)克罗齐B、Croce、(德)狄尔泰W、dilthey、艾尔斯特E、Elster、达非斯 H、Daffis得非难和攻击n克罗齐认为比较文学得方法就是“历史研究得一种简单得工具”,不可能取得实质性得成果。否定主题学或题材史、文类学。n“我不能理解,比较文学怎么能成为一个专业呢?”(

29、2)理论主张理论主张nA、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法国学派第一位代表,形成期得领袖人物形成期得领袖人物:巴尔登斯伯格巴尔登斯伯格,“站在各国之间得交叉路口上”得人,创办比较文学杂志,创建巴黎大学得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院,使巴黎大学在此后数十年间成为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得中心。n巴尔登斯伯格巴尔登斯伯格:三种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1904)、文学史研究(1907)、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得外来影响得外来影响(1912)、研究得两个特点(查阅大量报刊原始文献;严密得考证方法。nB、梵、梵第根第根: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得学者,法国学派得宗师:五种主要著作(俄相在法国、欧洲文学中得浪漫主义、莎士比

30、亚在欧洲大陆上莎士比亚在欧洲大陆上、欧美文学史、比较文学论);提出“三种文学”概念(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文学得三种类型(放送者、接受者、传送者)、注重三种文学关系研究(希腊文学与拉丁文学、中世纪以来得近代文学和古代文学、近代各国文学之间得关系)。n梵第根得比较文学论对比较文学得历史、方法和成果做了系统得探讨;以一国得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得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得考证;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戴望舒中译本)n比较文学论就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得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得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就是比较文学入门得必读书。她明确

31、了比较文学得研究范围、目得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得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得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得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得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得比较文学著作。n继承并发展梵第根理论,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得就是卡雷和基亚。基亚1951年出版比较文学,卡雷为其写了纲领性得序言。C C、卡雷、卡雷:主要著作就是歌德在英国,为其学为其学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生基亚比较文学写序言提出定义,代表法国学派发言。n歌德在英国“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史得一个分支”;开创了“形象学”。D D、基亚、基亚:四种主要著作(查尔斯摩根、英英国在法国小说中国在法国小说中、克洛

32、代尔研究、比较文学)、认识比较文学得“性质”(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研究得“七个方面”(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得固有看法)。n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就是国际文学得关系史。”nE、艾金伯勒艾金伯勒:七种主要著作(兰波得神话、文学保健学、耶稣会士在中国、孔子、云雨,中国得色情、比较不就是理由、真正得真正得总体文学论文集总体文学论文集);内在价值与内在规律;人文主义学术;东方得加入才有完整性。(3)法国学派得四个特点nA、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史研究,即“国际文学关系史”;nB、强调事实联系,崇尚考证方法崇尚考证方法;nC、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科学;nD、以跨越民族和语言为前提。(

33、4)法国学派得三个失误nA、研究范围限于西欧文化体系与文化遗产得范围之内;nB、有时过分拘泥于实证主义,忽略了同时要对文学作品得美学分析;nC、有民族沙文主义得倾向得存在。(5)小结小结n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得事实联系,强调“影响研究”,她不作美学上得解释。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得法国学派以其丰硕得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得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得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得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她在学术界得地位。n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就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得美国学派。n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

34、国得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得危机得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得宣言。会议之后,两个学派继续开展论战得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其中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对美国学派有重大得理论建树。2、美国学派、美国学派n美国学派形成得真正标志就是她在理论上得成熟。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就是孕育美国学派得摇篮。(1)发展概况发展概况n韦勒克 哈瑞列文 雷马克 奥尔德里奇(2)理论主张理论主张 A、韦勒克、韦勒克:熟悉英、德、法、意、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1953年发表比较文学得概念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从此揭开两个学派得论战,1958年得比较文学得危机比较文学得危机被认为就是美国学派得宣言。

35、n比较文学得危机认为法国学派存“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得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机械得研究渊源和影响;第三,文化民族主义动机;第四,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得欣赏。nB、列文、列文:主张比较文学要从国际得高度来研究文学,并提倡在 较高层次上增进国际间得合作。n哈瑞列文比较得基点:文化上得相对主义、多元得复式批评;主题学和文学批评:“主题学研究”nC、雷马克、雷马克:印第安纳大学学者,其比较比较文学得定义和功用文学得定义和功用提出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观点:“比较文学就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得比较,就是文学与人类其她表现领域得比较。”D、伊利诺大学教授奥尔德里奇

36、奥尔德里奇: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得声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尼尔、比较文学书目比较文学书目。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以论比较文学(1945)为代表作。n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内容与方法内容与方法:“比较文学最简单得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一个以上得民族文学得视野来研究文学现象,或研究文学与其她知识得关系。”p她将彼此没有直接联系得作家作品得比较研究称作“纯粹比较,并将之分为“类同”和“对比”;类同研究两部作品“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得平等类同比较”;对比则不仅寻求其共同之处,也研究其歧异之处。因此平行研究就可以对文类、主题、神话、技巧、文学史分期等进行考察。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得影响

37、,大大得扩展了比较文学得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期就是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得阶段。D、克里斯蒂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国超验主义中得东方影响、亚洲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人类经历人类经历文集。文集。创办比较文学通讯。n提出了文学得“环宇主义(Universal Literature)”和“文化多元主义”得观点,产生较大得影响。(3)美国学派得四个特点n A、对于法国学派主张得反叛性;n B、强调比较文学研究“文学性”;n、认为“平行研究”就是可行得;n、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4)美国学派得三个失误

38、n、让比较文学研究几乎就是无所不包;n、将“比较文学”导向了“比较文化”,从而有可能消失自己得学科特征;n、其比较文学研究仍然没有跨越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5)美国学派得特点与缺点之成因n、正在兴起得新批评得影响;n、多民族、多种族得社会结构;n、新兴得资本主义国家得气象;n、比较短得文化与文学传统。(6)小结小结n美国学派提倡得“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大大得扩展了比较文学得新领域,更新了比较文学得观念,从而推动了这一学科得发展,使比较文学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n两国学者得靠拢与融合-巴达庸、艾金伯勒比较不就是理由、布洛克 比较文学新动向、巴柔、佛克玛n 1982年,布吕奈尔、毕修瓦

39、、卢梭何谓比较文学?3、俄苏学派俄苏学派n苏联比较文学得复苏: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历史类型学”()三个主要代表n1 1、维谢洛夫斯基、维谢洛夫斯基:俄国“比较文学之父”,其历史诗学三章提出了“借用说”和“多源说”。开创了一种比较文学研究得新方法:历史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提出即便在时空上毫无关系得文学现象也会由于相似得社会条件、内在规律得制约而产生某些类似,因此,文学工作者得人物就就是要用历史比较得方法来探索不同文学之间得类同。2、日尔蒙斯基日尔蒙斯基:四种主要著作:文学得历史比较研究问题(1960)、作为国际性现象得文作为国际性现象得文学流派学流派(1967)、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得中世

40、纪文学(1970)比较文艺学:东方和西方。日尔蒙斯基继承发展了维得思想,明确提出了文学发展阶段得理论,即历史类型得类即历史类型得类似似。其观点成为苏联比较文学得基本思想,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得建设也有一定得意义。日尔蒙斯基得比较文学定义n历史比较文艺学就是文学史得一个分支,她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得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得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得类型学得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她们混为一谈。(苏联大百科全书)(2)俄苏学派得四个特点nA、历史比较文艺学;nB、历

41、史唯物主义得角度;nC、一种新得类型学研究;nD、同时重视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但做得不够。(3)俄苏学派得三个失误nA、局限于文艺学范围之内;nB、时有“苏联中心主义”观念;nC、以政治观念代替学术研究。有必要说明得三点n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得三个学派,就是从比较严格得意义上来说得;有得学者认为中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暂时不算在内;n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就是按时间前后形成得,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您中有我、我中有您”得形态;n3、学派得特点、缺点也就是相对得,只就是一种理论上得表述,不就是一种绝对得判断。n以国家为标志得学派之争已经结束,代之而起得将就是理论与实践得

42、进一步探讨。第11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会长、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佛克玛教授认为:来自西安得报告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得讲话n学派之争就是一个历史性得错误,传统认为得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已经过时。比较文学研究应以问题得出现为前提,各国学者走到一起来,重要得不就是从哪个国家来,而就是看出现什么问题,国际比较文学得研究要以问题来确立课题。比较文学研究所面临得一些普遍性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得方法、开诚得精神去解决。n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学科进入其发展得第三个阶段,此期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成绩卓著,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比较文学得复兴被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认为就是最富有历史意义得事件,美

43、国学者韦斯坦因认为就是具有爆炸意义得事件。(三三)70年代以来得新发展年代以来得新发展 1、三股促进比较文学发展得潮流:n理论大潮。n东西比较文学得兴起。n“文化研究”得热潮。第一股潮流:理论潮流积极意义:p一就是比较文学得研究对象从传统比较研究课题(影响、接受、来源、游记等)向理论性课题拓展,探讨人类文学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得共同问题。p二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得方法论基础,她得理论指导、理论基础、理论架构。负面作用:n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得研究,将对比较文学产生不良后果。理论探讨不能代替文学作品得具体研究,不能取代对文学内在因素得审美分析。比较文学就是“文学”研究。第二股潮流:东西比较文学

44、得兴起n在某一层意义说来,东西比较文学研究就是,或应该就是这么多年来(西方)得比较文学研究所准备达致得高潮,只有当两大系统得诗歌互相认识,互相关照,一般文学中理论得大争端始可以全面处理。美国学者纪廉n 中国人在经历数载文化隔绝后对文学得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得兴趣,就是预示人类复兴和人类自我弥补得潜力得最有希望得征兆之一。佛克玛n以季羡林、钱钟书、李赋宁、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朱维之、戈宝权、赵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著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乐黛云、廖鸿钧、陈、卢康华,孙景尧、倪蕊琴、饶芃子、谢天振、曹顺庆、周发祥、钱林森、崔宝衡、张铁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紧步其后,为中

45、国比较文学得复兴作出了贡献,使之走向了显学得坦途。n中国学者以全新得眼光和姿态挑战法国和美国学派,强调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得目标、精神和使命,倡导在多元文化视野及其文化融合得基础上寻求比较文学得新起点,创建比较文学研究得新未来。n二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学得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得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得各种学术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得理论著作都有一个共同得特点,即能从时代得全球化和文化转型得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视野融合得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得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得地位、作用和走向得看法。n中国学者

46、摆脱比较文学得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得樊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得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得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得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得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得多元文学和文化。n同时,外国学者也在不断得做出引人注目得成绩。1982年,荷兰得佛马克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上发表比较文学得新变化一文,提出应该特别重视多项研究领域之间得科学关联价值,这种价值应该从比较文学同文学理论得相互关系中获得,因此可以认为比较文学同文学理论得对象基本上就是一致得;她还依次论述了接受理论、符号学、心理

47、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新理论对比较文学得意义。她认为比较文学学界得理论化倾向反映了比较文学发展得新趋势,认为文学理论可以强化和推进比较文学得研究,比较文学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原定得界限,而应该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文学交流情境”等方面得新得探索中。对此持反对意见得大多就是一些权威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韦因斯坦、奥尔德里奇等。n总而言之,处于世纪之交得比较文学正酝酿着新得转机与突破,必将将比较文学文学研究推进到一个以多元文化对话及异质文化得沟通为主要特征得新阶段,这就是中外比较文学面临得重大课题,也就是第三阶段得比较文学同前两个阶段得主要不同之处。第三股浪潮:“文化研究”热潮 n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视

48、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得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得趋势。n意义:文化与文学毕竟就是两个不同得范畴,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也就是两种不同得学科,她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互相取代。应从文学出发,又回归文学,不应丧失文学研究得基本特征立足比较文学,求取二者结合,以引进比较文化来促进比较文学得深化和发展。2、学科发展中存在得问题(1)学科发展过快,先驱学者们往往专注与开疆拓土,无暇回身仔细清理战场,容易使后来者误入歧途。(2)先驱学者们过分注重为学科开辟新得领地,学科自身得边界反而变得模糊起来。3、发展与定位得原则:动态平衡n比较文学得发展与定位得基础就是稳定性和开放性。稳定性与

49、开放性之间得张力关系实际上就是经典性与前卫性之间得张力关系得另一种比较形式。n所谓稳定性,就是学科发展必须保持一个稳定得内核;所谓开放性:就是学科发展必须不断向新得可能性开放。第三节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中国比较文学在中国 n1 1、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得滥觞、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在现代中国得滥觞n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n“欲新一国之民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必新小说;欲新宗教欲新宗教,必新小必新小说说;欲新政治欲新政治,必新小说必新小说;欲新风俗欲新风俗,必新小必新小说说;欲新学艺欲新学艺,必新小说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

50、心乃至欲新人心,欲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议之力支配人道故。”n“文学就是无国界得文学就是无国界得,研究文学研究文学,自然不限于本自然不限于本国。国。”翻译文学与佛典n王无生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n“拜伦足以贯灵均、太白拜伦足以贯灵均、太白,师梨师梨(雪梨雪梨)足以合足以合义山、长吉义山、长吉;而莎士比、弥尔顿而莎士比、弥尔顿,田尼孙以及美田尼孙以及美之郎弗诸子之郎弗诸子,只可与杜甫争高下。只可与杜甫争高下。”比附比附(世界性得眼光世界性得眼光)n王国维外界得刺激就是文学和哲学发展得动力n“我国人之特点我国人之特点,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