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体液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组成: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细胞外渗透压: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细胞内渗透压:主要是K+ (2)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HCO3- 、 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细胞外液三种组成成分的比较: 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来源透出毛细血管的血浆细胞内液外渗毛细淋巴管吸收的部分组织液在其中的细胞各种血细胞绝大多数体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所含化学成分都含有水(90
2、)、无机盐(l%)、蛋白质(7%9%)等,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低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生命起源于海洋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易错点拨: 1、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区别。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外界环境是指人体外的环境。人的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2、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
3、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1. 一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 B组织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体液及其组成:2.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 A B C D3.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血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4.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正常情况下,蛋白
4、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 B C D5. 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可以进入A、B、CB组成体液,其中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进入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和,最终被排出体外二内环境: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2、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4、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容与基础(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内环境稳
5、态的内容与意义: (3)维持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4)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 6、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知识拓展: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调节的主要方式,如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俸液传送对机体进行凋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6、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5、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知识点拨:1、血液Na+、K+、pH的稳定性: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原因是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2、内环境稳态失调:长期营养不良,会出现组织水肿。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从而使组织液增加。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
7、水肿。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剧烈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4、体液各成分间的转化与判断方法 相互转化关系: 判断方法:5、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只存在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DNA分子复制、DNA分子转录、mRNA翻译有关的酶。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消化酶等。 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6、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消化道等外界环境所发生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知识拓展: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8、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2、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成分的位置关泵分析(l)图中为细胞内液,为血浆,为组织液, 为淋巴,共同组成了内环境。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 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但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由图中可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为淋巴、组织液,血细胞的生活环境为血浆,组织细胞的生活环境为组织液。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分析I是体内外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
9、02并排出CO2,这说明I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 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如果内的葡萄糖通过只能进入血液,那么为消化道,表示主动运输;是泌尿系统,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崩,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表示的器官是皮肤。1. 下列各项中能视为进入人体内环境或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食物进入消化道 CO2由线粒体进入细胞质基质中 静脉滴注葡萄糖 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血浆蛋白的合成 A B C D2.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3. 下图是
10、人体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4. 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B若为脑细胞,处的氧气浓度低于处,而CO2的浓度相反C若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处的血糖浓度低于处D若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中的水可来自于和 5.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
11、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A_;B_;C_。(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3)图中a-d,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和b之间隔以_,b的来源有_,b的去向有_。(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3)d、a a、d C6H12O6+6O2+6H2O12H2O+6CO2+能量(4)细胞膜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B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
12、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C维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维持稳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7. 上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进入A、C、D B、中,CO2浓度最高的是C血红蛋白属于的成分 D中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8.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是,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9. 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会
13、减少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10.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释放B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而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基本无影响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成分组成D若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其分泌量仅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三反射: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如膝跳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作用)传出神经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
14、+肌肉或腺体)3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南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足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主要区别见下表。 比较项目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区别形成过程先天具有的后天形成的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联系永久性的暂时性的(可变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联系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知识拓展:1、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感受器、传人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机体既没有感觉,也不能产生反射活动;如果传出神经或效
15、应器受损,机体可产生感觉,但仍不能产生反射活动。 2、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作出应答,这不是反射活动,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四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2、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连体神经。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运
16、动神经元(motor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
17、,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2)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表示为: B轴突细胞体表示为:(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c、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d、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e、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f、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
18、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g、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知识点拨: 1、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3、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知识拓展:一、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 1在神经纤维上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
19、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二、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分析判断与设计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人,由传出神经传出。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处电位
20、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 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共同构成突触B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C作用于,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只由释放作用于,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
21、射 B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要由两个神经元组成C细胞生物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D兴奋时神经纤维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是一致的3.关于神经调节中,下列“一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反射弧一定包含三个神经元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一定发生K离子内流C递质的合成、释放一定与线粒体、高尔基体有关D递质和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一定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4.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A图的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
22、位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5.5. 下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如果只有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在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 6. 如图表示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b、c处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c处发生电位变化C刺激c处,a、b处都会产生兴奋或抑制 D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7.下
23、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8.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的作用是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正确的是 A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b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B使用有机磷,在a点给予刺激,c点保持静息电位C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b
24、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D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c点产生动作电位9.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B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C2中不可能有抗体D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3电位变化10.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 (1)写出图甲中标号所指的名称:_;_;_。(2)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C处数据说明了_。D处数据说明了_。 (3)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4)若在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当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导时,检测到的结果是_。 (1)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受体(2)Ach的浓度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ch的浓度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随Ach浓度的升高,传递速度加快 (3)排除突触小泡中原有的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4)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