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540692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9 月第3 5卷第3 期鹿城学刊JOURNALOFLUCHENGSeptembe.2023Vol.35.No.3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贾学鸿(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 2 50 0 9)摘要:上古汉语中,单音词语义涵丰富。其中有些义项由于在后世典籍中很少出现而渐渐被淡忘,在词义研究中可称为特殊义项。上古文献,特别是具有浪漫色彩的楚文献中,采用特殊意义的词语,常常造成后人阅读的障碍。试以战国楚辞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文字的语素溯源、文献对读的方法,就招魂中的“哀”、九辩中的“在”以及多篇作品中出现的“容与”等词语进行语源探讨,以期更准确地领会先秦楚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关键词:

2、楚辞;语素释义;特殊义项;文本细读;文学意蕴An Analysis of Words with Special Semantics in“ChuciJia Xuehong(School of Literatur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009)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monosyllabic words often had rich semantic connotations.Some of these meanings have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over time,a

3、s they rarely appeared in later texts,and can be referred to as special semantic items.Ancientdocuments,especially romantic texts from the Chu region,often use words with these special meanings,causing difficultiesfor later readers.This study takes the Warring States text“Chuci as its subject of ana

4、lysis.Through tracing the origins ofword morphemes and employing methods of textual reading,it delves into the etymology of words like“ai in Zhao Hun,“zaiin“Jiu Bian”,and“rongyu that appears in multiple works.The aim is to gain amore accurate appreciation ofthe u-nique charm of Pre-Qin Chu literary

5、works.Key words:Chuci;Morpheme interpretation;Special semantic items;Detailed textual reading;Literary connotations楚辞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词语的运用,有时不是取其常见意义,而是用它的特殊义项。这种做法给后人造成解读障碍,容易出现误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按照词语的常见意义进行文献解读,而词语的特殊义项则往往被忽略。有鉴于此,对战国楚辞出现的运用词语特殊义项的案例进行解析,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相关文献,推进语素构象方面的研究。下边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辨析,以期在文献的

6、历史还原方面有所禅益。一、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之“哀”“魂兮归来哀江南”,这句诗出自楚辞招魂乱辞的末尾,对这句诗进行解读,须放置到该篇乱辞的具体语境中加以考察。乱辞开头写道:献春发岁兮汨吾南征,齐叶兮白芷生。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倚沼兮遥望博。1 2 1 3文中自称的吾,指招魂对象,即王逸所称:“巫阳受天帝之命,因下招屈原之魂。”1 9 吾,屈原自称。屈原在春天到来之际从所居之地南行,“路贯*收稿日期:2 0 2 3-0 6-0 1作者简介:贾学鸿(1 9 6 9 一),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道家文学与文化、传统文化传播。13贾学鸿: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

7、庐江兮左长薄”,王逸注:“贯,出也。庐江,长薄,地名也。言屈原先行出庐江,过历长薄。长薄在江北,时杀行,故言左也。”1 2 1 3 王逸是今湖北宜城人,对楚国地理比较熟悉,所作的解释是可信的。屈原此次出行是在长江北岸,沿着江东行,并且在那里向远方跳望,即诗中所说的“倚沼睦瀛兮遥望博”,关于文中所说的庐江,汤漳平先生指出:明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说:“襄汉之间,有中庐水,疑即此水。”这一解释较合理,其水在今湖北襄阳、宜城交界,称潼水,汉代在这里设中卢县,其江为庐江。长薄:大片丛林。2 1 2 7 2-2 7 3所作的辨辩析是可取的。屈原是从位于汉北的庐江一带出发南行,到达长江北岸,在那里向远方跳望。

8、屈原曾经被贬到汉北,显然,他是在自己的贬谪地向远方跳望。那么,屈原的远跳见到了什么呢?文中写道: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蒸。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若通兮引车右还。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见。1 2 1 4屈原在江北跳望所见到的是楚王大规模的狩猎场面,具体地点是在“梦”,众多陪猎人员“与王趋梦”。楚国有云梦泽,跨越江汉南北大片地区。洪兴祖经过精审的考证指出,所谓的云梦泽,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称为梦,江北的部分称为云。1 J214明人陈第亦指出:“楚有云梦,云在江北,梦在江南。”1 3 2 2屈原在江北向江南跳望,亲眼看见楚王率领大队人马在草泽中狩猎。那么,跳望在屈原那里引起什么样的感

9、受呢?乱辞结尾对此作了交代:“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1 2 1 5他所见到的是幽深的江水,江岸上的枫树,放眼千里之外,时值春季而内心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所见到的是江南广阔的大地,那里是楚国政治中心所在地,是自已曾经任三间大夫的朝廷所在地。而如今遭到贬谪,身居汉北,隔江可以亲眼见到楚王狩猎的场面,自己却无法置身其间,不能重返朝廷,因此跳望远方而悲伤。“魂兮归来哀江南”,这是屈原的自我呼唤,也是对前边巫阳招魂所作的回应。巫阳反复呼唤“魂兮归来”,乱辞结尾也就以这句呼唤语作为回应。为什么灵魂要返回呢,因为“哀江南”,热爱、喜欢江南,所以灵魂要返回那里。这里的哀字

10、,指的是爱恋,而不是悲哀。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念之也。”41 以此解释“魂兮归来哀江南”,倒是非常合适的。对于“魂兮归来哀江南”,王逸注:“言魂魄当急来归,江南土14地僻远,山林险阻,诚可哀伤,不足处也。”1 2 1 5这是把“哀”字释为悲哀,按照它的常用意义去理解。为了能够把这句话解释圆通,又把屈原设定为被流放在江南,从而与屈原当时身处汉北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也与王逸本人在上文的注解“长薄在江北”的结论相背离。把“魂兮归来哀江南”的“哀”字释为悲哀,当代楚辞学界往往沿袭王逸注。或称:“哀,哀怜,引申为拯救。”5 2 7 3 或把“哀江南”译为“哀怜江南”。2 1 2 3“哀”指爱恋

11、、热爱,这种用法在汉代以后确实比较罕见,成为哀字特殊的义项,这是人们往往把它按照常见意义加以理解,释为悲哀、悲伤的原因。然而,在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哀”指喜爱、怜爱的案例反复出现,并不是偶然、个别的现象。管子侈靡先是强调实施教化对待百姓必须“敬而待之,爱而使之”6 2 6 5,,兼顾敬与爱。后文又称:“国虽弱,令必敬以哀。”6 2 8 1 显然,这里所说的敬与哀,就是前边提到的敬与爱,哀、爱声通义同。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高诱注:“哀,爱也。”7 9 0 8 这是直接以爱释哀。管子吕氏春秋都是战国文献,上述两个案例都是运用哀字表示喜爱、怜爱义项,可与庄子及战国楚辞同类案例相互

12、印证。淮南子说林训写道:“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高诱注:“哀,爱也。”8 1 55高诱是东汉后期人,他为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上述两处都是以爱释哀。释名作者刘熙亦是东汉后期人,他也是以爱释哀。由此可见,直到东汉后期,“哀”字存在表示爱的义项还为人们所熟知,并且在注疏和字书编纂过程中加以昭示。由于“哀”字的这种义项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到了汉末以后人们对此义项越来越陌生。二、九辩“若在远行”之“在”宋玉的九辩开头一段如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本摇落而变衰。燎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对于“若在远行”以下三句,王逸注:“远客出去,之他方也。升高远望,视江

13、河也。族亲别逝,还故乡也。”1 1 8 3 王逸对这三句诗是逐句加以解说,把“若在远行”释为离开家乡而前往遥远的地方。“在”字被理解为正在、现在。明人陈第对这个段落所作阐释颇为具体,其中对于“若在运行”,释为“远行在客也”3 2 3 0,与王逸注大体一致。当代楚辞学界对于这句诗所作的解释,基本是把它视为一种比喻,或称:贾学鸿:关于楚辞中特殊义涵词语的案例考析以上“在远行”与“送将归”都是比喻说法,故以“若”字领起,以状写秋气萧瑟,一岁将终时人的心境。9 2 0 2或称:“若在远行:言面对秋景,心中凄冷,就像远行在外孤独无依的感觉一样。”1 0 1 2 1 6“若在远行”是以“若”字领起的句子,

14、因此被视为是运用比喻。其实,这里出现的“若”字,指的不是好像、犹如,而是用作代词,指的是如此、这样。而句中的“在”字,指的应是问候、存问。“若在远行”,即如此存问远行的人,指文章作者本人。“若”字指的是这样,如此,具体指前边描写的秋天萧瑟景象,意谓是在令人悲伤的情况下存问远行的人。至于后边一句“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是前来对宋玉进行存问,为他送行的人将要返回,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这个段落开头两句煊染秋天的萧瑟凄?,然后转人文章作者的远行,人们对他的存问,给他送行。而当他与送行的人一道登山临水之后,送行的人即将返回,只剩下宋玉一个人,独自远行。把“若”字释为如此、这样,把“在”字释为存问、问候

15、,这个段落的解读就会很顺畅,前后一脉相承。这句诗不是运用比喻,而是直赋其事,是对现实场景的直接描写。如前所述,“在”字指省察、存问,这种用法在左传逸周书等战国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义项。庄子所说的“在宥”,九辩的“若在远行”,用的都是“在”字的这种含义。对于“在”字古义的运用,庄子与九辩是一致的。了解“在”字的这种含义,对于解读先秦其他相关文献具有借鉴意义。如诗经小雅鱼藻首章如下:“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郑玄笔“鱼何所处乎?处于藻。武王何所处乎?处于镐京,乐八音之乐,与群臣饮酒而已。”1 7 9 这章诗的“鱼在在藻”“王在在镐”,都是两个“在”字连用,属于一种

16、特殊句式。为了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郑玄以回答句释之。按照郑玄的理解,这章诗应做如下断句:“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明人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继承的是郑玄的说法:两言“在”字者,作诗者自为详审之辞。言鱼何在乎,在于藻也。“王在在镐”放此。1 2 6 450郑玄的解释固然可立一说,然而在诗经其他篇目见不到这种句式,找不到内证支撑。从这章诗的语境考察,“鱼在在藻”“王在在镐”,其中第一个“在 字,指的是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时。第二个“在”字指的是关注、注视,用作动词。“鱼在在藻”,谓鱼正在注视藻草。“王在在镐”,指周王正在关注镐京。藻草是鱼的依托,镐京是周王的栖身之处,故二者对言。由此可

17、见,掌握“在”字表示省视、存问的义项,对于解读古文献某些特殊的句式,可提供一把钥匙。三、楚辞中的“从容”战国楚辞多次出现“从容”一词,对此,刘永济先生所作的辨析如下:九辩“信未达乎从容”,王逸注“君不见察其真伪也”。又抽思“尚不知予之从容”,王注:“未照我志之所欲也”,补注:“言尚不知己志,况能召我也。”又怀沙“熟知予之从容”,王注“从容,举动也,言圣辟重华,不可逢遇,谁得知我举动欲行忠信也。”按广雅释训:“从容,举动也。”王念孙谓从容有二义:一训为舒缓,一训为举动,复引抽思一句及哀时命“熟知余之从容”,谓“此皆谓之举动非世俗所能知,与怀沙同意”。王逸惟于怀沙之“从容”解为举动,其余二句注语含

18、浑,实则均当作举动解。此亦古义之经久消失者,详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六。1 3 8 0所作辨析颇为透彻。战国楚辞中出现的“从容”一词,无一例外都是用作动词,指的是人的举动。而庄子中出现的“从容”一词,也全是用作动词,指的是动作,其中包括人、动物的动作。由此看来,对于“从容”一词的运用,庄子和战国楚辞取向一致,用的是它表示动作的义项,体现出楚文化的共性。“从容”指动作、举动,这是它的古老含义,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尚书君陈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孔安国传:“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孔颖达疏:“从容以和,言动为从容也。”1 42 3 7尚书君陈是西周文献,可见至迟从那时起,“从容”已经作为表

19、示动作的词语加以运用。从容的古义指动作、举动,这与从和容的原始本义密切相关。说文解字从部:“从,随行也。”1 51 3 8“从 字的本义是指二人相随而行,指行走的方式,属于动词。说文解字方部:“容,盛也。从六,谷。”徐铉称:“屋与谷皆所以盛受也。”1 6 1 50“容”字的本义是盛受、容纳。“容”字的构形从广,指交覆深屋。从谷,指山谷。房屋、空谷都能盛受外物,故“容”字有盛受之义。“从”和“容”的古义都是动词,或是表示行走,或是表示盛受。因此,它们组成联绵词之后仍然用作动词,表示行动、动作。至于它用于表示悠闲舒缓的义项,则是后来衍生的意义。(下转第2 0 页)15(责任编辑陈润梅)贾舒:游牧文

20、化在女性网络文学中的影响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最后,重视游牧文化研究的当代性,寻找适应时代的立足点。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当代的大众生活方式和审美倾向,更重要的是在这基础上对文化本体所形成的冲击。而与此相对的,对于文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不断演进。当代游牧文化研究,除了不断深化传统的研究内容外,也应当转变观念,以时代特征和文化传播的需要为基点,不断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如面对当代城市文明的冲击,可以通过研究游牧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形式,更好地探索游牧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游牧文化媒体内容现状和受众审美倾向,深入发掘游牧文化的

21、内容特性,打造适配度高的传播内容,消除刻板印象,提升网络女性群体对游牧文化的认知;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可以依托新媒体手段,针对媒介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量身定制媒体内容,方便游牧文化的当代传播与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寻找合适的切人点和立足点,打造既可以展现传统又能够适应未来的游牧文化艺术体系。五、结束语游牧文化在当代女性网络文学中所具有的影响(上接第1 5页)四、结束语通过上文对楚辞文本中个别特殊用语的字义追索,可以精细地把握楚地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中的“哀”释为“爱怜”,更加彰显出楚人对家国热土的热爱和依恋,蕴含的是深挚可贵的民族情感。宋玉九辩中的“若在远行”,将“在

22、”解为存问,强化了即将离别的人之间的互相劝勉、安慰,抒发的是难舍难分的惜别之痛。楚辞中的“从容”,指动作、举动,用于表示悠闲舒缓的义项,突显出文学形象生动的审美属性,也意味着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出现,比现代人所说的魏晋时期要早得多。由此可见,楚人任情、虔敬的宗教性情感,以极其细腻的书写方式,蕴藏于楚辞的字里行间,非常耐人寻味。参考文献:1 洪兴祖.楚辞补注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2汤漳平.楚辞评注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 0 1 8.3陈第.屈宋古音义M.武昌张氏校刊本,清光绪六年(1880年).20力是不应当忽视的,它承载了当代女性网络群体追求自由、重归自然的精神愿望。虽然其

23、书写内容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重要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通过她们的文字在网络文学这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中展现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现代特征,而这也为游牧文化的未来提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QuestMobile.2023年“她经济”洞察报告:女性活跃用户近6 亿,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远高于男性,三大趋势凸显“价值”跃迁EB/OL.3 6 氪,https:/ N.经济日报,2 0 2 3-3-2 4.3(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3 2.4绿豆红汤.公主遇草原EB/OL.晋江文学城,https:/ EB/OL.晋江文学城,ht-tps:/ M

24、.毕沅疏,证.王先谦,补.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5周秉高.楚辞解析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6姜涛.管子新注 M.济南:齐鲁书社,2 0 0 6.7陈奇献.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 0 2 1.9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等.楚辞今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7.10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2.1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12鲁洪生.诗经集校集注集评 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13刘永济.屈赋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14孔颖达.尚书正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15许慎.说文解字注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1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3.(责任编辑屏蔚红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