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正常人体学(上)复习思考题正常人体学(上)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矢状面:即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2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或有机体对于内外环境变化具有的反应能力或特性3内环境:(人体绝大部分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细胞直接的生存环境是细胞外液,故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5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 6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到达控制部分后,促进或加强控制
2、部分的活动(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二、问答题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2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答:细胞、组织的代谢不断消耗营养物质,产生代谢产物;而机体通过消化道不断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又通过肾脏不断地将各种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随尿排出,从而维持内环境中水、电解质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P5 最后一段任取一个例子)3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神经调节:反应迅速、精确,作用短暂而影响范围局限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作用广泛而持久自身调节:范围和幅度都比较小,其生理意义不及神经与体液调节,但是对于局部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调
3、节仍有着重要的意义4试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基本方式及其结构基础。答:基本方式: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百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和基本组织细胞和基本组织一、名词解释1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 80%由线粒体提供,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2溶酶体:是由一层一层单位膜包裹而形成的球状小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被称为细胞内的“消化器官”3骨单位:又称哈弗氏系统,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围绕中央管中央管构成,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内起支持、营养作用的结构单位。4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
4、主要细胞,光镜下,细胞扁平不规则,有突起;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较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旺盛。成纤维细胞可产生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及基质 5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是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不规则;细胞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和微绒毛;8 细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呑饮小泡、残余体以及微丝和微管等 6肌节:相邻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由两个 1/2 明带和一个暗带构成,是骨骼肌纤维收
5、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7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 8肌质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9神经原纤维:电镜下神经原纤维是由神经丝和神经微管成束排列而成。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还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10尼氏体:位于胞体和树突内,光镜下呈嗜碱性斑块或细粒状结构;电镜下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功能:合成结构蛋白,与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11单纯扩散:脂溶性(疏水性或非极性程度高)而分子量小的溶质分子,顺顺浓度梯度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百12易化扩散:细胞膜对带电离子和分子量稍大的水溶性分子(如葡萄糖)都是不通透的。这些物质需要在
6、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才能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扩散,这种由膜蛋白介导的被动转运称为易化扩散13主动转运:细胞消耗能量消耗能量,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浓度差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14阈值:也称阈强度,即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15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称为去极化 17复极化: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二、问答题1单层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各分布在哪些器官?答: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和子宫等腔面复层扁平上皮:未角化的:口腔、食管
7、和阴道等腔面 角化的:皮肤表皮2试述软骨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答:根据软骨间质中纤维种类和含量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3长骨骨板的排列方式有哪几种?答: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4试述骨骼肌与心肌纤维光镜下的结构特点。答:骨骼肌:细长圆柱状没有分支 肌浆:嗜酸性,横纹明显 肌核:多核,位于肌膜下心肌纤维:形态:短柱状,有分支。细胞间连接结构为闰盘 肌浆:横纹不及骨骼肌明显 肌核:1-2 个,卵圆,居中5简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答: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其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是神经系统结构百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在结构上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
8、突。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6各种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答: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刺激有被囊神经细胞:(1)触觉小体:感受触觉 (2)环层小体: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3)肌梭:感受肌纤维伸缩变化,并对调节骨骼肌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7试述细胞膜的跨膜转运功能。答:物质的跨膜转运功能是细胞维持正常代谢、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可分为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主动转运两种。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被动转运。根据该物质通过膜的难易程度、是否需要膜蛋白的帮助。被动转运又分为单纯扩散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异化扩散。细胞消耗能量,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
9、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过程,成为主主动转运动转运。根据能量形式不同,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继发性主动转运两种动转运两种。8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答: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即“外正内负”产生原理: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即存在浓度差。2.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的而短暂的、可扩布性的电位波动 产生原理:当神经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被激活而迅速开放,随即又关闭,从而导致 Na+、K+
10、等先后发生跨膜移动,形成动作电位的不同组成部分9何谓阈值、阈电位?在反映细胞的兴奋性时,它们有什么区别?答:阈值:使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增加刺激强度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上的百电压门控 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支,这个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区别: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差值差值越小小,细胞越容易兴奋,兴奋性越高高;反反之之细胞不容易兴奋,兴奋性低低。阈值大大则表示兴奋性低低,小小则表示兴奋性高高。(个人总结,可能有点罗嗦了)10.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其兴奋性产生怎样规律性改变?答:绝对不应期/兴奋开始后较短时期兴奋性几乎为 0
11、相对不应期/兴奋性渐恢复,阈刺激从很大到正常超 常 期/兴奋性较正常高,低于阈刺激可兴奋低 常 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11何谓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其中的关键因子、结构基础是什么?答:当肌细胞发生兴奋时,首先在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然后再发生肌丝的滑行,肌小节的缩短,肌细胞的收缩反应。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关键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 12、实验条件下,给予骨骼肌一串刺激,可能会出现哪些收缩形式?条件分别是什么?答:1.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强直收缩产生基础:骨骼肌受刺激而兴奋时,其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甚短,约为 1 ms,故能
12、接受高频刺激不断产生新的兴奋和收缩;而机械收缩过程可达 100 ms 以上,故新的收缩可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第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一、名词解释1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都很强。2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呈肾形、马蹄形或扭曲折叠的不规则形,具有较强的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是尚未百成熟的细胞,可以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血浆: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5血清:被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6血沉: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7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8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血液从小血管内流
13、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9血液凝固:血液有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0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的统称11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12交叉配血试验:将红细胞与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从而确认血型的试验二、问答题1试述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答: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主要功能是:作为载体运输一些低分子物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布;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参与集体的免疫功能;营养作用等。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有什么不同?答:血浆晶体渗透压由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意义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红
14、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质形成,意义是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正常血容量。3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液主要有多种运输功能,免疫和防御功能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作用。4简述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原料、影响成熟的因素及其生成的调节。答:生成时:胚胎时期肝、脾和骨髓,出生后红骨髓是主要场所;原料:血红蛋白;影响成熟的因素:叶酸和维生素 B12;生成的调节: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调节百5各类白细胞的生理作用有哪些?答:中性粒细胞吞噬炎症区域的细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反应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嗜
15、碱性粒细胞主要的作用是参与集体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发育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并杀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清除变性血浆蛋白和衰老或损伤的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加工和处理抗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分泌生物活性物质等作用;淋巴细胞具有主要免疫功能。6叙述血小板的生理作用。答:血小板主要有参与止血、促进凝血、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等作用7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有什么不同?答: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8何谓血型?ABO 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临床上输血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答: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 A 与凝集原 B
16、 将血液分成四种类型;要严格遵守血型相合、配血相合的输血原则。第四章第四章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一、名词解释1椎间孔: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2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3翼点: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的会合处4椎间盘:位于人体脊柱两椎体之间,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的一个密封体5腱鞘: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二、问答题 1试述运动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答: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起着产生运动、支撑体重和保护内脏等作用。2试比较颈椎、胸椎、腰椎的异同点。百答:颈椎椎体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胸椎棘突较长;腰
17、椎最大,棘突呈板状,彼此间空隙较大;三者组成部分大多相同3上、下肢骨由哪些骨组成?答: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4列出脑颅骨和面颅骨的名称及数目。答:脑颅骨共八块,包括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各一块,顶骨、颞骨各两块;面颅骨共十五块,包括犁骨、下颌骨、舌骨各一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骨、腭骨各两块5鼻旁窦有哪几对?位置和开口如何?答:共四对,包括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的额窦、位于鼻腔两侧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的上颌窦、位于筛骨内,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的筛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
18、筛隐窝。6简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答:主要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半月板和关节唇。7简述脊柱、胸廓、骨盆和胸廓上口的组成。答:脊柱由 24 块分离的椎骨、1 块骶骨和 1 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结而成;胸廓由 12 块胸椎、1 块胸骨和 12 对肋借胸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关节和韧带连结而成;由胸骨柄上缘、第 1 对肋和第 1 胸椎体围成8试述肩、肘、腕、髋、踝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形式。答:组成: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上端构成;腕关节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
19、组成的关节窝,与手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面组成的关节头共同构成;髋关节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踝关节面和距骨滑车构成。运动形式:肩关节可围绕冠状轴作屈、伸运动,围绕矢状轴作外展和内收运动,围绕垂直轴作旋外和旋内运动,亦可作环绕运动;肘关节可作屈、百伸运动;腕关节可作屈、伸、收、展和环绕运动;髋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绕运动,但不如肩关节灵活;踝关节可作背屈和跖屈运动,当跖屈时可在矢状轴上作轻微的收、展运动。9试述膝关节的组成、主要运动形式及其参加运动的肌肉。答: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共同构成;主要运动形式是绕冠状轴可作屈、伸运动,在去洗状态下还可绕垂
20、直轴作轻微的旋内、旋外运动;参与运动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10试述背阔肌、斜方肌、胸大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答:背阔肌位于背下胸侧部,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以及上提躯干的作用;斜方肌位于项部、背上部,有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提、下降肩胛骨的作用;胸大肌位于胸廓前壁大部,是主要的呼吸肌;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有控制头转向及后仰作用;三角肌位于肩部,有使肩关节外展作用;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面浅层,有屈肘关节作用;肱三头肌位于臂后方,有伸肘关节作用;臀大肌位于臀部皮下,有使髋关节后伸、旋外,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作用;
21、股四头肌位于大腿前面,有伸膝关节作用;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浅层,有屈据小腿关节和去膝关节、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作用。11膈的位置如何?该肌上的裂孔及其通过的内容如何?答:膈位于封闭胸廓下口,位于胸、腹腔之间;肌上三处裂孔,主 A 裂孔有血液、食管裂孔有迷走 N 和食管、腔 V 孔有下腔 V 通过。12试述腹前外侧群肌的名称、层次、纤维方向。答: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内,肌束由下而上;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肌束由后外上方斜向前内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横行向前。
22、13维持人体直立姿势的肌肉主要由哪些?答:维持人体直立的肌肉主要有竖脊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百第五章第五章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一、名词解释1肺门:肺的内侧面贴近纵膈和脊柱,又称纵膈面,此面的中央凹陷处称肺门2肋膈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等渗出液常积聚于此3纵隔:左右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成,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屏障4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为气血屏障5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6时间肺活量:指一次最大呼气后再尽力呼气,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7肺泡通气量:至每分钟吸入
23、肺泡的新鲜空气量8氧容量:通常将 100ml 血液中,Hb 所能结合的最大 O2 量称为 Hb 的氧容量9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10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11通气血流比: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二、问答题1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上、下呼吸道的划分。答:呼吸系统是由肺外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临床上常把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把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合称为下呼吸道。2喉软骨包括哪些?喉腔分部如何?答:喉软骨主要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喉腔是由喉壁围成的管型腔。喉壁由喉软
24、骨及其连结、喉肌与喉粘膜等构成。上至后口、通咽,下肢环状软骨下缘,通气管。3试比较左、右支气管及左、右肺的形态特点。答: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走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走行较陡直。左肺由自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左肺上下二叶,右肺除有与左肺相应的斜裂外,其上方尚有一水平裂,故右肺被分为右肺上、中和下叶三叶百4纤维支气管镜由口依次经何途径到达右肺上叶?答:由口至咽,经过喉进入气管,后进入右主支气管,之后到达右肺上叶5简述壁胸膜的分部、肺下缘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答:胸膜覆盖于两侧肺表面和胸廓内面。右侧肺下缘起自第 6 胸肋关节后方,左侧肺下缘起自第 6 肋软骨中点处,两侧均行向外下方,至锁骨中线处
25、与第 6 肋相交,行至腋中线上与第 8 肋相交,在肩胛线上与第 10 肋相交,在近脊柱处平第 10 胸椎棘突6肺的呼吸部由哪些结构组成?答: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7试述肺泡上皮由哪两种细胞组成及其功能。答:由 I 型肺泡细胞和 II 型肺泡细胞组成。I 型肺泡细胞的功能是为气体交换提供广大而薄的表面,是构成气血屏障的结构之一。II 型肺泡细胞的功能是分泌称为嗜锇性板层小体的由颗粒组成的板状结构,颗粒内容物被释放到肺泡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表面活性物质,对稳定肺泡直径起重要作用。II 型肺泡细胞还有分裂增殖并转化为 I 型肺泡细胞的功能8简述人体如何实现肺通气。答:神经和体液调节呼吸道口径,改变
26、气体阻力,呼吸道加温、湿润流经的气体;肺泡进行肺换气;胸廓进行节律性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9深慢呼吸与浅快呼吸相比较,解释哪种呼吸对肺泡气体交换有利。答:10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来源及生理作用。答: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由 II 型肺泡细胞合成并释放。能有效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11简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答:(1)肺容积:由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残气量全部相加所得的总容量为费总容量。(2)肺容量:深呼气量和功能残气量的联合气量。(3)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健康成年男性平均为 3500ml,女性为 2500ml。百(4)费总容量:非所能容
27、纳的最大气量。健康成年男性平均约为 5000ml,女性约为 3500ml。12试述肺泡气体交换与组织交换过程,并分析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答:混合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血液中 PO2 低于肺泡气,而 PCO2 高于肺泡气,肺泡气中的 O2 便顺分压差向血液扩散,而 CO2 则反方向从血液扩散到肺泡,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气体分压差、扩散面积、扩散距离、温度和扩散系数等因素可影响肺泡气体交换。13试述 CO2、H+和 O2对呼吸的影响。答:PO2降低,CO2或H+升高时呼吸加深加快。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一、名词解释1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颚垂,左、右颚舌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
28、和咽的分界处。2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 A,肝门 V 以及 N 和淋巴管由此出入。3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多分布在胃底腺上段,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或三角形,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常见双核,细胞质呈强嗜酸性4肠绒毛:是小肠特有结构,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疏松结缔组织。扩大小肠表面积,有利于吸收5 胆小管:是隐藏在肝细胞板内的封闭式通道,互相连结成网格状。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6门管区:又称汇管区,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在肝门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即肝门管7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8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产物、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粘膜的上
29、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二、问答题1消化管包括哪些器官?上消化道指的是哪些器官?答: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从口腔到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百2 舌乳头主要有哪些?答: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3三对唾液腺的名称、位置及其开口如何?答:思腺位于耳廓前下方,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的内面,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裂的深面,大管开口于下颌下腺相同,小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裂表面。4咽的位置、分部、交通如何?答:位置:上起自颅底,下至第 6 颈椎体下缘连于食管。分部:鼻咽、口咽、喉咽。交通: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5
30、食管的狭窄及其距中切牙的距离如何?答:第一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齿约 15 厘米。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齿约 25 厘米。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齿约 40 厘米6简述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答:形态:完全空虚时略成管状,在高度充盈是呈球囊状。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部上区;特别充盈时胃大弯可降至脐下(P160)。分部:贲门部、胃底(胃穹窿)、胃体、幽门部、幽门管、幽门窦7胆囊底、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如何?答: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侧腹直肌外侧与右肋弓相交处;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 1/3 交界处。8直肠的弯曲有哪些
31、?答:骶曲、会阴曲9试述肝小叶的结构。答:呈多角形棱柱体,横切面为多边形,长约为 2mm,宽约 1mm10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一般生理特性?答: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百11简述胃液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分泌调节。答: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HCO3-、内因子。作用:P162163分泌调节:消化间期,胃只进行基础胃液分泌(少量含黏液和少量蛋白酶,几乎无酸);消化期间的分泌分为三个时期,头期(由于进食时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所引起的)、胃期(食物进入胃后通过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胃液分泌)。12胃运动有哪些主要形式?各有什么生理意义?答:形式:紧张性收缩(
32、维持胃的形态、位置、保持一定的胃内压)、容受性舒张(使胃的容积增大,以完成容纳和贮存食物的功能;且胃内压不会明显的升高,防止食糜过早进入十二指肠)、蠕动(磨碎进入胃内的食物;促进食糜与胃液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将食糜进一步送向幽门,并以一定的速度排入十二指肠)13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答:成分:水;无机物;有机物。作用:促进消化;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 pH环境。分泌调节:在非消化期,胰液很少分泌,进食开始后胰液分泌开始。食物刺激头、胃、肠各部感受器时均可引起胰液分泌。其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14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什么?它在消化与吸收中有无作用?答:胆汁;
33、帮助肠道内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15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答:食物已完成消化,均已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吸收面积巨大;小肠绒毛的结构特殊,有利于吸收;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够长,有充足的吸收时间。16简述三大类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答:糖的吸收:糖类被分解为单糖(葡萄糖 80%、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后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要途径是血液;蛋白质的吸收:被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小肠吸收,吸收机制和葡萄糖相似,都是依赖钠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当然也有部分并非如此,但总的来说氨基酸几乎完全是由毛细血管而进入血循环的;脂质的吸收:有两种途径,分别为血液和淋巴,主要以淋巴为百主。详见
34、 P184第八章第八章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一、名词解释1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脏的管道,由心室发出,在行程中逐渐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2静脉:是引导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起自毛细血管,在回心的过程中不断地接纳属支,逐级汇合,由细变粗,最后注入心房。大多数静脉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静脉与动脉相比,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血流慢,血容量大,全身静脉的总血容量超过动脉的一倍以上。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4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
35、率。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搏出的血液量。一侧心室一次搏出的血液量。6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50607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率56L/min8心指数:是指在安静、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9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去极开始至复极达-60mV)。10相对不应期:在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60mV 继续复极到-80mV 的这段时间,若给予阈上刺激可以引起动作电位,故称为相对不应期。11超常期:指心肌细胞继续复极,膜电位从-80mV 恢复到-90mV 的这段时间。由于
36、此期 Na+通道已基本恢复到备用状态,而膜电位水平小于静息电位,即与阈电位的差距较静息电位小,故其兴奋性高于正常,只需阈下刺激即能引起兴奋,称这一时期为超常期。12期前收缩:如果在心房肌和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在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人工的刺激或异位节律点发放的冲动的作用,则心房肌和心室肌而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引起一次提前出现的收缩,称期前收缩。百13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4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仍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15窦性心律:由于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冲动
37、按一定顺序传播,引起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和心房、心室肌细胞兴奋,产生与窦房结一致的节律性活动,因此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16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17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18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19脉搏压(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20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 脉压21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22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了大量的淋巴细胞及一些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免疫细胞构成的组织
38、。二、问答题1简述循环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径途。答: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体循环:当左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再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然后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肺循环: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经肺动脉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2心的外形有哪些形态结构?答:心尖;心底;胸肋面;膈面;右缘;左缘;下缘;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3使心内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有哪些?心脏收缩或舒张时,分别处于什么状态?百答:静脉、环形肌
39、、心房、尖瓣、心室、动脉瓣、动脉;4全身有临床意义的浅静脉主要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位置和行程如何?答: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详见P236-239)5胆囊炎患者,于右臀部肌注青霉素,试问药物如何到达胆囊的?答: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胆囊6右侧手背桡侧静脉点滴抗菌素治疗阑尾炎,试问药物如何到达阑尾的?答:右臂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心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阑尾动脉7口服黄连素后,尿液呈黄色。试问黄连素经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外?8自股动脉插管到冠状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
40、途径如何?答:9心脏泵血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有哪些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答:泵血过程:先通过心室收缩完成射血过程,再由心室舒张来完成充盈血液的过程,由于左右心室是同歩活动的,所以,射血和充盈的过程是同步完成的。评价指标: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影响因素:搏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10如何区分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答:判断其音调高低(高为第二心音、低为第一心音);持续时间长短(长为第一心音、短为第二心音);听得最清楚的位置(第一心音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第二心音在胸骨旁第二肋间听得最清楚)。11心室肌细胞、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的离子基础分别如何?答:心室肌细胞跨
41、膜电位的离子基础:K+外流形成 K+平衡电位。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离子基础:K+外流进行性衰减。12心肌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影响这些生理特性的因素有哪些?答:兴奋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0 期去极有关的通道性状);自动百节律性(4 期自动除极速度;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传导性(心肌细胞的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血浆中 Ca2+浓度;低氧和酸中毒;神经和体液)。13试述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答:波形:P 波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QRS 波群(代表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T 波(反映左右心室的复极化过程);U 波(意义不详,据推测可能与浦肯野纤维网的复极
42、化有关)。14何谓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影响因素?答: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的形成: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基本因素,外周阻力和大动脉的弹性在动脉血压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关系。15何谓微循环?试述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生理意义。答: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流通路: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回流入心,以满足体循环有足够的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迂回通路(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16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有哪些?作用
43、和作用机制如何?答:心脏的支配神经:心交感神经(加快心率、加速房室传导、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迷走神经(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弱心肌收缩力)。血管的支配神经: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血管平滑肌的收缩);舒血管神经纤维(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17试述降压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答:反射过程:动脉血压升高窦神经和主动神经的传入冲动增多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减弱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反之,亦可。生理意义: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18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异同点。答:它们对不同的受体的结合能力不同(详见
44、P262)百19简述冠脉流量及其调节的特点。答:冠脉流量:冠脉循环的血流量(冠脉血流量和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神经和激素对其调节作用很小)(详见 P266)20简述脑循环与脑血流量调节的特点。答:脑血流量的调节特点:自身调节(取决于脑动静之间的压力差);神经调节(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脑组织局部化学因素(影响脑血管舒缩活动)(详见 P268)21简述什么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由哪些细胞组成?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由其转变而成的具有吞噬功能的一大类细胞(单核细胞、结缔组织、淋巴细胞、淋巴器官、肺和肺内的巨噬细胞、骨破细胞、小胶原细胞)。22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各有哪些?答: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23简述淋巴结、脾的组织结构。答:淋巴结的组织结构:表面:为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实质:皮质和髓质。脾的组织结构:表面:为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较厚的被膜。实质:红、白髓及边缘区(详见 P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