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宗教哲学家.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484950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宗教哲学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宗教哲学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宗教哲学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宗教哲学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宗教哲学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 宗教哲学家的宗教哲学家的观点点灵魂的无家可归当代人面临的最尴尬的处境是:灵魂的无家可归。犹如:俄国诗人丘特切夫(Tiutcher)所言:“人没有家园、举目无亲、孤孤单单、虚弱无力、面对着黑暗的深渊在这种陌生和神秘的夜晚,他看到的和他知道的是一种宿命的遗产(a fatal heritage)。”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版P1。流浪者“流浪者四海为家而永远不在家,对他而言,无家存在。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称其为家。”(美B.G.常)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永不满足的人正如法尔克所言

2、:“所谓流浪者,是指为了寻找美好的、神圣的家园,坚持探索,永不满足的人。”(美R.法尔克)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尊敬和恐惧“真理性的话语激发了尊敬和恐惧,由于它支配了一切因而一切必须服从它。”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46。自我已不复存在“福柯认为,欧洲的实践证明,人的自我已经被肢解得四分五裂,同样的自我已不复存在。”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58。单一文化的威胁今天的人,完全失去了自由。他的一切都是被操纵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王义祥,发展社会学,华东

3、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0.思法国帕斯卡说:“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星汉编著,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9.海德格尔那么,思想的任务就应该是:放弃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的思。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261页。海德格尔 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存在并且增长着一种危险,就是科学技术的思维方式伸展到生活的一切领域上。由此加强了一 种错误的假象,仿佛一切思与言都是客观化的。这个毫无根据地独断地宣布的论点推动并支持着一种灾难性的趋向,即只还在技术科学上把一切都表象为可能操纵和控制的客体。语言本身及其使命也同样遭受到这种无限制的技术

4、客观化过程。语言被颠倒为一种报道工具和可计算的信息的工具。它就像一个可控制的客体那样被处理,而思维方式必须与此客体相适合。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759-760页。无思“人类思维在认识到不可能获得绝对真理之后,便放弃了对宇宙本源和深层原因以及对现象最终原因知识的探求。”英约翰巴罗著,李新洲,徐建军,翟向华译.不论-科学的极限与极限的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反复思考“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背后的反复思考。”星汉编著,世界上最经典的哲学故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真正的和平与幸福正如费图拉古来恩说:“人

5、类自从登上世界这座岛屿的那一天,就在宗教的源泉中找到了真正的和平与幸福。桥2008.5.(2008年6月23日,英国前瞻杂志与美国外交杂志联手合办的第二届“全球20大知识分子”票选活动揭晓:土耳其鲜为人知的学者法土拉葛兰(Fethullah Gulen,又译作:费图拉古来恩)得票最多,以50万人的选票的压倒性胜利当选“全球知识分子之首”成为“全球二十大知识分子”之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位列第四。这个结果令主办方的眼镜碎片跌碎了一地。)费尔巴哈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到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不能排除一些人的孤独、恐惧、压抑、紧张需要通过宗教的途径来渲泄或求得慰藉。正如费尔巴哈所说

6、的:“神并非仅仅是幻想的东西,它兼有心的需要的对象,在生命的重要的时刻,在幸福和不幸中感到了人类的那些感情的对象。”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超越自己、超越现实的思想方法。其所提供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不仅给人一种心灵的平安,而且使人获得直面困难战胜困境、超越困境的力量。(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圣经 记载耶酥的话,“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现实成了暂时的,来世成为永恒的。现实的虚幻性与来世的真实性,使信其者能因来世的希望而忍受现实的各种苦难,把现实作为走向来世的天路历程,作为走向

7、终极的栖息地,从而淡化了对现实苦难的感受。尤其是各宗教为人们提供的未来美好的画面,也就是希望,它常常使人类获得生存的勇气和为之奋斗的力量,成为人类生存所必须。西方学者乌纳穆诺曾说,“信仰是希望的实体”,“希望就是信仰的形式”,“信仰就是信仰希望”。对于这种希望的承认和获得,往往是处于社会困境、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最易感受和接受。(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凡祈求的就得着圣经上记载,耶稣说,“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其实揭

8、示了一个真理,即人处于生存困境中,处于无人救助时,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容易去寻找虚幻的东西、超自然的力量,寻找上帝和神明。宗教使人们获得安全感和精神慰藉,满足人们对爱与关怀的渴望与需要,化解由于社会不公而引起的愤懑和怨气,帮助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及人生烦恼,使人们面对困境时能保持一种平常心,从而使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社会相对稳定。(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68-269页。)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以前,我们从理论上认为,贫困和愚昧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也曾有一种说法,说宗教是傻子遇上了骗子。如果是这样,那么,随着

9、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宗教意识自然就会淡漠。但事实并非如此。20 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超过了以往人类历史的总和。但是,信徒人数却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减少,信仰的热情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淡化。美国是世界上科技领先的国家,1970 年-1999 年家庭平均收入增加 16%,但自称“非常幸福”的人却从 36%下降到 29%。(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近年来我国精神病的发病率升高 科学技术虽然能解决人类物质文明问题,但却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精神文明、价值

10、依托及终极关怀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焦虑、精神空虚和死亡恐惧问题。近年来我国精神病的发病率升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心理上的问题。1993 年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由 1982 年的 12.68%上升至 13.47%o 约有精神病患者 1600万。在各种重性精神疾病中,精神症患病率最高。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来评价各类是疾病的总体负担,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 1/5,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专家估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上升。(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

11、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70-271页。)从国际上看从国际上看,全世界 15%的人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如果把由于压力造成的精神失常也包括进去的话,那么这个数字上升到 40%病人中人数最多的是抑郁症患者。每天紧张工作及竞争压力是造成精神疾病的原因之一。专家认为,2020 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人类的第二大疾病。世界上每年有 100万人自杀,而且自杀人数中年轻人的比例增加。1.4 亿人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45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5000万 人患癫痫病。还有 3000万人患有痴呆症。(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

12、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马斯洛的动机与个性中国古人曾说,衣食足而知廉耻,他们认为,人们只要丰衣食足,安居乐业,就自然会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也对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提出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观点,“人的追求动机的等级论”。他认为,人需要满足自己在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恰恰是人的需求在等级上的不断递进。人在满足了身体上的物质需求之后,除努力趋向对于安全、归属、爱、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准的变迁,必然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思索,乃至人生追求中物质与精神的侧重的变化。中国古人与当代的

13、马斯洛虽然从时间上来说相隔几千年,从地域上来说,相隔几万里,但二者的观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在讲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李平晔作为心理的慰籍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271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由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开始(1517 年);反对赎罪券在教会政治上有很深远的含意。赎罪券的产生预设了教会高层 有权力控制灵魂在炼狱逗留时间的长短;信徒在购买赎罪券后,教廷能运用自己的权力,将以前圣人累积下来的功德转移给买赎罪券者,并用圣者的功德抵消那些正在炼狱里受苦的人的罪,

14、缩短他在炼狱的时间。所以赎罪券制度背后假定教会领导层有很大的属灵权力,连信徒在炼狱里逗留时间长短也能决定。“人皆祭司”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的制度,同时抨击教会领导层垄断属灵权力,而提出了“人皆祭司”,即信徒都有祭司的身分,能直接到上帝面前,不需要通过教会高层决定他们的属灵命运。表面上这是个神学问题,但背后却有巨大的政治影响,马丁路德就是要打击权势不断膨胀的教会领导层。他认为教廷权力不能凌驾一切,不单在属灵领域,在政治领域也如此,教廷必须削权。这就是他著名的双国神学。(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68-69页。)双国神学双国是指神的国和世上之国。前者是教会

15、,后者是政府,两者都是神所直接设立,功能各有不同。教会既然只是代表神国,而政府是世上之国,所以他们不能互相干预对方的领域,教会既不应过问世上之国的事,也不应以政权隶属于教权之下。同时政府也不应过问教会的事,不应帮助教会扑灭异端。(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69页。)被信的信仰 信仰的最一般含义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在基督教的语境中,信仰这个术语至少在两种相当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第一种是客观性的用法,指在信经、公会认可的定义、教会博士和圣人的教导,还有最重要的,在圣经包含的启示中找到的真理的体

16、系(基督教的信仰)。这一套教义的集合被认为是体现或追随了基督本人的教导,并且作为上帝对人类的最高启示,若有人存心加以拒绝便会危及对他的拯救。这种信仰通常被称作被信的信仰 。参阅现代汉语词典,“信仰”词条。(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达到信仰所凭借的信第二种是与客观性用法相对的主观性 用法。圣保罗将信 与望 和爱 并举,确定为神学美德之首。(哥林多前书 13:13)它是人对神的真理的反映,福音书中谆谆教导要像儿童,要相信接受神的国与它的要求,被称为达到信仰所凭借的信。“克洛斯:牛津基督教会辞典第499页。依据这种区分,我们可以说“基督教信

17、仰”的概念主要在客观性意义上使用,大体上与“信纲”一词等义,而“基督信仰”这个概念主要在主观性意义上使用,就是指“信”基督的认识行为。(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第10页。)威尔赫伯格宗教社会学家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曾经指出,美国基督教的兴起始终伴随着一种世俗化过程。他说:在美国环境的影响下,历史的犹太信仰和基督教信仰世俗化,意思是说,作为部分被整合到美国生活方式所规定的更大的整体中。基督教和犹太信仰所以倍受珍视,乃因为它们有助于实现美国人期望共享的理想和标准,不是停留在纯粹“官方”宗教的水平,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凡涉及一切美国人信仰

18、以及“官方”宗教谈论的上帝,主要都是为了支持和巩固他们信仰的最高价值,这种信仰凝聚在美国生活方式中。宗教的世俗化恐怕已经无以复加。Herberg,W.,Protestant,Catholic,Jew,rev.ed.,New York:Doubleday&Company,1960,p.82-83.(尚新建:宗教的世俗化与世俗化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56页。)劳驾上帝为人服务 因此,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所谓“世俗化的宗教”(secularized religion)。这种宗教既没有超越的神圣上帝,也没有全能的审判者。于是,“宗教变

19、成美国化的,意思是说,它的首要对象不是上帝,而是善良的生活,因为对象必须符合美国人的美德:自由企业、自立和博爱主义”。用赫伯格自己的话说:这种宗教,不要人服侍上帝,而是劳驾上帝为人服务,为人的目的服务,无论这些目的是什么:经济繁荣、自由事业、社会改革、民主、幸福、安全,或者“心灵的平和”美国人是宗教信徒,作为个人,他在许多场合是谦卑且真诚的。然而,他所理解的宗教不要求谦卑,也不需要搞得良心焦虑不安。宗教这东西要保证美国人的一切都光明正大:他的国家、他的文化,还有他自己;证实他的目标和理想,消除各种怀疑;提倡自尊,而不是伤害自尊;增强自足,而不是毁坏自足;以宽容的条件提供救赎,不要求忏悔和一颗“

20、破碎的心”。他的宗教能做所有这些事情,因此,它无论多么诚挚,多么善意,最终总会被强大而普遍的偶像崇拜因素所站污。Roth,S.J.,Robert.,American Religious Philosophy,New York:Harcourt,Brace&World,Inc.,p.4 Herberg,W.,Protestant,Catholic,Jew,rev.ed.,New York:Doubleday&Company,1960,p.82-83.(尚新建:宗教的世俗化与世俗化的宗教)(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57页。)哈维考克斯 然而,人们在理解

21、宗教的世俗化时,常常将世俗化过程看作宗教的衰亡过程。例如,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和神学家哈维考克斯(harvey Cox)在其著名的世俗之城里指出:“城市文明的兴起与传统宗教的衰落是我们时代的两个主要标志,是彼此相关的两个运动。城市化给人们共同生活的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它的现代形式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从宗教世界观的瓦解中滋生的。世俗化同样是时代的运动,标志着人们把握和理解共同生活的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共同生活的方式强烈地影响着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方式,反之亦然。乡村和城市的设计反映天堂之域的模式,即众神的居所。然而,城邦的模式一旦造出,便影响后代体验生活和想象神灵的方式。(

22、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页。)社会以及那些社会赖以生存的象征彼此影响。在社会以及那些社会赖以生存的象征彼此影响。在我们时代我们时代 ,世俗的大城市既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模世俗的大城市既是我们共同生活的模式式 ,又是我们观看世界的象征。如又是我们观看世界的象征。如果果希腊人把宇希腊人把宇宙感知为无限放大的城邦宙感知为无限放大的城邦 ,中世纪人把宇宙看作中世纪人把宇宙看作封建庄园的无限扩展封建庄园的无限扩展 ,我们则把宇宙经验为人的我们则把宇宙经验为人的城市。这是人类探索和奋斗的领域城市。这是人类探索和奋斗的领域 ,诸神已经远诸神已经远离而去。离而去。这个

23、世界成为人的使命和人的义务。这个世界成为人的使命和人的义务。现代人成了世界主义者。世界变成人的城市现代人成了世界主义者。世界变成人的城市 ,人人的城市开始吞并世界。世俗化就是表示这一过程的城市开始吞并世界。世俗化就是表示这一过程的名称。的名称。”Cox,H.,The Secular Cit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5,p.1.(卓新平,(卓新平,许志志伟主主编:基督宗教研究基督宗教研究第四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年,第57页。)。)人的城市开始吞并世界人的城市开始吞并世界人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监护 按照考克斯的定义,“

24、世俗化”意味着“人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监护,将视线偏离其他世界,转向现在这个世界”以及“这个时代”。他借用荷兰神学家普尔森(C.A.van Peursen)的话解释说,世俗化是“人的解脱,首先摆脱宗教对其理性及语言的控制,然后摆脱形而上学的控制”。世俗化表明世界不再从宗教或准宗教的观念理解自身。人们抛弃一切封闭的世界观,打破一切超自然的神话和神的象征。在考克斯看来,世俗化对宗教完全丧失了兴趣,试图回避或铲除宗教,继续从事其他事情。宗教的世界观已经失去昔日的绝对权威,变得微不足道。世俗化的时代是“根本没有宗教的时代”。如果把世俗化看作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那么,按照考克斯的逻辑,前边等待人们的将是

25、一个无神论的世界。世俗化似乎预示了宗教的末日。Cox,H.,The Secular Cit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5,p.同上,p.同上,p.(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5页。)华莱士美人类学家安东尼华莱士(Anthony F.C.wallace)不无悲观地说:宗教的未来是毁灭。对那些超自然存在的种种信仰,对那些影响自然却不服从自然法则的超自然力 量的种种信仰,统统将化为腐朽,仅仅变成有趣的历史回忆。毫无疑问,这个结局不可能发生在下一代;这个过程恐怕要持续几百年,而且,总有个别人,甚至偶然的信徒小组,依

26、然对幻觉、恍惚和迷念做起自然的解释。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必将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和广泛传播而在全世界彻底灭绝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Wallace,Anthony F.C.,Religion An Anthropological View,New York:Random House,1966,p.264-265.(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5-60页。).格利雷关于世俗化的 6 个含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德鲁格利雷(Andrew M.Greeley)曾罗列世俗化的 6 个含义:1.现代科学使受教育的人不再可能有信仰。2.现代

27、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为宗教所驱使。3.有偏离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的倾向。4.宗教与社会彼此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宗教对人类许多领域的行为没有直接影响。5.宗教越来越多地转入人类活动的私人领域,对公共领域没有影响。6.神圣的(sacred),即完全超越的他者(0ther),对人的行为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在人的生活中很少或根本不起作用。Greeley,Andrew M.,Religion in the year 2000,New York:Sheed and Ward,Inc.,1969,p.21.(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62-63页。)上帝之言是神学的使命(

28、瑞士巴特)人作为人是走向上帝,不是走向某种真理,而是真理本身;不是走向某种善,而是善本身;不是寻求一般的回答,而是和他的问题直接成为一体的回答。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所以回答就是问题本身;他本身也就是回答,是一个得到了答复的问题。所寻求的不是解答,而是解救。他也不是寻求某种人的东西,是上帝,作为他的人性的解救者的上帝。有人可能对他进行过一千次教诲,说为了进入无限,他必须在有限中向各个方面走去。(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中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页。)安克斯密特 犹如鱼儿不知道它游于水中一样,一个阶段最大的特征,在一个阶段最为无所不在的东西,在那个阶段本身是不知晓的,只有到一

29、个阶段结束时,它才显露出来。一个阶段的芳香,只能在随后的阶段才能被闯到。一一荷兰 F.R.安克斯密特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0页。帕斯卡尔曾经提到这样的辩证法唯有上帝才是人的真正益处;人脱离了上帝,就会导致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自然中的一切事物,不管是星辰、蓝天、大地、元素、植物、卷心菜、梨树、动物、昆虫、牛犊、巨蛇、热病、瘟疫、战争、饥荒、恶行、通奸,还是乱伦,都不可能取代上帝的位置。此外,既然人已经丧失了真正的益处,那么一切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甚至他自己的毁灭也是如此,尽管这与上帝、理性和本性如此相悖。有些人在权威之 中寻找益处,有些人在新奇事物和科

30、学之中寻找益处,有些人在肉体的快乐之中寻找益处哲学家们说:回到你自己,你就会在那里找到你的益处;人们并不相信他们,而那些相信他们的人都是空虚至极、愚蠢至极的。Penses,248.。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版,第页。海德格尔的林中路林是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许多路,有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这些路叫作林中路。每人各奔前程,但都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一个人的情形和另一个人的情形一样。然而只不过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从事林业者与森林管理员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误入歧途。一一德马丁海德格尔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

31、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人正在不顾一切的寻求人就如同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舍勒曾说:“人已经史无前例地成为了自己的大问题。今天的人正在不顾一切的寻求人。”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版P233。舍勒我们谈到“原始的”人、“经济的”人、“政治的”人、把“人性”具体化的人、属于“国家”的集体的人、中世纪的人、现代的人,和数不胜数的其他人,这些都产生于当代追求科学分类的激情。说人应该充满激情地寻求这个“客观”分类的理想,这看起来可能充满悖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这个受造物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找到自我,纵

32、使他可能会在寻找过程中丧失自我。人很容易自我陶醉,以为一旦把自己分了类,他就做了一点什么。于是,在一个“理性”的时代,在这个激情被贬低、科学客观性被高举的时代,人不可避免地会充满激情地寻求“客观”分类的理想。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版,第页。持续不断地丧失着自我显而易见的是:在上述的追求和探索中,人尽管不顾一切,却依然没有找到自我。这些追求和探索都是片面局部的。它们都是“客观的”,使人外向地远离灵魂。它们并没有讲清楚人的内在。随着这种客观化做法的不断成功,人 却不断地被非人化和抽空了,以至于成为抽象的,或者消失在

33、一般的类别性术语之中。于是,今天的人不顾一切地寻求自我,但是,他却总在肯定找不到自我的地方孜孜不倦地寻找自我,从而充满激情地、持续不断地丧失着自我。克尔凯戈尔 世界和宁静处于纯真状态中,与此同时还有另外某种东西然而,这究竟是什么?是虚无。虚无具有什么作用?它激起了恐惧。”。(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457页。)【俄】舍斯托夫 与罪孽相对立的概念不是美德,而是信仰。信仰是对上帝的信仰,对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对于上帝没有不可能。然而,人类的理性终究不会同意允许一切都是可能的;对于理性来说,这意味着把毫无限制的为所欲为作为宇宙的基础。假如我们赞同克

34、尔凯戈尔的话,对于上帝一切都是可能的,事情也会毫无改变,因为这就是承认,上帝丝毫不会顾及我们的理性,也丝毫不会顾及我们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却不是受造的难道能在未弄清上帝是理性和道德的生物之前,就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帝吗?万一上帝是丧失理智的呢?万一上帝凶恶而又严厉?亚伯拉罕漫无目的地走着,他真是不学无术、蠢笨糊涂之人。亚伯拉罕对自己的儿子举起刀他又是罪犯和凶手。对于我们这是自明的,在此毋庸争辩。就连圣奥古斯丁本人也写道,在信仰以前我应扪心自问:cui est credendum(为何信仰)上帝创造了一切:但是理性和道德却不是受造的它们是亘古长存的。”。(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

35、文选上卷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457-458页。)洛采德国理性主义者洛采认为:在人类理智所犯的一切错误中,让我一直都最为感到奇怪的是,它居然会怀疑自己的存在,而它只对自己的存在才具有直接的经验;或者把自己的存在当作二手的、当作某种外在自然的产物,而它对这外在自然的认识仅仅是间接的,仅仅藉着我们都欣然否定其存在的理智。Microcosmus Clark,I,263。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版,第页。真和善的宗教1.积极的标准:只要一种宗教为人性服务,只要它在其信条和道德法则、在仪礼和机构方面从人类身份、意义和价值

36、方面培育人,并且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有意义的、富有成果的存在,它就是真和善的宗教。这就意味着:凡是在人的身心、个人和社会人性(生活、完整的人格、自由、正义、和平)诸方面明确地保护、治疗和实现人的存在的事物,因而,凡是人性的、真正人道的事物,都有理由称为“神性”。(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页。)伪和恶的宗教2.消极的标准:只要一种宗教传播非人性,只要它在其信条和道德法则、在仪礼和机构方面从人类身份、意义和价值上妨碍人,并且阻碍他们获得一种有意义的、富有成果的存在,这就是伪和恶的宗教。这意味着:凡是在人的身心、个人和社会人性(生活、完整的人格、自由、正

37、义、和平)诸方面明显地压制、损伤和销毁人的存在的事物,因而,凡是非人性的、非真正人道的事物,都没有理由称为“神性”。(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页。)在末日不会再有任何宗教关于未来,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在人类生命完结之时,在世界的末日,将不会再有佛教或印度教,也不再有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确,最后也不再有基督教。在末日不会再有任何宗教,而只有上帝本身;全部宗教都被引导到了他那里,在不完满让位于完满之时,随着基督徒自己为人所知,也就会充分认识上帝:直接面对真理!这样,在末日,各宗教之间将不会再有预言家或者得启示者;既无穆罕默德,也没有佛。事实上,就连

38、基督徒们所相信的基督耶稣也将不会站在那里,据保罗说,一切势力(甚至死亡)都将归顺于其一身的这个人本身也要“归顺”上帝,这样,上帝本身一一或无论东方对他怎样称呼一一不仅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为万物之主(林前,15:28)。(刘小枫主编,扬德友董友译: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卷,上海三联书店,年,第页。)“我们时代的危机不在于手而在于心 正如麦克利什说,“我们时代的危机不在于手而在于心”。这是一种“渴望的失败”。而且,这也是理智的失败、智力的失败。一场曲解的危机到来了,它的到来乃是藉着一套伪概念的恶意专制。这套伪概念已经统治了、而且在不经意之间压制了我们的选择。由于被隐藏的缘故,这套伪概念的强制性力

39、量一直以来都没有被打破。这力量就隐藏在我们时代假设的隐秘前提之中我们一直都接受着这些前提、却从未加以批评过。A Time to Speak(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1940),p.37.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版,第30页。狄德罗以我之见,基督教在教义方面最为恶劣;最没有理智、最形而上学、最纠缠不清,因而最容易导致不和、教派、分裂和异端;对公共安宁最为有害,其阶层式的体制、迫害和纪律对于君权最具危险;其仪式最为单调乏味、最为沉闷无聊、最为野蛮粗俗、最为死气沉沉;其道德最为幼稚、最为

40、脱离社会,这里所说的不是基督教道德与普遍道德的共同点,而是基督教道德的特殊之处,这些特殊之处构成了其福音书的、使徒的和基督徒的道德,这种道德是所有道德中最不宽容的。路德宗比天主教少了一些荒谬,所以更为可取;同理,新教比路德宗、索齐尼派比新教、有神殿和仪式的自然神论比索齐尼派更为可取。既然人天性迷信,迷信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最为简单的、最为无害的迷信就是最好的迷信。美斯坦利罗迈霍珀(Stanley Romaine Hopper),瞿旭彤译:信仰的危机,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版,第3页。慈善 根据马利安的看法:既不是先于上帝的,也不是后于上帝的,也不属于现代性,它只是不受历史命运约束而已,它宰制着任何思想状况。马利安:无绝对存在意义的上帝(英),Jean-Luc Marion,God Without Being(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xxi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