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1v v 内容提要v 一、什么是战略和战略思维v 二、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v 三、怎样提高战略思维能力2v古人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世;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就是领导干部的战略之谋。v领导干部是总揽全局、掌控全局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必须具备战略家的头脑。v因此,战略思维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衡量领导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当前,为了深刻理解和贯彻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重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3v一、什么是战略和战略思维v(一)战略v“战略”一词起源于军事科学,顾
2、名思义,战就是战争,略是方略、谋划,合在一起“战略”是同“战役”“战术”相对应的概念,是指赢得战争的谋略,即克敌制胜的用兵之道(谋略)。v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擦也”。v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v毛泽东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对战略的定义是“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4v 后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目前至少有两种引申义:v第一种引申义指的是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全局性谋划。无论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还是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一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v第二种引申义突破了企业竞争领域,泛
3、指对各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全局性谋划,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某些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某些行业或产业发展战略等等。v现在战略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领域的普遍现象,它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范畴,因而需要上升到一般思维的层面上对它研究和把握。v本文所要讲的战略,即指对事物的全局性和规律性认识。5v(二)战略思维v1、战略思维的含义v思维也就是思考的方式、方法。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是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得出战略这一结果所运用的思考方式、方法。v再深一步,战略的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应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形成思想就是战略思维。战略是结果,思
4、维是过程。制定战略的过程就是战略思维的过程。6v2、战略思维的要素v战略思维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包含三大组成部分:v其一,主体对战略问题的思考和谋划;v其二,战略思维的产品,包括形成战略目标、战略计划、战略方针等;v其三,战略计划的实施、反馈和战略修正。v三者的关系是,战略思维产生思维产品指导和服务于战略实践。战略思维主要是主体头脑中的与战略问题相关的信息加工活动,战略实施则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战略修正是主观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7v3、战略思维的特点v(1)长远性(前瞻性)v 战略思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决策,它要面对事物长期的问题,有的战略考虑的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问题:v (2
5、)全局性(整体性)v 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整体性,是从共时态系统空间维度和过程时间维度两方面考虑;要求人们从大局、从宏观和全局考虑问题,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v (3)目的性。v战略思维必须得出战略这一结果,目的性很强。v (4)创新性。v体现为领导者能推出新思想,提出新认识,发明新方法,制定新的切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战略目标和规划;v (5)开放性。v 系统作为整体不但在内部包含诸多要素,而且在外部同周围环境相关联,其发展变化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战略思维具有开放性,眼界要十分开阔。8v(三)培养战略思维的重要意义v1、战略的问题是根本问题v“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6、其下攻城”孙子兵法v“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v“战略就是命运”英特尔总裁葛鲁夫v战略的问题是任何一个谋事者要想取得成功和成就不得不思考和不得不看重的问题。v战略是指导事物发展之根本,战略上不能出现差错,否则就是根本性的错误。v“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虞、必有近忧”若要人生是有目的、有意义,就必需要战略思维!9v2、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v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v战略决策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是全部领导工作的核心,而支撑战略决策的战略思维则是全部领导工作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工作就是管全局的工作,总揽全局
7、的战略思维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v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即领导活动。10v一个人如果没有战略的思维,没有大局观,没有敏锐的洞察力,没有方略,即使位高权重,也难于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更谈不上引导事物的发展了。更有愚者,丝毫不做战略规划,只是知道忙于处理日常事物,没有预见性,终日阍阍而于大势无补。v有战略思维者,懂得何者重要,何者次要,能够在纷繁复杂中把握关键,治理事物游刃有余。古语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v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
8、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回答是必要的。因为:11 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v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这样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说:“毛泽东曾
9、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这些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切工作都有全局和局部关系问题,都必须懂得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从全局的大道理。这就需要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12v3、战略决策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v战略决策是战略思维的沿伸,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发展的全局。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领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中,一定要善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思考、把握和解决问题,决不能成为一个单纯的事务主义者。工作中的失误谁也无法完全避免,但一定要避免战略决策的失误。因为,战略失误的代
10、价是巨大的、难以挽回的,影响是全局性、长远性的。要避免战略失误,就要有正确的战略决策思想和战略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学习战略思维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13v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落魄不遇,屡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荆州的刘表,后经水镜先生司马微和徐庶的推荐,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与刘备第一次见面时就精辟地进行了战略分析,分析了天下局势,指出: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简明分析了荆洲的和益洲的重要的位,最后告诉刘备,欲成霸业,应该: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洲为家,后取西川建
11、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这便是古今称道的隆中决策。在这个著名的决策中,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措施,正是正确实施了这一正确决策,刘备集团才得以绝处逢生,立稳了脚跟,日益发展,与先期建立的魏、吴政权鼎立天下,存在和延续了四十余年。v后关羽、刘备破坏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战略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命丧黄泉、刘备命断白帝城的悲剧。14v二、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v (一)着眼全局v所谓着眼全局,就是把全局作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全局利益。v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不但作为矛盾而存在,而且作为系统和过程而存在
12、。作为系统,它包含诸多要素;作为过程,它包含诸多阶段。事物的全局,就是事物诸多要素和诸多阶段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相对于全局来说,各个要素、各个阶段都是局部。我们的事业极其复杂,包含相互联系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单位;我们的事业极其远大,包含相互联系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从事领导工作,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争取全局工作的最佳效果。v 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照顾全局”,就是要求对工作进行全局的谋划。15v古今中外的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
13、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目无全局的将军,即使争得一城一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围得一子一目,最终难免满盘皆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后勤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书写了一首1620年摇篮曲:“为了要得到一枚钉子,竟失去了一块蹄铁;为了要得到一块蹄铁,竟失去了一匹马;为了要得到一匹马,竞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要得到一位骑手,竞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要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竟连国王也失去了。”这里警示的就是不可为了局部而牺牲全局。16v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反复强调着眼全局这个战略思维的大道理。他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者,不懂得这个着眼全局的大道理,主张“不丧失一
14、寸土地”,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认为退却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毛泽东作了一个总结,指出:“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这就叫因小失大。它说明,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投下一着好棋子的。17v我们考虑利弊、得失,都要着眼全局,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可急功近利、鼠目寸
15、光。所谓“有所得有所失”“有所进有所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讲的都是着眼全局这个大道理。要懂得,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局部和一时的“失”,正是全局和长远的“得”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事物全局与局部关系的辩证法。打仗如此,搞改革,搞建设,搞一切工作,均莫不如此。邓小平告诫我们:“要提倡顾全大局,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18v总之,一切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不可囿于局部和一时,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不可急功近利而失去未来。这是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的首要的基本要求。v着眼全局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领
16、导艺术,它是战略思维的基础。实现新时期领导者战略思维的科学定位,需要提升领导者总揽全局的能力。战略思维的根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即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9v第一,对工作必须有全局谋划,即整体和长远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v对全局进行谋划要有“高度”,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加以思考,不能只罗列现象、看不到本质;对全局进行谋划要有“宽度”,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全局进行谋划要有“跨度”,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在此基础上对战略系统进行规律性
17、、系统性、前瞻性的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v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叫“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细节当然是重要的,有时某一细节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意义。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战略指导是正确的,离开了这一前提,战略上发生了失误,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v对于领导人员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战略。细节错误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而战略错误一个都不应当犯,因为一个战略错误将导致全军覆没、工作的全局失败和企业的一败涂地。邓小平作为一个战略家,他的注意力始终摆在照顾全局上面。他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
18、局讲的。20v第二,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衡量决策合理性的标准。v不可因小失大。在决策中,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就可能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它又可能可行。领导者必须要顾全大局。在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者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结果造成全局的失败。毛泽东说:“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邓小平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21v第三,在事关全局
19、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随波逐流。v丧失原则,就会偏离全局的大目标,甚至破坏全局的发展。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了全局就是丢掉了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是原则性、党性的表现;而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所谓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的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的必要的灵活性;但是,坚持原则是旗帜鲜明,不容半点退让。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的发展,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22v第四,正确处理全局的统一性与与局部的独立性的辩证关系。v全
20、局是个相对概念。某个系统和过程,对于它所包含的要素来说是全局,而对于更大的全局来说又是要素,是局部。作为全局,它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作为局部,又要有服从全局的统一性。任何一个地区、部门、单位,都应当在独立性与统一性的结合中确立自己的工作任务和指导方针。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统一性,因为局部是全局的一个局部。列宁说:“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说明局部不能脱离整体。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所以,任何地区、部门、单位都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自觉地服务全局、服从全局。23v但是,不能只讲统一性,不讲独立性。统一性是一般的要求,
21、而一般性的要求只能通过特殊性的具体实践来实现。不同地区、部门、单位的各个特殊的具体实践,情况千差万别,对于他们的工作,不能用一个模式去要求,对于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不能用一种办法去解决。为了保证下级有足够的独立性,德国军事家毛奇(1800-1891年)甚至主张,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愈少愈好,愈简单愈好。陈云同志说:“领导机关要区分命令和建议。必须有命令,但在某些问题上要有弹性,允许下级根据实际情况处置。”古代打仗有一个说法,叫“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就是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同统一性相联系的而不是相分离的,大的指导思想、大的战略还是必须统一的。我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
22、定,这是统一性,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有的要具体化,有的要变通,有的经过请示可以缓办或不办,这又是独立性。统一性与独立性的统一,也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这是领导干部总揽全局的一个重要条件和重要方法。24v(二)把握重点v全局是由局部所组成的。全局的发展离不开局部的发展。但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在全局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有的是一般性的作用,有的是比较重要的作用,有的是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不能“四面出击”,不能“两个拳头打人”,而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故明主好要,
23、而暗主好详。”孙子兵法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拿破仑对他的兄长约瑟夫说:“假使你想保护你的王国中所有各点,则用法国的全部兵力也都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说,照顾重点就是照顾全局,丢掉重点就是丢掉全局。下棋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着不是任意的一着,不是无全局意义的一着,而是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的一着。因此,毛泽东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25 所谓重点,所谓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v 1、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v 它决定战略的主攻方向,对全局的发展起主
24、要的决定作用。因为在复杂的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可以提纲挈领,有力地推动全局的发展,事半而功倍。如果不去寻找主要矛盾,平均使用力量,那就会事倍而功半。如果抓错了主要矛盾,那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导致全局的失败。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我们在指导思想上的最大失误,就是抓错了主要矛盾,在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导致全局工作的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以牢牢把握了全局工作的主动权,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根本原因在于实
25、现了主要矛盾认识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26v 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是就一定空问范围而言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有一个主要矛盾以及据此确定的中心任务,各个领域、各个单位,都受这个主要矛盾的制约和支配,都要围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和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去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全局的发展。然而,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单位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要求,例如,当前在我国,生产单位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院所要以出科研成果为中心,医院要以医疗为中心,军队要以训练为中心,如此等等,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各自工作的重点和全局。陈云同志说
26、:“工作要抓住中心”,“中心工作与经常工作要分清。不忘记经常工作,但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平均使用力量,瞎抓一气,必无成效。”27v 2、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v 主要矛盾、中心任务规定了我们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重点,而且可以说是第一重点。但是,主要矛盾不是唯一的矛盾,在重视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切实解决其他一系列矛盾,特别要着力解决那些对解决主要矛盾、从而对推动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矛盾。这些重大矛盾决定我们工作的战略布局。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矛盾系统中或者说在复杂矛盾中,不但应当区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且在众多次要矛盾中还应当区别重大矛盾和一般性矛盾。解决
27、重大矛盾也是应当突出的重点。28v 我们党一向重视围绕中心突出解决重大矛盾。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例:v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十大关系就是十大矛盾,而且是事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全局的十大矛盾,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说,“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提出这十大关系或说十大矛盾,“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就是
28、说,解决十个重大矛盾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即围绕中心、突出重大矛盾的方法,尤其具有普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党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战略思维的典范。29v 全国作为全局,有一系列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对于自己所管辖的工作而言,也是全局,也有需要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因此,各个地区、部门、单位都应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研究、解决自己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例如外交工作中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坚持原则与有理有利有节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接触与斗争的关系,等等。总之,凡全局必有中心,围绕中心必有若干重点,把握中心、突出重点,是总揽全局
29、的领导艺术。30v 3、薄弱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v 在解决主要矛盾、重大矛盾和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各方面工作总是不平衡的。善于抓住薄弱环节并着力加以解决,常常成为推动全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管理科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片相围而成,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那些众多较长的木片,而取决于那张最短的木片,你要增加木桶的容水量,将那些长木片再加长也无济于事,而必须将那张最短的木片加长,因为它是最薄弱的环节,是木桶整体容水效益的突出制约因素。它告诉我们:在事物的整体发展中,有些环节在通常的情况下未必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却可能成为影响事物整体发展的最薄弱的环节,需要把它们作为工作的着
30、力点下功夫去加以解决。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在全局指导正确的条件下,有些细节十分薄弱,却有可能制约全局的发展。当然,何为薄弱环节,需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克服了某一薄弱环节,还会出现新的薄弱环节,“出现”一“解决”一“再出现”一“再解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工作就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31v我们党有一个好传统,就是重视总结经验。总结经验,包括总结成绩和成功经验,也包括总结问题和不成功的经验。邓小平说:“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这里讲的应当“赶快改”的“不对”的地方,应当抓紧解决的“新问题”,都属于应当克服的薄
31、弱环节。我们应当经常着眼于全局工作的发展去思考、发现有待克服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加以解决。毛泽东说“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这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一个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我们应当自觉地照辩证法办事,不断增强克服薄弱环节的自觉性。32v(三)兼顾各方v重点和一般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事物全局的发展。强调重点不是否定一般,而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一般。这就要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兼顾各方。所谓兼顾各方,就是对各个局部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对于实践客体,即我们工
32、作对象的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其二是说,对于实践主体,即人民内部各个方面的利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在谈到领导方法时要求我们,要学会“弹钢琴”。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问题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这就是从实践的客体即工作的对象讲的,要兼顾各方,不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从实践的主体讲,也要兼顾各方,即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可只顾部分人特别是只顾少数人的利益。3
33、3v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各项政策,都是为着团结一切抗日的人民,顾及一切抗日的阶级,而特别是顾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的”,“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在劳资关系上,我们一方面扶助工人,使工人有工做,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发展实业的政策,使资本家也有利可图”,总之,“就是为全国一切抗日的人民谋利益,而不是只为一部分人谋利益。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一个“四面八方”的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上的统筹兼顾。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把调动一切积极因
34、素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针,1957年1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他强调处理所有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34v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说:“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这里也是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讲的“兼顾各方”。v 现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
35、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妥善处理各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工作任务要兼顾各方面,依靠群众要兼顾各方面。35v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
36、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v“兼顾各方”不是简单地一、二、三、四、五的排列,不是形式主义地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而是要正确处理各方之问的关系,使各方之间处于有序状态。所谓有序,就是结构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系统整体的素质和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不但决定于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性质与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结构变化了,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也会随之变化。所以,结构优化十分重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例优化、顺序优化、层次优化、
37、形式优化。36v(四)照应阶段v 以上所讲“突出重点”、“兼顾各方”,是从空问的角度研究全局正确处理系统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之问的关系。全局不仅包括系统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而且包括过程所包含的各个阶段,因此,还需要从时间的角度研究全局正确处理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v 1、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v事物都是过程,过程都包含许多阶段,各个阶段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当我们为实现某一阶段的任务而奋斗的时候,要切记这是实现长远任务的一个阶段,不能忘记或者放弃长远的奋斗目标;要切记实现阶段目标的同时为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而准备必要条件,不能使下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丧失必要条件。v在
38、政治纲领上,我们历来强调,要把阶段性纲领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毛泽东把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者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37v在战争指导上,毛泽东强调,必须关照好战役的各个阶段。他说:“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这就是说,即使初战打了一个胜仗,若这个仗不但不于全战役有利,反而有害时,则这个仗虽胜也只算败了因此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
39、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初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如何起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地投下一着好棋子的。”这里讲的是战斗和战役之间的关系。v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这是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政治斗争如此,军事斗争如此,生产斗争如此,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均莫不如此。邓小平说:“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回顾过去,着眼未来”38v2、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要求增强预见性v 战略思维包括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布局的规划,战略举措的
40、选择和实施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对未来的思考,都是预想的东西。没有科学预见,就没有战略思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在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对领导和预见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说:“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就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所以,“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
41、“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所谓预见,就是见微知著。有了科学的预见,才能胸怀远大奋斗目标,才能关照好发展的各个阶段,才能未雨绸缪,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这是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39v 那么,预见什么?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v 一是预见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决定总趋势的必然性。所谓预见,首先就是在认识规律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总趋势的预见,这种预见对人们正确确立行动目标、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心,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v 二是预见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中国革命区别为民主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现在我国的
42、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以后必然还要经历若干更高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一百年,其间又分为若干阶段,现在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的预见,目的在于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长过程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防止急于求成、超越阶段,防止发生战略性失误。40v 三是预见具体实践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只有一个,因为规律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总趋势实现的长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所决定,具体实践之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在每一项奋斗中,毫无疑问,我们都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去争取胜利和成功。毛泽东说:“从最坏的可能性着
43、想,总不吃亏。不论做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宁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的方案制定得更周全一些。预见到多种可能性,就多几手准备,这种准备越充分,就越主动,胜利的把握也就越大。否则,意外情况发生,就可能措手不及而陷入被动,甚至遭受失败。41v 四是预见实践结果的两重性。无论结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要保持清醒的的头脑。成功了,目的达到了,当然是好事,但容易产生骄傲好怠慢情绪,不求进取的情绪;失败了,目的没有达到,当然是坏事,但也要看到另一面,可以使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总结新的经验,增长新的才干。某一重大举措,既可以产生积极效果,又可能同时带来负面效
44、应,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积极效应是主要方面的同时,预见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利于我们完善政策,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42v3、开阔视野、放眼一切方面v系统作为整体不但在内部包含诸多要素,而且在外部同周围环境相关联,其发展变化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要求战略指导者眼界要十分开阔。邓小平说:“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当代中国,进行战略思维必须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不了解中国国情,会脱离中国实际,固然做不好中国的事情;不了解世界
45、,会落后于时代潮流,也做不好中国的事情。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43v(五)抓住机遇v在事物全局的发展中,由于各种条件所决定,常常出现加速发展或实现质的飞跃的可能性,对于实践主体来说,这就是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一切工作都有一个机遇问题。v (一)能否抓住机遇,关系工作的全局v江泽民深刻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
46、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v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到和平与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实现了后来居上的历史飞跃。对于我国来说,这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可惜我们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不合时宜地认为时代的主题仍然是战争与革命,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这样,当然不可能聚精会神地搞建设,加上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使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丧失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44v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逐步改变了这个观点,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
47、时代主题的新观点,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维护和平是有希望的。根据这个新认识,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45v 21世纪,我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仍然
48、有一个抓住机遇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就是说,这个机遇不是一般的机遇,而是对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机遇。这个机遇,是由国际国内各种条件所决定的。当然,在任何时候,机遇与挑战都是同时存在的。机遇只是为我们夺取胜利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的东西,还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善于应对各种挑战,正确和及时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v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
49、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46v(二)抓住机遇,“及时”二字至关紧要v我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十分重视战机,他说:“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故日: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灭,生于狐疑!”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的拿破仑说:“战略就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我是比较重视前者。空问失去了,还可以收回,时间则一去永不回。”他又说:“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无可补救,任何解释都没有用,因为迟误即为失败的主因。”他甚至说:“最好的兵不是会打仗而是会走路。”这是强调抓住战机的重要。经
50、商作决策也要及时,不可错过商机。美国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说:“即使是正确的决策,如果决定迟了,也会是错误的。”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观其大略就应当机立断,即使有某些不完备,在实践中可以继续完善,而不应错过时机。v格鲁希 迟疑增援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47v毛泽东要求我们,“要多谋善断”。多谋,就是多研究,多思考,多同群众商量。但是,多谋还不等于善断。所谓善断,一要断得正确,二要断得及时。主观武断固然会丧失机遇,优柔寡断也会丧失机遇。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机立断,才能抓住时机,乘势而上。毛泽东在读南史梁武帝记时写了如下一段批注:“时来天地均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同样说的是时机的重要。所以,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