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

上传人:wp****g 文档编号:147546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1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40 B 64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25882016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rom degraded tussah field to Quercus - Pinus koraiensis mixed forest 2016 - 03 - 18 发布 2016 - 05 - 18 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21/T 25882016 I 目 次 前言 .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2、义 . 1 4 适用对象 . 2 5 人工促进生态恢复技术 . 2 6 抚育管理技术 . 3 7 生态恢复调查 . 4 8 档案管理 . 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退化柞蚕场本底情况调查表. 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柞树-红松混交林生长情况调查表. 7 DB21/T 25882016 I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制规则依据 GB/T 1.12009。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慧东、尤文忠、颜廷武、魏文俊、毛沂新、王睿照、董莉莉、郭锦山、赵刚,纪连军,张素清,李常猛,刘梅,秦静,杨润学。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21/T

3、25882016 1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技术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术语和定义、适用对象、人工促进生态恢复技术、抚育管理技术、生态恢复调查、档案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东部山区退化柞蚕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DB21/706 森林经营技术规

4、程 DB21/T 1819 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技术规程 DB21/T 1691 红松果材兼用林营建技术规程 DB21/T 1690 红松无性系果林营建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柞蚕场 柞林经人工砍伐修剪,培育成具有特定树型用于放养柞蚕的场地。 3.2 退化柞蚕场 由于多年不规范的柞蚕放养或其他原因造成树势明显衰退、株(墩)数减少,郁闭度下降的蚕场。 3.3 生态恢复 对退化柞蚕场停止放蚕,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替,或利用自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退化的柞蚕场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形成森林的一项技术措施。 3.4 郁闭度 林

5、分中林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值。 3.5 定株抚育 DB21/T 25882016 2 在幼林中,同一穴中种植或萌生了多株幼苗时,要选择相对好的保留木,按照合理的密度伐除其他植株以保证保留木生长空间的抚育作业。 3.6 幼林地抚育 为促进幼林林木生长发育,对幼林地进行松土除草、灌溉与排水等措施,以调节土壤水、肥、气、光,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 3.7 透光抚育 在林分形成初期,通过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杂草、灌木、藤本植物及部分目的树种中生长不良的林木,促进目的树种正常生长发育、调整林分组成、改善林分结构的森林抚育措施。 3.8 柞树-红松混交林 由柞树(蒙古

6、栎、辽东栎、麻栎、栓皮栎等栎属树种)和红松为优势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4 适用对象 采取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退化柞蚕场需满足下列条件: a) 坡向选择半阳坡、半阴坡和阴坡中下部; b) 排水良好,枯落物层厚大于 2 cm,土壤深度30 cm 的棕壤或暗棕壤; c) 栎类树种缺苗率超过 30 %以上,郁闭度 0.4 以上,林地草本灌木覆盖度大于 60 %。 5 人工促进生态恢复技术 5.1 红松栽植 5.1.1 林地清理 a) 清除升麻、风毛菊、泽兰、马先蒿、茶藨子等红松锈病寄主; b) 对已封育的退化蚕场,保留有培育前途的柞树,清除非目的树种及濒死木、病腐木、枯立木; c) 割除的灌木、杂

7、草、梢头、枝丫运出林地或窄带状沿等高线堆放,带宽 2 m 以内,带间距 10 m以上。 5.1.2 定点与整地 a) 林地清理后,按照造林密度定点,对全面刈割的蚕场采用全光造林密度定点。林冠下造林可不定点; b) 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或随整地随栽植; c) 采用穴状整地,规格:深度 30 cm 以上,穴面 60 cm60 cm; d) 将穴内草皮、土块打碎,拣出石块、残根、枯枝等杂物,穴内全垦,并保持原土层不乱。 5.1.3 红松苗木选择 DB21/T 25882016 3 采用4年5年级红松移植实生苗或嫁接苗, 标准执行GB 6000。 选用嫁接苗为恢复柞树-红松 (果林)混交林,标准执行DB

8、21/T1691。 5.1.4 造林方法 a) 顶浆造林为主,裸根苗造林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苗木主根长度时,苗木芽萌动前进行。容器苗造林在雨季或春季进行; b) 穴深超过苗木主根长 5cm 左右,将苗木放入穴内扶正,根系舒展,先填湿的表土至穴深三分之二,轻提苗木后踩实,覆底土,再踩实,最后覆一层虚土,埋土深度高于苗木根颈原土印 1cm2cm。 5.1.5 造林密度 采用见缝插针或等规格穴状栽植。 a) 在坡度大于 25的退化柞蚕场,造林株行距 3 m4.0m;或造林密度控制在 830 株/hm2左右; b) 在坡度小于 25的退化柞蚕场,造林株行距 4 m4 m;或造林密度控制在 625 株

9、/hm2左右; c) 对于恢复目标为柞树-红松(果林)混交林,按株行距 4.0 m5.0 m 进行栽植。 5.2 柞树定株 a) 在红松造林的第二年对柞树进行定株抚育; b) 对柞树丛进行定株抚育,每丛柞树保留 2 株3 株具有培育前途的萌条; c) 柞树丛与红松比例控制为 6:4 或 5:5。 6 抚育管理技术 6.1 割草割灌 a) 造林后 1 年5 年进行幼林地抚育; b) 栽植当年开始进行割草、割灌,连续 5 年,前 3 年每年 2 次,后 2 年每年 1 次; c) 在 6 月中上旬至 7 月上旬作业,如遇干旱年份可延迟至 8 月上旬; d) 将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全部割除或穴状(穴径

10、1.0m)割除,并清除林地红松锈病寄主,留茬高度在 5cm 以下,割除的杂草灌木放在距幼树 50cm 以外,不得压苗; e) 对林冠下栽植的红松采用穴状抚育方式,割除影响红松生长的杂草和灌木; f) 红松嫁接苗修剪。具体按 DB21/T1690 执行。 6.2 透光抚育 a) 造林后 6 年15 年进行透光抚育; b) 开展透光抚育,调整林分组成,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藤本植物、灌木和非目的树种,以及目的树种中部分生长不良的林木; c) 每间隔 2 年3 年,对柞树进行定株抚育 1 次,最终每丛柞树保留 1 株; DB21/T 25882016 4 d) 幼林郁闭后,当红松树冠下出现 2 轮3

11、 轮枯死或濒死枝时开始修枝,每次修枝可修掉 2 轮3 轮活枝,切口截面与树干平行,不留枝桩,切口断面力求最小,避免损伤树皮。修枝在树液流动停止时期进行。修下的枝条平铺在林地上,对林内有侵蚀沟的可用树枝平铺沟内。修枝间隔期 4 年5 年。 6.3 疏伐 a) 造林 16 年以上的柞树-红松混交林进行疏伐; b) 伐除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 柞树保留密度为 960 株1440 株/hm2, 红松保留密度为 480 株720 株/hm2;柞树-红松(果林)混交林柞树保留密度为 400 株500 株/hm2,红松保留密度为 400 株500 株/hm2; c) 适当进行修枝,调整林内光照,促进林下灌木

12、和草本植物的生长; d) 后期抚育经营执行 DB21/706。 7 生态恢复调查 7.1 生态恢复本底调查 7.1.1 自然环境和植被状况调查 a) 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地貌、土壤。 b) 植被状况:自然植被类型、柞蚕场柞树生长情况、灌木与草本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等。 7.1.2 小班调查 按照不同坡位或沿对角线采用随机设置样地实测的方法进行小班调查(详见附录A),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a) 位置:所在乡镇、村、林班或村民组、小班、经纬度。 b) 权属: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及承包期。 c) 地形地貌:坡位、坡度、坡向。 d) 植被:树种组成、树木株(墩)数、高度、郁闭度,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盖度。 e

13、) 土壤:土层厚度、土壤侵蚀类型以及砂化程度等。 f) 确定小班四至界线,求算小班面积。 7.2 生态恢复成效调查 a) 调查方法:对生态恢复的柞树-红松混交林定期进行成效调查,一般2年开展1次。采用机械或随机抽样在小班内设置调查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为0.06hm20.10hm2。调查内容包括郁闭度、林木株数、生长量和灌草盖度等(附录B)。 b) 成效验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成效调查时间、调查地点、组织工作情况、调查方法、样地数量、调查结果、结果分析与评价、存在问题与建议等。 8 档案管理 a) 以经营单位的生态恢复区为单元建立档案资料。 b) 生态恢复中涉及的文件均需归档,并分别用纸质和电子文档

14、保存,由专人负责管理。 DB21/T 25882016 5 c) 生态恢复档案材料应包括: 小班档案记录卡; 各类审批文件; 外业调查、设计与作业实施的有关文件等; 成效调查和验收文件 DB21/T 25882016 6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退化柞蚕场本底情况调查表 表A.1 退化柞蚕场本底情况调查表 乡(镇)、村 林地权属 林班号 小班号 小班面积 (hm2) 经纬度 优势树种(组) 土层厚度 (cm) 样地面积 (m2) 坡向 坡位 坡度 调查 时间 树种 组成 平均年龄(yr.) 密度 (n/hm2) 郁闭度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径(cm) 灌木盖度 (%) 草本盖度(%) 灌草总盖度(%) 备 注 DB21/T 25882016 7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柞树-红松混交林生长情况调查表 表B.1 柞树-红松混交林生长情况调查表 实施单位 柞树-红松混交林 柞树 红松 调查 时间 林班号 小班号 样地 面积 /hm2 生态恢复初始年度 密度 (株/hm2) 胸径 /cm 树高 /m 冠幅 /m2 密度 (株/hm2) 胸径 /cm 树高 /m 冠幅 /m2 结实率 (%) 结实量 (个/株) 枯落物厚度 /cm 管理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