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5525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1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河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73.060 D 3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 41/T 16682018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2018 - 09 - 29 发布 2018 - 12 - 29 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1/T 16682018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矿区环境 . 2 5.1 矿容矿貌 . 2 5.2 环境保护 . 2 5.3 矿区绿化 . 3 6 资源开发利用 . 3 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 3 6.2 选矿工艺 . 3 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 3

2、7 资源综合利用 . 4 7.1 共伴生资源利用 . 4 7.2 固体废弃物利用 . 4 7.3 废水利用 . 4 8 节能减排 . 4 8.1 节能降耗 . 5 8.2 减排 . 5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 5 9.1 科技创新 . 5 9.2 数字化矿山 . 5 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 5 10.1 企业管理 . 5 10.2 企业文化 . 5 10.3 企业诚信 . 6 10.4 企地和谐 . 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 7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要求 . 8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锰矿资源合理

3、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 . 9 参考文献 . 11 DB41/T 1668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河南省矿业协会、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河南建筑材料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新华、刘大全、张军营、姚书长、彭建谋、周凯、秦正、孔大刚、陶波、王愉雪、支俊义、杜春彦、陈守民、方士军、杨长秀、路东臣。 DB41/T 16682018 1 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矿、锰矿绿色矿山建设的总则、

4、矿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铁矿、锰矿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矿山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估、认定、核查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

5、声排放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306 标牌 GB 14161 矿山安全标志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 28661 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1335 铁矿露天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6 铁矿地下开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1337 铁矿选矿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6、 GB 50612 冶金矿山选矿厂工艺设计规范 GB 50830 冶金矿山采矿设计规范 GB 50863 尾矿设施设计规范 TD/T 1036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TD/T 1048 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DB41/T 16682018 2 绿色矿山 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2 矿区绿化覆盖率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废石场、 矿区工业场地、 矿区专用道路两侧绿化带等厂界内可绿化面积

7、的百分比。 3.3 科技创新投入 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包括科研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改造和推广,设备更新,以及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科技协作等。 4 总则 4.1 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矿。 4.2 矿山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3 新建、改扩建矿山在技术经济评价时,应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土地复垦等费用纳入矿山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 4.4 新建、改扩建矿

8、山应根据本标准建设,生产矿山应根据本标准进行升级改造。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建设、运营、闭坑全过程。 5 矿区环境 5.1 矿容矿貌 5.1.1 矿区范围应符合相关规划,不应涉及禁止、限制开采区,资源开采应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周边安全距离应符合要求。 5.1.2 矿山工业场地、废石场、表土堆场、选矿厂、尾矿库、矿区生产道路、办公区、生活区等矿山主要功能区选址、布局应符合 GB 50187 的规定。 5.1.3 生产区应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机械设备、物资材料应摆放有序,场地保持清洁。 5.1.4 办公区、生活区设施应齐全,布置有序,干净卫生,符合相关要求。 5.1.

9、5 矿山标牌、安全、环保等警示标志应齐全、规范,标牌设置应符合 GB/T 13306 的规定,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应符合 GB 14161 的规定。 5.2 环境保护 5.2.1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存与处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固体废弃物应有专用堆存场所,其建设、运行和管理应符合 GB 18599 和 GB 28661 的规定。 b) 废石、尾矿、表土等固体废弃物应分类处置,处置率应达到 100%。 c) 矿山办公、生活垃圾排放与处置应符合环保、安全规定。 d)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排放指标控制及堆存处置应符合环保和职业健康要求。 DB41/T 16682018 3

10、 5.2.2 废水收集系统应健全完善,废水处理后应优先回用,未能回用的应 100%达标排放,矿井水、选矿废水等排放应符合 GB 28661 的规定,生活污水排放应符合 GB 8978 的规定。 5.2.3 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降噪处理, 工作场所噪声接触限值应符合 GBZ 2.2的规定,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348 的规定,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2523 的规定。 5.2.4 矿山粉尘和废气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采取有效的粉尘防治措施,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应符合 GBZ 2.1 规定的粉尘容许浓度要求,矿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 G

11、B 3095 的规定。环保有特别要求的区域、时段,粉尘排放应达到其要求的标准。 b) 生产、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有毒有害气体防治措施,排放指标控制应符合 GB 16297 和 GB 28661 的规定。 5.2.5 应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对生产废水、噪声、粉尘等污染源和污染物实行动态监测,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应急预案。 5.3 矿区绿化 5.3.1 矿山应因地制宜绿化、美化矿区环境,绿化覆盖率应达到 100%。 5.3.2 绿化树种及植物应搭配合理,长势良好。 6 资源开发利用 6.1 开采方式与方法 6.1.1 新建、改扩建矿山设计应符合 GB 50830 的规定。 6.1.2 矿山建设和

12、开采应按设计和开发利用方案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和破坏,兼顾矿山闭坑时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利用,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方式。 6.1.3 采矿方法应先进合理,铁矿开采回采率应不低于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指标和附录 A 表 A.1 限定指标,锰矿开采回采率应不低于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指标和附录 C.1 限定指标。 6.1.4 回采工艺应先进,不应使用国家规定的限制类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 6.1.5 应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废物产生量小、对生态破坏小的采矿技术、工艺与装备,符合清洁生产要求。 6.1.6 露天矿山宜采用内排废石,地下矿山宜采用充填开采或废石不出井等技术。 6.1.7

13、 矿山应建立采空区(群)基本信息数据库和相关记录台帐。 6.2 选矿工艺 6.2.1 选矿工艺设计应符合 GB 50612、GB 50863 的规定,不应使用国家规定的限制和淘汰类技术、材料、装备。 6.2.2 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主矿种应得到充分利用,铁矿主矿种选矿回收率应符合选矿设计和附录A 表 A.1 限定指标,锰矿主矿种选矿回收率应符合选矿设计和附录 C 表 C.2 限定指标。 6.2.3 应建立金属平衡管理系统,完善生产管理、改进技术工艺,减少金属流失。 6.2.4 对复杂难处理矿石宜采用创新的工艺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或者采用选冶联合工艺。 6.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

14、复垦 DB41/T 16682018 4 6.3.1 矿山建设、生产活动应统筹部署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使矿山地质环境能恢复、易恢复,土地复垦效果好。 6.3.2 企业应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相关义务,建立责任机制,落实经费和各项措施,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完成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复垦、监测、管护等目标任务。 6.3.3 应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边复垦的要求,及时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复垦损毁土地;暂时难以治理的,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对环境的负效应。 6.3.4 应落实表土(土壤)剥离与保护措施,表土堆放场应布置合理、堆存有序,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应符合 TD/T 1048

15、的规定。 6.3.5 露天采场各级平台应留设规范、边坡稳定,有利于复垦,终了平台应复垦或绿化。 6.3.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的各类场地应达到:安全稳定,对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与周边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 6.3.7 土地复垦应恢复土地基本功能, 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复垦质量应符合 TD/T 1036的规定。复垦为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15618 的规定,复垦为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 GB 36600 的规定。 6.3.8 应建立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具体要求如下: a) 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环境、地面变形

16、及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测。 b) 对复垦区土地损毁情况、稳定状态、复垦质量等实行动态监测。 c) 对有风险的矿山边坡、地压等实行动态监测。 d) 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区(点)应设有警示标志,并制定防治应急预案,符合治理条件的应及时治理。 7 资源综合利用 7.1 共伴生资源利用 7.1.1 应对共伴生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 7.1.2 多种资源共伴生的铁矿、锰矿,应坚持主矿产开采的同时有效回收共伴生矿产资源。 7.1.3 对共伴生资源应回收利用,铁矿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 表 B.1 要求,锰矿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C 表 C.3 要求, 对暂不能回

17、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采取保护性措施。 7.2 固体废弃物利用 7.2.1 铁矿尾矿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2 要求,锰矿尾矿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7.2.2 宜采用井下充填、铺路、制砖、制备混凝土骨料等途径实现废石、尾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利用率。 7.3 废水利用 7.3.1 应建立废水处理和利用系统,处理达标后宜资源化利用。 7.3.2 选矿废水应循环使用,铁矿选矿废水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附录 B.3 要求,锰矿选矿废水综合利用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7.3.3 矿井(坑)水宜充分利用,选矿宜优先使用矿井水,矿井水利用率应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 8 节能减排 D

18、B41/T 16682018 5 8.1 节能降耗 8.1.1 生产全过程应建立有能耗、水耗核算体系,控制并减少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采矿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应符合 GB 31335、GB 31336 的规定,选矿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应符合 GB 31337 的规定。 8.1.2 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工艺和设备,宜使用变频设备和节能照明灯具。 8.2 减排 8.2.1 宜使用清洁动力设备,降低废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8.2.2 宜采取井下充填、露天内排等措施,减少废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排放。 9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9.1 科技创新 9.

19、1.1 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宜建立科技研发队伍,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9.1.2 企业宜建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应不低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 1.5%。 9.2 数字化矿山 9.2.1 应建设数字化矿山,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 9.2.2 应建设矿山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等系统的集中管控和信息联动。 9.2.3 推进矿山开采机械化、选矿工艺自动化,关键生产工艺流程数控化率不低于 70%。 9.2.4 宜采用计算机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建设智能化矿山。 9.2.5 宜建立数字化资源储量模型与经济模型,

20、进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和经济评价,实行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的精准化管理。 10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10.1 企业管理 10.1.1 应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形成科学高效、集中统一的管理架构体系。 10.1.2 应建有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重视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卫生防治、安全等工作的过程管理控制。应建有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制度,运行有效。 10.1.3 安全生产标准化,应通过三级或以上达标验收。 10.1.4 各类报表、台帐、档案资料等应齐全、完整、规范。 10.1.5 应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记录清晰。 10.2 企

21、业文化 10.2.1 企业文化应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和矿山特色。 10.2.2 企业发展愿景应符合全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 DB41/T 16682018 6 10.2.3 应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并切实发挥作用,丰富职工物质、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庭的人文关怀和矛盾调解, 建立企业职工满意度调查机制, 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0.2.4 宜建立企业职工收入随企业业绩同步增长机制。 10.3 企业诚信 10.3.1 企业应信誉良好, 履行社会责任, 履行矿产资源权益金缴纳义务和

22、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义务,没有被列入矿业权人勘查开采公示信息系统异常名录。 10.3.2 应建立重大环境、 健康、 安全和社会风险等危机事件应对机制, 及时回应社会团体、 新闻媒体、当地民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10.4 企地和谐 10.4.1 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办矿理念,宜通过创立社区发展平台,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发挥多方资源和优势,建立多元合作型的矿区社会管理共赢模式。 10.4.2 应建立矿区群众满意度调查机制。宜在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环保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矿区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企地和谐。 10.4.3 应与矿山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建立磋商和协商机制

23、,及时妥善处理好相关利益纠纷,避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建设平安矿区。 DB41/T 16682018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结合铁矿矿山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不同条件, 规定了不同的回采率; 根据矿石类型规定了不同的选矿回收率。铁矿矿山具体的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指标见表A.1。 表A.1 铁矿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指标 矿种 开采回采率 选矿回收率 (%) 开采方式 回采率(%) 铁矿 露天开采 大型95 中小型90 铁矿类型 磨矿细度d 选矿回收率e 磁铁矿c (磁性铁回收率) 中细粒以上 95 地下开采 稳固矿体a 缓倾与急

24、倾b 83 细粒、微细粒 90 倾斜 81 赤铁矿 (含镜铁矿) 中细粒以上 75 不稳固矿体 缓倾与急倾 79 细粒、微细粒 70 倾斜 78 磁-赤混合矿 中细粒以上 78 细粒、微细粒 72 极不稳固矿体 缓倾与急倾 77 褐铁矿 中细粒以上 55 80f 细粒、微细粒 50 倾斜 75 菱铁矿 (焙烧工艺) 中细粒以上 80 细粒、微细粒 70 a 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将矿体围岩稳固性划分为稳固(级、级、级)、不稳固(级)和极不稳固(级)三类; b 缓倾斜是指矿体倾角 55 的矿体; c 磁铁矿是特指磁性铁占有率大于 85%的铁矿。磁性铁占有率()=入选原矿中磁性

25、铁(mFe )含量(%)/入选原矿中全铁(TFe)含量(%) 100%; d 中细粒级:磨矿细度-0.074 mm 占 90%以上;细粒级:磨矿细度-0.044mm 占 90%以上;微细粒级:磨矿细度 -0.037 mm 占 90%以上; e 除磁铁矿的选矿回收率特指磁性铁回收率外,其余铁矿种类的选矿回收率均指全铁回收率; f 指焙烧工艺条件下的指标要求。 注:本表选自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金、钼、铁、铝、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珍珠岩、天然碱等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豫国土资公告20163号),“铁矿资源合理利用三率指标最低要求(试行)”,如有新要求则从其最新要求。

26、DB41/T 16682018 8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要求 B.1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当共伴生矿物的品位达到表B.1规定的值时,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要对此元素的综合利用方式作出说明并确定指标要求。当共伴生的有用矿物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回收,或技术经济评价结论不宜综合利用的,应提出处置措施,为以后实施综合利用创造条件。 表B.1 共伴生元素综合利用规定值 共伴生元素 品位(%) 共伴生元素 品位(%) 硫(S) 5 钼(Mo) 0.02 磷(P) 0.8 镍(Ni) 0.2 二氧化钛(Ti02) 5 锡(Sn) 0.1 铜(Cu) 0.2 五氧化二

27、钒(V2O5) 0.2 锰(Mn) 3 钴(Co) 0.02 锌(Zn) 0.5 镓(Ga)、锗(Ge) 0.001 B.2 尾矿综合利用率 尾矿综合利用率不低于20%。尾矿综合利用包括回收利用尾矿库中的有价元素、利用尾矿做建筑材料或矿山回填等。 B.3 选矿废水综合利用率 选矿厂废水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 DB41/T 16682018 9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锰矿资源合理利用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 C.1 开采回采率 露天开采:大、中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 92%;小型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不低于 90%。 地下开采:根据锰矿床的赋存条件,锰矿地下矿山开

28、采回采率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详见表C.1)。 表C.1 锰矿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指标要求 围岩稳固性a 矿体厚度b 回采率(%) 稳固 薄矿体 82 中厚、厚矿体 85 中等稳固 薄矿体 81 中厚、厚矿体 84 不稳固 薄矿体 80 中厚、厚矿体 83 g 围岩稳固性划分为稳固(、级) 、中等稳固(级) 、不稳固(、级)三类。 h 矿体厚度依据矿体真厚度(H)划分为薄矿体(H0.8m) 、中厚矿体(0.8mH4m)和厚矿体(H4m)三类。 C.2 选矿回收率 各主要类型的锰矿按照入选品位不同,其选矿回收率指标应达到表C.2要求。 表C.2 锰矿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 序 矿体厚度 入选品位(Mn,

29、%) 选矿回收率(%) 1 氧化锰 20 85 20 80 2 碳酸锰 15 83 15 78 3 其他锰矿 65 C.3 综合利用率 综合利用率包括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尾矿和废石综合利用率。 C.3.1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当共伴生有用组分矿物的品位达到表C.3所列含量时,开采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该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方式提出指标要求。 当共伴生有用组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回收或技术经济评价结论不宜综合利用的应提出处置措施。矿山具体利用程度应依据地质勘查报告、选矿试验、矿山设计及矿山采选生产实际确定。 DB41/T 16682018 10 表C.3 锰矿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率指

30、标表 共伴生有用组分 含量(%) 共伴生有用组分 含量(%) 钴(Co) 0.02 氧化硼(B2O3) 1 镍(Ni) 0.1 硫(S) 2 铜(Cu) 0.1 金(Au) 0.2g/t 铅(Zb) 0.4 银(Ag) 0.5g/t 锌(Zn) 0.7 C.3.2 锰矿山尾矿与废石综合利用率 鼓励锰矿山企业充分回收利用废石、 尾矿。 开采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废石和尾矿的综合利用提出指标要求。 说明:本附录选自国土资源部关于锰、铬、铝土矿、钨、钼、硫铁矿、石墨和石棉等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最低指标要求(试行)的公告(国土资公告2014第31号),如有新要求则从其最新要求。 DB4

31、1/T 16682018 11 参 考 文 献 1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国土资规20174 号) 2 国土资源部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54号) 3 国土资源部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修订稿)(国土资发2014176号) 4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5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工作方案(豫国土资发201819 号) 6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露天矿山开发与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豫国土资发201816号) 7 河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豫政办2017149号)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化学工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