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545856 上传时间:2024-05-0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火器损伤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Judicial Expertise Center of Haust 枪弹伤 枪创(gunshot wound)是由枪支发射的弹头或其他投射物所致的身体损伤。一、枪创的种类 (一)擦过枪弹创(二)盲管枪弹创(三)回旋枪弹创(四)贯通枪弹创擦过枪弹创 二、损伤机制(一)机械作用 在340m/s以上速度射击时,弹前高压和弹侧高压及弹头机械作用形成原发创道,致组织挫灭、断离、出血。(二)瞬时弹后空腔效应 弹头进入人体内在撕裂软组 织同时,将弹头上的旋转动能释 放给周组织,使周围软组织以创道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移位,从而形成比弹头体积大数倍的空腔。瞬时弹后空腔的形态、大小、持续时间及出现次数取决于弹头的

2、能量和组织特性。(三)流体静压作用 弹头穿过充满液体的器官或含水量较大的组织时,使其中的液体离子加速,向创道四周猛烈移位,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器官裂创。(四)组织密度的影响 组织密度越高,弹头能量释放越快越大。损伤也就越严重。三、枪创的形态特征(一)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入口 1、接触射击射入口:接触射击 射创管起端及皮下组织被熏黑,干焦,并有大量火药烟灰及颗粒;高温使创口组织被烧焦,创口周围的火药烟灰及颗粒沉着较少或无。当皮下有骨质衬垫时,可致皮肤十字形裂开。另如体壁较软,体腔内有扩缩空间部位击伤时,不发生撕裂,创口周围多形成同心圆形皮下出血,有枪口印痕,有时有CO环形成。2、半接触射击 形成椭

3、圆形射入口,有时伴有射击方向的皮肤撕裂,火药成份呈椭圆形围绕创口周围分布,皮肤上可留有枪口印痕。3、近距离射击 指火药颗粒及烟灰所能达到的距离以内射击。一般在30100cm内射击为近距离。(1)挫伤轮:指射入口边缘周围的一圈擦伤带。最初为鲜红色,继之皮革样化呈暗褐色。宽窄均匀,一般12mm宽。(2)污垢轮:在创口周围,挫伤轮内侧约1mm宽之弹头上的油污、铁锈、金属碎屑、灰尘等附着形成。(3)烟晕:7.62mm手枪枪弹,火药0.6g,燃烧可产生5403气体,膛内高温25003000。完全燃烧后的火药烟灰自枪口喷出,呈圆形、椭圆形分布在入口周围。(4)火药颗粒:不完全燃烧的火药颗粒高速、高温自枪口

4、喷出呈散在的镶嵌在皮肤内。霰弹枪近距离射入口 4、远距离射入口:一般指枪口距体表100cm以外距离形成的射入口。有圆形、椭圆形的创口、挫伤轮、擦拭轮,无火药烟灰及颗粒。远距离射入口 5、反跳枪弹创射入口:弹头击中障碍物后,弹头变形,弹道及弹头自转和运动失衡或消失,形成变形创口。其形态视弹头改变而不同。反跳枪弹创多为盲管创,可找到弹头。脑部反跳枪弹创 6、弹头与障碍物一起形成射入口:弹头可能变形,或保持原状,但弹头翻滚失衡,着物点发生变化,同时破碎的物体碎片在创口及其周围形成多个盲管浅表创口。形态视障碍物的硬度而定。脑部枪弹创及破碎的物体碎片(二)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创管 射创管的形态与射击距离、

5、弹速、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射创管除原始创道外,其周围组织挫伤震荡形成锥形、梭形、囊管状创腔不等。在不同的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形态。骨组织形成锥形缺损,倾斜射击形成锁孔状骨折。被击碎的骨碎片形成附加创道。射创管内可见坏死组织,新鲜血液及凝血块,衣物碎片及纤维、泥土、沙石及其他异物。射创管有时因弹头受阻方向发生改变致射创管曲折,甚至造成弹头迷走。(三)膛线枪管枪弹创的射出口 弹头经过体内由内向外顶出皮肤,形成皮肤撕裂之射出口。射出口呈星芒状、圆形、椭圆形、新月形或裂隙状,边缘外翻,大小不等,一般大于弹头直径。由于弹头在体内翻滚、变形,击碎的破碎组织一同冲出致使出口变形。在出口处有衬垫物的情况下,组织

6、亦可发生挫灭,有类似于挫伤轮样的改变。膛线枪弹创的射出口(四)散弹枪创的射入口 常见于猎枪和土制枪,枪弹为散弹铁、铅、或其他物体颗粒。散弹枪近距离射入口散弹枪远距离射入口 1、接触射击:入口呈圆形,创口略小于枪口,周围无烟晕。隔衣物射入时,可发生烟晕扩散,并可见衣物纤维烧灼及皮肤烧伤,有骨质衬垫的部位皮肤可呈芒状裂开,深部组织严重崩裂,入口组织毁损,无入口之形态特点。2、近距离射击:随距离的远近,弹丸逐渐散开,多有一个主创口,边缘不整呈锯齿状,周围有散在孤立的小创口。多为盲管创。3、中远距离射击:2米以内可形成集中创口,3米以上则常常形成分散弹孔。创口内除弹丸外常有垫片(隔层)及弹塞造成圆形挫

7、伤。远距离射击形成孤立的弹孔。弹孔无典型的挫伤轮及擦拭轮。多为盲管创,创底可找到弹丸。迁延死亡可导致铅中毒。四、枪创的法医学鉴定(一)法医对枪创尸体检验的任务 1、明确损伤是否为枪伤 应注意不同种类的枪弹创是否为枪弹所致,注意与无刃刺器的刺创及其他损伤相鉴别。确定为枪弹创,还要进一步分析是否系枪弹致死。2、确定射击距离及方向 (1)根据入口处之形态特点确定该枪创系接触射击、近距离射击,还是远距离射击。(2)在确定射击方向时,首先应确定入、出口,然后根据弹壳位置、入口、出口、弹着点连线,确定射击方向。在确定射击方向时应注意对几次射击的确定,尸体上有多处创口,要分析系几次射击形成,区别因体位关系造

8、成的一次射击多处创口现象。3、确定发射人和肇事枪支 主要根据发射人手上射击残留物测定,并结合现场及尸体检验结果综合推断。(1)射击残留物的显现和测定:检测发射者因枪弹底火烟灰所含的铅、钡、锑等化合物是否在手上存在来证明发射。故可用化学检测法、原子吸收光谱、附有能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进行检测。主要用于转轮枪的发射者,对自动手枪和军用武器的发射者,很难检测到。(2)应用其他痕迹和物证证明发射人 持枪人手、衣袖上的喷溅血迹及破碎组织等 枪支上的指纹。(二)各种物证的发现、提取和送检 1、由专门人员采集指纹后,法医才可触及或移动现场上的枪支,检查和提取枪支上的生物物证。检验前应取下弹夹,关闭保险。2

9、、收集现场上的弹壳、弹头、弹着痕迹。3、分别提取尸体上的弹头,进行编号,分别包装,注明提取的部位。提取弹头应避免用金属器械提取,以免留下人为痕迹。散弹提取应在1020粒具有典型特征的弹丸。4、注意尸体上的各种物证的保护,运送尸体应保护好双手,避免在物证提取前冲洗尸体。详细检查记录衣物上的破损及血迹情况,提取、包装及送检。5、所提物证,注明简要案情,分别包装、编号,标明提取物名称,提取的地点、部位、数量,提取的时间,提取人姓名等有关情况。第五节 爆 炸 伤 爆炸(explosion)是由可爆物质瞬间燃烧产生高压气体,并急剧膨胀向周围扩散,使周围介质振动,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伤(ex

10、plosion injury)是爆炸释放能量所造成的人体损伤。一、爆炸伤的特征 1、炸碎伤:位于炸心或邻近炸心的人体可被全部或部分炸碎,造成肢体断离、组织破碎、飞溅。2、烧灼伤:爆炸物产生的高温所致,可形成瞬间度烧灼伤,甚至组织发生炭化,毛发烧焦。面向炸心者由于光刺激在眼周围形成眨眼反射所留的放射状白色条纹,为生前爆炸伤的证明。3、冲击波损伤:爆炸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周围介质振动,迅速向周围扩散,形成一种超音速的冲击波。外周为高压区,中心为负压区。冲击波可使处于爆炸有效杀伤范围内的人体衣物撕碎,大面积擦伤,皮下出血,皮肤撕脱,鼓膜穿孔,眼球爆裂,骨折,器官震荡破碎,广泛性血管破裂出血。4、抛出

11、物击伤:爆炸物内的充填物、包装物及冲击波掀起的物体及其碎片击中人体,形成程度不等形态各异的损伤。5、其他附加伤:磕碰伤、摔伤、压砸伤、挤压伤、烧伤、中毒等。爆炸伤的特征二、爆炸的种类形成机制 按爆炸物不同,爆炸分:1、物理性爆炸(physical explosion)2、化学性爆炸(chemical explosion)3、核爆炸(nuclear explosion)形成机制 1、爆炸产物直接损伤:包括炸碎伤、炸裂伤、烧伤。2、爆炸产物间接损伤:由爆炸产生的能量间接 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包括:弹片伤;冲击波伤。三、爆炸现场及尸体的法医学检验(一)法医会同爆炸、痕迹专家及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

12、在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先抢救幸存者,尸体留在原地,待抢救工作完成后,对爆炸中心及尸体进行勘验。1、确定爆心:放置炸药的地点系爆炸中心。处于炸心的人和动物毁坏严重,地面形成炸坑,墙壁洞穿,人体部分被炸碎;测量炸点位置、形状、大小、深度、烟痕颜色等详细记录和描述。2、搜寻抛出物:炸点周围物质,包括炸药残留物、引爆器残留物、包装袋、充填物、人体组织、衣物等,勘验其分布、性状,越靠近炸心的人体及物品被抛的越远。3、注意燃烧痕迹,确定引爆方式和炸药种类。中爆速火药不易燃烧,高爆速火药易引起局部燃烧,低爆速火药易引起燃烧。4、收集物证:炸药、引爆器、炸药包装物、充填物、残留物。5、处理尸体:测量尸体与炸心

13、的距离,进行现场全影及各尸体、物品固定。多具尸体者或尸块应注意进行定位、编号,标明相互关系。对尸体局部或一侧有损伤者应仔细记录其方位。(二)尸体检验 尸检前应由专家进行排爆处理,查明现场有无有毒气体,尸体上有无放射性物质,如有,待专业人员予以清除后方可尸检。1、个人识别:收集尸块,查明死者身源。区别个体数目,分析其与炸心的距离和相互关系。2、确定损伤:确定尸体上的损伤系生前死后形成。有无伪造死因和案件性质情况。分析损伤形成的原因。3、爆炸多个个体应分别区分各自死亡原因。通过尸检、组织学检查、毒物化验,分析各自在现场中所处的情况。4、案件性质的确定 (1)根据法医尸检所见的损伤部位、毁坏部位、被抛出的距离远近及其与炸心的关系,确定引爆者/位于炸药最近的人。(2)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及残留物的检验结果,确定其为自杀、他杀及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