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481213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第23卷第2期2023年06月Vol.23 No.2Jun.202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王春柳,廖一源,李红伟,蒋子仪(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教师内驱力不足、课程思政亲和力不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力不够等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育人效果不理想。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当前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困境,提出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责任机制、良性互动机制、师资融合机制和评价督查机制等“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能的最大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105(2023)02-0001-06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3、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WANG Chunliu,LIAO Yiyuan,LI Hongwei,JIANG Ziyi(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25003,China)Abstract: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promote the“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and it is also the

4、only way to build a“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pattern.However,due to insufficient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eachers,weak affini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and insufficient synergy betwee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5、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not sound,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 is not ideal.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

6、ys and fieldresearch,and explored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colleges.It has also proposed a“four in one”long-term mechanism,including a common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a benigninteraction mechanism,a teacher integra

7、tion mechanism,and an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a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ful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

8、ng talents.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collaborative education;mechanism construction收稿日期:2023-04-21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436)作者简介:王春柳(1975),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课程思政,就是要深入挖掘并运用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引导教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

9、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实现各门课程协同育人1-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多方参与,跨部门协同,构建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3。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拓展了思政育人工作空间,构建了思政育人的新模式,提高了思政育人成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障。(一)推动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以协同、共享为Doi:10.3969/j.issn.1672-0105

10、.2023.02.00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06月理念,整合思政育人资源,凝聚思政育人合力,实现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灌输、单兵作战的育人方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通过育人模式的创新和育人路径的优化,使育人要素充分互促融合,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手段有效运用,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新生态,因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知识内容相印证,其呈现的“碎片化”思政知识点,更容易在学生思想中留下深刻烙印,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温度,让学生的体验更为真实。(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

11、学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摆在整个教育环节的首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发挥思政育人功能,让每一名教师加入立德树人的队伍中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三全育人”的有效抓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中,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有助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比如,在教授环境科学课程时,

12、不仅可以讲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理工类学生学习人文科学,如历史、文学、哲学等,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文化的演进,加深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三)推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举措5。推进思政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学习、实践和职业发展的指导,也为学生正确树立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提供不同知识体系的滋养6

13、,引导学生自觉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德才兼备“大国工匠”7。同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还强调课内与课外相融合,聚焦社会、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调动社会资源与力量,发挥多课堂的协同优势,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升育人质量。此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主张“大师资”全员育人,通过不同育人主体的优势互补,融合互动,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促进“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当前,随着课程思政的普遍推行和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不断健全,育人成效明显提高。但面对“大思政”育人格

14、局的新要求,不少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仍存在多重困境3。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22年11月、12月在浙江省内选取11所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研。本次调研依托问卷星平台,通过发放二维码形式,共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无效问卷11份,有效率达96.9%。研究对象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岗、服务岗等)。样本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政治面貌、学历、职称、任课专业、学校办学性质、“双高”校、非“双高”校等均有一定的比例,调查对象分布科学合理。统计结果采用百分比统计法和相关分析法。(一)教师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调

15、查发现部分教师的内驱力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仍有21.18%的教师认为专业教育为主,思政教育为辅。还有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对课程思政教育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而且不同岗位教师对其了解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涉及思政话题、素材和故事的教学时间方面,不到 10%的占比 36.47%,10%20%的占比47.65%,超过20%的占比为15.88%。究其原因,这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对思政教育理念认识不深,领悟不透,对“大思政”下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理2第23卷 第2期解不到位,有时会把课程思政教育视为“花瓶”和“附属品”,他们更加注重专

16、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教师的思政素养不高,一些教师虽然重视课程思政,但由于他们思政素养不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不善于挖掘并运用本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三是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难以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四是缺乏大思政教育观,大部分教师专注于自己课程领域,缺乏深度的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彼此间的关联,再加上教师认知水平、资源调配、管理机制等原因,难以凝聚共同的育人目标,更难以真正形成大思政队伍整体育人合力。(二)课程思政亲和力不强许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灌输国家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

17、,忽略了人文社科等多元化思想内容的融入,且思政元素生搬硬套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一些内容过于抽象和泛泛而谈,致使课程思政教育表面化、肤浅化。调查结果显示,精心设计并结合专业知识点自然融入的占比36.47%,开展效果一般和无法深入开展的占比达60.59%,远远高于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比例。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模拟等多元教学方法实施运用不理想,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较欠缺,因而,课程思政亲和力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品质与育人成效。(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不明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性互动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8。但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课

18、与思政课常有脱节现象,仍然存在“两张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还是相互独立,互动不充分,难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效果的最大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思政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融合互动不够,相互借鉴不多,协同育人的各环节还未打通。调查显示,有28.82%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实现有效互动”是“课程思政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可见,虽然不少高职院校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各自为战,协同效应尚需加强,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制度有待完善。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如何破除困境,应着重激发内驱

19、力、增强亲和力、提升思政力、确保持久力。因此,需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良性互动机制、师资融合机制、督查评价机制,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从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如图2所示。(一)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激发课程思政的内驱力共同责任理论认为共同责任并不是要把责任推给某一个或者某些具有能力的人,而是应当由集体负责,所有人、所有团体都应通过团结和合作的方式一起来承担责任。高职院校应构建领导机构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同共管”、教师群体主体执行的共同责任机制,有效激发课程思政的内驱力9。1.凝聚集体负责共识。学校党委应出台课程思政系列政策、文件,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部署,确保课程思政教

20、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立课程思政育人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部门在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工作重心、职责和管理目标,动员引导部门和教师凝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负责共识,让他们加深对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育人功能和共同责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共识,夯实集体负责的思想向心力。2.推动协同责任落实。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课程思政相关制度、方案等。如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方案、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方案、课程思政质量评价办法。同时,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等部门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应紧密协作,加强沟通与协调,凝心聚力,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集体教研、教学观

21、摩、沙龙工坊、技能大赛等,推动课程思政有差别的责任落实,构建部门“协同共管”表1 不同岗位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了解情况交叉分析单位:%工作岗位教师岗辅导员行政管理岗服务岗很了解20.5715.387.140.00比较了解41.8461.5457.1450.00有一定了解34.0423.0821.4350不太了解2.840.007.140.00不了解0.710.007.140.00王春柳,廖一源,李红伟,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3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06月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3.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执行主体”。教师应转变“思政教

22、育是思政理论教师、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责任”的观念与认识,不仅要深刻认识到课程的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自觉履行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还要主动应对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和新时代学生的综合性诉求,真正扮演好“灵魂工程师”角色。同时,教师应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度及相关文件精神,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教育,将思政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增强专业课的“思政味”10。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会议、论坛、培训、集体备课教研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此外,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

23、以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和团队为榜样,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11。(二)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增强课程思政亲和力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良性互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抓手。应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着重在思政素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互动融合。一方面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所探索出的教育规律和成功经验应用于课程思政。如教学设计、协同育人方法、考核方式等。另一方面,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中蕴含丰富思政元素

24、的好项目好素材,融入思政课程专题教学。如资源库、案例教材等。2.线上线下形成良性互动。依托互联网力量,深化“互联网思政”教育,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育人云平台。平台开辟了“思政大讲堂”“成长有约”等师生互动栏目,及时更新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内容,定期发布优质延伸阅读资料和课堂网络平台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活动、优秀课程、案例、名师团队风采展播、理论研究等,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共享。同时还应注重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及时将线下的思政教育资源上传到线上,保持线上与线下的课程思政协调性和一致性,并充分利用大数据搜集归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问题、意愿、心理和情感等,主动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交或动态,结

25、合学生的线下表现和线上动态,如沉迷网络游戏、遭遇网络诈骗等,进一步开展有的放矢地课程思政教育,促进线上线下互相协同和互为补充。3.校内校外形成良性互动。应构建多元、特色的图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4第23卷 第2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培养、共同受益的良性互动,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打造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共同体12,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互动、与技能竞赛融合互动、与实践活动融合互动,不断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情理交融、学理贯通,形成课程育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教育合力,构建课程思政育人生态圈13。打造校内校外育人共同体

26、,一方面,应深入挖掘校内外思政元素,整合校外各类资源要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如将思政教育融入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共同设计思政教学环节等,让校外企业实践也有浓浓的“思政味”。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收集和沉淀优质的思政元素。例如,运用抗疫故事、地方社会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流传感人的英雄事迹等特色思政资源,让身边鲜活的思政素材感染学生。(三)完善师资融合机制,提升课程思政的思政力1.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融合。应有效激发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深度融合,增强他们对融合的理念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发他们投身课程思政建设

27、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协同育人的合力。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指导、教学建设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等优势,围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点、协同育人模式等话题,通过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会、会议沙龙等形式共同探讨,深入交流,分享思政育人经验,增进互动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如推行课程思政双师教学模式,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抽出一定的学时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形成专任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拟定专业课思政专堂的双师教学模式,从课程的起源、意义、操作以及未来就业着手,使课程思政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保证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和有效性。2.促进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融合。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推进课程思政

28、建设内化为相关党组织的中心任务,通过组织激励相关党员干部把推进课程思政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扎实推进。以专业教师党支部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非党员教师参加党支部校内外培训实践活动,统筹支部党员和非党员教师结组互助,充分借助教研和党建课题、教学比赛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入研讨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发挥党员信仰的力量,激励党员干部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党支部活动相结合,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载体。并强化党员教师带动非党员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3.促进党支部书记与专业群主任融合。党支部书记、专业群主任是师资融合的“领头雁”,是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力量。

29、应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和专业群主任的优势与专长,探索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的工作机制,定期分析探讨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且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怎样开展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等,合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难点、痛点和堵点。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按照专业育人目标,科学分析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和特点,构建各课程协同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此外,共同谋划将课程思政融入党支部建设、专业群建设中,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思政课程相互促进,从而在相互促进中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大胆探索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和路径,构建课程思政组织建设新模式。(四)创新激励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持久力1.完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激励

30、机制是提高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的动力源泉,应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激励形式,引导教师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如选树课程思政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案、示范课程评选等。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教师担任班主任、社团指导老师制度等,以健全的制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三全育人”工作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此外,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部门和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方面适当倾斜,并在教学质量年度考核过程中增加课程思政所占比例,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2.建立课

31、程思政质量综合评价机制。质量评价是检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机制,关键是对课程思政成效进王春柳,廖一源,李红伟,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5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06月行全方位的质量评价。因此,应建立“专项评价成果评价督导评价”相结合符合思政教育规律的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首先从教学规范性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对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课程思政专项评价。其次从学生学习成果角度,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政治素养、公民素养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设计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成效评价模型,从学生、教

32、师、成绩、用人单位多维度对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成效进行评价。如,将课程思政知识点纳入专业课考试范畴。再次,从督查的角度,根据督查组综合督查情况和平时听课情况进行评价。3.健全课程思政常态化督查机制。应构建“智慧督查专项督查效能督查”督查机制,保持机制常态化运作,提高督查效能。监督检查应该包括校级、二级学院、班级级别的检查,形成全方位、全视角的严密督查网络,对上述级别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督导等专家组织的作用,也要有效发挥教师、学生、第三方机构等多主体监督作用,保证课程思政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督查结果,发现存在的问题,

33、协调相关部门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参考文献:1 张大良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2 肖刚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与探索J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1(03):21-243 许瑞芳,张宜萱 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83-884 刘婷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建构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3):77-795 洪虹“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与对策J 南北桥,2021(20):16-186 陈艳秋 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

34、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148-1517 房石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机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4):1028 付文军“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一项研究述论J 兰州学刊,2022(03):109 陈理宣,董玉梅,李学丽 课程思政的内生机制、实现路径与教学方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8):80-86,95.10 嵇娟娟 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及策略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0,214(40):104-10511 窦新宇,王玉娜“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01):74-7712 陶丹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育人共同体机制研究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4):92-9513 姚步月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大学,2021(10):139-140(责任编辑:杨松涛)图3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质量综合评价机制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